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gn up to save your podcastsEmail addressPasswordRegisterOrContinue with GoogleAlready have an account? Log in here.
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的播客節目 立身天地 安守邊緣 守先待後 不激不隨 官方網站:cup.cuhk.edu.hk 微信公眾號:cupress 豆瓣:cuhkpress Powered by Firstory... more
April 05, 2024今天我們如何閱讀列文森?| 周錫瑞×葉文心×歐立德×董玥約瑟夫·列文森是20世紀西方研究中國歷史最傑出和最有影響力的學者之一,以其「天才般的成就」(費正清語)和對中國近代思想史的奠基性研究,被譽為「莫扎特式的史學家」。 1969年4月6日,列文森因為一場船難意外去世。無論是在生前還是身後,他的學說一直發揮著巨大影響。他所提出的許多論題,如天下與國家、傳統與現代性、科學與儒學、經典主義與歷史主義等,至今仍持續為中國史的研究和寫作提供綜合性的思考框架與對話坐標。 從2023年開始,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陸續出版了「列文森文集」,《梁啟超與中國近代思想》《儒家中國及其現代命運》均為全新譯本,《詮釋中國史》《革命與世界主義》《列文森:莫扎特的史學家》都是首次以中文與讀者見面。 不過,列文森從來都以難讀著稱,閱讀他的著作,讀者時常會因為他特立獨行的寫作風格而眩暈。到底應該用什麼方式打開列文森?今天為什麼需要去重讀列文森? 「不激不隨」最新一期,邀請了四位列文森的「資深閱讀者」,加州大學聖地亞哥分校周錫瑞教授、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葉文心教授、哈佛大學歐立德教授、華盛頓大學的董玥教授,試圖回答以上這些問題。他們的列文森個人閱讀史,短則二三十年,長則半世紀,其間不乏困惑、失落和一再的重遇。但不論怎樣,在他們的學術生涯中,列文森的著作與思想始終在場。在這期節目中,他們將以親身的回憶和常年的閱讀思考帶領讀者重新來到這座「荒野中的教堂」。 你將會聽到: [01:58] 葉文心談關於閱讀列文森的記憶:他最吸引人的是他的句法 [07:00] 歐立德關於列文森的早年閱讀:質疑列文森(英文) [12:15] 背棄師⻔:周錫瑞談我的老師列文森 [16:53] 董玥關於列文森的閱讀:第一次課就沒讀懂 [27:35] 董玥談加入列文森小組:這樣的小組讓你敢於表達不同的觀點 [32:20] 歐立德談列文森小組:偶然形成的讀書小組 [35:38] 葉文心談列文森小組的發起:從在伯克利的樹下喝酒、吃披薩談起 [41:44] 歐立德談列文森在北美學界:名氣大,但真正讀過的人不多 [44:32] 歐立德談列文森:荒野中的大教堂及家族的老相簿 [48:32] 歐立德談為何我們今天還需要讀列文森 [53:45] 葉文心談閱讀列文森:他生前備受冷落 [57:56] 周錫瑞談閱讀列文森:閱讀時要留意最重要的東⻄是什麼 [1:05:43]葉文心談閱讀列文森: 他的著作中有斷裂和張力 [1:10:12]歐立德談閱讀列文森:如果你覺得難讀,是因為他本來就不容易懂 [1:11:18]董玥談列文森文集出版:列文森是一個超前且與眾不同的學者,他堅信書寫歷史的過程,本身也是行動的過程 主持:陳甜 製作:慌慌 相關書籍: 《梁啟超與中國近代思想》 《儒家中國及其現代命運》 《詮釋中國史》 《革命與世界主義》 《列文森:莫扎特的史學家》 你還可以在這些地方找到我們: 公眾號&小紅書:不激不隨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more1h 19minPlay
