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ign up to save your podcasts
Or
知難行易
做一件事,其實是「知難行易」,真的不要想太多,做,就對了。但是,請務必要持之以恆。大道至簡,知難行易。再困難的事,只要有心、有毅力,都是容易的事啊!
國父孫中山先生,建立了亞洲第一個民主共和國,他提出知難行易
的道理。他發現,其實問題不在於「理想太高,難以實行」;真正建立民主共和國的困難在於「人心」難以克服。因為「心理因素」才是決定事情成功或失敗的關鍵。孫中山先生在民國七年寫了《孫文學說》這本書,具體的舉了實際的例子,來證明「吾心信其可行,則移山填海之難,終有成功之日;吾心信其不可行,則反掌折枝之易,亦無成功之期!」
首先,孫先生舉了飲食的例子,來證明「知難行易」。西方人認為,中國人吃豬血是一件非常野蠻的行為。不過,現代的醫學已經證明,豬血裡面含有豐富的鐵質,對人體來說,是非常好的補血營養品。另外,中國人會做豆腐,喜歡吃豆腐,現代營養學家也證明了,豆腐的植物性蛋白質,對人體有很大的好處。可是「豬血」跟「豆腐」裡面的營養成分,卻不是每個人都深入研究過的。
「吃豆腐」跟「喝豬血湯」,是很容易做到的,可是要研究「豆腐」跟「豬血」的營養價值,和對人體的影響,就不是這麼容易了。孫先生自己本身是個醫生,不過因為太忙,常常覺得胃不舒服,所以他總是吃一些容易消化的東西,像是牛奶、稀飯等的東西,只要是太硬的、不好消化的東西,他都儘量少吃。剛開始還蠻管用的,可是半年之後,胃痛的毛病又犯了;而且這一次發作,比以前更厲害。孫先生聽說日本有一位名醫,叫做高野太吉。這位高野太吉先生,不但是腸胃科的權威,還寫了一本書,叫做《抵抗養生論》。他要求所有得了胃病的人,都要多吃堅硬,和不容易消化的東西,要讓受傷、虛弱的胃,去接受那些很難消化的食物,強迫胃加強蠕動,鍛鍊它,讓胃變的強壯,恢復它以前的能力。高野先生建議,平常吃飯,最好別吃稀飯,要吃比較硬的乾米飯,因為我們要多用後臼齒來咀嚼。當後臼齒開始咀嚼食物的時候,胃會分泌一種保護胃的東西,尤其是吃到堅硬、不好消化的食物,更需要用後臼齒來多咀嚼。結果,這果然治好了困擾孫先生多年的胃病。孫先生發現,高野太吉「抵抗養生論」的原理,執行起來很簡單,可是,要深入研究他的理論,卻是非常困難的!因為這裡面要研究的,不只是營養學,還涉及生理學及醫學。這是「知」很難,但「行」很容易的證明。
孫先生認為,人這一生,不管做什麼事,都要用錢。吃飯要用錢,買衣服要用錢,過日子更是處處都要用錢。在遠古時期,錢幣還沒有使用的時候,人跟人之間的交易,是以貨易貨的。等到文明越來越進步,逐漸有了商業行為,這個時候,黃金、白銀、珍珠成了大家公認的錢幣。到了十七世紀,機器發明以後,因為生產量太大,錢幣已經沒辦法運用,票券就成了買賣之間,最方便、最實用的貨幣。我們一般人只知道「用錢」,卻不知道整個錢幣和經濟學的進化過程。這是「知」很難,但「行」很容易的證明。
中華文化歷史悠久,歷代有很多的文學家,留下傳之千古的好文章。可是中國人幾千年來寫文章,是沒有文法可以傳授的。中國自古以來,缺乏講解文法、文理的學說,所以,凡是要學寫作文的中國人,必須熟讀死記前人的文章,學習別人的文章格式;至於為什麼文章要這麼寫,不能那麼寫,卻很少有人去研究。中國人寫文章,從來不教文法,也沒有「文法」這種東西。中國人提筆為文,表達意念、想法是很容易的,可是要研究這篇文章裡面的起承轉合,分析裡面的結構變化,以及主詞、動詞、介係詞的關係,卻是非常困難的。
