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ign up to save your podcasts
Or
羊城晚报每周日推出“七杯茶”专版,特约海内外六位不同领域的专家学者撰写专栏文章。此外,还有面向广大读者征稿的“随手拍”专栏。
文章虽短小,七杯茶有韵。请诸位慢慢品——
· 有感于思 ·
文/阎晶明 [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
重估“杨二嫂”
鲁迅小说《故乡》,是一篇感情复杂的小说,叙事者“我”对所面对的人物的态度是复杂的,由此使他对故乡的态度也愈显复杂,而且以决绝的离开为主调,又以离开后的希冀为情感“补救”,显示出“毕竟是故乡”的不忍。
说到人物,自然首先想到闰土,这一形象的确占据着小说的中心位置。但我现在特别想强调另一个人物的独特性,那就是杨二嫂。都说阿Q代表了精神胜利法,闰土代表了麻木。可是杨二嫂这个呼啸而过的人物,她身上体现出来的“国民性”或许更具生活的“质感”,更加根深蒂固。
我曾经在一篇专门讨论《故乡》的文章里强调过人物的变与不变。小说写了闰土和杨二嫂的前后变化,但事实上真正表达的是他们的不变。年轻时候的杨二嫂,人称豆腐西施,颧骨也没有那么高,也没有圆规似的双腿,简直判若两人。但是鲁迅强调了那个时候,她整天涂脂抹粉,所以掩盖了颧骨,同时又是整天坐在案台的后面,所以也看不见圆规似的腿。但鲁迅难道真的是写一个女性从年轻到中年的蜕变?这个蜕变过程中真正改变的,是做人的姿态和做事的方式。西施时代的杨二嫂,一定还是注重自己的尊严,保持着生意不错的姿态。但是,生活改变了她,使她向流俗的道路上一路下滑。多年之后,出现在“我”面前的她,完全改变了形象,跟“西施”毫无关系了。
按照出场顺序,杨二嫂表现出如下做派。首先是情感上的强词夺理,“我还抱过你咧”的先声夺人;然后是以抬高对方的手段试图获利,“你阔了”“放了道台”“三房姨太太”,以足够的高帽以图明目张胆地抢劫;最后还有以向“我”的母亲告密闰土偷碗的“立功”自诩,公开抢夺东西。这样一个杨二嫂,如果是在年轻时,应该不会是这样的。哪一个是本来?哪种状态才是骨子里的?从作者给出的指向,应该是后者。
如果说闰土的直接的“老爷”之呼可能已经绝迹,但是杨二嫂式的表演,是不是仍然有一种熟悉不过的感觉?
· 夕花朝拾 ·
文/杨早 [中国社科院文学所研究员]
鸡叫心烦,鸟叫心欢
广州人喜欢养鸟。1907年《时事画报》上便描绘了广州万寿寺的一次“斗雀”场景,可知广州人养鸟玩鸟历史久矣。但在1949年后的一段时间里,鸟鸣在民宅之间几乎完全消失,一来养鸟被冠以“走资”的标签,二来生活困难,养人已属不易。彼时人们开始纷纷养鸡,唯求每月多几枚鸡蛋,因此每天早晨鸡啼声便在广州的街头巷尾此起彼伏。
进入80年代后,随着观念改变和生活水平提高,广州人对于鸟的热情又开始洋溢起来,养鸡重新被养鸟替代。在广州富南茶楼,鼎盛时六百个座位间有一半人是带着鸟笼来饮茶,俨然集聚成一个鸟市交易与鸟友交际的中心。广州的养鸟人中男女皆有,老少并存,据1985年广州市海珠区养鸟协会不完全统计,仅海珠区十二万户人家中,养鸟的就有约一万户,可谓大行其道。广州海珠区养鸟协会负责人陈港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说:“鸡叫心烦,鸟鸣心欢。如今市民们的鸡笼已换成了鸟笼。”
居民大力参与,官方也不甘落后。1981年6月,广州保护鸟类协会正式成立;1982年,广州市把每年3月20日定为“鸟节”,并举行“爱鸟周”活动,鼓励居民养鸟护鸟;1985年,广州市政府根据群众评议,选定画眉为广州市“市鸟”,并成立了广州市养鸟协会,随后又在流花湖畔建成“流花鸟苑”,并设立专门出售鸟和饲料的摊档。
· 拒绝流行 ·
文/曹林 [华中科技大学新传学院教授]
无须对“癫”上价值
淘宝举行“年度十大商品”评选,共20个商品入围。这些入围的商品,光看名字就很“癫”:不要脸防晒服、打工人立牌、90%荒诞卫衣、丑鱼拖鞋、太空船票、荧光穿戴甲、捏捏乐、无边抱枕,亮瞎了你的双眼。尤其是那个“一袋垃圾”,本以为“垃圾”只是一种调侃和修辞,让人有意外惊喜。可我仔细看了商品说明,真是一袋包含着棉絮、布条、边角料的垃圾。可就是这“一袋垃圾”,竟然一个月卖出近4000件,累积到现在,售出超过7000多件!一个人癫就够了,竟有一群人跟着一起癫,并且癫到了“十大”。
