
Sign up to save your podcasts
Or
“冯学成先生最新出版著作《禅说庄子》系列共16本,以通俗的语言,对《庄子》中的26篇,通过逐句分析的方式进行解析,结合佛教禅宗思想分析庄禅之间的内在关系,并结合现实人生,突出每篇文字的现实警讯与指导意义,为浮躁迷失的现代人指出另一条安身立命的途径。文字浅白易懂,说理深刻。”
以下内容为节选,学习更多请购买正版书籍
“至乐活身,唯无为几存”,所以,“至乐”是极致的、最高境界的乐。这种乐,可以使我们的精神和身体长治久安。“唯无为几存”,而只有无为,才能接近、达到这种至乐。如果想要保身养命,想要得到最大的智慧,乃至达到至乐的境界,我们就一定要无为。对于学佛的人来说,要想有净土,首先就要见道、悟道、证法身才行。真如翻译过来就是无为,无为了,你就可以证法身;证了法身,你就可以得净土,就有自受用净土;有了这个净土,你就至乐了。至乐的境界就是极乐世界,哪里还需要你再去建立呢?“随其心净则佛土净”嘛,《维摩诘经》里这么说,《坛经》里也表明了这个境界。
生生不已与死死不已
庄子接着就把这个事情给大家点明了,是怎么点明呢?“天无为以之清,地无为以之宁,故两无为相合,万物皆化”,老天爷无为,自然永葆清新;天道无为,天道的秩序才会井然有序。如果天道有为,好此恶彼,处处去表现自己,天道就乱了,那就不行,所以天道必须是无为的。另外一个,地也必须是无为的,所以“地无为以之宁”。如果我们赖以生存的大地有为,多可怕啊。地震、山崩、泥石流、海啸,我们这个日子会过得舒坦吗?如果天有为,夏天给你下雪,冬天来个高温,怎么办?冬天也开荷花、牡丹花,季节就乱了。现在虽然是深秋,但是这两天小阳春到了,有些郊区的梨花都开了。秋天的梨花一开,明年的梨子恐怕就没有什么好收成。所以天不能有为,要顺应它的常道;地也不能有为,也要顺应它的常道。如果天地“有为”,就偏离了它的常道,会打乱万物运行的程序,并造成灾难。
所以,《道德经》在第三十九章中说:“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贞。”其反面则是:“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废;神无以灵,将恐歇;谷无以盈,将恐竭;万物无以生,将恐灭;侯王无以正,将恐蹶。”其正反两面的作用是明显的。再对照《庄子》,“无为”就是“一”,“一”就是“无为”,这个关键处,大家应该看到。
所以,“天无为以之清,地无为以之宁,故两无为相合,万物皆化”。天地无为,和谐地在一起,达到一种“不二”的状态,万物才能够在其中运化。“万物皆化”,这个“化”字妙不可言,我们一定要搞清楚“化”的含义。我们要怎样使自己的所学所修能“化”,并进入“化境”,使自己恰得其养呢?得养就是顺化,不得养哪有资格谈化?《易经》说“圣人养万民”,归结到一点,就是教化万民。老天爷之所以伟大,是因为无为,所以才能够“万物皆化”,才能养育万象。宇宙的秩序,自然的秩序,才能够安然地运行。万物各得其所,要都在自己的位子上运行,生老病死,生生不已。
生生不已还有一个对应的词叫死死不已,如果都生生不已,都不死,这个地球就装不下。如果恐龙活到现在,就没有现在这种生态环境。老人都不死,儿子孙子又怎么会有立足之地呢?所以生生不已,一定会有个对应的死死不已,长江后浪推前浪,一浪接一浪,这就是万物皆化的一种自然状态。
无声无息的自然运化
“芒乎芴wù乎,而无从出乎!芴乎芒乎,而无有象乎!”这一句,与《道德经》里面说的“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是不是一样的味道?“芒乎芴乎,而无从出乎”,自然的运化的确是惚兮恍兮的,不知道它是怎么来的,怎么运化的。我们身上的新陈代谢也是如此,这种物化,自己感觉得到吗?疾病来了,一下就感觉到了;摔一跤,摔痛了,一下就感觉到了。平常的“物化”,五脏六腑的运化,我们是感觉不到的。心脏的跳动,只要是正常的,我们哪里感觉得到?如果不正常,我们一下就感觉到了。饮食的消化,血液的运行,我们平常哪里感觉得到?只有“痛则不通”时,一下就感觉到了。
“芴乎芒乎,而无有象乎”,大道的运行是不露痕迹的。人生一百年,从生到死怎么过来的,大家知道吗?大家也是恍兮惚兮地就过来了。从娃娃到青年,青年又结了婚,然后到中年,再到老年。孔子说“不知老之将至”,的确是这样,很多人都不知善之所至,不知恶之所至,不知危险所至,不知福之所至。有的人糊里糊涂惹祸,有的人糊里糊涂得福。不要说在天地的运行之中,就是在社会的运行中,也没有谁能够明明白白当家做主的。所以庄子在《大宗师》里说:“知必有所待而后定,其所待者,特未定也。”确实非常经典。
“万物职职,皆从无为殖”,万物品物繁多,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各就各位,各司其职,有“大司命”在其中运作管理吗?是神是佛在其中运作管理吗?不是,不论有多大的神通力,都无法把乾坤中这无量的品类运化都关照到,这只能是从“无为”中繁衍出来的。所以说“天地无为也而无不为也,人也孰能得无为哉!”天地是无为的,有没有什么东西可以超越天地之外呢?没有。同样,也没有什么东西可以超越人心之外。但是,不管是精神现象也好,还是物质现象也好,无一不是从“无为”之中生出来的,所以说“天地无为也而无不为也”。“人也孰能得无为哉!”我们怎样使自己进入无为呢?
