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re 我城與我們
Share to email
Share to Facebook
Share to X
By 鏡好聽
The podcast currently has 11 episodes available.
「房子是反映城市的一面鏡子,而你怎麼面對你的房子,也代表你怎麼面對你的文化。」
\n\n
你是用什麼樣的方式來認識你所居住的城市?
\n對客家建築與文化有深入研究的陳板,多年來不斷用相機紀錄著台灣的客家建築,還曾特別跑到香港去考察當地的客家民宅,他指出一個房子不只承載著文化,也會把所有居住者的力量和認同感都聚集起來;來自香港的攝影師謝至德同樣也從影像出發去記錄香港的城市地貌,他說香港人的命運就是不斷遷徙,因此於2019年獨自遷徙到台灣,開始人生的藝術之旅計劃「滾動人生」(「滾動」為廣東話諧音「感動),以露營車為家在台灣做文化的考察,繼續另一種「遷徙」。
\n\n
這一集聽陳板和謝至德分享對兩地城市個性、居住文化的觀察,如何面對建築、都市、自然邊界的變遷,以及我們又該如何理解不同族群與居住地之間的關係。
\n\n
來賓介紹
\n陳板(陳邦畛):建築系畢業,同時也具書法、攝影、劇場等素養背景,長年參與推動台灣的社區總體營造,同時致力於客家文化的扎根工作。現為「客家公共傳播基金會」董事長、「文化合作委員會」副召集人等。
\n\n
謝至德(Ducky):香港攝影師、藝術工作者,90年代開始從事新聞工作,2006年開始全程投入藝術創作,成立了香港攝影文化協會,個人攝影集達十多本,作品曾於德國、美國、加拿大、日本、台灣及中國等地展出。
\n\n
精彩重點
\n06:16 從反送中運動看到香港年輕人原來如此熱愛自己的城市
\n14:20 聯合國的文化多樣性公約曾提出少數文化是重要的,而台灣近年也在強調多元文化
\n22:28 每一次按下快門的當下常常是因為自身的使命感,想要用鏡頭留下即將消失的東西
\n25:57 城市中常民建築的空間是一個可以直接和不同階層的人對話的地方
\n31:57 謝至德將他的露營車視作一個藝術作品,是與不同人的集體創作
\n\n
----------------------------------
\n【《我城與我們》為「財團法人臺港經濟文化合作策進會」委託鏡好鏡製播】
\n※ 《我城與我們》十集播畢
\n製作人:佘國瑩 錄音與後製:劉寶苓
\n\n
| 收聽更多《我城與我們》精彩節目:https://www.mirrorvoice.com.tw/podcasts/139
\n| 瞭解更多臺港訊息,追蹤「走台步」Facebook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TaiwanStep
\n| 追蹤《鏡好聽》Facebook:https://facebook.com/mirrorvoice2019
\n| 合作、節目建議歡迎來信:[email protected]
', OrderedDict([('content:encoded', '「房子是反映城市的一面鏡子,而你怎麼面對你的房子,也代表你怎麼面對你的文化。」
\n\n
你是用什麼樣的方式來認識你所居住的城市?
\n對客家建築與文化有深入研究的陳板,多年來不斷用相機紀錄著台灣的客家建築,還曾特別跑到香港去考察當地的客家民宅,他指出一個房子不只承載著文化,也會把所有居住者的力量和認同感都聚集起來;來自香港的攝影師謝至德同樣也從影像出發去記錄香港的城市地貌,他說香港人的命運就是不斷遷徙,因此於2019年獨自遷徙到台灣,開始人生的藝術之旅計劃「滾動人生」(「滾動」為廣東話諧音「感動),以露營車為家在台灣做文化的考察,繼續另一種「遷徙」。
\n\n
這一集聽陳板和謝至德分享對兩地城市個性、居住文化的觀察,如何面對建築、都市、自然邊界的變遷,以及我們又該如何理解不同族群與居住地之間的關係。
\n\n
來賓介紹
\n陳板(陳邦畛):建築系畢業,同時也具書法、攝影、劇場等素養背景,長年參與推動台灣的社區總體營造,同時致力於客家文化的扎根工作。現為「客家公共傳播基金會」董事長、「文化合作委員會」副召集人等。
\n\n
謝至德(Ducky):香港攝影師、藝術工作者,90年代開始從事新聞工作,2006年開始全程投入藝術創作,成立了香港攝影文化協會,個人攝影集達十多本,作品曾於德國、美國、加拿大、日本、台灣及中國等地展出。
\n\n
精彩重點
\n06:16 從反送中運動看到香港年輕人原來如此熱愛自己的城市
\n14:20 聯合國的文化多樣性公約曾提出少數文化是重要的,而台灣近年也在強調多元文化
\n22:28 每一次按下快門的當下常常是因為自身的使命感,想要用鏡頭留下即將消失的東西
\n25:57 城市中常民建築的空間是一個可以直接和不同階層的人對話的地方
\n31:57 謝至德將他的露營車視作一個藝術作品,是與不同人的集體創作
\n\n
----------------------------------
\n【《我城與我們》為「財團法人臺港經濟文化合作策進會」委託鏡好鏡製播】
\n※ 《我城與我們》十集播畢
\n製作人:佘國瑩 錄音與後製:劉寶苓
\n\n
| 收聽更多《我城與我們》精彩節目:https://www.mirrorvoice.com.tw/podcasts/139
\n| 瞭解更多臺港訊息,追蹤「走台步」Facebook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TaiwanStep
\n| 追蹤《鏡好聽》Facebook:https://facebook.com/mirrorvoice2019
\n| 合作、節目建議歡迎來信:[email protected]
')])]「文化人或者創作人,他只要能夠創作出發亮的東西,大家就會看到。」
\n\n
對香港流行樂的印象,你是從哪個時期、哪首歌開始?
\n馬芳說自己接觸香港流行樂是自己小學時,從七十、八十年代的《追趕跑跳碰》、《天才與白痴》及後來的《楚留香》等港片的電影歌曲開始,而長大之後開始關注香港的獨立音樂與樂團,包括單立文、泰迪羅賓,之後的達明一派、My Little Airport、黃衍仁、雞蛋蒸肉餅、觸執毛等等。馬芳指出香港玩獨立音樂的這些人,他們更有一種時代先鋒感,能讓他感覺到某種潮感,一種站在時代風頭浪尖的潮。
\n\n
來自香港的卓男也指出自己也是從電影開始認識臺灣的國語流行音樂,從當時紅遍香港的《搭錯車》到後來張艾嘉唱的歌或演的電影,也包括滾石全盛時期的歌手,當時港臺兩地歌手的合作非常頻繁,彼此互相改編翻唱。那一個廣東歌與國語歌璀璨繁華的時期,讓卓男覺得那是一段非常懷念的美好日子。
\n\n
這一集聽馬芳和卓男聊各自成長記憶中兩地流行歌曲和個人、社會文化的交響,並從對香港流行樂有極大影響力的音樂人羅大佑身上,反思兩地音樂的現在與未來。
\n\n
來賓介紹
\n馬世芳(暱稱馬芳):擁多重身份,身兼流行音樂廣播節目主持人、樂評、寫作者、主持Podcast節目《耳邊風》等,也是臺灣科技大學副教授級專家,至今已獲得六座廣播金鐘獎,所著的《地下鄉愁藍調》、《耳朵借我》都曾獲得圖書獎項。
\n\n
卓男:本名王麗明,香港資深電影文化工作者,從事多年藝術行政及電影相關的編輯、資料搜集、宣傳、統籌及策劃等工作。曾任兩岸三地多個重要電影獎的評審,著有《李小龍:李振輝回憶錄》,現為香港電影評論學會會長。
\n\n
精彩重點
\n13:11 馬芳對流行音樂用廣東歌來演唱這件事有比較強烈的記憶,是從溫拿五虎、許氏兄弟等人開始
\n17:50 卓男接觸台灣國語流行音樂是從台灣文藝電影開始
\n23:46 香港的獨立音樂或樂團對台灣或中國玩團的人都具一定的影響力
\n30:13 來自香港粵語發音的文化內容融入台灣後,其實會變成所謂台灣的文化風景的一部份
\n33:29 羅大佑曾說在香港那個時期是他重塑自己世界觀經驗的重要階段
\n40:42 臺北流行音樂中心的啟用讓臺灣總算有一個比較像樣的流行音樂演出場所
\n\n
----------------------------------
\n【《我城與我們》為「財團法人臺港經濟文化合作策進會」委託鏡好鏡製播】
\n每週一和四,上線全新一集
\n開啟節目小鈴鐺、按下愛心收藏、並給予5星評價,持續關注節目動態!