面对“一袋垃圾”,我不禁陷入沉思:到底有什么意义呢?是放错位置的资源,提醒人们关注环保,或者是有某种更深沉的哲学内涵?惭愧惭愧,我的习惯就是这样,一定要为某个事物找到某种“深刻的意义与价值”,才觉得那东西有了存在的正当性。可让我怀疑人生的是,翻看这袋“垃圾”的评价区,似乎很难找到我熟悉的那种宏大意义。
我突然意识到,那种“上价值”“找意义”的过度阐释习惯,可能正是与这代年轻人产生代沟的地方!癫就是癫,“癫”这种行为,本身就带着一种“反意义阐释”的倔强面孔。一袋垃圾就是“垃圾”,为什么非要去升华拔高它,去彰显它本不具有的品质?过度苛求意义,什么事都追求意义,已经成为现代人的一种精神重负,压得人喘不过气来。中学被困在应试的意义系统中,刚进大学又被困到保研考研的意义系统中,走向社会又困于职场KPI考核的意义系统。
我理解,这些看起来很“癫”的商品、“癫”的行为,是年轻人努力挣脱那种“常规的意义系统”的一种尝试,表达一种追求松弛、不自我设限的生活态度。“一袋垃圾”本身没有意义,但在这个商品化互动、行为艺术化游戏的过程中,它给游戏者带来了远超“传统商品价值”的情绪价值:图个乐子,当个段子,顺便拍照发条与众不同的朋友圈,借机下楼扔个垃圾,寄给一个能“接得住”的好友。
· 有稽之谈 ·
文/谭天[暨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
遇见“新文盲”
在一个大一新生的微信群里,我简直无法跟他们顺畅交流,他们大多用表情包来表达,用文字也只限于单词,很少用完整的句子来表达意思的。难道这些互联网的原住民,在碎片化传播中长大的年轻人,正在或已经丧失文字表达能力了?
有一篇《中文大约的确已经死了》的文章列举出当下中文的各种危机:越来越低幼,废话越来越多,越来越失去创造力……其中,我觉得最可恶的是网文表达中的低幼化现象,以幼稚为荣,以蠢萌为美,有些简直是降低人的智商。更可悲的是如文中所描述的,我们生活的时代:歌词越来越口水化,文学越来越网络化,诗歌越来越浅显化,大众词汇越来越庸俗化……
进入互联网时代,可怕的事就是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正在变成不能用文字来正确表达思想的“新文盲”。“新文盲”并非不识字,而是不会用文字来准确表达自己的想法。短视频和人工智能的出现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它让信息易于传播,另一方面可能会减少人们对文字的使用。新技术新应用的发明和应用是好事,但一定要让它们更好地为人类服务。表情包、短视频和人工智能的滥用,也会影响我们的生活,影响孩子们的认知和成长。
· 昙花的话 ·
文/尤今 [新加坡作家]
陪伴与慰藉
一条长长的街,全都是待售的狗,有的温顺地被关在笼子里,有的安静地被商家抱在怀内,有的认命地被拴在一旁。在这一刻,它们是不具生命力的“物体”,是待价而沽的“商品”。
这儿,是广西南宁的新华街。
我驻足而观,发现趋前问价的人络绎不绝;狗儿售价参差不齐,便宜者数百,价昂者上千、上万。有些商家提供终身售后服务,买卖双方还可签订交易合同,十分专业。
近年来,“民不聊生”这个成语,已经有了一个打趣的诠释——年轻的一代,都不爱聊生育的问题,转而把生活的重点放在豢养宠物上。在南宁的大街小巷,经常可以看到狗狗被打扮得花枝招展,招摇过市。
人们对“毛孩”百般宠溺,出手阔绰,在准备狗粮时,注意营养均衡,讲求口味多样化;此外,智力开发、医疗保健、美容护理、宠物摄影,一样也少不了。闲时,还带它们上宠物餐馆和宠物乐园,缤纷它们的生活。
在公园里,有好些银发族在遛狗,他们可不是为分身乏术的孩子代劳的,是自己养的。
我好奇地问其中一名老者:“你好不容易才盼来悠闲的晚年,干吗还要自讨苦吃地伺候宠物?”她听了直叹气:“孩子还未生养呀,我无法逗孙,自己又没别的嗜好,就养条狗来宠宠啰!”