这一篇的主题是“至乐”,如何才能达到这样的境界呢?庄子先把世间的种种苦乐给我们罗列出来,让大家一目了然。世间的苦乐,不外乎就是“富贵寿善、贫贱夭恶”这八个字。怎样才能超越这八个字而得至乐呢?庄子就把“无为”抬了出来,无为,不是什么都不做,而是如天地一样,能生化万物,“万物职职,皆从无为殖”呀。
庄子在其《天道》篇中,还提出了“天乐”这一境界,可与“至乐”相互参照着看。这里所讲的“至乐”,总的来说比较浅近,一般人并不难懂。但《天道》里所讲的“天乐”,则涉及深入的修为,如:“齑万物而不为戾,泽及万物而不为仁,长于上古而不为寿,覆载天地刻彫众形而不为巧,此之谓天乐。故曰:‘知天乐者,其生也天行,其死也物化。静而与阴同德,动而与阳同波。’故知天乐者,无天怨,无人非,无物累,无鬼责……言以虚静推于天地,通于万物,此之谓天乐。天乐者,圣人之心,以畜天下也。”这一段,我们在学习《天道》时再细细去品味吧。
总而言之,要获得“至乐”,就必须放弃“夫天下之所尊者,富贵寿善也;所乐者,身安厚味美服好色音声也;所下者,贫贱夭恶也;所苦者,身不得安逸,口不得厚味,形不得美服,目不得好色,耳不得音声”这类社会性的物欲,因此要“外天下”、“外物”、“外生”,达到《达生》中所讲的“知忘是非,心之适也;不内变,不外从,事会之适也。始乎适而未尝不适者,忘适之适也。”这里所讲的“适”,就是乐;而“忘适之适”就是“朝彻”后的“至乐”。这已经不仅仅是纯粹的自然性了,而是超越了社会性物欲的清澈精神,是与大道“同波”的精神。
5
11 ratings
“冯学成先生最新出版著作《禅说庄子》系列共16本,以通俗的语言,对《庄子》中的26篇,通过逐句分析的方式进行解析,结合佛教禅宗思想分析庄禅之间的内在关系,并结合现实人生,突出每篇文字的现实警讯与指导意义,为浮躁迷失的现代人指出另一条安身立命的途径。文字浅白易懂,说理深刻。”
以下内容为节选,学习更多请购买正版书籍
“至乐活身,唯无为几存”,所以,“至乐”是极致的、最高境界的乐。这种乐,可以使我们的精神和身体长治久安。“唯无为几存”,而只有无为,才能接近、达到这种至乐。如果想要保身养命,想要得到最大的智慧,乃至达到至乐的境界,我们就一定要无为。对于学佛的人来说,要想有净土,首先就要见道、悟道、证法身才行。真如翻译过来就是无为,无为了,你就可以证法身;证了法身,你就可以得净土,就有自受用净土;有了这个净土,你就至乐了。至乐的境界就是极乐世界,哪里还需要你再去建立呢?“随其心净则佛土净”嘛,《维摩诘经》里这么说,《坛经》里也表明了这个境界。
生生不已与死死不已
庄子接着就把这个事情给大家点明了,是怎么点明呢?“天无为以之清,地无为以之宁,故两无为相合,万物皆化”,老天爷无为,自然永葆清新;天道无为,天道的秩序才会井然有序。如果天道有为,好此恶彼,处处去表现自己,天道就乱了,那就不行,所以天道必须是无为的。另外一个,地也必须是无为的,所以“地无为以之宁”。如果我们赖以生存的大地有为,多可怕啊。地震、山崩、泥石流、海啸,我们这个日子会过得舒坦吗?如果天有为,夏天给你下雪,冬天来个高温,怎么办?冬天也开荷花、牡丹花,季节就乱了。现在虽然是深秋,但是这两天小阳春到了,有些郊区的梨花都开了。秋天的梨花一开,明年的梨子恐怕就没有什么好收成。所以天不能有为,要顺应它的常道;地也不能有为,也要顺应它的常道。如果天地“有为”,就偏离了它的常道,会打乱万物运行的程序,并造成灾难。
所以,《道德经》在第三十九章中说:“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贞。”其反面则是:“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废;神无以灵,将恐歇;谷无以盈,将恐竭;万物无以生,将恐灭;侯王无以正,将恐蹶。”其正反两面的作用是明显的。再对照《庄子》,“无为”就是“一”,“一”就是“无为”,这个关键处,大家应该看到。
所以,“天无为以之清,地无为以之宁,故两无为相合,万物皆化”。天地无为,和谐地在一起,达到一种“不二”的状态,万物才能够在其中运化。“万物皆化”,这个“化”字妙不可言,我们一定要搞清楚“化”的含义。我们要怎样使自己的所学所修能“化”,并进入“化境”,使自己恰得其养呢?得养就是顺化,不得养哪有资格谈化?《易经》说“圣人养万民”,归结到一点,就是教化万民。老天爷之所以伟大,是因为无为,所以才能够“万物皆化”,才能养育万象。宇宙的秩序,自然的秩序,才能够安然地运行。万物各得其所,要都在自己的位子上运行,生老病死,生生不已。