September 04, 2023林青霞×黃心村:拍電影、張愛玲、打麻將及其他半年之前,香港大學曾有一場在影迷和書粉中轟動一時的對談:「煮字人生:林青霞、黃心村二人談」。活動之前,林青霞和黃心村已是知己好友,常常結伴行山、討論寫作和人生,這次是受港大文學院和比較文學系之邀請,將行山之旅或夜半電話中的對話放到了李兆基會議大會堂的講台之上,與聽眾分享。她們的話題由多年前張國榮和林青霞造訪港大的舊日影像開啟,半生電影,半生寫作,麻將、行山、張愛玲,前緣近事,娓娓道來。 林青霞自不用多做介紹,她多年前從演員轉為作家,在寫作上已是心得豐富的老手;黃心村是港大比較文學系教授,去年我們出版了她的暢銷書《緣起香港:張愛玲的異鄉和世界》(自豪臉.jpg),以一新耳目的方式還原上世紀30年代末港大文學院的一個上海女學生是如何「成為張愛玲」。 活動禁止未經授權的錄音和錄像。承蒙林青霞、黃心村兩位女士慨允,我們將整場對談做成播客,首次在互聯網發佈。 你將會聽到: [01:14] 25年前林青霞攜手張國榮留下影像,談東邪西毒 [03:19] 電影生涯的開始:1973年,17歲的林青霞出演電影《窗外》 [05:14] 1980、90年代林青霞在香港:扮演過的最喜歡的電影角色都是反串男角 [06:46] 最有挑戰性的角色 [09:03] 感到最恐懼的角色 [10:50] 從影生涯最尷尬的鏡頭 [12:38] 從影生涯的句號:東邪西毒 [14:08] 華美轉身:林青霞的寫作生涯 [17:22] 青霞小品:記錄生活中的細微小事 [19:10] 煮字人生:林青霞常常整晚不睡地看書 [21:05] 黃心村、林青霞:關於張愛玲的寫作 [28:38] 黃心村:青霞愛講故事 [30:37] 林青霞給青年學生的話:拍戲與寫作的兩個18年 [31:50] 林青霞朗誦:《一條花褲穿三代》、《玫瑰的故事》 【問答時間】 [38:20] 行山細節,除了張愛玲,還談到了什麼 [41:13] 寫作對於演藝事業的影響 [42:09] 黃心村:如何多聲道切入有關張愛玲的寫作 [44:20] 林青霞:出演《滾滾紅塵》時,三毛曾說要和我一起去旅行 [46:45] 林青霞經歷的三次靈異事件 [51:45] 天大地大拍戲最大:拍東方不敗,徐克「下刀子都要拍」 [52:48] 林青霞:拍東方不敗從海上出來那場戲前夜,被楊帆喊去打麻將到天亮 [55:05] 黃心村:張愛玲那代港大學生和今天的港大學生比,有什麼不同之處 [58:31] 林青霞:當年和張國榮來港大講《東成西就》拍攝趣事 [01:01:35] 林青霞給後輩寫作者的建議 [01:02:06] 黃林二人的寫作習慣:林青霞「我可以一動不動寫6個小時」 [01:05:25] 林青霞:自從開始寫作後,什麼事都沒什麼大不了 [01:05:53] 黃心村:重讀張愛玲是命運的安排 音樂:林青霞《只記今朝笑》(《笑傲江湖Ⅱ東方不敗》主題曲),詞曲:黃霑 製作:慌慌 相關書籍: 林青霞《窗裏窗外》、《雲去雲來》、《鏡前鏡後》、《青霞小品》,天地圖書、時報文化(繁體版)、理想國(簡體版) 黃心村《緣起香港:張愛玲的異鄉和世界》,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more1h 8minPlay
September 30, 2022黃心村×蘇枕書:「調整焦距」,重新發現張愛玲《緣起香港:張愛玲的異鄉和世界》出版以後,我們組了一個女作家和女作家談女作家的局,請了作者黃心村教授和蘇枕書一起來談談她們都很愛的張愛玲。 今天是張愛玲102週年誕辰,很巧地,我們也收到了《緣起香港》第二次印刷的樣書,正好和大家分享這次對談的音頻。 蘇枕書有三重身份:一重身份是「張迷」,她熟讀張愛玲的各種文本,而且對張愛玲所熱愛的文本,比如《紅樓夢》、《海上花列傳》、《醒世姻緣傳》也都有深入的瞭解;她的另一重身份是作家,和張愛玲一樣,蘇枕書也創作小說、散文,並且做文學翻譯和史學翻譯;她的第三重身份是一位中國近現代歷史的專業研究者,現在是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的人文學連攜研究者。她今天會從這三重身份出發,提出一些令人耳目一新的觀察視角。 黃心村是香港大學比較文學系教授。她從UCLA博士畢業,論文寫的就是張愛玲。那之後她在威斯康辛大學執教多年,研究領域擴展到20世紀華語文學、東亞跨文化研究和視聽文化研究。在《緣起香港》中我們可以看到,上述這些領域中的研究方法,很多都被黃老師運用到了最新的這部張愛玲研究之中,大大深化了我們的認識。五年前,黃老師來到香港大學,借著籌辦張愛玲百年誕辰舉辦在線展覽的機會,她又重拾張愛玲研究,用新鮮出土的材料,輔以「焦距的調整」,展現了一個嶄新的、迷人的世界。 希望本期節目也幫助聽眾們「調整焦距」,找到打開這個世界的方式。 