年轻人养宠物狗,是寻求忠诚的陪伴;老年人呢,却借此慰藉寂寞的心灵。
· 不知不觉 ·
文/钟红明 [上海《收获》杂志执行主编]
被疗愈的疼痛
一位作家,在作品里所要解决的人与世界的关系,可能要经历漫长时间的发酵与思考,才经由某个契机,找到它得以言说的面目,出现在世人面前。当我看到陈继明的长篇《大声独白》,联想到此前他的长篇《平安批》与《敦煌》,在不算长的时间里,几部作品,它们的色调差异如此之明显,也许,这个课题应该留给创作学研究者。
在《收获》2025年第1期刊载的《大声独白》,是一个关于疼痛与疗愈的故事。男主李杜从陕西“泾渭分明”这个词语产生的地方,来到广州读医学院,是因为父亲患有顽固的“幻肢痛”,夜夜为早已截掉的胳膊发出痛苦的呻吟。在广州,李杜与美丽的空姐景园坠入爱情,可婚姻只维系了123天,“被”分手的李杜,还被景园送到美国,学习疼痛学与心理学,近距离接触那些劫难过后的幸存者——他们可能终其一生都不能挣脱“疼痛”与阴霾;他也参与了对卢旺达幸存者的心理治疗……回国后,他创立了私人心理诊所,第一个病人就是他的父亲。那些传说一般的家族历史,被重新讲述……所有的慢性疼痛都不是孤立的医学事件,李杜医生的治疗途径不是药物,而是深度进入病人的内心世界和人生历程,寻找隐秘病因和治疗途径。他的口头禅是:“我是用故事看病的人。”但是,一次,在治疗一个患有孤独症的孩子时,猝不及防,他遭遇与自己相关的“真相”……
能够被疗愈的疼痛,可能只是冰山一角。
· 随手拍 ·
翘首以盼 图/文 梅方明
过了腊八就是年,在安徽的一个农村里,老人和留守的孩童在相思树下翘首以盼远方归来的亲人。
随手拍专用邮箱:[email protected]
羊城晚报每周日推出“七杯茶”专版,特约海内外六位不同领域的专家学者撰写专栏文章。此外,还有面向广大读者征稿的“随手拍”专栏。
文章虽短小,七杯茶有韵。请诸位慢慢品——
· 有感于思 ·
文/阎晶明 [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
重估“杨二嫂”
鲁迅小说《故乡》,是一篇感情复杂的小说,叙事者“我”对所面对的人物的态度是复杂的,由此使他对故乡的态度也愈显复杂,而且以决绝的离开为主调,又以离开后的希冀为情感“补救”,显示出“毕竟是故乡”的不忍。
说到人物,自然首先想到闰土,这一形象的确占据着小说的中心位置。但我现在特别想强调另一个人物的独特性,那就是杨二嫂。都说阿Q代表了精神胜利法,闰土代表了麻木。可是杨二嫂这个呼啸而过的人物,她身上体现出来的“国民性”或许更具生活的“质感”,更加根深蒂固。
我曾经在一篇专门讨论《故乡》的文章里强调过人物的变与不变。小说写了闰土和杨二嫂的前后变化,但事实上真正表达的是他们的不变。年轻时候的杨二嫂,人称豆腐西施,颧骨也没有那么高,也没有圆规似的双腿,简直判若两人。但是鲁迅强调了那个时候,她整天涂脂抹粉,所以掩盖了颧骨,同时又是整天坐在案台的后面,所以也看不见圆规似的腿。但鲁迅难道真的是写一个女性从年轻到中年的蜕变?这个蜕变过程中真正改变的,是做人的姿态和做事的方式。西施时代的杨二嫂,一定还是注重自己的尊严,保持着生意不错的姿态。但是,生活改变了她,使她向流俗的道路上一路下滑。多年之后,出现在“我”面前的她,完全改变了形象,跟“西施”毫无关系了。
按照出场顺序,杨二嫂表现出如下做派。首先是情感上的强词夺理,“我还抱过你咧”的先声夺人;然后是以抬高对方的手段试图获利,“你阔了”“放了道台”“三房姨太太”,以足够的高帽以图明目张胆地抢劫;最后还有以向“我”的母亲告密闰土偷碗的“立功”自诩,公开抢夺东西。这样一个杨二嫂,如果是在年轻时,应该不会是这样的。哪一个是本来?哪种状态才是骨子里的?从作者给出的指向,应该是后者。
如果说闰土的直接的“老爷”之呼可能已经绝迹,但是杨二嫂式的表演,是不是仍然有一种熟悉不过的感觉?