孫先生說,在上海有很多漂亮、精緻的洋樓,負責繪圖設計布置規劃的,都是外國的工程師。中國人大部分都是負責按圖施工,建築架構的工人。中國在那個年代,還沒有「建築學」這門學問。要蓋洋樓,從一開始的繪圖設計、地基的鞏固、樑柱的支撐與平衡,都得精準計算。洋樓的外貌樣式、房間的採光、防曬跟防寒害,也都要在蓋洋樓之前,設計規劃。另外,廁所、浴室、廚房的污水,該如何排放等,在蓋房子之前,就要謹慎思考放置的位置。至於客廳、書房、臥房,也都要事先考慮清楚,妥善設計。等這些設計都完成之後,工人只要按照設計圖去施工,就可以完成了。這是「知」很難,但「行」很容易的證明。
「萬里長城」是中國最有名的陸地工程,是秦始皇當年為了抵禦匈奴入侵而修築的。在秦始皇那個時代,既沒有機器,也不懂科學,人力也沒有現在那麼多,那麼當時是怎麼完成這麼浩大的工程呢?以今天的情況來看,現代人發明了機器,有了工程學的知識,可以詳細地計算出修築長城所需要的材料、工人、經費和時間。可是,以今天這樣現代化的工具和技術,要去完成「萬里長城」這項工程,還是非常困難的。古人沒有這些知識,卻成功地完成了這項偉大的工程。再者,以今天的日常生活來看,幾乎處處都離不開電。煮飯要用電,通訊要用電,點燈也要用電。現代人在生活上,使用電器產品,非常方便,可是要研究「電學」,就不是那麼容易了。「知難行易」的道理,不言而喻!
古人說「知易行難」,其中之「知」,是指人文之知、道德之知。一般來說,這些「知」,人人懂得,但出於人性的弱點,「江山易改、本性難移」,做起來就沒那麼容易,所以是「知易而行難」。但就科學之知而言,「知易行難」就該說成「知難行易」了。因為,科學之知,需要數學和物理的基礎,而人類社會一直發展到中古,在這方面,都還是進展緩慢,直到英國工業革命之後,「科學」才突飛猛進,所以說,科學之知是「知難」。但是,人類由行動累積經驗,單憑與自然環境的互動,便已經創造出燦爛的物質文明。例如,古人未必懂得力學原理,卻也能發明舟、車,也能建金字塔,那就是「行易」的明證。「行難」的理由多半來自「本性難移」。但是,一個人常常只要觀念一改,想法就不同,某些行為也就跟著改變。就像一些「大男人主義」的人,觀念一改,馬上就能變成「新好男人」。一個天性懶惰的人,經過一次重大的刺激之後,也會突然勤快起來。因此,只要觀念改變,「行難」也能變成「行易」。我們不要畏懼艱難,只要突破心理障礙,其實「天下本無難事」,身體去力行就對了。當人人都相信「行易」,踏出第一步就不會那麼困難。一個人的心理障礙一去除,第二步就會更容易走,就會去身體力行了。
其實,一個標準的「由知到行」的過程,應該由「知」開始,當「知」進行到適當的程度(不足之處,以大膽假設來補足),即可轉換到「行」的過程。然後由「行」來驗證「知」,來改進「知」,再回到「知」的過程,經過分析/推理,進一步把「知」推向更高的層次。如此經過多次知與行的循環(cycling),達到互相驗證的程度,就是我們所要求得的「真知、真行」了。當然,一些簡易可行的事件,也可以直接由「行」開始,例如學騎腳踏車,即可由每次跌倒的經驗來修正錯誤,而學會騎車。先秦儒家力主「實踐」,環境再困難,也要「知其不可而為之」,就是「力行」的精神。求取「真知」是一個「知行循環、重複驗證」的過程。所以,不論從知,或從行開始,只要在每個知與行的循環,都能做到重複驗證,其結果都是相同的。
多數人都會認為,「想」很容易,「做」很難。常常要把一件事情想清楚,想明白,「知其所以然」,對事情的狀況、原因、本質能有正確全面的理解掌握了,才肯去行。重點是,所謂「知」,不是道聽途說的泛泛之知,而是「知其所以然」的真正認知與理解。而真正的思考,更非胡思亂想,或鑽牛角尖!「知難行易」並不是說行動與實踐很容易,而是「知」與「行」的對比之下,事情的執行與完成,比研究其理論,是相對的容易。大道至簡,知難行易。再困難的事,只要有心、有毅力,都會是容易的事啊!