生生不已还有一个对应的词叫死死不已,如果都生生不已,都不死,这个地球就装不下。如果恐龙活到现在,就没有现在这种生态环境。老人都不死,儿子孙子又怎么会有立足之地呢?所以生生不已,一定会有个对应的死死不已,长江后浪推前浪,一浪接一浪,这就是万物皆化的一种自然状态。
无声无息的自然运化
“芒乎芴wù乎,而无从出乎!芴乎芒乎,而无有象乎!”这一句,与《道德经》里面说的“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是不是一样的味道?“芒乎芴乎,而无从出乎”,自然的运化的确是惚兮恍兮的,不知道它是怎么来的,怎么运化的。我们身上的新陈代谢也是如此,这种物化,自己感觉得到吗?疾病来了,一下就感觉到了;摔一跤,摔痛了,一下就感觉到了。平常的“物化”,五脏六腑的运化,我们是感觉不到的。心脏的跳动,只要是正常的,我们哪里感觉得到?如果不正常,我们一下就感觉到了。饮食的消化,血液的运行,我们平常哪里感觉得到?只有“痛则不通”时,一下就感觉到了。
“芴乎芒乎,而无有象乎”,大道的运行是不露痕迹的。人生一百年,从生到死怎么过来的,大家知道吗?大家也是恍兮惚兮地就过来了。从娃娃到青年,青年又结了婚,然后到中年,再到老年。孔子说“不知老之将至”,的确是这样,很多人都不知善之所至,不知恶之所至,不知危险所至,不知福之所至。有的人糊里糊涂惹祸,有的人糊里糊涂得福。不要说在天地的运行之中,就是在社会的运行中,也没有谁能够明明白白当家做主的。所以庄子在《大宗师》里说:“知必有所待而后定,其所待者,特未定也。”确实非常经典。
“万物职职,皆从无为殖”,万物品物繁多,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各就各位,各司其职,有“大司命”在其中运作管理吗?是神是佛在其中运作管理吗?不是,不论有多大的神通力,都无法把乾坤中这无量的品类运化都关照到,这只能是从“无为”中繁衍出来的。所以说“天地无为也而无不为也,人也孰能得无为哉!”天地是无为的,有没有什么东西可以超越天地之外呢?没有。同样,也没有什么东西可以超越人心之外。但是,不管是精神现象也好,还是物质现象也好,无一不是从“无为”之中生出来的,所以说“天地无为也而无不为也”。“人也孰能得无为哉!”我们怎样使自己进入无为呢?
这一篇的主题是“至乐”,如何才能达到这样的境界呢?庄子先把世间的种种苦乐给我们罗列出来,让大家一目了然。世间的苦乐,不外乎就是“富贵寿善、贫贱夭恶”这八个字。怎样才能超越这八个字而得至乐呢?庄子就把“无为”抬了出来,无为,不是什么都不做,而是如天地一样,能生化万物,“万物职职,皆从无为殖”呀。
庄子在其《天道》篇中,还提出了“天乐”这一境界,可与“至乐”相互参照着看。这里所讲的“至乐”,总的来说比较浅近,一般人并不难懂。但《天道》里所讲的“天乐”,则涉及深入的修为,如:“齑万物而不为戾,泽及万物而不为仁,长于上古而不为寿,覆载天地刻彫众形而不为巧,此之谓天乐。故曰:‘知天乐者,其生也天行,其死也物化。静而与阴同德,动而与阳同波。’故知天乐者,无天怨,无人非,无物累,无鬼责……言以虚静推于天地,通于万物,此之谓天乐。天乐者,圣人之心,以畜天下也。”这一段,我们在学习《天道》时再细细去品味吧。
总而言之,要获得“至乐”,就必须放弃“夫天下之所尊者,富贵寿善也;所乐者,身安厚味美服好色音声也;所下者,贫贱夭恶也;所苦者,身不得安逸,口不得厚味,形不得美服,目不得好色,耳不得音声”这类社会性的物欲,因此要“外天下”、“外物”、“外生”,达到《达生》中所讲的“知忘是非,心之适也;不内变,不外从,事会之适也。始乎适而未尝不适者,忘适之适也。”这里所讲的“适”,就是乐;而“忘适之适”就是“朝彻”后的“至乐”。这已经不仅仅是纯粹的自然性了,而是超越了社会性物欲的清澈精神,是与大道“同波”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