你將會聽到: [6:02] 黃心村談港大中文學院的現狀,今日港大學生的張愛玲記憶 [09:54 ] 張愛玲在港大「抽書」 [11:53] 重走張愛玲之路,「原來這是張愛玲的港大」 [14:11 ] 張愛玲選了最難的課程,主修英文和歷史 [16:03] 張愛玲80分的成績算低還是高? [16:53] 張愛玲一百年,「我被打中了」,張愛玲不止是上海的張愛玲 [21:48] 讀張愛玲時,會感覺她在跟你說話 [24:19] 黃心村:意猶未盡的張愛玲寫作,不斷有新資料涌進 [27:30] 毛姆對張愛玲的影響比Stella Benson更大 [31:59] 黃心村:「張愛玲與胡蘭成這段,我不願意講」;蘇枕書:「對日本的理解他們倆完全兩個段位」 [35:17] 《異鄉記》是沒有完成的傑作 [38:50] 張愛玲終其一生對各種文化都保持著距離感 [40:38] 《小團圓》的接受過程:從「無法接受」到「傑作」 [48:58] 《紅樓夢魘》和《小團圓》參照讀,張愛玲寫作的脈絡就出來了 [52:13] 張愛玲沒有書架,書桌可以還原 [56:51] 晚期張愛玲並不慘淡:她做到了奢侈的「寫作的自由」,根本不是「不幸」 [59:55] 張愛玲研究與閱讀中的性別視角 [1:06:06] 張愛玲筆下的傷痛 [1:08:05] 張愛玲對顏色和「聲音」的觀察 [1:13:03] 黃心村的個人經歷:曾經很決絕,不光是語言,要整個胃都跟著調整才能入鄉隨俗 [1:18:03] 打開張愛玲的起點:張愛玲到底是香港的張愛玲還是上海的張愛玲,根本不重要 [1:20:03] 張愛玲本人的聲音會是什麼樣?講中文是北京話還是吳語,講英文是英音還是美音? [1:27:53] 東洋摩登:張愛玲與日本 [1:38:03] 張愛玲的小畫及其背後的參照系 [1:40:43] 從日語背景回到中文,蘇枕書的寫作會有變化嗎? [1:46:52] 黃心村:「《紅樓夢》是我和張愛玲之間很大的連接」 [1:52:14] 黃心村:我預感中文世界會有人翻譯Stella Benson,但難以想象會有怎樣的讀者群 音樂: 《儂本多情》(1984年TVB電視劇《儂本多情》主題曲,該劇改編自張愛玲小說《第一爐香》、《心經》、《傾城之戀》) 曼里 演唱 主持:陳甜 製作:郭小路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more1h 60minPlay
August 20, 2022植物學家的修行,一場漫長的苦與樂今天還是香港書展特輯,聊的是新書《香港原生植物圖鑒》。這本書是胡秀英植物標本館科學繪圖系列,是我們很少出的科學類的書。編輯們最初被這個選題吸引,是因為其中的植物墨線圖實在太美了。跟胡秀英標本館的館長劉大偉聊起來才知道,在這個高科技發達、相機已經無比高清的時代裡,為什麼還要堅持做墨線圖。墨線圖不只是繪圖,它其實是對植物解剖與透徹研究的產物。相機拍出來的照片總是會遮擋住植物的某些部分,而墨線圖能夠在充分的研究基礎上,完整呈現植物的結構和特徵,包括細微的部分,都會比彩色照片展現得更細緻。館長還特別驕傲地跟我們說,他們的目標是讓這些墨線圖可以作為法庭上植物鑑定的憑藉和證據。 讓編輯Beatniks很觸動的是,館長和館員們對胡秀英教授精神的重視和傳承。胡秀英教授是美國植物植物委員會首位終身成就獎得主,世界植物學權威,被稱為「冬青之母」、「百草婆婆」、「行走的植物百科全書」等等。胡秀英植物標本館就是在胡教授去世那年成立的,到今年正好十年。胡教授的生活很簡單,就是研究植物,她曾說:我的目標是走遍全國的山野海邊,用自己所學為香港為中國做一點事。她研究接觸過的標本多達8萬5千多份,植物館館藏超過4萬份的標本中,有接近3萬份是胡教授親手採集的。我們很有幸在1977年出版了胡教授關於香港蘭花的開創性專著,今年書展也推出了這本書的45週年紀念版。 館長和這本書的編輯王天行是胡教授的學生,墨線圖的兩位繪圖師又是下一代。館長說,他們這個學科是冷門學科,不太受關注,但他們都深受胡教授精神的影響,坐冷板凳,下笨功夫,相信這樣的基礎學科有它不可取代的價值和意義。 這本《香港原生植物圖鑒》就是他們研究和繪製的成果,包括了20種香港原生植物,其中有15種珍稀和瀕危植物。書裡每種植物都有科學介紹、有細緻無比的墨線圖、有墨線圖的詳細圖解、有珍貴標本照片等等。是一本兼具科學性和藝術性的書。這只是這個系列的第一本,他們的工作還在繼續。 我們今天就邀請了這本書的責編Beatniks,一起聊聊這本特殊的書和這群特殊的人。 