· 夕花朝拾 ·
文/杨早 [中国社科院文学所研究员]
鸡叫心烦,鸟叫心欢
广州人喜欢养鸟。1907年《时事画报》上便描绘了广州万寿寺的一次“斗雀”场景,可知广州人养鸟玩鸟历史久矣。但在1949年后的一段时间里,鸟鸣在民宅之间几乎完全消失,一来养鸟被冠以“走资”的标签,二来生活困难,养人已属不易。彼时人们开始纷纷养鸡,唯求每月多几枚鸡蛋,因此每天早晨鸡啼声便在广州的街头巷尾此起彼伏。
进入80年代后,随着观念改变和生活水平提高,广州人对于鸟的热情又开始洋溢起来,养鸡重新被养鸟替代。在广州富南茶楼,鼎盛时六百个座位间有一半人是带着鸟笼来饮茶,俨然集聚成一个鸟市交易与鸟友交际的中心。广州的养鸟人中男女皆有,老少并存,据1985年广州市海珠区养鸟协会不完全统计,仅海珠区十二万户人家中,养鸟的就有约一万户,可谓大行其道。广州海珠区养鸟协会负责人陈港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说:“鸡叫心烦,鸟鸣心欢。如今市民们的鸡笼已换成了鸟笼。”
居民大力参与,官方也不甘落后。1981年6月,广州保护鸟类协会正式成立;1982年,广州市把每年3月20日定为“鸟节”,并举行“爱鸟周”活动,鼓励居民养鸟护鸟;1985年,广州市政府根据群众评议,选定画眉为广州市“市鸟”,并成立了广州市养鸟协会,随后又在流花湖畔建成“流花鸟苑”,并设立专门出售鸟和饲料的摊档。
· 拒绝流行 ·
文/曹林 [华中科技大学新传学院教授]
无须对“癫”上价值
淘宝举行“年度十大商品”评选,共20个商品入围。这些入围的商品,光看名字就很“癫”:不要脸防晒服、打工人立牌、90%荒诞卫衣、丑鱼拖鞋、太空船票、荧光穿戴甲、捏捏乐、无边抱枕,亮瞎了你的双眼。尤其是那个“一袋垃圾”,本以为“垃圾”只是一种调侃和修辞,让人有意外惊喜。可我仔细看了商品说明,真是一袋包含着棉絮、布条、边角料的垃圾。可就是这“一袋垃圾”,竟然一个月卖出近4000件,累积到现在,售出超过7000多件!一个人癫就够了,竟有一群人跟着一起癫,并且癫到了“十大”。
面对“一袋垃圾”,我不禁陷入沉思:到底有什么意义呢?是放错位置的资源,提醒人们关注环保,或者是有某种更深沉的哲学内涵?惭愧惭愧,我的习惯就是这样,一定要为某个事物找到某种“深刻的意义与价值”,才觉得那东西有了存在的正当性。可让我怀疑人生的是,翻看这袋“垃圾”的评价区,似乎很难找到我熟悉的那种宏大意义。
我突然意识到,那种“上价值”“找意义”的过度阐释习惯,可能正是与这代年轻人产生代沟的地方!癫就是癫,“癫”这种行为,本身就带着一种“反意义阐释”的倔强面孔。一袋垃圾就是“垃圾”,为什么非要去升华拔高它,去彰显它本不具有的品质?过度苛求意义,什么事都追求意义,已经成为现代人的一种精神重负,压得人喘不过气来。中学被困在应试的意义系统中,刚进大学又被困到保研考研的意义系统中,走向社会又困于职场KPI考核的意义系统。
我理解,这些看起来很“癫”的商品、“癫”的行为,是年轻人努力挣脱那种“常规的意义系统”的一种尝试,表达一种追求松弛、不自我设限的生活态度。“一袋垃圾”本身没有意义,但在这个商品化互动、行为艺术化游戏的过程中,它给游戏者带来了远超“传统商品价值”的情绪价值:图个乐子,当个段子,顺便拍照发条与众不同的朋友圈,借机下楼扔个垃圾,寄给一个能“接得住”的好友。
· 有稽之谈 ·
文/谭天[暨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
遇见“新文盲”
在一个大一新生的微信群里,我简直无法跟他们顺畅交流,他们大多用表情包来表达,用文字也只限于单词,很少用完整的句子来表达意思的。难道这些互联网的原住民,在碎片化传播中长大的年轻人,正在或已经丧失文字表达能力了?