知難行易
做一件事,其實是「知難行易」,真的不要想太多,做,就對了。但是,請務必要持之以恆。大道至簡,知難行易。再困難的事,只要有心、有毅力,都是容易的事啊!
國父孫中山先生,建立了亞洲第一個民主共和國,他提出知難行易
的道理。他發現,其實問題不在於「理想太高,難以實行」;真正建立民主共和國的困難在於「人心」難以克服。因為「心理因素」才是決定事情成功或失敗的關鍵。孫中山先生在民國七年寫了《孫文學說》這本書,具體的舉了實際的例子,來證明「吾心信其可行,則移山填海之難,終有成功之日;吾心信其不可行,則反掌折枝之易,亦無成功之期!」
首先,孫先生舉了飲食的例子,來證明「知難行易」。西方人認為,中國人吃豬血是一件非常野蠻的行為。不過,現代的醫學已經證明,豬血裡面含有豐富的鐵質,對人體來說,是非常好的補血營養品。另外,中國人會做豆腐,喜歡吃豆腐,現代營養學家也證明了,豆腐的植物性蛋白質,對人體有很大的好處。可是「豬血」跟「豆腐」裡面的營養成分,卻不是每個人都深入研究過的。
「吃豆腐」跟「喝豬血湯」,是很容易做到的,可是要研究「豆腐」跟「豬血」的營養價值,和對人體的影響,就不是這麼容易了。孫先生自己本身是個醫生,不過因為太忙,常常覺得胃不舒服,所以他總是吃一些容易消化的東西,像是牛奶、稀飯等的東西,只要是太硬的、不好消化的東西,他都儘量少吃。剛開始還蠻管用的,可是半年之後,胃痛的毛病又犯了;而且這一次發作,比以前更厲害。孫先生聽說日本有一位名醫,叫做高野太吉。這位高野太吉先生,不但是腸胃科的權威,還寫了一本書,叫做《抵抗養生論》。他要求所有得了胃病的人,都要多吃堅硬,和不容易消化的東西,要讓受傷、虛弱的胃,去接受那些很難消化的食物,強迫胃加強蠕動,鍛鍊它,讓胃變的強壯,恢復它以前的能力。高野先生建議,平常吃飯,最好別吃稀飯,要吃比較硬的乾米飯,因為我們要多用後臼齒來咀嚼。當後臼齒開始咀嚼食物的時候,胃會分泌一種保護胃的東西,尤其是吃到堅硬、不好消化的食物,更需要用後臼齒來多咀嚼。結果,這果然治好了困擾孫先生多年的胃病。孫先生發現,高野太吉「抵抗養生論」的原理,執行起來很簡單,可是,要深入研究他的理論,卻是非常困難的!因為這裡面要研究的,不只是營養學,還涉及生理學及醫學。這是「知」很難,但「行」很容易的證明。
孫先生認為,人這一生,不管做什麼事,都要用錢。吃飯要用錢,買衣服要用錢,過日子更是處處都要用錢。在遠古時期,錢幣還沒有使用的時候,人跟人之間的交易,是以貨易貨的。等到文明越來越進步,逐漸有了商業行為,這個時候,黃金、白銀、珍珠成了大家公認的錢幣。到了十七世紀,機器發明以後,因為生產量太大,錢幣已經沒辦法運用,票券就成了買賣之間,最方便、最實用的貨幣。我們一般人只知道「用錢」,卻不知道整個錢幣和經濟學的進化過程。這是「知」很難,但「行」很容易的證明。
中華文化歷史悠久,歷代有很多的文學家,留下傳之千古的好文章。可是中國人幾千年來寫文章,是沒有文法可以傳授的。中國自古以來,缺乏講解文法、文理的學說,所以,凡是要學寫作文的中國人,必須熟讀死記前人的文章,學習別人的文章格式;至於為什麼文章要這麼寫,不能那麼寫,卻很少有人去研究。中國人寫文章,從來不教文法,也沒有「文法」這種東西。中國人提筆為文,表達意念、想法是很容易的,可是要研究這篇文章裡面的起承轉合,分析裡面的結構變化,以及主詞、動詞、介係詞的關係,卻是非常困難的。
孫先生說,在上海有很多漂亮、精緻的洋樓,負責繪圖設計布置規劃的,都是外國的工程師。中國人大部分都是負責按圖施工,建築架構的工人。中國在那個年代,還沒有「建築學」這門學問。要蓋洋樓,從一開始的繪圖設計、地基的鞏固、樑柱的支撐與平衡,都得精準計算。洋樓的外貌樣式、房間的採光、防曬跟防寒害,也都要在蓋洋樓之前,設計規劃。另外,廁所、浴室、廚房的污水,該如何排放等,在蓋房子之前,就要謹慎思考放置的位置。至於客廳、書房、臥房,也都要事先考慮清楚,妥善設計。等這些設計都完成之後,工人只要按照設計圖去施工,就可以完成了。這是「知」很難,但「行」很容易的證明。