你將會聽到: [03:30] 緣起:由兩位作者夢幻聯動引起的好奇 [05:17] 首次拜訪標本館:偏僻的科學大樓和逼仄的標本館 [07:40] 標本是怎麼保存的? [09:00] 意料之外:墨線圖也太美了! [09:56] 忍不住做了好多周邊 [11:00] 標本館的歷史及胡秀英的精神傳承 [12:14] 堅守冷門學科,一群逆流而上的人 [14:17] 胡秀英是誰? [17:20] 胡秀英的厚生精神:人生與研究 [19:28] 與崇基書院的淵源 [21:27] 這本書的特別之處,別的圖鑑沒有的獨特編排 [23:14] 高科技時代為什麼還要畫黑白墨線圖? [25:03] 苦工和修行:採集、解剖、繪圖 [26:27] 館長的頓悟契機:曾孝濂和馬平的墨線圖 [28:44] 編科普書初體驗 [31:02] 從自然宏觀的大天地走入植物微觀的小天地 [31:58] 編輯召喚讀者:兼顧科學性和藝術性,內容珍貴,沒有門檻都能讀。喜歡植物的衝~ 音樂:The pancakes: All Things Bright and Beautiful 主持&製作:木馬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more35minPlay
August 16, 2022葛兆光X劉永華X沈艾娣:從山西村莊出發的全球史去年我們出版了一本很受歡迎的書《傳教士的詛咒:一個華北村莊的全球史》,作者是牛津大學東方學系教授沈艾娣。她在這本書中從一個山西小村莊洞兒溝的微觀研究出發,發掘各種微妙的全球性聯繫、交流和影響,觀察中國天主教社會生活和宗教實踐在地方與全球兩個層面的互動。 出版後不久,我們與北京大學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院以及中國歷史研究院近代以來中國歷史學知識體系研究中心聯合召集了一次論壇,邀請復旦大學文史研究院及歷史學系教授葛兆光、文研院邀訪學者及復旦大學歷史系教授劉永華,還有沈艾娣教授共同討論「如何在具體時空中把握歷史感」,「如何在全球史的視野下研究地方近世史」。論壇主持是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趙妍傑。 今天就和大家分享這場精彩對談的音頻,感謝葛兆光、劉永華、沈艾娣、趙妍傑四位老師和文研院慷慨授權。 你將會聽到: Part 1 學者對談 [01:52] 嘉賓、主題簡介:時間、空間、人 [04:36] 沈艾娣(Henrietta Harrison):如何在一個維度處理不同的時空交織 [12:01] 葛兆光:現有的歷史分期遮蔽了什麼?歷史學家的時間感和歷史人物的時間感有什麼差異? [19:06] 劉永華:歷史分期用標準化的方式來處理復雜的歷史經驗和事實,歷史學家讓兩種時間對話 [24:21] 沈:歷史敘述的基本單位如何影響歷史研究和歷史記憶 [32:08] 葛:突破以後設的民族國家為單位的研究,尋找有機的、互相聯系的、真正成為歷史世界的地方,不要用現成的概念畫地為牢 [36:21] 劉:學者帶著自己的空間認知進入研究,一旦進入研究脈絡,又發現並非如此 [39:26] 沈:全球史和微觀史在具體的研究實踐中能帶來什麼啟發?兩者有什麼關聯? [44:41] 葛:不是小的就是微觀史,小的只是個案研究,從小看大才是微觀史;不是大的就是全球史,全球史是一種方法 [48:41] 劉:我在全球史的閱讀中獲益良多,提供了一種眼光,讓我們關注到不同區域的關聯 [55:31] 如何使用不同的史料?如何平衡史料和敘述? [59:25] 沈:利用口述史理解現在人物怎麼看他們的過去 [1:02:11] 葛:把某種文獻的使用和發掘當作一種在文獻中做田野的方法 [1:03:21] 劉:在田野與在文獻中做田野,不是簡單的文獻與田野的關系,涉及傳統文獻、在田野中搜集到的文獻如何解讀、在田野中搜集到的其他信息如何解讀等問題 [1:11:56] 沈:如何擺脫比較「世俗」的對現代史學的描述 [1:16:26] 葛:在國家和信仰之間,在歐洲,是兩難選擇,在中國,基本上宗教匍匐在皇權之下 [1:19:21] 劉:傳統宗教如何面對現代挑戰的相關研究舉例 [1:20:21] 沈:天主教有對現代化不同的角度,從19世紀到現在有大規模的辯論。中國的教會和神父幾乎沒有非常保守、歧視現代化的 Part 2 聽眾提問 [1:23:05] 微觀史著作除了《乳酪與蛆蟲》、《無盡的歷史》,還有什麼推薦? [1:27:21] 在研究邊疆藝術史時,如何把握其顯示歸屬?歷史和現實如何平衡? [1:29:21] 歷史人類學與現代人類學的區別? [1:34:21] 山西太原教區解放前的相關檔案在哪裏? [1:38:41] 如何看待閩南地區海神信仰在琉球的傳播? [1:44:06] 民間宗教作為不同的力量如何塑造市民的日常生活?從文化傳承的角度,如何理解中國儒生和教士在文化有機體中扮演的角色? [1:57:01]葛:對「塑造中國鄉村社會」的補充:並不只是宗教和禮儀;中國的地區差別非常大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more2h 2minPlay