\n製作人:佘國瑩 錄音與後製:劉寶苓
\n\n
| 收聽更多《我城與我們》精彩節目:https://www.mirrorvoice.com.tw/podcasts/139
\n| 瞭解更多臺港訊息,追蹤「走台步」Facebook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TaiwanStep
\n| 追蹤《鏡好聽》Facebook:https://facebook.com/mirrorvoice2019
\n| 合作、節目建議歡迎來信:[email protected]
', OrderedDict([('content:encoded', '「文化人或者創作人,他只要能夠創作出發亮的東西,大家就會看到。」
\n\n
對香港流行樂的印象,你是從哪個時期、哪首歌開始?
\n馬芳說自己接觸香港流行樂是自己小學時,從七十、八十年代的《追趕跑跳碰》、《天才與白痴》及後來的《楚留香》等港片的電影歌曲開始,而長大之後開始關注香港的獨立音樂與樂團,包括單立文、泰迪羅賓,之後的達明一派、My Little Airport、黃衍仁、雞蛋蒸肉餅、觸執毛等等。馬芳指出香港玩獨立音樂的這些人,他們更有一種時代先鋒感,能讓他感覺到某種潮感,一種站在時代風頭浪尖的潮。
\n\n
來自香港的卓男也指出自己也是從電影開始認識臺灣的國語流行音樂,從當時紅遍香港的《搭錯車》到後來張艾嘉唱的歌或演的電影,也包括滾石全盛時期的歌手,當時港臺兩地歌手的合作非常頻繁,彼此互相改編翻唱。那一個廣東歌與國語歌璀璨繁華的時期,讓卓男覺得那是一段非常懷念的美好日子。
\n\n
這一集聽馬芳和卓男聊各自成長記憶中兩地流行歌曲和個人、社會文化的交響,並從對香港流行樂有極大影響力的音樂人羅大佑身上,反思兩地音樂的現在與未來。
\n\n
來賓介紹
\n馬世芳(暱稱馬芳):擁多重身份,身兼流行音樂廣播節目主持人、樂評、寫作者、主持Podcast節目《耳邊風》等,也是臺灣科技大學副教授級專家,至今已獲得六座廣播金鐘獎,所著的《地下鄉愁藍調》、《耳朵借我》都曾獲得圖書獎項。
\n\n
卓男:本名王麗明,香港資深電影文化工作者,從事多年藝術行政及電影相關的編輯、資料搜集、宣傳、統籌及策劃等工作。曾任兩岸三地多個重要電影獎的評審,著有《李小龍:李振輝回憶錄》,現為香港電影評論學會會長。
\n\n
精彩重點
\n13:11 馬芳對流行音樂用廣東歌來演唱這件事有比較強烈的記憶,是從溫拿五虎、許氏兄弟等人開始
\n17:50 卓男接觸台灣國語流行音樂是從台灣文藝電影開始
\n23:46 香港的獨立音樂或樂團對台灣或中國玩團的人都具一定的影響力
\n30:13 來自香港粵語發音的文化內容融入台灣後,其實會變成所謂台灣的文化風景的一部份
\n33:29 羅大佑曾說在香港那個時期是他重塑自己世界觀經驗的重要階段
\n40:42 臺北流行音樂中心的啟用讓臺灣總算有一個比較像樣的流行音樂演出場所
\n\n
----------------------------------
\n【《我城與我們》為「財團法人臺港經濟文化合作策進會」委託鏡好鏡製播】
\n每週一和四,上線全新一集
\n開啟節目小鈴鐺、按下愛心收藏、並給予5星評價,持續關注節目動態!
\n製作人:佘國瑩 錄音與後製:劉寶苓
\n\n
| 收聽更多《我城與我們》精彩節目:https://www.mirrorvoice.com.tw/podcasts/139
\n| 瞭解更多臺港訊息,追蹤「走台步」Facebook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TaiwanStep
\n| 追蹤《鏡好聽》Facebook:https://facebook.com/mirrorvoice2019
\n| 合作、節目建議歡迎來信:[email protected]
')])]「表演場館要找到與城市的連結,表演藝術才能走到民眾的生活裡。」
\n\n
在香港從事藝術管理工作多年的黃國威,2021年年中決定來台發展,出任「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營運副總監,到任時發現衛武營有很開放的場域,很多民眾都會在場館週邊晨運散步,因此開始思考怎麼去利用不同的公共空間,提供服務給他們,讓這些人可以看到場館內的展演活動。
\n\n
擁有逾30年豐富藝術行政管理經驗的邱瑗,於2018年接掌「臺中國家歌劇院」藝術總監,認為要營運場館必須要先認識這座城市,另外也指出現今台灣已進入場館年代,包含與表演團隊的共生共榮,以及與國際場館之間的節目共製、藝術家等的合作都非常重要。
\n\n
這一集聽邱瑗與黃國威談關於劇團╱舞團在香港端和台灣端的創作生態,並分享在場館年代,場館與城市的連結,以及不同場館之間合作關係建立的一些觀察與思考。
\n\n
來賓介紹
\n邱瑗:具跨越音樂、戲劇的獨特完整學經歷背景,為表演藝術資深製作人,長年投入藝術行政工作,對於國際網絡相當熟稔,現為「臺中國家歌劇院」藝術總監。
\n\n
黃國威(Raymond Wong):曾任職香港藝術中心、中英劇團、香港兒童音樂劇團、城市當代舞蹈團行政總監等藝術機構。現為「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營運副總監。
\n\n
精彩重點
\n13:55 現今場館跟場館之間如果沒有合作就不容易做好一個藝術製作
\n18:03 場館服務對象可以包含在場館週邊使用公共空間的民眾
\n22:26 每個場館要夠接地氣發展出個別的地方性格,表演藝術才能走到民眾的生活裡面
\n27:00 香港劇團或舞團通常會先思考要創作的內容後才找資源,不會為了要國際合作而製作節目
\n33:44 邱瑗指出在為製作找贊助前必須先認識企業,讓企業和我們交朋友
\n40:40 不管台灣或香港對藝文的支持都是救急不救窮
\n\n
----------------------------------
\n【《我城與我們》為「財團法人臺港經濟文化合作策進會」委託鏡好鏡製播】
\n每週一和四,上線全新一集
\n開啟節目小鈴鐺、按下愛心收藏、並給予5星評價,持續關注節目動態!