「萬里長城」是中國最有名的陸地工程,是秦始皇當年為了抵禦匈奴入侵而修築的。在秦始皇那個時代,既沒有機器,也不懂科學,人力也沒有現在那麼多,那麼當時是怎麼完成這麼浩大的工程呢?以今天的情況來看,現代人發明了機器,有了工程學的知識,可以詳細地計算出修築長城所需要的材料、工人、經費和時間。可是,以今天這樣現代化的工具和技術,要去完成「萬里長城」這項工程,還是非常困難的。古人沒有這些知識,卻成功地完成了這項偉大的工程。再者,以今天的日常生活來看,幾乎處處都離不開電。煮飯要用電,通訊要用電,點燈也要用電。現代人在生活上,使用電器產品,非常方便,可是要研究「電學」,就不是那麼容易了。「知難行易」的道理,不言而喻!
古人說「知易行難」,其中之「知」,是指人文之知、道德之知。一般來說,這些「知」,人人懂得,但出於人性的弱點,「江山易改、本性難移」,做起來就沒那麼容易,所以是「知易而行難」。但就科學之知而言,「知易行難」就該說成「知難行易」了。因為,科學之知,需要數學和物理的基礎,而人類社會一直發展到中古,在這方面,都還是進展緩慢,直到英國工業革命之後,「科學」才突飛猛進,所以說,科學之知是「知難」。但是,人類由行動累積經驗,單憑與自然環境的互動,便已經創造出燦爛的物質文明。例如,古人未必懂得力學原理,卻也能發明舟、車,也能建金字塔,那就是「行易」的明證。「行難」的理由多半來自「本性難移」。但是,一個人常常只要觀念一改,想法就不同,某些行為也就跟著改變。就像一些「大男人主義」的人,觀念一改,馬上就能變成「新好男人」。一個天性懶惰的人,經過一次重大的刺激之後,也會突然勤快起來。因此,只要觀念改變,「行難」也能變成「行易」。我們不要畏懼艱難,只要突破心理障礙,其實「天下本無難事」,身體去力行就對了。當人人都相信「行易」,踏出第一步就不會那麼困難。一個人的心理障礙一去除,第二步就會更容易走,就會去身體力行了。
其實,一個標準的「由知到行」的過程,應該由「知」開始,當「知」進行到適當的程度(不足之處,以大膽假設來補足),即可轉換到「行」的過程。然後由「行」來驗證「知」,來改進「知」,再回到「知」的過程,經過分析/推理,進一步把「知」推向更高的層次。如此經過多次知與行的循環(cycling),達到互相驗證的程度,就是我們所要求得的「真知、真行」了。當然,一些簡易可行的事件,也可以直接由「行」開始,例如學騎腳踏車,即可由每次跌倒的經驗來修正錯誤,而學會騎車。先秦儒家力主「實踐」,環境再困難,也要「知其不可而為之」,就是「力行」的精神。求取「真知」是一個「知行循環、重複驗證」的過程。所以,不論從知,或從行開始,只要在每個知與行的循環,都能做到重複驗證,其結果都是相同的。
多數人都會認為,「想」很容易,「做」很難。常常要把一件事情想清楚,想明白,「知其所以然」,對事情的狀況、原因、本質能有正確全面的理解掌握了,才肯去行。重點是,所謂「知」,不是道聽途說的泛泛之知,而是「知其所以然」的真正認知與理解。而真正的思考,更非胡思亂想,或鑽牛角尖!「知難行易」並不是說行動與實踐很容易,而是「知」與「行」的對比之下,事情的執行與完成,比研究其理論,是相對的容易。大道至簡,知難行易。再困難的事,只要有心、有毅力,都會是容易的事啊!
11 Listen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