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ign up to save your podcasts
Or
重講故事,讓自己開心
快樂不一定是一切都很美好了,而是,我們不再在意那一點點的不美好,而願意在懂得不美好中,找到美好。其實,我們就是讓自己開心就好!
當我們還是小孩子的時候,通常都是比較喜歡卡通動畫這類情節性較強的故事,相較之下,我們會去注意到發生了什麼故事,而不會去注意故事裡面人物的觀點。長大後,當我們再閲讀一些故事時,我們可能又有不同的觀點了。
我們每一個人,在不同的年齡階段,都會有建構屬於自己不同的人生故事。我們都曾回憶過自己從小到大的一生,並各自擁有敘述自己人生故事的方式。在審視自己的人生時,一般人會覺得,人生是由無數零散的碎片組成。然而,心理學家認為,一個人的人生故事,不單單只是流水帳式的傳記而已,更是將那些事件或事實,打散和分類,重新在腦海中編碼並整合,進而形成有意義的故事。所以,我們的人生故事,是由自己敘述出來的。
我們在一生中,發生的事件,不勝枚舉,然而,在敘述我們的人生故事時,我們會選擇哪些事件,來作為素材的元素呢?我們會用什麼樣的方式,來描述這些事件呢?我們在講述自己故事的過程當中,是否塑造了另一個「我」?敘事心理學家認為,我們的一生,就是一個不斷追求自我身份的過程。在講述自己故事的過程中,我們就對一系列的生命事件,進行了自傳式的因果推論。例如,有兩個人,可能遭遇了一樣的瓶頸,如考試失利、戀情觸礁或職場不順等,他們在講述這些事件時的方式,可能不盡相同。一個人可能會把這些事件,歸因於外部不幸的因素;另一個人,則可能把這些事情,歸因於自身的人格特質,解釋為自己的宿命。因此,不同的敘事方式,代表著各自不同的人格特質,同時也不斷塑造各自未來的經歷。
我們並非天生就會講故事的,隨著自身變化的轉變,我們講述自己人生故事的方式,也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不斷發展。不論是否針對同一個事件,當我們重新評估和敘述過去的經歷時,它會影響我們對過去事件的記憶方式,因此,我們可能會講出一個全新的故事來。同時,隨著年紀的增長,我們對自己人生故事的敘述方式,也會越來越穩定。到了晚年,我們講出來的自己一生的故事情節,應該是最為固定。
沒有一個人有超能力,可以去改變已經發生的事實,但是,我們卻可以決定自己要如何去回憶它。心理學家認為,被父母家暴、被情人分手、或失去工作等,種種悲劇式的過去,都不能直接影響我們是誰,應該說,我們如何理解、記憶和講述這些過去,才是真正塑造了「我」這個人。一般來說,我們很少意識到,每個人記憶一段過去的方式,各有不同。但是,透過改變對過去的理解和陳述,我們將能扭轉過去對我們自己與環境所造成的影響。儘管我們無法重寫過去的事實,但是,至少,我們可以重講故事,讓自己開心。
我們總會在不知不覺中,變得太在意得失。想要的,通常都是不在我們的手中,而在我們手中的,卻都是不想要的。人生就是在獲得與失去中,慢慢成長;在前進與跌倒中,逐漸領悟。我們對於很多事情,如果釋懷了,就不會讓那些已經歷的過去,困住自己,我們也能坦然去面對未知的將來。人生的經歷,很像是一次又一次的新陳代謝,那些發生的、開心的與痛苦的,都會過去,舊的人事物結束,又會有新的再覆蓋過來。不好的,終將結束,而結束,卻又是另一個新的開始。畢竟,我們的能力有限,不可能抓住人生中,所面對的全部事物,我們該慶幸的是,自己還有選擇的機會;我們該珍惜的是,自己還能夠擁有事物。我們真的不必太堅持,自己非得走什麼樣的路,太擔心自己找不到方向。因為,我們的人生,並沒有地圖與使用手冊,可以參考,看圖索驥。我們所走的路,常常跟自己預想的,很不相同。我們每個人,都是這樣子,讓自己慢慢摸索接下來該走的方向的。如果人生如戲,我們這齣戲,並沒有劇本可以排演,但是,該慶幸的是,主角永遠是我們,表演得再糟糕,都不必擔心會被換角,所以,我們想怎麼演就怎麼演,反正不能NG重來,不如好好享受當下,選擇讓自己開心的方式表演下去。
我們真的要每天,重講故事,讓自己開心就好。我們如能心平氣和地去看待那些不好的事物,或許,我們會發現,原來,事物並沒有自己想像中的那麼糟糕。改變心情、轉換念頭,去面對眼前的事情後,我們的心情會變好,結果也就好了。心態對了,事情就對了。試想,我們在旅行中,最累的,就是行程緊湊,疲於奔命,最怕的,就是走錯路,找不到方向。所以,我們在人生的旅途中,需要學會去調整、去感悟,不要把自己逼得很緊,也不用什麼都想要得到,要用從容的心態,去欣賞人生路上的風景,就算走錯路了,也可以好好欣賞這段老天希望我們看到的景色。心態,決定了我們人生的狀態。有平常心,我們就可以從容地面對一切;有同理心,我們就可以體恤別人;有包容心,我們就可以容納別人與自己的差異;有謙卑心,我們就可以不斷進步,不會自滿。或許,我們現在過得並不開心,但是,這並不代表我們永遠都不開心,經歷過一些不開心的時期,我們會更珍惜可以開心、放心的日子。
重講故事,讓自己開心
快樂不一定是一切都很美好了,而是,我們不再在意那一點點的不美好,而願意在懂得不美好中,找到美好。其實,我們就是讓自己開心就好!