\n製作人:佘國瑩 錄音與後製:劉寶苓
\n\n
| 收聽更多《我城與我們》精彩節目:https://www.mirrorvoice.com.tw/podcasts/139
\n| 瞭解更多臺港訊息,追蹤「走台步」Facebook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TaiwanStep
\n| 追蹤《鏡好聽》Facebook:https://facebook.com/mirrorvoice2019
\n| 合作、節目建議歡迎來信:[email protected]
', OrderedDict([('content:encoded', '「表演場館要找到與城市的連結,表演藝術才能走到民眾的生活裡。」
\n\n
在香港從事藝術管理工作多年的黃國威,2021年年中決定來台發展,出任「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營運副總監,到任時發現衛武營有很開放的場域,很多民眾都會在場館週邊晨運散步,因此開始思考怎麼去利用不同的公共空間,提供服務給他們,讓這些人可以看到場館內的展演活動。
\n\n
擁有逾30年豐富藝術行政管理經驗的邱瑗,於2018年接掌「臺中國家歌劇院」藝術總監,認為要營運場館必須要先認識這座城市,另外也指出現今台灣已進入場館年代,包含與表演團隊的共生共榮,以及與國際場館之間的節目共製、藝術家等的合作都非常重要。
\n\n
這一集聽邱瑗與黃國威談關於劇團╱舞團在香港端和台灣端的創作生態,並分享在場館年代,場館與城市的連結,以及不同場館之間合作關係建立的一些觀察與思考。
\n\n
來賓介紹
\n邱瑗:具跨越音樂、戲劇的獨特完整學經歷背景,為表演藝術資深製作人,長年投入藝術行政工作,對於國際網絡相當熟稔,現為「臺中國家歌劇院」藝術總監。
\n\n
黃國威(Raymond Wong):曾任職香港藝術中心、中英劇團、香港兒童音樂劇團、城市當代舞蹈團行政總監等藝術機構。現為「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營運副總監。
\n\n
精彩重點
\n13:55 現今場館跟場館之間如果沒有合作就不容易做好一個藝術製作
\n18:03 場館服務對象可以包含在場館週邊使用公共空間的民眾
\n22:26 每個場館要夠接地氣發展出個別的地方性格,表演藝術才能走到民眾的生活裡面
\n27:00 香港劇團或舞團通常會先思考要創作的內容後才找資源,不會為了要國際合作而製作節目
\n33:44 邱瑗指出在為製作找贊助前必須先認識企業,讓企業和我們交朋友
\n40:40 不管台灣或香港對藝文的支持都是救急不救窮
\n\n
----------------------------------
\n【《我城與我們》為「財團法人臺港經濟文化合作策進會」委託鏡好鏡製播】
\n每週一和四,上線全新一集
\n開啟節目小鈴鐺、按下愛心收藏、並給予5星評價,持續關注節目動態!
\n製作人:佘國瑩 錄音與後製:劉寶苓
\n\n
| 收聽更多《我城與我們》精彩節目:https://www.mirrorvoice.com.tw/podcasts/139
\n| 瞭解更多臺港訊息,追蹤「走台步」Facebook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TaiwanStep
\n| 追蹤《鏡好聽》Facebook:https://facebook.com/mirrorvoice2019
\n| 合作、節目建議歡迎來信:[email protected]
')])]「所有的教育其實就是人的教育,到最後都是生活教育與生命教育的疊合。」
\n\n
你曾經是大人眼中的「乖」學生嗎?你會怎麼定義乖或不乖?
\n香港視覺藝術家潘大謙說自己從小就被當成「不乖」的小孩,大學在臺灣師大就讀時,因為不肯修改教授覺得有異議的作品,差點畢不了業,如今卻在所謂體制內的教育單位教書,不過他也指出所謂「問題學生」的出現都可以在教育的源頭找到答案。而自小被大人視作乖小孩的蘇仰志,美術本科出身,不過很早就確定自己想當藝術家而不是教人藝術的老師,以「不太乖教育節」打響名號後,創立了一所體制外的不太乖的全民學校「雜學校」,希望引領更多人看見教育的各種樣貌。
\n\n
現今的教育似乎跟不太上時代和社會的變化,教育是否更應該像生物多樣性那樣存在,保有不同的發展面貌,讓每個孩子成長為自己想要的樣子?這集一起搭上潘大謙老師與蘇仰志校長的教育列車,聽兩位藝術教育工作者聊對體制外教育與體制內的各種觀察,包括香港與台灣從過去到現在教育的樣貌與變革、兩地有哪些不同的教育選項、對下一階段的教育又有哪些想像與期待。
\n\n
來賓介紹
\n蘇仰志:江湖人稱「地瓜校長」,「雜學校」創辦人、臺灣教育科技新創發展協會理事長,學習狂熱份子,擅長登高一呼,然後勇敢行動實踐系統以外的各種創新,認為藝術和創造力在解決教育和社會問題方面至關重要。
\n\n
潘大謙:出生於香港,先後於台灣與法國接受藝術教育,現為崑山科技大學空間設計系副教授,長年專注於裝置藝術創作,近年也跨足編舞,身兼索拉舞蹈空間藝術總監兼團長。
\n\n
精彩重點
\n06:06 大謙受台灣新浪潮時期的文藝氣息吸引而來台唸大學
\n13:45 香港其實也有一群努力對抗以經濟金融或升學主義為主流教育的人
\n16:49 學習路上永遠都要保有好奇的心
\n20:31 藝術沒有標準答案,先專注你內在想關心的議題是什麼
\n30:57 臺灣「實驗教育三法」的出現讓教育的創新展現更「自由」的面貌
\n\n
----------------------------------
\n【《我城與我們》為「財團法人臺港經濟文化合作策進會」委託鏡好鏡製播】
\n每週一和四,上線全新一集
\n開啟節目小鈴鐺、按下愛心收藏、並給予5星評價,持續關注節目動態!
\n製作人:佘國瑩 錄音:劉寶苓 後製:孫藝庭
\n\n
| 收聽更多《我城與我們》精彩節目:https://www.mirrorvoice.com.tw/podcasts/139
\n| 瞭解更多臺港訊息,追蹤「走台步」Facebook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TaiwanStep
\n| 追蹤《鏡好聽》Facebook:https://facebook.com/mirrorvoice2019
\n| 合作、節目建議歡迎來信:[email protected]
', OrderedDict([('content:encoded', '「所有的教育其實就是人的教育,到最後都是生活教育與生命教育的疊合。」
\n\n
你曾經是大人眼中的「乖」學生嗎?你會怎麼定義乖或不乖?
