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来:实践智慧层面,中国儒学优越于亚里士多德哲学
精神修养+工夫实践,儒家实践智慧强调人类“道德的善”
2013年,第23届世界哲学大会在雅典举行,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院长的陈来受邀出席。被分入“实践智慧”小组的他,在会议现场作了一次关于儒家实践智慧的大会报告,将古希腊哲学中的概念运用到对中国儒学的分析。
陈来主讲《儒家的实践智慧》,复旦学子挤满全场
此次前来,陈来增加了一个特殊的新身份,即复旦大学上海儒学院院长。第二天,复旦上海儒学院成立。国际儒联秘书长牛喜平、韩国儒教学会会长金圣基等中外儒学学者将出席现场,并展开如“儒学与世界文明对话”等主题讨论。盛会前夕,谢遐龄认为陈来的此次讲座无疑是“带来一股强劲的儒学复兴风”,具有历史意义。
源于古希腊哲学,“实践智慧”追求善的实践
“实践智慧”一词根源于古希腊哲学。亚里士多德哲学中的phronesis,英译曾为prudence,中文译本以往多译为“明智”。陈来介绍,而现在更多的学者从哲学诠释上接受把这个词译为“实践智慧”。自海德格尔和伽达默尔以来,当代哲学中有关实践智慧的讨论已经超出亚里士多德的意义,但仍以亚里士多德的讨论为出发点。现代西方哲学对亚里士多德这一概念的关注主要是针对科技理性对生活世界的宰制,以寻找出一种既非技术制作又非理论智慧的合理性实践概念。
德国著名哲学家,海德格尔和伽达默尔
亚里士多德曾指出,“人们称阿那克萨戈拉和泰利士为智慧的人,而不称为实践智慧的人。人们看到他们对自身有益之事并无所知,而他们所知的东西都是深奥的、困难的、非常人能及的,但却没有使用价值。因为他们所追求的不是对人有益的东西。实践智慧是针对人的事情。”陈来认为,亚里士多德哲学中,“智慧”的地位虽高于“实践智慧”,但智慧所追求的东西的深奥难懂的,对人没有实际益处,是一种理论智慧,只有真与假;而“实践智慧”追求的则是对人有益的东西,这种有益主要是指人事的善,所以实践智慧紧密联系着善的实践,造成善与恶。但同时,“伦理德性”与作为理论德性之一的“实践智慧”之间的关系,在亚里士多德的论述中往往含糊不清,“实践智慧有时被理解为工具性的方法”,陈来指出,这也是近代以来在西方哲学中实践智慧脱离德性而成为聪明算计的一个原因。
儒家“实践智慧”是道德德性,关注道德幸福
在古代儒家哲学中,与phronesis较相近的概念是“智”。以宋明元清理学和现代儒学哲学为主攻方向并取得该领域世界最高研究水准的陈来以多部中国古代典籍为例,认为一方面,智是高级的知识和能力,如《释名》说“智,知也,无所不知也”。智又以见为前提,见是经验,《晏子》“见足以知之者,智也”;另一方面,在公元前四世纪以前,中国哲学的“智”多指与人的事物、人的世界相关的实践性能力和知识,而不是对宇宙世界普遍事物的知识。如《尚书》说“知人则哲”。
音频版权复旦哲学学院,文汇讲堂,严禁转载,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