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ign up to save your podcasts
Or
家乡有一座祠堂。村里上百户人家,都同一个姓,相传是同一个祖宗传下来的分支脉系。祠堂唤作“六世祠堂”,分派创居此地时的祖先当属于黄姓宗族中的第六世系。一代人为一世,传到我们这一代,已是二十二世。有牙牙学语的小孩,因为辈分高,也会被雪鬓霜发的长者称呼为阿叔或叔公——不要笑,此乃正常现象,不这样称呼才会让乡人觉得你没有家教或不重家教,因为那是不尊重世系辈序,有以下犯上之嫌。
一般镇上的祠堂多建在与邻村相近的地界上,一来可以确定地界,二来也让人一走近就知道这是哪个乡或那条村。在偏僻的山村里,祠堂多建在村前或正中位置,以示威严神圣。建祠堂前,会请风水先生先看风水,有时甚至要开路营造出上佳的风水地理。最常见的祠堂,前面必有一大片空地,空地前还会有一处池塘。空地自然是为了祭拜和搞活动时方便,池塘则象征着聚气,有水则发,聚水为财,有水处才会人丁兴旺。祠堂后,多修有两级半人高的护墙,一来有引水固石的作用,保护下面的祠堂;二来则代表着靠山,意思是后代人有福荫、有庇佑。
祠堂,亦称为祖祠或宗庙。以前,族中有重大事宜需要商量时,长辈们多会聚集到祠堂里开会。族中有男丁出生或有新人结婚的,到年底就可以在祠堂里挂上一盏新丁或新婚的灯笼,以示喜庆与荣耀。现在民风与时俱进,男女平等,就算是生女孩也可以到祠堂里挂上一盏灯笼,平分福气。逢年过节,需要安排队伍去镇上参加汇演或巡游时,祠堂前的广场就成为青壮们练习舞龙、舞狮、敲锣打鼓的最佳场所。
“六世祠堂”是传统的四点金式建筑,正面为大门,门前有高高的木门槛,大人跨栏而过,小孩则需要翻爬过去。旁边各有两小侧门,方便平时出入,大门一般是有重大礼仪或祭祖拜神时才会大开。门两侧有一小厢房,可放些杂物或作为守祠人夜晚睡觉休息的地方。当中一大天井,透光线、接雨水,让室内无须点灯都能明亮宽敞,旁边是两条廊桥,祭拜时可一边出一边入,最后则是大堂,摆放一些神台或祖先牌位。实力雄厚的乡村祠堂,门前还多设有一对石鼓或石狮,门梁墙壁雕龙刻凤,各式各样的祥禽、瑞兽、灰塑立于屋顶屋脊,美轮美奂,巧夺天工。
在我学龄前,祠堂曾被改建成乡里的托儿所。族中孩子多送到那里托管或学习,担任所长和老师的,多是族中的阿姨、姑姑们。祠堂变成学堂,更体现了祠堂“慎终追远”“一脉相承”“薪火相传”的美好寓意与初衷。族中的后辈在此学到本领,也得到“饮水思源”“报本返始”的孝道忠义文化熏陶,一举多得。
祠堂,对于我的家乡人来说,不单是凝聚族人的向心场,也是维系族内亲情血缘的纽带,让乡民们敬宗睦族,激励后辈,不失为一个耀眼又特殊的精神坐标。
来源 | 羊城晚报
主播 | 郑紫薇
责编 | 郑宗敏
家乡有一座祠堂。村里上百户人家,都同一个姓,相传是同一个祖宗传下来的分支脉系。祠堂唤作“六世祠堂”,分派创居此地时的祖先当属于黄姓宗族中的第六世系。一代人为一世,传到我们这一代,已是二十二世。有牙牙学语的小孩,因为辈分高,也会被雪鬓霜发的长者称呼为阿叔或叔公——不要笑,此乃正常现象,不这样称呼才会让乡人觉得你没有家教或不重家教,因为那是不尊重世系辈序,有以下犯上之嫌。
一般镇上的祠堂多建在与邻村相近的地界上,一来可以确定地界,二来也让人一走近就知道这是哪个乡或那条村。在偏僻的山村里,祠堂多建在村前或正中位置,以示威严神圣。建祠堂前,会请风水先生先看风水,有时甚至要开路营造出上佳的风水地理。最常见的祠堂,前面必有一大片空地,空地前还会有一处池塘。空地自然是为了祭拜和搞活动时方便,池塘则象征着聚气,有水则发,聚水为财,有水处才会人丁兴旺。祠堂后,多修有两级半人高的护墙,一来有引水固石的作用,保护下面的祠堂;二来则代表着靠山,意思是后代人有福荫、有庇佑。
祠堂,亦称为祖祠或宗庙。以前,族中有重大事宜需要商量时,长辈们多会聚集到祠堂里开会。族中有男丁出生或有新人结婚的,到年底就可以在祠堂里挂上一盏新丁或新婚的灯笼,以示喜庆与荣耀。现在民风与时俱进,男女平等,就算是生女孩也可以到祠堂里挂上一盏灯笼,平分福气。逢年过节,需要安排队伍去镇上参加汇演或巡游时,祠堂前的广场就成为青壮们练习舞龙、舞狮、敲锣打鼓的最佳场所。
“六世祠堂”是传统的四点金式建筑,正面为大门,门前有高高的木门槛,大人跨栏而过,小孩则需要翻爬过去。旁边各有两小侧门,方便平时出入,大门一般是有重大礼仪或祭祖拜神时才会大开。门两侧有一小厢房,可放些杂物或作为守祠人夜晚睡觉休息的地方。当中一大天井,透光线、接雨水,让室内无须点灯都能明亮宽敞,旁边是两条廊桥,祭拜时可一边出一边入,最后则是大堂,摆放一些神台或祖先牌位。实力雄厚的乡村祠堂,门前还多设有一对石鼓或石狮,门梁墙壁雕龙刻凤,各式各样的祥禽、瑞兽、灰塑立于屋顶屋脊,美轮美奂,巧夺天工。
在我学龄前,祠堂曾被改建成乡里的托儿所。族中孩子多送到那里托管或学习,担任所长和老师的,多是族中的阿姨、姑姑们。祠堂变成学堂,更体现了祠堂“慎终追远”“一脉相承”“薪火相传”的美好寓意与初衷。族中的后辈在此学到本领,也得到“饮水思源”“报本返始”的孝道忠义文化熏陶,一举多得。
祠堂,对于我的家乡人来说,不单是凝聚族人的向心场,也是维系族内亲情血缘的纽带,让乡民们敬宗睦族,激励后辈,不失为一个耀眼又特殊的精神坐标。
来源 | 羊城晚报
主播 | 郑紫薇
责编 | 郑宗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