\n香港視覺藝術家潘大謙說自己從小就被當成「不乖」的小孩,大學在臺灣師大就讀時,因為不肯修改教授覺得有異議的作品,差點畢不了業,如今卻在所謂體制內的教育單位教書,不過他也指出所謂「問題學生」的出現都可以在教育的源頭找到答案。而自小被大人視作乖小孩的蘇仰志,美術本科出身,不過很早就確定自己想當藝術家而不是教人藝術的老師,以「不太乖教育節」打響名號後,創立了一所體制外的不太乖的全民學校「雜學校」,希望引領更多人看見教育的各種樣貌。
\n\n
現今的教育似乎跟不太上時代和社會的變化,教育是否更應該像生物多樣性那樣存在,保有不同的發展面貌,讓每個孩子成長為自己想要的樣子?這集一起搭上潘大謙老師與蘇仰志校長的教育列車,聽兩位藝術教育工作者聊對體制外教育與體制內的各種觀察,包括香港與台灣從過去到現在教育的樣貌與變革、兩地有哪些不同的教育選項、對下一階段的教育又有哪些想像與期待。
\n\n
來賓介紹
\n蘇仰志:江湖人稱「地瓜校長」,「雜學校」創辦人、臺灣教育科技新創發展協會理事長,學習狂熱份子,擅長登高一呼,然後勇敢行動實踐系統以外的各種創新,認為藝術和創造力在解決教育和社會問題方面至關重要。
\n\n
潘大謙:出生於香港,先後於台灣與法國接受藝術教育,現為崑山科技大學空間設計系副教授,長年專注於裝置藝術創作,近年也跨足編舞,身兼索拉舞蹈空間藝術總監兼團長。
\n\n
精彩重點
\n06:06 大謙受台灣新浪潮時期的文藝氣息吸引而來台唸大學
\n13:45 香港其實也有一群努力對抗以經濟金融或升學主義為主流教育的人
\n16:49 學習路上永遠都要保有好奇的心
\n20:31 藝術沒有標準答案,先專注你內在想關心的議題是什麼
\n30:57 臺灣「實驗教育三法」的出現讓教育的創新展現更「自由」的面貌
\n\n
----------------------------------
\n【《我城與我們》為「財團法人臺港經濟文化合作策進會」委託鏡好鏡製播】
\n每週一和四,上線全新一集
\n開啟節目小鈴鐺、按下愛心收藏、並給予5星評價,持續關注節目動態!
\n製作人:佘國瑩 錄音:劉寶苓 後製:孫藝庭
\n\n
| 收聽更多《我城與我們》精彩節目:https://www.mirrorvoice.com.tw/podcasts/139
\n| 瞭解更多臺港訊息,追蹤「走台步」Facebook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TaiwanStep
\n| 追蹤《鏡好聽》Facebook:https://facebook.com/mirrorvoice2019
\n| 合作、節目建議歡迎來信:[email protected]
')])]「創作者要儘可能的打開你的想像力,把你關注的目光投向全世界。」
\n\n
你認為漫畫是門藝術嗎?
\n1990年出生的柳廣成是香港漫畫界的一顆年輕新星,2017年受邀參加法國安古蘭國際漫畫節,那時的他已不斷在反思漫畫到底是什麼?參展後眼界大開並打破自我界限,開展了一系列的實驗進行自我風格的探索,隨之開啟了以鉛筆創作的畫風。而近年帶領文策院參與並積極推動臺灣文化內容產業發展的丁曉菁董事長也指出,在當代文明與科技的發展下,創作者幾乎有各式各樣的創作工具,只怕你自己的想像力不夠來驅動這些工具去呈現你想說的故事。
\n\n
這一集廣成和丁曉菁董事長將和我們聊聊從日本、香港再到台灣,各區域漫畫的不同發展樣貌、作業模式,以及出版形式等各種觀察,同時丁董事長也分享了臺灣漫畫平台《CCC創作集》對臺灣動漫圈帶來的影響及扮演的角色為何,而面對看似不一樣的未來,兩地又將如何共生共榮。
\n\n
來賓介紹
\n丁曉菁:被暱稱為「叮咚(丁董)」,曾任記者、紀錄片導演、公視新聞部製作人和和採訪組副組長、節目部經理,以及文化部政務次長等職務;2019年,出任「文化內容策進院」董事長至今。
\n\n
柳廣成:香港漫畫家,童年成長於日本京都,深受當地漫畫文化影響,返回香港定居後持續創作,2021年移居台灣。柳廣成慣以鉛筆作畫,個人風格明確,作品多元,他的半自傳式漫畫《被消失的香港》在台灣入選為「文化部第43次中小學生讀物選介」。
\n\n
精彩重點
\n11:50 父母從小就很尊重廣成看漫畫的興趣
\n17:53 廣成認為台灣獨立漫畫的發展已具有產業該有的規模
\n22:10 鄭問因為在香港的發展經驗讓他從一位單純的藝術家變成經營者
\n29:01 因為受日本的薰陶與訓練讓廣成能多工且有效率的完成多樣化的創作
\n33:10 關於漫畫CCC創作集平台的經營與發展方向
\n\n
----------------------------------
\n【《我城與我們》為「財團法人臺港經濟文化合作策進會」委託鏡好鏡製播】
\n每週一和四,上線全新一集
\n開啟節目小鈴鐺、按下愛心收藏、並給予5星評價,持續關注節目動態!
\n製作人:佘國瑩 錄音與後製:劉寶苓
\n\n
| 收聽更多《我城與我們》精彩節目:https://www.mirrorvoice.com.tw/podcasts/139
\n| 瞭解更多臺港訊息,追蹤「走台步」Facebook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TaiwanStep
\n| 追蹤《鏡好聽》Facebook:https://facebook.com/mirrorvoice2019
\n| 合作、節目建議歡迎來信:[email protected]
', OrderedDict([('content:encoded', '「創作者要儘可能的打開你的想像力,把你關注的目光投向全世界。」
\n\n
你認為漫畫是門藝術嗎?
\n1990年出生的柳廣成是香港漫畫界的一顆年輕新星,2017年受邀參加法國安古蘭國際漫畫節,那時的他已不斷在反思漫畫到底是什麼?參展後眼界大開並打破自我界限,開展了一系列的實驗進行自我風格的探索,隨之開啟了以鉛筆創作的畫風。而近年帶領文策院參與並積極推動臺灣文化內容產業發展的丁曉菁董事長也指出,在當代文明與科技的發展下,創作者幾乎有各式各樣的創作工具,只怕你自己的想像力不夠來驅動這些工具去呈現你想說的故事。
\n\n
這一集廣成和丁曉菁董事長將和我們聊聊從日本、香港再到台灣,各區域漫畫的不同發展樣貌、作業模式,以及出版形式等各種觀察,同時丁董事長也分享了臺灣漫畫平台《CCC創作集》對臺灣動漫圈帶來的影響及扮演的角色為何,而面對看似不一樣的未來,兩地又將如何共生共榮。
\n\n
來賓介紹
\n丁曉菁:被暱稱為「叮咚(丁董)」,曾任記者、紀錄片導演、公視新聞部製作人和和採訪組副組長、節目部經理,以及文化部政務次長等職務;2019年,出任「文化內容策進院」董事長至今。
\n\n
柳廣成:香港漫畫家,童年成長於日本京都,深受當地漫畫文化影響,返回香港定居後持續創作,2021年移居台灣。柳廣成慣以鉛筆作畫,個人風格明確,作品多元,他的半自傳式漫畫《被消失的香港》在台灣入選為「文化部第43次中小學生讀物選介」。
\n\n
精彩重點
\n11:50 父母從小就很尊重廣成看漫畫的興趣
\n17:53 廣成認為台灣獨立漫畫的發展已具有產業該有的規模
\n22:10 鄭問因為在香港的發展經驗讓他從一位單純的藝術家變成經營者
\n29:01 因為受日本的薰陶與訓練讓廣成能多工且有效率的完成多樣化的創作
\n33:10 關於漫畫CCC創作集平台的經營與發展方向
\n\n
----------------------------------
\n【《我城與我們》為「財團法人臺港經濟文化合作策進會」委託鏡好鏡製播】
\n每週一和四,上線全新一集
\n開啟節目小鈴鐺、按下愛心收藏、並給予5星評價,持續關注節目動態!
