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ign up to save your podcasts
Or
“冯学成先生最新出版著作《禅说庄子》系列共16本,以通俗的语言,对《庄子》中的26篇,通过逐句分析的方式进行解析,结合佛教禅宗思想分析庄禅之间的内在关系,并结合现实人生,突出每篇文字的现实警讯与指导意义,为浮躁迷失的现代人指出另一条安身立命的途径。文字浅白易懂,说理深刻。 ”
以下内容为节选,学习更多请购买正版书籍
安时处顺,哀乐不入
“且夫得者,时也,失者,顺也;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此古之所谓悬解也。”这些语言非常精彩,非常高明。前面说的这些,有意气的人,有胆气的人,他还是可以做到。阿Q被杀的时候,也敢说二十年后又是一条好汉。古代的英雄豪杰,江湖之士,豪侠之士,大多能坦然面对生死,有那个胆气。但有这种胆气的江湖豪侠,未必是道人。作为一个道人来说,他在意识形态上,在思想上和智慧上,一定有不同于胆气的地方。
且看下面,“且夫得者,时也”,我们生命的存在,精神的存在从何而来?用佛教的话来讲,就是要因缘具足,因缘具足就是“时也”。“失者,顺也。”失去因缘也是大道之行,我们要顺应大道之行。我们的得,我们的生,是大道让我们生,让我们得。生命的失去,“我所有”的失去,也应顺应大道。大道让我这一生的表演结束了,就该离场了。生命、生活的连续剧终于到了大结局的时候,演员也该下去了。再高明的演员,也不可能要求导演说,我还要继续演,演一万集,十万集,没有那个道理,该你下场的时候就得下场。
所以“得者,时也,失者,顺也;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这就是道家学说,道家修为的根本处。不论是《齐物论》也好,《大宗师》也好,或者是庄子其他的篇章也好,关键就在这几句话上。“安时而处顺”,一个人有没有修为,要在这里看,这可是需要很高功夫的。
众生嘛,总是按捺不住,总想蹦蹦跳跳。有的人是在功名上蹦跳,有的人是在富贵上蹦跳,有的人在个人荣誉上蹦跳。哪怕是出了家,坐在茅棚里面,也要蹦跳一下。心不得安,身不得安,就会惹来麻烦。还不仅仅是个“安”字,还要在实际之中,时节因缘之中,随时随地都能得安。我们面对时节因缘可能是顺的,也可能是逆的,可能是吉祥的,也可能是不吉祥的,你能不能“安时而处顺”,坦然地顺着这个“时”走?顺从于大道的轨迹,顺着我们生命的轨迹走,而且没有丝毫的抗拒心。
我经常说,该升官你就升官,该发财就去发财。有些修道的人说,我不能升官,升官就是打妄想;我不能发财,发财就是贪欲,那是认死理,是不行的。男大当婚,女大当嫁,少男少女长大成熟,该结婚的也要结婚,你说不行,结婚是犯 欲,这个就不好,为了克制自己的 念,拒绝结婚拒绝嫁人,那是违背自然之道的。“安时而处顺”,就是要我们顺着生命的轨迹,顺着实际因缘不去折腾。当然,倒霉的时候也敢于承担,不是说倒霉的时候我就拒绝倒霉,不愿倒霉,一哭二闹三上吊,那也不行。总之,万事万物不动心,顺逆成败不动心,顺着走就行了。
“安时而处顺”的下面还有一句,“哀乐不能入也”。把我们情志上的喜怒哀乐全都放下,这个不是简单的事。用佛教的话来说,得了平等性智才有这样的境界。你必须达到了与天地万物为一体,明心见性以后,才能有这样的境界。我们平常都在“我”的这么一个世界之中,这个“我”字,实际上是把我封闭起来,把自己束缚起来了,让我们永远都在我和非我的对立之中。正是因为有“我”的这么一个包裹,哪能没有顺逆,哪能没有哀乐呢?顺我者昌,逆我者亡;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处处都是以“我”为中心来审视天地万物,什么都可以放弃,只有“我”放不下,所以烦恼重重,麻烦重重。如果有了平等性智,无我了,还有我生我死的感觉存在吗?自然就没有生死的感觉了。因为生死是我的生我的死,既然无我了,哪有我生我死?既然无我了,就与天地万物为一体,与大道同行,与阴阳同波,自然而然就能与造化融为一体,打成一片。