當我們還是小孩子的時候,通常都是比較喜歡卡通動畫這類情節性較強的故事,相較之下,我們會去注意到發生了什麼故事,而不會去注意故事裡面人物的觀點。長大後,當我們再閲讀一些故事時,我們可能又有不同的觀點了。
我們每一個人,在不同的年齡階段,都會有建構屬於自己不同的人生故事。我們都曾回憶過自己從小到大的一生,並各自擁有敘述自己人生故事的方式。在審視自己的人生時,一般人會覺得,人生是由無數零散的碎片組成。然而,心理學家認為,一個人的人生故事,不單單只是流水帳式的傳記而已,更是將那些事件或事實,打散和分類,重新在腦海中編碼並整合,進而形成有意義的故事。所以,我們的人生故事,是由自己敘述出來的。
我們在一生中,發生的事件,不勝枚舉,然而,在敘述我們的人生故事時,我們會選擇哪些事件,來作為素材的元素呢?我們會用什麼樣的方式,來描述這些事件呢?我們在講述自己故事的過程當中,是否塑造了另一個「我」?敘事心理學家認為,我們的一生,就是一個不斷追求自我身份的過程。在講述自己故事的過程中,我們就對一系列的生命事件,進行了自傳式的因果推論。例如,有兩個人,可能遭遇了一樣的瓶頸,如考試失利、戀情觸礁或職場不順等,他們在講述這些事件時的方式,可能不盡相同。一個人可能會把這些事件,歸因於外部不幸的因素;另一個人,則可能把這些事情,歸因於自身的人格特質,解釋為自己的宿命。因此,不同的敘事方式,代表著各自不同的人格特質,同時也不斷塑造各自未來的經歷。
我們並非天生就會講故事的,隨著自身變化的轉變,我們講述自己人生故事的方式,也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不斷發展。不論是否針對同一個事件,當我們重新評估和敘述過去的經歷時,它會影響我們對過去事件的記憶方式,因此,我們可能會講出一個全新的故事來。同時,隨著年紀的增長,我們對自己人生故事的敘述方式,也會越來越穩定。到了晚年,我們講出來的自己一生的故事情節,應該是最為固定。
沒有一個人有超能力,可以去改變已經發生的事實,但是,我們卻可以決定自己要如何去回憶它。心理學家認為,被父母家暴、被情人分手、或失去工作等,種種悲劇式的過去,都不能直接影響我們是誰,應該說,我們如何理解、記憶和講述這些過去,才是真正塑造了「我」這個人。一般來說,我們很少意識到,每個人記憶一段過去的方式,各有不同。但是,透過改變對過去的理解和陳述,我們將能扭轉過去對我們自己與環境所造成的影響。儘管我們無法重寫過去的事實,但是,至少,我們可以重講故事,讓自己開心。
我們總會在不知不覺中,變得太在意得失。想要的,通常都是不在我們的手中,而在我們手中的,卻都是不想要的。人生就是在獲得與失去中,慢慢成長;在前進與跌倒中,逐漸領悟。我們對於很多事情,如果釋懷了,就不會讓那些已經歷的過去,困住自己,我們也能坦然去面對未知的將來。人生的經歷,很像是一次又一次的新陳代謝,那些發生的、開心的與痛苦的,都會過去,舊的人事物結束,又會有新的再覆蓋過來。不好的,終將結束,而結束,卻又是另一個新的開始。畢竟,我們的能力有限,不可能抓住人生中,所面對的全部事物,我們該慶幸的是,自己還有選擇的機會;我們該珍惜的是,自己還能夠擁有事物。我們真的不必太堅持,自己非得走什麼樣的路,太擔心自己找不到方向。因為,我們的人生,並沒有地圖與使用手冊,可以參考,看圖索驥。我們所走的路,常常跟自己預想的,很不相同。我們每個人,都是這樣子,讓自己慢慢摸索接下來該走的方向的。如果人生如戲,我們這齣戲,並沒有劇本可以排演,但是,該慶幸的是,主角永遠是我們,表演得再糟糕,都不必擔心會被換角,所以,我們想怎麼演就怎麼演,反正不能NG重來,不如好好享受當下,選擇讓自己開心的方式表演下去。
我們真的要每天,重講故事,讓自己開心就好。我們如能心平氣和地去看待那些不好的事物,或許,我們會發現,原來,事物並沒有自己想像中的那麼糟糕。改變心情、轉換念頭,去面對眼前的事情後,我們的心情會變好,結果也就好了。心態對了,事情就對了。試想,我們在旅行中,最累的,就是行程緊湊,疲於奔命,最怕的,就是走錯路,找不到方向。所以,我們在人生的旅途中,需要學會去調整、去感悟,不要把自己逼得很緊,也不用什麼都想要得到,要用從容的心態,去欣賞人生路上的風景,就算走錯路了,也可以好好欣賞這段老天希望我們看到的景色。心態,決定了我們人生的狀態。有平常心,我們就可以從容地面對一切;有同理心,我們就可以體恤別人;有包容心,我們就可以容納別人與自己的差異;有謙卑心,我們就可以不斷進步,不會自滿。或許,我們現在過得並不開心,但是,這並不代表我們永遠都不開心,經歷過一些不開心的時期,我們會更珍惜可以開心、放心的日子。
9 Listen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