\n製作人:佘國瑩 錄音與後製:劉寶苓
\n\n
| 收聽更多《我城與我們》精彩節目:https://www.mirrorvoice.com.tw/podcasts/139
\n| 瞭解更多臺港訊息,追蹤「走台步」Facebook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TaiwanStep
\n| 追蹤《鏡好聽》Facebook:https://facebook.com/mirrorvoice2019
\n| 合作、節目建議歡迎來信:[email protected]
')])]「我們每個人都應該要學會好好面對死亡這件事,才能超越自己的生命大限。」
\n\n
如何面對突如其來的疾病或死亡一直都是人生需要學習的課題。
\n知名作家平路半年內經歷了兩次癌症,她表示把生病攤開來看,它就是各種不同的體驗,會讓你看到不一樣的風景,看到人類的渺小但又與浩瀚的世界緊密的連結,因此疾病其實沒那麼悲苦,這是人生難得的見習與禮物;而來自香港的瀕死藝術家陳偉霖一出生就被診斷患上皮膚癌「黑色素腫瘤」,醫生診斷他活不過5歲,如今卻已年近40歲,也因為罕見疾病,他也活出了自由自在的人生,從香港到台灣持續的協助人們認識死亡、面對死亡。
\n\n
主持人謝佩霓指出兩地文化的合作,不只有活動式的,還包括彼此的心靈交流、共同的身體經驗,這一集超越地域與世代,聽聽平路和偉霖分享除了透過個人的書寫來自我療癒,而各自又用什麼樣的方式來面對生、面對死、面對疾病人生。
\n\n
來賓介紹
\n平路:本名路平,當代最卓越的作家之一,為吳三連獎文學獎得主,2021年獲國家文藝獎,散文《袒露的心》在2018年獲得第42屆金鼎獎。2020年出版了《間隙:寫給受折磨的你》直面疾病帶給她的省思與人生功課。
\n\n
陳偉霖(William Chan):NGO「死嘢Say Yeah」創辦人,積極推廣生死教育及死亡文化普及,以另類方式提倡生命教育,在三十歲生日當天舉辦「生前葬禮」,著有《我的遺書》。
\n\n
精彩重點
\n07:04 香港是一個可以激發五感和心感的地方
\n15:15 平路看到香港人真正的價值在其韌性與堅毅
\n24:50 疾病是上天送的禮物
\n32:37 因為生病讓偉霖從小到大過著自由自在的人生
\n39:43 無論何時每個人都要傾聽自己內在的小孩、回歸自己的內心世界
\n\n
延伸收聽\u200b
\n平路書寫疾病新作《間隙:寫給受折磨的你》有聲書➤https://bit.ly/3zlMpcw
\n----------------------------------------------
\n【《我城與我們》為「財團法人臺港經濟文化合作策進會」委託鏡好鏡製播】
\n每週一和四,上線全新一集
\n開啟節目小鈴鐺、按下愛心收藏、並給予5星評價,持續關注節目動態!
\n製作人:佘國瑩 錄音與後製:劉寶苓
\n\n
| 收聽更多《我城與我們》精彩節目:https://www.mirrorvoice.com.tw/podcasts/139
\n| 瞭解更多臺港訊息,追蹤「走台步」Facebook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TaiwanStep
\n| 追蹤《鏡好聽》Facebook:https://facebook.com/mirrorvoice2019
\n| 合作、節目建議歡迎來信:[email protected]
', OrderedDict([('content:encoded', '「我們每個人都應該要學會好好面對死亡這件事,才能超越自己的生命大限。」
\n\n
如何面對突如其來的疾病或死亡一直都是人生需要學習的課題。
\n知名作家平路半年內經歷了兩次癌症,她表示把生病攤開來看,它就是各種不同的體驗,會讓你看到不一樣的風景,看到人類的渺小但又與浩瀚的世界緊密的連結,因此疾病其實沒那麼悲苦,這是人生難得的見習與禮物;而來自香港的瀕死藝術家陳偉霖一出生就被診斷患上皮膚癌「黑色素腫瘤」,醫生診斷他活不過5歲,如今卻已年近40歲,也因為罕見疾病,他也活出了自由自在的人生,從香港到台灣持續的協助人們認識死亡、面對死亡。
\n\n
主持人謝佩霓指出兩地文化的合作,不只有活動式的,還包括彼此的心靈交流、共同的身體經驗,這一集超越地域與世代,聽聽平路和偉霖分享除了透過個人的書寫來自我療癒,而各自又用什麼樣的方式來面對生、面對死、面對疾病人生。
\n\n
來賓介紹
\n平路:本名路平,當代最卓越的作家之一,為吳三連獎文學獎得主,2021年獲國家文藝獎,散文《袒露的心》在2018年獲得第42屆金鼎獎。2020年出版了《間隙:寫給受折磨的你》直面疾病帶給她的省思與人生功課。
\n\n
陳偉霖(William Chan):NGO「死嘢Say Yeah」創辦人,積極推廣生死教育及死亡文化普及,以另類方式提倡生命教育,在三十歲生日當天舉辦「生前葬禮」,著有《我的遺書》。
\n\n
精彩重點
\n07:04 香港是一個可以激發五感和心感的地方
\n15:15 平路看到香港人真正的價值在其韌性與堅毅
\n24:50 疾病是上天送的禮物
\n32:37 因為生病讓偉霖從小到大過著自由自在的人生
\n39:43 無論何時每個人都要傾聽自己內在的小孩、回歸自己的內心世界
\n\n
延伸收聽\u200b
\n平路書寫疾病新作《間隙:寫給受折磨的你》有聲書➤https://bit.ly/3zlMpcw
\n----------------------------------------------
\n【《我城與我們》為「財團法人臺港經濟文化合作策進會」委託鏡好鏡製播】
\n每週一和四,上線全新一集
\n開啟節目小鈴鐺、按下愛心收藏、並給予5星評價,持續關注節目動態!
\n製作人:佘國瑩 錄音與後製:劉寶苓
\n\n
| 收聽更多《我城與我們》精彩節目:https://www.mirrorvoice.com.tw/podcasts/139
\n| 瞭解更多臺港訊息,追蹤「走台步」Facebook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TaiwanStep
\n| 追蹤《鏡好聽》Facebook:https://facebook.com/mirrorvoice2019
\n| 合作、節目建議歡迎來信:[email protected]
')])]「如果你只有一種文化,其實你也沒有文化。」
\n\n
你是如何認識世界、認識自己?