所以这里面说,“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此古之所谓悬解也。”什么叫“悬解”?我们都是被上天判了绞刑,被悬挂在绞刑架上的,“悬”在那里可怕不可怕?当然可怕。如果把那个绳索解掉,不执行绞刑了,当然就很欢喜。另外一个,我们在社会生活里面,如果心老是悬着,单位里这次涨工资有没有我啊?最近好像要严打了,我会不会被弄到看守所里啊?纪委最近到我们部门来了,我会不会被啊?现在这个经济局面那么糟糕,我的公司会不会倒闭?买了股票的就忧股票,有儿女的忧儿女,有先生的忧先生,有太太的忧太太,总之是无人不忧。这个忧,就是心里面悬着,七上八下,不舒服,如果把这个解了,那多好呢。“悬解”,心里面不悬了,吃了定心丸,踏实了,多好呢!庄子的语言的确非常形象,但又深有寓意,我们一定要好好去感觉感觉。
“而不能自解者,物有结之。”前面说“古之悬解”,道人可以自我解脱。但是,如果不能“自解”,又是什么原因呢?“物有结之”。这个结,佛经的翻译也很妙,大家都知道佛教里面有“结使”这个语句。从《阿含经》到大乘经典里,都有这个“结使”,共“八十八结使”呀。什么是“结使”呢?就是我们的烦恼、贪嗔痴慢,就是我们的身见、边见、邪见、见取见等等,这一系列先天的烦恼和后天熏习的烦恼。有些是先天本具的一些烦恼,有的是后天习染所带来的烦恼。佛教里把它归结为“八十八结使”,乃至“九十八结使”。欲界众生有三十二种,色界众生有二十八种,无色界众生有二十八种。思维门还有十种结使,欲界众生有四种,色界众生有三种,无色界众生也有三种。这个结使,无论是八十八种,还是九十八种,都是我们贪嗔痴慢在心里的纠结。还有我们的所知障,见取障,各种精神因素所带来的精神纠结,这些纠结都使我们自己不得解脱。
“且夫物不胜天久矣,吾又何恶焉!”从子舆的这么一番话来看,他的确讲得非常高明。首先,他能够很坦然,很潇洒地面对自然的造化,面对死亡。而且在面对死亡时,他还有他的一些感觉,“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做到这点,我就“悬解”了。很多人不能解,是因为“物有结之”。自己的身体也好,自己的精神也好,纠结之处太多了。什么叫“结”?现在的癌症也是“结”,包块嘛,是肉体上的结。精神上的“结”呢?心理障碍呀,既然障碍就是不通,不通就堵在那儿,总有东西堵在那儿,也是一个“结”,不能解脱就是“结”。另外呢,还有“物不胜天久矣”。为什么叫“物不胜天久矣”?这个“久”字用得很好,永远都是物不胜天,从来都是物不胜天。什么叫物?什么叫天?物是现象,天是本质。物是无穷无尽的,天是唯一的,天是根本,是万事万物发生的根本。你想一想,在生灭中的具体之物,怎么能够与根本的这个“一”相比呢?儿子能够把母亲生出来吗?对不对?只有父母生儿女,没有儿女生父母的。
所以,物不胜天,实际上就是现象世界和本体世界的关系。现象世界无穷无尽,不停演变,本体世界动都不动,是不是这个道理啊?现象世界有生有灭,本体世界不生不灭,这个也是“物不胜天”。我们具体的生命,具体的这么一个肉体,它是具体的,“吾又何恶焉?”要想它不生不灭是不可能的。我们应该顺应造化,造化让我怎么样,我就怎么样。
