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贾生列传第二十四
1613
大怒,不肯应允,逃到赵国,但赵国拒绝接纳,然后又被抓回秦国,最终死在秦国,户体运回楚国安葬。
长子顷襄干立,以其弟子兰为令尹。楚人即咎子兰以劝怀王入秦而不反也。
屈平既嫉之,虽放流,睠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冀幸(希望)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其存君兴国而欲反覆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然终无可奈何,故不可以反,卒以此见怀王之终不悟也。人君无愚智贤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然亡国破家相随属, 而圣君治国累世而不见者,其所谓忠者不忠,而所谓贤者不贤也。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令尹子兰。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此不知人之祸也。《易》日:“井泄(通“摧”,淘去污泥。)不食,为我心恻, 可以汲。王明,并受其福。”王之不明,岂足福哉!
怀王的大儿子顷襄王继位,任命他的弟弟子兰为令尹。因子兰劝怀王入秦而导致怀王最终死在秦国,楚国人都把此事的责任归罪于子兰。
屈原非常痛恨子兰的所作所为,虽然身遭放逐,却依然眷恋楚国,怀念怀王,时刻惦记着能重返}朝廷,总是希望君王能突然觉悟,不良习俗也为之改变。他怀念君王,想要复兴国家、扭转局势,所以在一篇作品中多次流露这种心情。然而终究无可奈何,所以也不可能再返朝廷,于此也可见怀王最终也没有醒悟。作为国君,不管他聪明还是愚蠢,有才还是无能,都希望找到忠臣和贤士来辅佐自己治理国家, 然而亡国破家之事却不断发生,而圣明的君主、太平的国家却好多世都未曾一见,其根本原因就在于所谓的忠臣并不忠、所谓的贤士并不贤。怀王因为不知晓忠臣之职分,所以在内被郑袖所迷惑,在外被张仪所欺骗,疏远了屈原而信任上官大夫和令尹子兰,结果使军队惨败, 国土被侵占,失去了六郡地盘,自己还流落他乡,客死秦国,被天下人耻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