\n閻鴻亞認為有時需要離開一個地方,我們才能回頭望向另一個地方,此時創作的能量也會迸發;而香港藝術家黃國才也指出每一個人都要到不同的地方才能認識自己,找到自我的身份。他於2021年決定告別香港,選擇到台灣並在台中設立藝術工作室,他說這是自我的流亡,只有出走才能繼續擁有創作與表達的空間,但他也指出離開香港是很痛苦的決定。
\n\n
這次一起走進鴻鴻與國才兩位具多重創作身份的跨界藝術家的世界,二人的生活經歷、生命經驗及個人的文化視野如何影響他們的藝術創作,從香港到台灣個人又用什麼的樣方式和國際互動,與世界產生對話〜
\n\n
來賓介紹
\n閻鴻亞(鴻鴻):匯聚詩人、電影及劇場導演、策展人、藝評等多重身份於一身。劇場導演作品逾四十齣,曾獲2008年度詩人獎、南瀛文學獎文學傑出獎、第36屆吳三連文藝獎。現為「黑眼睛文化」及「黑眼睛跨劇團」藝術總監。
\n\n
黃國才(Kacey Wong):香港藝術家,他的藝術作品探討人與社會及政治生活空間的關係,手法多元包括雕塑、裝置、攝影及行為藝術。近年致力把藝術創作與社運連結推廣政治藝術的可能性,為社會帶來正面的轉化與創新。
\n\n
精彩重點
\n07:00 很多香港人在反思去或留的問題
\n12:21 因為需要100%的藝術表達自由所以決定移居台灣
\n20:02 在七十、八十年代香港的黃金時期有很多不同的文化交織在一起,思想是開放而寬廣的
\n26:21 想當國際藝術家需要掌握和世界溝通的能力以及自身抱持什麼樣的態度很重要
\n32:51 來到台灣才發現自己其實來到自由民主的最前線
\n\n
----------------------------------
\n【《我城與我們》為「財團法人臺港經濟文化合作策進會」委託鏡好鏡製播】
\n每週一和四,上線全新一集
\n開啟節目小鈴鐺、按下愛心收藏、並給予5星評價,持續關注節目動態!
\n製作人:佘國瑩 錄音與後製:劉寶苓
\n\n
| 收聽更多《我城與我們》精彩節目:https://www.mirrorvoice.com.tw/podcasts/139
\n| 瞭解更多臺港訊息,追蹤「走台步」Facebook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TaiwanStep
\n| 追蹤《鏡好聽》Facebook:https://facebook.com/mirrorvoice2019
\n| 合作、節目建議歡迎來信:[email protected]
', OrderedDict([('content:encoded', '「如果你只有一種文化,其實你也沒有文化。」
\n\n
你是如何認識世界、認識自己?
\n閻鴻亞認為有時需要離開一個地方,我們才能回頭望向另一個地方,此時創作的能量也會迸發;而香港藝術家黃國才也指出每一個人都要到不同的地方才能認識自己,找到自我的身份。他於2021年決定告別香港,選擇到台灣並在台中設立藝術工作室,他說這是自我的流亡,只有出走才能繼續擁有創作與表達的空間,但他也指出離開香港是很痛苦的決定。
\n\n
這次一起走進鴻鴻與國才兩位具多重創作身份的跨界藝術家的世界,二人的生活經歷、生命經驗及個人的文化視野如何影響他們的藝術創作,從香港到台灣個人又用什麼的樣方式和國際互動,與世界產生對話〜
\n\n
來賓介紹
\n閻鴻亞(鴻鴻):匯聚詩人、電影及劇場導演、策展人、藝評等多重身份於一身。劇場導演作品逾四十齣,曾獲2008年度詩人獎、南瀛文學獎文學傑出獎、第36屆吳三連文藝獎。現為「黑眼睛文化」及「黑眼睛跨劇團」藝術總監。
\n\n
黃國才(Kacey Wong):香港藝術家,他的藝術作品探討人與社會及政治生活空間的關係,手法多元包括雕塑、裝置、攝影及行為藝術。近年致力把藝術創作與社運連結推廣政治藝術的可能性,為社會帶來正面的轉化與創新。
\n\n
精彩重點
\n07:00 很多香港人在反思去或留的問題
\n12:21 因為需要100%的藝術表達自由所以決定移居台灣
\n20:02 在七十、八十年代香港的黃金時期有很多不同的文化交織在一起,思想是開放而寬廣的
\n26:21 想當國際藝術家需要掌握和世界溝通的能力以及自身抱持什麼樣的態度很重要
\n32:51 來到台灣才發現自己其實來到自由民主的最前線
\n\n
----------------------------------
\n【《我城與我們》為「財團法人臺港經濟文化合作策進會」委託鏡好鏡製播】
\n每週一和四,上線全新一集
\n開啟節目小鈴鐺、按下愛心收藏、並給予5星評價,持續關注節目動態!
\n製作人:佘國瑩 錄音與後製:劉寶苓
\n\n
| 收聽更多《我城與我們》精彩節目:https://www.mirrorvoice.com.tw/podcasts/139
\n| 瞭解更多臺港訊息,追蹤「走台步」Facebook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TaiwanStep
\n| 追蹤《鏡好聽》Facebook:https://facebook.com/mirrorvoice2019
\n| 合作、節目建議歡迎來信:[email protected]
')])]「我們都是來自不同地方的靈魂,借著音樂的碰撞,擦出美麗的火花。」
\n\n
臺灣與香港的表演場所及專業音樂家一直是國際共製的重要伙伴,音樂家與音樂團體的需求、音樂教育的實行,以及對古典樂不同形式的贊助與支持,都是兩地需要關心的議題。
\n\n
來自香港的長號演奏家邵恒發及長期在德國發展的指揮家簡文彬,因為不同的契機最後都選擇在臺灣定居發展,兩位音樂家從表演場地的喜好,聽眾音樂素質的培養、兩地不同企業的赞助,到對文化政策的期許等不同層面,和聽眾分享香港和臺灣在古典樂的文化發展中,彼此可以借鏡與學習的政策與作法。
\n\n
來賓介紹
\n簡文彬:國際知名指揮家,同時也是「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藝術總監。1996年起擔任德國萊茵歌劇院駐院指揮長達22年,2014年獲頒國家文藝獎,近年致力於推動臺灣音樂創作與各類跨界藝術演出。
\n\n
邵恒發:十四歲開始學習長號,曾連續三年奪香港校際音樂節長號獨奏高級組比賽冠軍,其後在美國克利芙蘭音樂學院攻讀並成為第一位獲得長號碩士學位的華人。1984年獲國家交響樂團(NSO) 延攬來臺,現為長號副首席。
\n\n
精彩重點
\n07:11 關於香港的演藝場地:中環「香港大會堂」、尖沙咀「香港文化中心」、西九文化區「戲曲中心」、紅磡體育館
\n13:48 臺灣聽音樂會的觀眾不同於其他國家,年齡層偏低
\n18:17 兩地古典音樂的贊助者有著非常不同的樣貌
\n23:56 因為疫情及科技的發達,未來兩地或跨國的音樂合作會更方便、有效率
\n31:42 對音樂的贊助希望能大膽投資而非補助的態度來支持與扶持
\n
\n----------------------------------
【《我城與我們》為「財團法人臺港經濟文化合作策進會」委託鏡好鏡製播】
\n每週一和四,上線全新一集
\n開啟節目小鈴鐺、按下愛心收藏、並給予5星評價,持續關注節目動態!