5
11 ratings
“冯学成先生最新出版著作《禅说庄子》系列共16本,以通俗的语言,对《庄子》中的26篇,通过逐句分析的方式进行解析,结合佛教禅宗思想分析庄禅之间的内在关系,并结合现实人生,突出每篇文字的现实警讯与指导意义,为浮躁迷失的现代人指出另一条安身立命的途径。文字浅白易懂,说理深刻。 ”
以下内容为节选,学习更多请购买正版书籍
安时处顺,哀乐不入
“且夫得者,时也,失者,顺也;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此古之所谓悬解也。”这些语言非常精彩,非常高明。前面说的这些,有意气的人,有胆气的人,他还是可以做到。阿Q被杀的时候,也敢说二十年后又是一条好汉。古代的英雄豪杰,江湖之士,豪侠之士,大多能坦然面对生死,有那个胆气。但有这种胆气的江湖豪侠,未必是道人。作为一个道人来说,他在意识形态上,在思想上和智慧上,一定有不同于胆气的地方。
且看下面,“且夫得者,时也”,我们生命的存在,精神的存在从何而来?用佛教的话来讲,就是要因缘具足,因缘具足就是“时也”。“失者,顺也。”失去因缘也是大道之行,我们要顺应大道之行。我们的得,我们的生,是大道让我们生,让我们得。生命的失去,“我所有”的失去,也应顺应大道。大道让我这一生的表演结束了,就该离场了。生命、生活的连续剧终于到了大结局的时候,演员也该下去了。再高明的演员,也不可能要求导演说,我还要继续演,演一万集,十万集,没有那个道理,该你下场的时候就得下场。
所以“得者,时也,失者,顺也;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这就是道家学说,道家修为的根本处。不论是《齐物论》也好,《大宗师》也好,或者是庄子其他的篇章也好,关键就在这几句话上。“安时而处顺”,一个人有没有修为,要在这里看,这可是需要很高功夫的。
众生嘛,总是按捺不住,总想蹦蹦跳跳。有的人是在功名上蹦跳,有的人是在富贵上蹦跳,有的人在个人荣誉上蹦跳。哪怕是出了家,坐在茅棚里面,也要蹦跳一下。心不得安,身不得安,就会惹来麻烦。还不仅仅是个“安”字,还要在实际之中,时节因缘之中,随时随地都能得安。我们面对时节因缘可能是顺的,也可能是逆的,可能是吉祥的,也可能是不吉祥的,你能不能“安时而处顺”,坦然地顺着这个“时”走?顺从于大道的轨迹,顺着我们生命的轨迹走,而且没有丝毫的抗拒心。
我经常说,该升官你就升官,该发财就去发财。有些修道的人说,我不能升官,升官就是打妄想;我不能发财,发财就是贪欲,那是认死理,是不行的。男大当婚,女大当嫁,少男少女长大成熟,该结婚的也要结婚,你说不行,结婚是犯 欲,这个就不好,为了克制自己的 念,拒绝结婚拒绝嫁人,那是违背自然之道的。“安时而处顺”,就是要我们顺着生命的轨迹,顺着实际因缘不去折腾。当然,倒霉的时候也敢于承担,不是说倒霉的时候我就拒绝倒霉,不愿倒霉,一哭二闹三上吊,那也不行。总之,万事万物不动心,顺逆成败不动心,顺着走就行了。
“安时而处顺”的下面还有一句,“哀乐不能入也”。把我们情志上的喜怒哀乐全都放下,这个不是简单的事。用佛教的话来说,得了平等性智才有这样的境界。你必须达到了与天地万物为一体,明心见性以后,才能有这样的境界。我们平常都在“我”的这么一个世界之中,这个“我”字,实际上是把我封闭起来,把自己束缚起来了,让我们永远都在我和非我的对立之中。正是因为有“我”的这么一个包裹,哪能没有顺逆,哪能没有哀乐呢?顺我者昌,逆我者亡;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处处都是以“我”为中心来审视天地万物,什么都可以放弃,只有“我”放不下,所以烦恼重重,麻烦重重。如果有了平等性智,无我了,还有我生我死的感觉存在吗?自然就没有生死的感觉了。因为生死是我的生我的死,既然无我了,哪有我生我死?既然无我了,就与天地万物为一体,与大道同行,与阴阳同波,自然而然就能与造化融为一体,打成一片。