August 13, 2022中共黨史專家石川禎浩:我怎樣做研究今天的主題是一部在中共黨史領域已經屹立了20年的名著,《中國共產黨成立史》。這本書最早是用日文寫成,2001年由岩波書店出版。2006年,中文版由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出版後,迅速在中共黨史學界引發巨大的關注和討論。2021年我們再版了這本書的中文版。在完整版的基礎上,增加了新的篇章,內容相當豐富,一出版就在香港書展上大受歡迎。 這次我們有幸請來本書作者石川禎浩教授為我們介紹增訂版的前前後後。石川教授任職於日本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除了《中國共產黨成立史》,我們還出版了他《「紅星」是怎樣升起的》一書的中文版和英文版。與談人是嶺南大學歷史系毛升老師,他也是我們的一位暢銷書作者,他的《歷史不止一種寫法》,深受讀者歡迎。 你將會聽到: [02:32] 擁有超多中共黨史書籍的日本人 [03:48] 司馬遼太郎獎、歷史與文學之間的相通 [05:35] 2006年《中國共產黨成立史》中譯本出版以後,遭遇整版的負面書評 [10:42] 在中國受到的關注遠超在日本 [12:20] 增訂版的新內容 [12:28] 為何在港中大出版社出版 [13:34] 增加序言與索引,增訂版是真正意義上完整的學術著作 [14:46] 三處較大的修訂:共產國際第三次代表大會的中國代表的代表權問題、[18:38]「消失」的那位中共一大代表、[21:04]「一大」閉幕日期 [22:30] 黨史考證的意義:避免「鄰貓生子」式考證 [24:45] 新增〈終章:永遠的小聚會〉 [26:33] 中共成立的東亞背景 [29:51] 中共成立的「天時」、「地利」、「人和」 [37:50] 偶然與必然:中共成立的內部因素 [41:07] 共產國際的作用、中共成立與朝鮮日本成立共產黨的區別 [46:00] 《中國共產黨成立史》與兩種同題材英文著作的不同 [48:40] 「上帝在細節中」 [50:36] 實證專著如何寫得有故事性、深奧的書可以用好讀的方式呈現 [53:21] 「一大」會址紀念館的陳列變化透露出什麼? [57:38] 既研究真實的歷史、也研究歷史如何被表述 [01:01:13] 文本(text)與材料:正在進行的研究計畫 策劃、主持:陳甜 剪輯:查理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more1h 14minPlay
August 08, 2022《香港街市》:不起眼的「菜市場」,卻承載了城市的百年變遷今年香港書展我們推出的另一本新書是嶺南大學徐頌雯教授寫的《香港街市:日常建築裡的城市脈絡(1842–1981)》。 街市這個說法對內地讀者來說應該很陌生,其實就是菜市場,有點像我小時候去的農貿市場。但香港街市又和菜市場完全不一樣。這次播客就邀請了這本書的編輯Brian和Charlie,還有另一位香港編輯Rachel一起先來閒聊一下我們各自的街市體驗和感受。 後半截就是聊書啦,如果不想聽我們前面閒聊的可以直接跳到這個部分(30:38起)。這本書的副標題叫「日常建築裡的城市脈絡」,作者說:每個人的家附近總有一座街市,我們卻容易忽略它的歷史、社會和建築價值。看了這本書,你就會發現一棟不起眼的日常建築其實承載了一百多年來香港歷史的變遷。它和城市管制思路相關,它和全球建築潮流相關,它和民眾主流情緒相關,總之,它和這座城市以及這座城市的每個人都息息相關。 香港大學建築學院鄭炳鴻教授在為這本書寫的推薦語裡將街市稱為「我城最具活力的建築」,他說,街市的發展及演變,當中連繫了幾代人的喜怒哀樂及奮鬥,見證了我城日常生活的改變,亦代表了不同時代的價值觀及審美觀。所以我們看到這本書的腰封上寫著:街市,城市的縮影,身邊的香港史。 