\n製作人:佘國瑩 錄音與後製:劉寶苓
\n\n
| 收聽更多《我城與我們》精彩節目:https://www.mirrorvoice.com.tw/podcasts/139
\n| 瞭解更多臺港訊息,追蹤「走台步」Facebook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TaiwanStep
\n| 追蹤《鏡好聽》Facebook:https://facebook.com/mirrorvoice2019
\n| 合作、節目建議歡迎來信:[email protected]
', OrderedDict([('content:encoded', '「我們都是來自不同地方的靈魂,借著音樂的碰撞,擦出美麗的火花。」
\n\n
臺灣與香港的表演場所及專業音樂家一直是國際共製的重要伙伴,音樂家與音樂團體的需求、音樂教育的實行,以及對古典樂不同形式的贊助與支持,都是兩地需要關心的議題。
\n\n
來自香港的長號演奏家邵恒發及長期在德國發展的指揮家簡文彬,因為不同的契機最後都選擇在臺灣定居發展,兩位音樂家從表演場地的喜好,聽眾音樂素質的培養、兩地不同企業的赞助,到對文化政策的期許等不同層面,和聽眾分享香港和臺灣在古典樂的文化發展中,彼此可以借鏡與學習的政策與作法。
\n\n
來賓介紹
\n簡文彬:國際知名指揮家,同時也是「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藝術總監。1996年起擔任德國萊茵歌劇院駐院指揮長達22年,2014年獲頒國家文藝獎,近年致力於推動臺灣音樂創作與各類跨界藝術演出。
\n\n
邵恒發:十四歲開始學習長號,曾連續三年奪香港校際音樂節長號獨奏高級組比賽冠軍,其後在美國克利芙蘭音樂學院攻讀並成為第一位獲得長號碩士學位的華人。1984年獲國家交響樂團(NSO) 延攬來臺,現為長號副首席。
\n\n
精彩重點
\n07:11 關於香港的演藝場地:中環「香港大會堂」、尖沙咀「香港文化中心」、西九文化區「戲曲中心」、紅磡體育館
\n13:48 臺灣聽音樂會的觀眾不同於其他國家,年齡層偏低
\n18:17 兩地古典音樂的贊助者有著非常不同的樣貌
\n23:56 因為疫情及科技的發達,未來兩地或跨國的音樂合作會更方便、有效率
\n31:42 對音樂的贊助希望能大膽投資而非補助的態度來支持與扶持
\n
\n----------------------------------
【《我城與我們》為「財團法人臺港經濟文化合作策進會」委託鏡好鏡製播】
\n每週一和四,上線全新一集
\n開啟節目小鈴鐺、按下愛心收藏、並給予5星評價,持續關注節目動態!
\n製作人:佘國瑩 錄音與後製:劉寶苓
\n\n
| 收聽更多《我城與我們》精彩節目:https://www.mirrorvoice.com.tw/podcasts/139
\n| 瞭解更多臺港訊息,追蹤「走台步」Facebook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TaiwanStep
\n| 追蹤《鏡好聽》Facebook:https://facebook.com/mirrorvoice2019
\n| 合作、節目建議歡迎來信:[email protected]
')])]「香港有個好萊塢─香港曾經是亞洲的荷里活」
\n\n
有關香港的電影記憶,你的回憶有哪些?
\n從50、60年代的黃梅調、武俠電影,後來的功夫拳腳電影,到80年代香港電影黃金時期密集產出的喜劇、特效電影;90年代周星馳的無厘頭電影,關錦鵬、許鞍華文藝電影的出現,進入2000年開始的王家衛式文藝電影、臥底警匪片到近年紀錄片的頻繁產出,我們都可以看見不同時代的香港故事。
\n\n
藍Sir說自己是看香港電影長大的,一聊到香港電影,自己就有講不完的故事,它提供了個人很豐富的情感與生命連結。相對於藍Sir,關本認為臺灣的文化有一種詩意,每回看臺灣的紀錄片或劇情片都帶著詩意,那是步伐快速的香港所沒有的。這集一起來聽聽藍Sir與關本談臺灣與香港電影的種種,香港的電影如何影響台灣,台灣的新浪潮電影又是如何與香港產生連結。
\n\n
來賓介紹
\n藍祖蔚:人稱藍Sir,是電影書寫人、電影解說人,也是一位電影愛好者、電影音樂迷,現為「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董事長。
\n\n
關本良:電影圈都叫他關本,香港知名電影攝影師、紀錄片導演,先後與關錦鵬、王家衛、許鞍華等知名導演合作,身兼導演、攝影及剪接的作品《乘著光影旅行》獲台北電影獎首獎、最佳紀錄片及最佳剪接獎。
\n\n
精彩重點
\n08:10 五十、六十年代的香港電影為台灣的民眾帶來非常多的想像
\n14:42 過去的自由環境讓香港的電影工業發展遙遙領先台灣
\n18:08 因著香港電影不同的路數與論述方式,使得台灣電影在跌跌撞撞中也走出自己獨特的風格
\n25:00 近年香港的年輕人受社會運動的啟發,開始大量拍攝紀錄片形成一股新的力量
\n30:55 香港很多商業電影的創作者其實多少都包含了對土地的深情與關懷
\n38:52 香港電影的快節奏與高效率也連帶影響著電影呈現的空間感與世界觀
\n\n
----------------------------------
\n【《我城與我們》為「財團法人臺港經濟文化合作策進會」委託鏡好鏡製播】
\n每週一和四,上線全新一集
\n開啟節目小鈴鐺、按下愛心收藏、並給予5星評價,持續關注節目動態!
\n製作人:佘國瑩 錄音與後製:劉寶苓
\n\n
| 收聽更多《我城與我們》精彩節目:https://www.mirrorvoice.com.tw/podcasts/139
\n| 瞭解更多臺港訊息,追蹤「走台步」Facebook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TaiwanStep
\n| 追蹤《鏡好聽》Facebook:https://facebook.com/mirrorvoice2019
\n| 合作、節目建議歡迎來信:[email protected]
', OrderedDict([('content:encoded', '「香港有個好萊塢─香港曾經是亞洲的荷里活」
\n\n
有關香港的電影記憶,你的回憶有哪些?