有一篇《中文大约的确已经死了》的文章列举出当下中文的各种危机:越来越低幼,废话越来越多,越来越失去创造力……其中,我觉得最可恶的是网文表达中的低幼化现象,以幼稚为荣,以蠢萌为美,有些简直是降低人的智商。更可悲的是如文中所描述的,我们生活的时代:歌词越来越口水化,文学越来越网络化,诗歌越来越浅显化,大众词汇越来越庸俗化……
进入互联网时代,可怕的事就是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正在变成不能用文字来正确表达思想的“新文盲”。“新文盲”并非不识字,而是不会用文字来准确表达自己的想法。短视频和人工智能的出现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它让信息易于传播,另一方面可能会减少人们对文字的使用。新技术新应用的发明和应用是好事,但一定要让它们更好地为人类服务。表情包、短视频和人工智能的滥用,也会影响我们的生活,影响孩子们的认知和成长。
· 昙花的话 ·
文/尤今 [新加坡作家]
陪伴与慰藉
一条长长的街,全都是待售的狗,有的温顺地被关在笼子里,有的安静地被商家抱在怀内,有的认命地被拴在一旁。在这一刻,它们是不具生命力的“物体”,是待价而沽的“商品”。
这儿,是广西南宁的新华街。
我驻足而观,发现趋前问价的人络绎不绝;狗儿售价参差不齐,便宜者数百,价昂者上千、上万。有些商家提供终身售后服务,买卖双方还可签订交易合同,十分专业。
近年来,“民不聊生”这个成语,已经有了一个打趣的诠释——年轻的一代,都不爱聊生育的问题,转而把生活的重点放在豢养宠物上。在南宁的大街小巷,经常可以看到狗狗被打扮得花枝招展,招摇过市。
人们对“毛孩”百般宠溺,出手阔绰,在准备狗粮时,注意营养均衡,讲求口味多样化;此外,智力开发、医疗保健、美容护理、宠物摄影,一样也少不了。闲时,还带它们上宠物餐馆和宠物乐园,缤纷它们的生活。
在公园里,有好些银发族在遛狗,他们可不是为分身乏术的孩子代劳的,是自己养的。
我好奇地问其中一名老者:“你好不容易才盼来悠闲的晚年,干吗还要自讨苦吃地伺候宠物?”她听了直叹气:“孩子还未生养呀,我无法逗孙,自己又没别的嗜好,就养条狗来宠宠啰!”
年轻人养宠物狗,是寻求忠诚的陪伴;老年人呢,却借此慰藉寂寞的心灵。
· 不知不觉 ·
文/钟红明 [上海《收获》杂志执行主编]
被疗愈的疼痛
一位作家,在作品里所要解决的人与世界的关系,可能要经历漫长时间的发酵与思考,才经由某个契机,找到它得以言说的面目,出现在世人面前。当我看到陈继明的长篇《大声独白》,联想到此前他的长篇《平安批》与《敦煌》,在不算长的时间里,几部作品,它们的色调差异如此之明显,也许,这个课题应该留给创作学研究者。
在《收获》2025年第1期刊载的《大声独白》,是一个关于疼痛与疗愈的故事。男主李杜从陕西“泾渭分明”这个词语产生的地方,来到广州读医学院,是因为父亲患有顽固的“幻肢痛”,夜夜为早已截掉的胳膊发出痛苦的呻吟。在广州,李杜与美丽的空姐景园坠入爱情,可婚姻只维系了123天,“被”分手的李杜,还被景园送到美国,学习疼痛学与心理学,近距离接触那些劫难过后的幸存者——他们可能终其一生都不能挣脱“疼痛”与阴霾;他也参与了对卢旺达幸存者的心理治疗……回国后,他创立了私人心理诊所,第一个病人就是他的父亲。那些传说一般的家族历史,被重新讲述……所有的慢性疼痛都不是孤立的医学事件,李杜医生的治疗途径不是药物,而是深度进入病人的内心世界和人生历程,寻找隐秘病因和治疗途径。他的口头禅是:“我是用故事看病的人。”但是,一次,在治疗一个患有孤独症的孩子时,猝不及防,他遭遇与自己相关的“真相”……
能够被疗愈的疼痛,可能只是冰山一角。
· 随手拍 ·
翘首以盼 图/文 梅方明
过了腊八就是年,在安徽的一个农村里,老人和留守的孩童在相思树下翘首以盼远方归来的亲人。
随手拍专用邮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