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十一囤的洗衣液还没拆,618又来了」「直播间“家人”一喊,钱包就空了」……你以为的“薅羊毛”,可能早被商家算得明明白白!本期20世纪少年播客,带你扒开「购物节狂欢」的华丽外衣,看看藏在促销、直播、网红带货里的100种割韭菜姿势。
随着年轻人的消费习惯发生改变,商家也开始绞尽脑汁的增加消费者的“食欲”刺激消费,从现在的买一赠一,满减活动这种直球攻击,其实还有不少弯弯绕,不知道大家有没有中招过,接下来为大家列举一二。
计划报废(planned obsolescence)
1. 灯泡行业:太阳神卡特尔(1924–1940s)
事件:1924年,飞利浦、通用电气、欧司朗等全球主要灯泡制造商秘密成立“太阳神卡特尔”(Phoebus Cartel),协议将灯泡寿命从2500小时强制降至1000小时。
技术手段:设立技术委员会,共享缩短灯丝寿命的工艺(如降低灯丝厚度、调整钨丝配方)。对生产超寿命灯泡的成员罚款,例如每超1小时罚瑞郎0.5瑞士法郎。
这直接导致1934年灯泡平均寿命降至1205小时,销量翻倍,但消费者更换频率显著提高。联盟因二战解散,但“1000小时标准”成为行业潜规则沿用多年。
2. 打印机行业:墨盒芯片与计数器锁死
案例1:惠普/佳能墨盒芯片(2000s至今)
墨盒内置计数器芯片,通过算法虚拟计算墨水余量(非实际测量),打印页数达阈值即提示“墨尽”。例如:一次深度清洗喷头可能扣除10%墨量值,高清照片打印耗墨系数是普通文档的3倍。
用户成本:原厂墨盒价格是第三方3倍以上,北美每年3.5亿废弃墨盒污染环境。
案例2:废墨计数器强制报废
打印机内置废墨垫,累积废墨达200ml(约迷你可乐瓶容量)即锁死机器,提示“部件寿命到期”。维修需专用复位工具,普通用户只能更换整机。
3. 电子产品:软件拖慢与硬件绑定
案例1:苹果“降频门”(2017年)
iOS 10.2.1更新后,故意降低iPhone 6/7等旧机型CPU频率(降幅达50%),名义上防止电池老化导致关机。用户被迫换机或换电池(原厂电池费用$79),苹果最终支付5亿美元和解集体诉讼。
案例2:微软Windows 11强制淘汰旧PC(2025年)
要求TPM 2.0安全芯片及新型CPU,全球2.4亿台Windows 10设备无法升级,2025年10月后停止安全更新。微软被指借系统更新刺激OEM硬件销售,旧设备即使性能完好仍面临安全风险。
4. 家电行业:关键部件寿命设定
洗衣机加热元件:某品牌设计塑料排水泵齿轮,保修期(3年)后易断裂,维修成本≈新机价格70%。
电饭锅信号线:翻盖处采用易老化线材(直径0.1mm),2–3年后断裂导致无法加热,用户误判整机报废。
冰箱冷凝器:使用非防锈材料,5年后生锈影响制冷,厂商拒修并推荐"以旧换新"。
5. 汽车行业:零部件寿命管控
日系车企零部件设计,发动机皮带、变速箱轴承等关键件按10年寿命设计,10年后故障率陡增,维修费超车辆残值。推动换车周期(日本平均8.5年),而非长期使用。
6. 时尚行业:心理性报废
快时尚品牌(如ZARA):每2周上新,通过颜色/剪裁微调制造“过时感”,引导消费者丢弃旧款。数据:全球每年9200万吨纺织废料,快时尚贡献超35%。
苹果设计迭代:iPhone 12推出紫色版本(功能无变化),刺激用户因“颜色过时”换机。
恐惧式营销(Fear-Driven Consumption)
抗菌产品与抗衰老概念:
宝洁旗下品牌通过广告虚构“细菌威胁”“衰老恐慌”,推广杀菌剂和抗衰护肤品。某牙膏品牌宣称“未使用本产品会导致社交失败”,销量提升40%。
汽车安全焦虑:车企强调旧车安全性能不足(如缺乏自动刹车功能),推动用户换购新车
游戏化消费机制(Gamified consumption mechanism)
麦当劳“大富翁”游戏:消费获游戏贴纸,集齐可兑换奖品,用户为收集多次消费,单次活动销售额提升25%。
电子游戏的成就系统:手游设置每日签到、排名奖励,刺激用户持续充值(如《原神》玩家月均消费超100元)
订阅模式与捆绑销售(Subscription mode and bundled sales)
金山毒霸捆绑安装案(2020年):用户下载金山毒霸时被强制安装“猎豹护眼大师”“软件管家”,无法独立卸载。法院认定侵犯知情权,赔偿用户700元,后改为可选安装。
咖啡机胶囊绑定:雀巢Nespresso机器仅兼容品牌胶囊,用户被迫长期购买高价耗材,2022年胶囊业务利润占比达60%。
隐性规则设计类策略(Implicit rule design)
1.隐形涨价
食品行业:某巧克力品牌包装不变,净含量从100g减至80g,价格不变,变相涨价25%。
日化产品:洗发水瓶身凹陷设计,减少容量10%-15%,用户购买频率提高。
2. 维修壁垒与高额售后
苹果“一体化设计”:iPhone采用不可拆卸电池、专用螺丝,第三方维修易触发系统锁,原厂换屏费用达手机价格的40%。
某品牌洗衣机:保修期后主板故障,维修费≈新机价格的70%,用户被迫换新。
心理学
制造稀缺感:触发“损失厌恶”心理
1. 限量与限时
奢侈品品牌(如爱马仕)推出限量款手袋,配以“全球仅50件”宣传,暗示稀缺性激发抢购。人脑对“失去机会”的恐惧强于获得同等价值的快乐(损失厌恶效应)。
2. 库存提示:电商页面显示“仅剩3件库存”、“已有200人下单”,制造紧迫感。用户决策时间缩短50%,冲动消费率提升30%。
激发从众心理:利用社会认同
群体效应包装:网红奶茶店雇人排队,营造“热销”假象,路人因“大家都在买”而跟风。75%消费者承认会因社交媒体“爆款”标签购买非必需品。
数据背书:广告强调“销量第一”、“100万人选择”,暗示产品可靠性。
情感绑架:建立虚假归属感
品牌故事共情:运动品牌广告展示运动员带伤拼搏画面,暗示“购买=支持梦想”,引发情感消费。
公益捆绑:“每售出一件商品捐1元给山区儿童”,消费者为道德满足感买单,忽略产品性价比。
锚定效应:扭曲价格感知
高价对比:服装标价“原价¥1999,现价¥599”,消费者因对比产生“超值”错觉。如同一款红酒标价40时销量一般,标价90后“促销价$45”销量翻倍。
套餐陷阱:咖啡店推出“超大杯仅比大杯贵¥5”,诱导选择高价选项。
逆反心理操控:禁止即诱惑
禁忌营销:美妆品牌宣传“18岁以下禁用”,暗示产品“成熟魅力”,吸引年轻群体。
环境催眠:感官集体操控
奢侈品店“五感陷阱”灯光:3000K暖光营造温馨感,降低价格敏感度。
香氛:檀香调提升顾客停留时间23%,购买意愿提升17%。
超市心机陈列动线设计:生鲜区置于超市深处,顾客必经高利润零食货架。BGM操控:慢节奏音乐延长停留时间15%,客单价提升10%。
快来收听本期《20世纪少年》播客节目,听听主播都踩过什么坑?看看自个儿踩过什么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