你將會聽到: 香港同事們努力說普通話,以及 閒聊我們的街市記憶: [02:35] 香港的街市與內地的菜市場有什麼不同? [05:08] 街市和圖書館、食肆、服裝店、球場在一棟樓裡? [10:19] 鮮魚鹹魚——街市的多重味道與景觀 [13:36] 中學生為什麼到肉檔去買牛眼(不是肉眼)? [14:42] 不知道為何聊起了很殘忍的事:活劏🔪田雞 [15:59] 多層街市與街邊檔相鄰的共生關係 [19:40] 你喜歡逛街市,還是逛超市? [22:13] 新一代愛逛超市勝過街市的技術原因 [25:41] 香港街市具代表性的建築與典型場景 [29:22] 老街市活化之後 三十分鐘後才開始聊這本書: [30:38] 從《香港街市》看城市發展與社會變遷 [33:27] 歷史上街市建築和管理邏輯的四次更迭 [36:56] 戰後反帝國情結、上海與香港建築風格的互動關係 [38:55] 邁向現代——古典風、簡約風與多用途街市 [39:00] 四個歷史階段的代表性街市 [40:44] 四代中環街市的前世今生 [43:22] 街市如何選址? [45:55] 公眾街市曾經是犯罪的溫床? [48:05] 本書特色,以及對內地與香港讀者的多重意義 [49:46] 隱於市井的香港史——從封面設計談起 [51:12] 編第一本書的感言:原來校對是整個編輯過程中最簡單的工作 我們聊到的街市有: 聯和墟街市 / 大埔墟街市 / 香港仔街市 / 春秧街街市 / 楊屋道街市 / 青衣街市 / 荃灣街市街街市 / 中環街市 / 西港城(活化前:北便上環街市) / 灣仔街市 / 燈籠洲街市 / 旺角街市 / 漁灣街市⋯⋯ 音樂:RubberBand《豬籠墟事變》 主持&製作:木馬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more58minPlay
August 04, 2022劇透《緣起香港》:香港如何成就張愛玲傳奇作為一檔「詐屍型」播客,我們復活了。接下去會連更數期,請放心關注。 今天要聊的是一本備受關注的新書,由港大文學院的教授黃心村老師寫的《緣起香港:張愛玲的異鄉和世界》。 一九三九年,未滿十九歲的張愛玲入讀香港大學文學院,兩年半後親歷了香港之戰和淪陷。帶著香港經驗「切身的、劇烈的影響」,她回到上海開始寫作,以一系列「香港傳奇」一躍成為炙手可熱的新銳女作家。 張愛玲從帶著厚厚眼鏡的女學生,變為驚世駭俗的摩登女作家,這一巨大轉變的起點就是香港。 張愛玲在香港發生了什麼?香港賦予了張愛玲什麼?這就是這本《緣起香港》一開始試圖解決的問題。史料中關於張愛玲在香港的線索幾乎只有蛛絲馬跡,我們隨著作者上窮碧落下黃泉的追尋,看到了香港的張愛玲,也看到了張愛玲的香港。 書裡寫了張愛玲在港大的歷史課、中文課、英文課內外的閱讀、日本的衝擊、《紅樓夢》和其他傳統文學的烙印,以及張愛玲留下的電影課。這本書的推薦者王德威教授說,香港成就了張愛玲傳奇。或許在某種意義上,是香港和張愛玲互相成全。香港也因為張愛玲成了一種傳奇。 這本書由李歐梵教授作序,董橋、黃子平、王德威、林青霞共同推薦。對張愛玲感興趣,或者對老香港感興趣的讀者來說,我相信是一本不可錯過的好書。 我們今天就抓來《緣起香港》的責編丁小瞎同學來聊聊這本書。 你將會聽到: [2:30] 「找到作者了!」——從一場展覽到一本書 [5:00] 張愛玲的香港眼睛看到了什麼? [7:30] 作者的寫法:搭建完張愛玲成長的小氣候,再回到張愛玲本身 [9:20] 在張愛玲史料的縫隙中尋找材料 [12:40] 張愛玲的成績單:中文成績不理想? [15:05] Stella Benson:從張愛玲的一句話中挖掘出的重要人物 [17:00] 張愛玲的「鬼氣」到底從哪裡來? [22:25] 中等文學:支撐了張愛玲的課外閱讀 [24:00] Stella Benson的傳奇經歷 [26:15] 佩里 · 安德森發來了Benson 17萬字的日記 [29:00]《小團圓》和弗朗士的私人獎學金 [34:50] 張愛玲的日文課 [38:55] 日本對張愛玲的影響:視覺和審美 [41:00] 何鴻燊和張愛玲是同學? [43:00] 理解張愛玲的密碼不是《小團圓》,而是《紅樓夢魘》 [45:50] 張愛玲的轉變,緣起香港,但不止香港 [46:30] 張愛玲的影視改編:許鞍華導演《第一爐香》背後的用心 [50:18] 張愛玲晚年到底過得慘不慘? 你或許需要知道的知識點: [07:33] 提到的「斯大林」:指的是我們今年書展推出的另一本新書:Stephen Kotkin的《斯大林:權力的悖論(1878–1928)》。這本書是普利策獎傳記類決選書目,被譽為「史詩級傳記」、「我們時代的代表作」。 [24:55] 提到的「大咖安德森兄弟」:指的是本尼迪克特 · 安德森(Benedict Anderson)和佩里 · 安德森(Perry Anderson)兩兄弟。前者是《想像的共同體》等名著的作者,後者被稱為「英國最傑出的馬克思主義知識分子」。黃心村教授對Stella Benson的追查打破了次元壁,把安德森兄弟和張愛玲串連了起來。 音樂:汪明荃《傾城之戀》 主持&製作:木馬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more54minPlay