\n從50、60年代的黃梅調、武俠電影,後來的功夫拳腳電影,到80年代香港電影黃金時期密集產出的喜劇、特效電影;90年代周星馳的無厘頭電影,關錦鵬、許鞍華文藝電影的出現,進入2000年開始的王家衛式文藝電影、臥底警匪片到近年紀錄片的頻繁產出,我們都可以看見不同時代的香港故事。
\n\n
藍Sir說自己是看香港電影長大的,一聊到香港電影,自己就有講不完的故事,它提供了個人很豐富的情感與生命連結。相對於藍Sir,關本認為臺灣的文化有一種詩意,每回看臺灣的紀錄片或劇情片都帶著詩意,那是步伐快速的香港所沒有的。這集一起來聽聽藍Sir與關本談臺灣與香港電影的種種,香港的電影如何影響台灣,台灣的新浪潮電影又是如何與香港產生連結。
\n\n
來賓介紹
\n藍祖蔚:人稱藍Sir,是電影書寫人、電影解說人,也是一位電影愛好者、電影音樂迷,現為「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董事長。
\n\n
關本良:電影圈都叫他關本,香港知名電影攝影師、紀錄片導演,先後與關錦鵬、王家衛、許鞍華等知名導演合作,身兼導演、攝影及剪接的作品《乘著光影旅行》獲台北電影獎首獎、最佳紀錄片及最佳剪接獎。
\n\n
精彩重點
\n08:10 五十、六十年代的香港電影為台灣的民眾帶來非常多的想像
\n14:42 過去的自由環境讓香港的電影工業發展遙遙領先台灣
\n18:08 因著香港電影不同的路數與論述方式,使得台灣電影在跌跌撞撞中也走出自己獨特的風格
\n25:00 近年香港的年輕人受社會運動的啟發,開始大量拍攝紀錄片形成一股新的力量
\n30:55 香港很多商業電影的創作者其實多少都包含了對土地的深情與關懷
\n38:52 香港電影的快節奏與高效率也連帶影響著電影呈現的空間感與世界觀
\n\n
----------------------------------
\n【《我城與我們》為「財團法人臺港經濟文化合作策進會」委託鏡好鏡製播】
\n每週一和四,上線全新一集
\n開啟節目小鈴鐺、按下愛心收藏、並給予5星評價,持續關注節目動態!
\n製作人:佘國瑩 錄音與後製:劉寶苓
\n\n
| 收聽更多《我城與我們》精彩節目:https://www.mirrorvoice.com.tw/podcasts/139
\n| 瞭解更多臺港訊息,追蹤「走台步」Facebook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TaiwanStep
\n| 追蹤《鏡好聽》Facebook:https://facebook.com/mirrorvoice2019
\n| 合作、節目建議歡迎來信:[email protected]
')])]「不論臺灣或是香港,我們希望低調,但是充滿自信,活出自己的態度,去捍衛所有人他的自由。」
\n\n
對香港的認識,你是否還停留在擁擠、吵雜、競爭、快節奏、繁華等等的印象?在新界長大的蔣雅文提供了不一樣的香港印象,那是我們不知道的香港,而她也因為離開香港而重新愛上這片土地的各種美,並深深懷念一家人住在公屋時,圍在一桌吃飯的那段時光。而對蔡珠兒來說,香港街頭的各式庶民小吃、各種食物的風味則讓她想念不已。她認為香港庶民的吃食文化中,廚師專業的態度、對細節的注重,他們的職人精神讓人佩服。
\n\n
從香港到台灣,二人有各種不一樣的心情轉折、生命轉折,來聽聽蔡珠兒與蔣雅文分享彼此在香港的過去和記憶,關於兩地的飲食經驗與觀察,而他們各自感受的港味和台味又是什麼,以及後來在台灣的生活狀況與對未來的想望。
\n\n
來賓介紹
\n蔡珠兒:知名飲食作家,從種菜、燒菜到寫菜一把抓,對食物與人類的關係,深感著迷,著有《南方絳雪》、《雲吞城市》、《紅燜廚娘》、《種地書》等散文集。
\n\n
蔣雅文:曾為英皇香港歌手、演員及模特兒,參與過多部電影和電視劇集,現居於臺灣花蓮市,經營「心地日常」甜品店,並涉足攝影,出版過數本攝影集、辦過多次攝影展。
\n\n
精彩重點
\n06:08 最懷念的是香港的一種氛圍
\n13:01 小時候的成長環境會影響一個人決定未來想要追求的生活
\n18:25 在香港不是有錢人才會吃得好、吃得講究
\n24:47 雅文在花蓮開的甜品店裡賣的都是她很想念的香港味
\n29:51 香港是一個可以觀察不同社群和各式各樣的社會階層的地方
\n36:04 每個地區的方言都是文化珍貴的資產
\n\n
----------------------------------
\n【《我城與我們》為「財團法人臺港經濟文化合作策進會」委託鏡好鏡製播】
\n每週一和四,上線全新一集
\n開啟節目小鈴鐺、按下愛心收藏、並給予5星評價,持續關注節目動態!
\n製作人:佘國瑩 錄音與後製:劉寶苓
\n\n
| 收聽更多《我城與我們》精彩節目:https://www.mirrorvoice.com.tw/podcasts/139
\n| 瞭解更多臺港訊息,追蹤「走台步」Facebook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TaiwanStep
\n| 追蹤《鏡好聽》Facebook:https://facebook.com/mirrorvoice2019
\n| 合作、節目建議歡迎來信:[email protected]
', OrderedDict([('content:encoded', '「不論臺灣或是香港,我們希望低調,但是充滿自信,活出自己的態度,去捍衛所有人他的自由。」
\n\n
對香港的認識,你是否還停留在擁擠、吵雜、競爭、快節奏、繁華等等的印象?在新界長大的蔣雅文提供了不一樣的香港印象,那是我們不知道的香港,而她也因為離開香港而重新愛上這片土地的各種美,並深深懷念一家人住在公屋時,圍在一桌吃飯的那段時光。而對蔡珠兒來說,香港街頭的各式庶民小吃、各種食物的風味則讓她想念不已。她認為香港庶民的吃食文化中,廚師專業的態度、對細節的注重,他們的職人精神讓人佩服。
\n\n
從香港到台灣,二人有各種不一樣的心情轉折、生命轉折,來聽聽蔡珠兒與蔣雅文分享彼此在香港的過去和記憶,關於兩地的飲食經驗與觀察,而他們各自感受的港味和台味又是什麼,以及後來在台灣的生活狀況與對未來的想望。
\n\n
來賓介紹
\n蔡珠兒:知名飲食作家,從種菜、燒菜到寫菜一把抓,對食物與人類的關係,深感著迷,著有《南方絳雪》、《雲吞城市》、《紅燜廚娘》、《種地書》等散文集。
\n\n
蔣雅文:曾為英皇香港歌手、演員及模特兒,參與過多部電影和電視劇集,現居於臺灣花蓮市,經營「心地日常」甜品店,並涉足攝影,出版過數本攝影集、辦過多次攝影展。
\n\n
精彩重點
\n06:08 最懷念的是香港的一種氛圍
\n13:01 小時候的成長環境會影響一個人決定未來想要追求的生活
\n18:25 在香港不是有錢人才會吃得好、吃得講究
\n24:47 雅文在花蓮開的甜品店裡賣的都是她很想念的香港味
\n29:51 香港是一個可以觀察不同社群和各式各樣的社會階層的地方
\n36:04 每個地區的方言都是文化珍貴的資產
\n\n
----------------------------------
\n【《我城與我們》為「財團法人臺港經濟文化合作策進會」委託鏡好鏡製播】
\n每週一和四,上線全新一集
\n開啟節目小鈴鐺、按下愛心收藏、並給予5星評價,持續關注節目動態!
\n製作人:佘國瑩 錄音與後製:劉寶苓
\n\n
| 收聽更多《我城與我們》精彩節目:https://www.mirrorvoice.com.tw/podcasts/139
\n| 瞭解更多臺港訊息,追蹤「走台步」Facebook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TaiwanStep
\n| 追蹤《鏡好聽》Facebook:https://facebook.com/mirrorvoice2019
\n| 合作、節目建議歡迎來信:[email protected]
')])]The podcast currently has 11 episodes availab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