所以这里面说,“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此古之所谓悬解也。”什么叫“悬解”?我们都是被上天判了绞刑,被悬挂在绞刑架上的,“悬”在那里可怕不可怕?当然可怕。如果把那个绳索解掉,不执行绞刑了,当然就很欢喜。另外一个,我们在社会生活里面,如果心老是悬着,单位里这次涨工资有没有我啊?最近好像要严打了,我会不会被弄到看守所里啊?纪委最近到我们部门来了,我会不会被啊?现在这个经济局面那么糟糕,我的公司会不会倒闭?买了股票的就忧股票,有儿女的忧儿女,有先生的忧先生,有太太的忧太太,总之是无人不忧。这个忧,就是心里面悬着,七上八下,不舒服,如果把这个解了,那多好呢。“悬解”,心里面不悬了,吃了定心丸,踏实了,多好呢!庄子的语言的确非常形象,但又深有寓意,我们一定要好好去感觉感觉。
“而不能自解者,物有结之。”前面说“古之悬解”,道人可以自我解脱。但是,如果不能“自解”,又是什么原因呢?“物有结之”。这个结,佛经的翻译也很妙,大家都知道佛教里面有“结使”这个语句。从《阿含经》到大乘经典里,都有这个“结使”,共“八十八结使”呀。什么是“结使”呢?就是我们的烦恼、贪嗔痴慢,就是我们的身见、边见、邪见、见取见等等,这一系列先天的烦恼和后天熏习的烦恼。有些是先天本具的一些烦恼,有的是后天习染所带来的烦恼。佛教里把它归结为“八十八结使”,乃至“九十八结使”。欲界众生有三十二种,色界众生有二十八种,无色界众生有二十八种。思维门还有十种结使,欲界众生有四种,色界众生有三种,无色界众生也有三种。这个结使,无论是八十八种,还是九十八种,都是我们贪嗔痴慢在心里的纠结。还有我们的所知障,见取障,各种精神因素所带来的精神纠结,这些纠结都使我们自己不得解脱。
“且夫物不胜天久矣,吾又何恶焉!”从子舆的这么一番话来看,他的确讲得非常高明。首先,他能够很坦然,很潇洒地面对自然的造化,面对死亡。而且在面对死亡时,他还有他的一些感觉,“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做到这点,我就“悬解”了。很多人不能解,是因为“物有结之”。自己的身体也好,自己的精神也好,纠结之处太多了。什么叫“结”?现在的癌症也是“结”,包块嘛,是肉体上的结。精神上的“结”呢?心理障碍呀,既然障碍就是不通,不通就堵在那儿,总有东西堵在那儿,也是一个“结”,不能解脱就是“结”。另外呢,还有“物不胜天久矣”。为什么叫“物不胜天久矣”?这个“久”字用得很好,永远都是物不胜天,从来都是物不胜天。什么叫物?什么叫天?物是现象,天是本质。物是无穷无尽的,天是唯一的,天是根本,是万事万物发生的根本。你想一想,在生灭中的具体之物,怎么能够与根本的这个“一”相比呢?儿子能够把母亲生出来吗?对不对?只有父母生儿女,没有儿女生父母的。
所以,物不胜天,实际上就是现象世界和本体世界的关系。现象世界无穷无尽,不停演变,本体世界动都不动,是不是这个道理啊?现象世界有生有灭,本体世界不生不灭,这个也是“物不胜天”。我们具体的生命,具体的这么一个肉体,它是具体的,“吾又何恶焉?”要想它不生不灭是不可能的。我们应该顺应造化,造化让我怎么样,我就怎么样。
97 Listeners
1 Listen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