November 05, 2021張曉宇:余英時的治學特色與代表作品歷史學家余英時教授今年8月1日在美國辭世,享年九十一歲。上週六(10月30日),余先生的母校新亞書院為他舉辦了追思會。 對一位學者來說,最重要的當然是他的作品。余先生的著作流傳最廣的是論文集《士與中國文化》,他還有《方以智晚節考》、《論戴震與章學誠》、《朱熹的歷史世界》等作品,也寫過關於錢穆、胡適和陳寅恪的書。在2014年,他出版了最後一部專著《論天人之際:中國古代思想起源試探》。2018年,88歲高齡的時候他還出版了回憶錄。 有些朋友可能未必有精力去全面系統地讀余先生的書和文章、去了解他的學術見解。這次我們邀請到了香港中文大學歷史系的張曉宇老師,張老師在研究領域和學術師承這兩方面都和余先生有關聯,也曾和余先生有關書信往來,我們就讓張老師來講講余先生的學術。 張曉宇,亞利桑那州立大學博士,香港中文大學歷史系助理教授。學術著作有《奩中物: 宋代在室女財產權之形態與意義》(2008)、Empowered by Ancestors: Controversy over the Imperial Temple in Song China (960–1279)(2021;中文:「威兮其祖:宋代太廟禮儀之爭」)等 你將會聽到: 第一部分:余英時的治學方法和特點 [03:32] 個人經歷對治思想史的作用 天賦極高,少年時就脫穎而出/〈陳寅恪〈論再生緣〉書後〉/家國亂離之思/好的歷史研究是把聲音還給歷史/余英時寫戴震、章學誠、陳寅恪,也是在寫自己 [11:19] 治學取向:錢穆or陳寅恪? 錢穆具宋學傾向,喜愛朱熹、王安石強而有力的文風/如實呈現出動態的思想過程,可能會在文字上牽纏反覆 [17:08] 學術寫作風格 當代論著中不太常見的絕對化表達/使用絕對化表達往往是余英時在使用關鍵材料、進行關鍵論述/作者自己的書寫很有信心是好事 [23:53] 以西方為參照研究中國 真正參考西方學術而不只是漢學/全球史、比較史在近年興起/外語能力是比較研究的前提條件/西方學術可以促進和刺激我們對中國史的思考 第二部分:余英時的代表著作 [35:41]《論戴震與章學誠》:一部充滿靈感的專著 內在理路/為何選擇戴震和章學誠這兩個當時地位懸殊的學者/智識主義與文獻主義/對程朱理學的反應和反動/狐狸與刺蝟/學問如同抬轎子,不要做轎夫,要做轎中人/戴震:群狐之首/作為刺蝟的章學誠,發現戴震也是刺蝟/錢大昕:狐狸中的狐狸/戴震面對錢大昕時的壓力/你批判的往往是你最了解的/思想家的主體性/內在理路早期而輝煌的典範 [01:03:43]《朱熹的歷史世界》:余英時的巔峰之作 以序為書/余英時為什麼在老師錢穆和學生田浩已經研究過朱熹的情況下,還寫一部同題材專著/在內在理路的理路上回溯到宋代/北宋:醞釀出朱熹的世界/官僚集團和皇權的互動,二程和王安石的互動/沒有王安石,道學就不會是如此面目/發掘核心材料/「對塔說相輪」與「直入塔中,上尋相輪」/心學與道學都在追求終極真理/因為明白對方,就更不能容忍對方/〈中庸〉由佛教回流儒家 [01:24:21]其他學術作品 《漢代貿易與擴張》/《方以智晚節考》/《論天人之際》 [01:30:09]尾聲:求學與做人 中文大學出版社請余英時做推薦人 師生故事:余英時為田浩寫文章、給他買車,田浩翻譯余英時作品 知識人應該有風骨有氣節,也有溫情有敬意 這次的節目涉及一些中國古代思想史、學術史的概念和材料,我們整理了如下資料,供有興趣的讀者參考: 〈論再生緣〉是陳寅恪關於《再生緣》(清代女作家陳端生的彈詞作品)的文章。1958年,留美的余英時讀過之後寫了〈陳寅恪〈論再生緣〉書後〉,認為陳寅恪寫作此文的用意其實是感慨世變,自傷身世。 漢學即考據之學、樸學,宋學即義理之學、宋明理學(因分別在漢代、宋代興盛而得名)。從明末清初到乾嘉時期,學術主流逐漸從宋學轉向漢學。宋學對應「尊德性」和「智識主義」,漢學對應「道問學」和「文獻主義」。 內在理路:事物發展的內在因素、自身原因,和「外緣影響」相對。余英時用內在理路的方式,從學術自身的發展脈絡(與「文字獄」等外緣影響相對)、學者和思想家自發的反應來研究清代學術。 小學:文字學(形)、音韻學(音)、訓詁學(義)。 王國維:國初之學大,乾嘉之學精,道咸以降之學新。 