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儒家经典|启予四书|朱熹和王阳明

中国历史|儒家经典|启予四书|修身要旨|理解他人(上)


Listen Later

理解他人


格物的第二个层面,理解他人,与了解自己一样,也是从分析他人的情、欲、念入手,用来格物的事也必须与你自己有关。
理解他人最常用的方法是推己及人,也就是将心比心。
要想了解他人面对特定事情时的感受、想法,先反求诸己,想明白自己面对同样的事情时会有什么样的情感、想法,那么,在同样的场景下,大多数人会有与你相同的情感和想法。
先说情。比如说,朋友的舅舅去世了,他现在是怎样的情,你还用去问他吗?想想你自己舅舅去世,你会是什么心情,他现在就是这个心情。当然,人与人之间会有差异的,真正了解他人,还要注意细节,注意他给出的暗示。比如,朋友对你哭诉:“我从小在舅舅家长大,在我心目中,他就像父亲一样。”有了这个暗示,我们在体会他的心情时,就不能想像自已舅舅去世、而是应该想像如果我父亲去世我会是什么样的心情,这样才能更准确地理解他此时的心情。再想想,当你处在这样的状态时,最希望朋友如何对你?做些什么?你也就知道该怎样去做了。这就是将心比心,要先弄明白“情”,然后才能做明白“事”。
再说念和欲。比如说,公司生意不好要给业务员降薪,想知道业务员的念和欲吗?想知道他们对此事怎么想和会怎么做吗?那就静静心,想想如果你是打工的,老板以公司生意不好、节省支出为理由给你降薪,你会怎么想、怎么做?最可能的想法是,公司生意不好责任也不在我呀,我已经很努力了,为什么要给我降薪?这是念。如此不讲理的老板跟着他干有什么前途?我不能
吊死在这棵树上,辞职不干了,或者是,给多少钱干多少活,以后少管闲事。这是欲。那么,你应该很清楚,会有员工辞职,留下来的工作热情也会受影响,你还要这么做吗?当然,我的意思不是绝对不可以降薪,但至少以上面说的理由降薪不行,真不得不降,你得先想好说法。
以上两个例子,前一个是用将心比心的方法去理解他人的情,后一个是理解他人的念和欲:前一个是交友,是人与人之间的相处,后一个是办事,是处理问题。能把他人的情欲念想明自,解决问题的方法也就在其中了。


...more
View all episodesView all episodes
Download on the App Store

中国历史|儒家经典|启予四书|朱熹和王阳明By 趣烦恼


More shows like 中国历史|儒家经典|启予四书|朱熹和王阳明

View all
知行小酒馆 by 有知有行

知行小酒馆

298 Listeners

天真不天真 by 杨天真本真

天真不天真

244 Listen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