狐狸與刺蝟:以賽亞·伯林(Isaiah Berlin)借用古希臘詩句「狐狸知道很多的事,刺蝟只知道一件大事」將思想家和作家分為兩類,一種是把所有事物都貫穿在單一的核心見解之中、執一御萬(刺蝟),另一種則相反,他們從事多方面的追求,也相對興趣廣泛(狐狸)。 宋學將義理視為一切學問的核心,對應的是刺蝟型;考據則是狐狸型的學問。 戴震(東原)擅長考據學卻有義理的傾向,是想做刺蝟的群狐之首。章學誠(實齋)是以義理為本位的學者,身在考據學大盛的乾嘉時期,是狐狸鼎盛之時一個孤獨的刺蝟。錢大昕(曉徵)則代表著考據學的最高峰,可以說是狐狸中的狐狸。 「對塔說相輪」、「直入塔中,上尋相輪」出處: 先生(程顥)語王介甫(王安石)曰:「公之談道,正如說十三級塔上相輪,對望而談曰,相輪者如此如此,極是分明。如某憨直,不能如此,直入塔中,上尋相輪,辛勤登攀,邐迤而上,直至十三級時,雖猶未見相輪,能如公之言,然某卻實在塔中,去相輪漸近,要之須可以至也。至相輪中坐時,依舊見公對塔談說此相輪如此如此。」(《程氏遺書卷一〈二先生語一〉》) 晁說之〈答袁季皋先輩書〉:「昔王荊公(王安石)排明道(程顥)曰:『伯淳(程顥)之學善矣,其如入壁何?』明道曰:『拙狀如壁,不可入也。公則如捕風矣。』一日荊公又戲明道曰:『伯淳縱高,不過級級至十三級而止耳。』明道謝之曰:『公自十三級而出焉,上據相輪,恐難久以安也。』」 (《朱熹的歷史世界》在緒說「古文運動、新學與道學的形成」一節中對此有詳細論述。) 音樂:新亞書院校歌 歌詞(錢穆作): 山巖巖,海深深,地博厚,天高明,人之尊,心之靈。廣大出胸襟,悠久見生成。珍重,珍重,這是我新亞精神。 十萬里,上下四方,俯仰錦繡。五千載,今來古往,一片光明。十萬萬神明子孫,東海西海南海北海有聖人。珍重,珍重,這是我新亞精神。 手空空,無一物,路遙遙,無止境。亂離中,流浪裏,餓我體膚勞我精。艱險我奮進,困乏我多情。千斤擔子兩肩挑,趁青春,結隊向前行。珍重,珍重,這是我新亞精神。 訪談進行於8月19日 採訪、製作:慕樵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more1h 38minPlay
August 06, 2021毛升X徐國琦:中國人為什麼那麼重視奧運?體育如何塑造了中國的歷史與現實?說起最近全民關注度最高的事件,恐怕非奧運莫屬。我們正好在上個月剛剛出版了香港大學歷史系徐國琦教授的《奧林匹克之夢:體育視野下的中國與世界(1895-2050)》。這本書討論的是現代體育如何塑造了中國的歷史與現實,是在體育視野下重看中國的百年歷史。以體育這個角度進入,中國近現代史會呈現出另外一種面貌,例如就不再以清朝、民國、共和國為界限,而是可以看出中國以體育為方式進入和參與國際社會的願望是一以貫之的,也可以看到中國和世界在這百年間互動的過程。 英文版由哈佛大學費正清中國研究中心主任柯偉林教授作序,出版後就獲得了當年的「國際奧林匹克歷史協會圖書大獎」,並得到了金融時報、衛報、美國歷史評論等重要報刊的推薦。 書出版後不久,我們邀請了香港嶺南大學歷史系的毛升老師和作者進行了一次採訪。毛升老師也是我們《歷史不止一種寫法:十篇書評裏的歷史學景觀》的作者,近幾年採訪過多位歷史學者,做過許多很有質量的學術訪問。 你將會聽到他們聊: [06:02] 用體育來解讀中國與世界的關係 [08:01] 從嚴復到毛澤東對體育的理解 [11:49] 中國人的三個體育夢 [15:01] 國際史(Transnational History)研究帶來的新視角 [18:23] 被動的國際化 vs 主動的國際化 [20:14] 中國古代的體育,以及宋朝起體育衰弱的原因 [27:46] 體育之於國家的意義:中國與其他國家 [31:02] 晚晴、民國、共和國對待體育的異同 [33:45] 「友誼第一,比賽第二」的歷史背景 [37:27] 誰代表中國? [43:46] 1976年加拿大奧運會差點因為中國問題開不成 [48:13] 「乒乓外交」為何是乒乓? [52:24] 中國為什麼那麼重視體育? 音樂:1988年漢城奧運會主題曲Hand in Hand(薩馬蘭奇摯愛,甚至提議將其作為奧運會的永久會歌) 製作:木馬 希望盡快會有第二期吧:) 想聽什麼內容,任何意見或建議,歡迎到不激不隨公號私信或留言:cupress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more55minPl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