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ign up to save your podcasts
Or
“冯学成先生最新出版著作《禅说庄子》系列共16本,以通俗的语言,对《庄子》中的26篇,通过逐句分析的方式进行解析,结合佛教禅宗思想分析庄禅之间的内在关系,并结合现实人生,突出每篇文字的现实警讯与指导意义,为浮躁迷失的现代人指出另一条安身立命的途径。文字浅白易懂,说理深刻。 ”
以下内容为节选,学习更多请购买正版书籍
怎样把一切都放下
下面又是一个有关生死的故事。
“子桑户、孟子反、子琴张三人相与友,曰:‘孰能相与于无相与,相为于无相为?孰能登天游雾,挠挑无极;相忘以生,无所终穷?’三人相视而笑,莫逆于心,遂相与为友。”前面说了四位,这里又有三位隐者,相聚一起发出了一番感叹。这些话,是他们做人的标准,而且是做人的终极标准。
“孰能相与于无相与”,我们与万物打交道,与社会打交道,与自然打交道,能够交道于无交道吗?什么叫“无相与”?就是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香味触法。这个“无相与”,不仅仅是相与相交之中的无痕无迹,心里面也要做到无痕无迹,所以是“相与于无相与”。“相为于无相为”,先说“为”,我们生活之中,都是带有目的性,都是有动机的。如果人与人之间的交道,到了无动机的境界,到了“无相为”的境界,又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呢?我们在这里学修,来的任他来,去的任他去,没有什么目的,也没有值得纠葛的东西。就像古代禅师那首偈子一样,“雁过长空影沉碧潭,雁无留迹之意,潭无留影之心”,要达到这么潇洒自在的境界。成都文殊院里有一副对联:“见了就做,做了就放下,了了有何不了。慧生于觉,觉生于自在,生生还是无生。”成都宝光寺里也有副对联:“天下事了犹未了,不妨以不了了之。”这些描述的,都是非常高妙的境界。《五灯会元》中记载了一则石霜庆诸禅师的公案:
僧自洞山来,师问:“和尚有何言句示徒?”曰:“解夏上堂云:‘秋出夏末,兄弟或东去西去,直须向万里无寸草处去。’良久曰:‘只如万里无寸草处作么生去?’”师曰:“有人下语否?”曰:“无。”师曰:“何不道:‘出门便是草。’”僧回,举似洞山,山曰:“此是一千五百人善知识语。”
在这则公案里,“出门便是草”是“相与”;“万里无寸草处”是“无相与”,这可是烦恼和菩提的不二。我们在学习、工作、生活之中,怎样才能做到“相与于无相与,相为于无相为”呢?我们的眼耳鼻舌身与外界往来之时,如果能够做到内不见己,外不见人,内不放出,外不放入,就是非常高的境界了。这样的境界,的确是令人心向往之。
“孰能登天游雾,挠挑无极;相忘以生,无所终穷?”什么叫“登天游雾”?我们的心每天都是登天游雾,胡思乱想,东一下西一下,过去未来,念头生生灭灭,云里雾里。俗人每天都处于“登天游雾”之中,只不过俗世中只有柴米油盐酱醋茶,只有穷达贵贱,是非顺逆。如果把这些穷达、是非、顺逆放下,心里面的起心动念就能达到道人的“登天游雾”之境。
“挠挑无极”,无极是一个很大的境界,太极而无极,无极而太极。我们的起心动念,是不是畅游于无极太极之中呢?太极无极,就无名无相,你也不知道它是怎么回事。就是因为我们的起心动念,老是在具体的事物之中,老是在具体的事项之中,老是在色身香味触法之中,你就谈不上“挠挑无极”。无极就是无相,就是无形,而且又无始无终,无大无小,就是这么一种状态。
“相忘以生,无所终穷?”在《庄子》里面,很多时候都谈到一个“忘”字。“忘”是什么意思?借用现在流行的一句话,就叫放下、放下、放下。怎样把这一切都放下?在我们生命的过程之中,能不能够放下那些烦心的事?
上次谈到了“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我们本来就生活在大道里面,却老是在起心动念,老是要求道,为什么要求道呢?是因为我们生活在人类社会中,烦恼是非太多,使我们不得安宁。我们的一生在生活、生命的运行之中,老是不能忘掉烦恼,不能忘掉功名利禄、酒色财气,这些都把我们纠缠住,纠缠住我们就不能忘。如果你不住念于此,那你就很太平,很自在了。一些学佛的人也是这样的,天天在蒲团上,在佛堂里,在经教里面来来去去,放不下经教,放不下打坐,就说明你还在路途之中,还很辛苦。有朝一日你把这一切都放下,把佛法也忘记了,你才真正明白什么叫佛法,你所表现出的一切,就无处不是佛法了。
“相忘以生”,到了后来,对“生”这个字,对这个感觉都要放下,放到没感觉的时候,“无所终穷”,就与大道同在了。前面不是有“外天下”、“外物”、“外生”这系列的修行程序吗?完成了这些程序,你就可以“朝彻”,乃至“入于不死不生”。这样你的生命,你的精神,就是“无所终穷”了。这番观念,他们三位都接受,于是“相视而笑,莫逆于心,相与为友”。
人与人之间的交道,是缘分,很玄妙。我们在座各位之间能不能“相视而笑,莫逆于心”呢?古代有这么一种风尚,从南北朝到唐宋,有一类游侠隐士,他们之间一见面,相视一笑后,就莫逆于心。现在少男少女谈恋爱,有句流行语叫“有眼缘”,一见钟情,就可以刻骨铭心,能够达到类似的境界。当然,热恋不会长久保持,所以关键还是要回到道上,要看我们在江湖之中生活,能不能够有这样的一种崇高的境界。人与人的关系一般来说都比较糟糕,老是停留在名闻利养上,有利益的是朋友,没有利益的是冤家。我们能不能结交一批朋友相尚以道,彼此交往干干净净,拥有崇高的心胸,崇高的情怀呢?在这个时代里,要找这样的人不容易啊。
大家都知道郑板桥的一个笑话,说寺院里请喝茶也是要看人身份而定的。“茶,上茶,上好茶;坐,请坐,请上坐。”这个公案大家都知道。如果寺院里都有这种俗气,那我们在社会生活中,或者学道的圈子里,这样的俗气也一样存在。如果不能超脱于这种俗气,就不能达到清爽超然的境界。我看到杨师兄,感觉有道气,很舒服,就可以“相视而笑,莫逆于心”。希望这个“莫逆于心”能够长期固化下来,当然,形成习惯以后,固化都是多余的。既然都“莫逆于心”了,还需要什么形式来把它圈起来,捆绑起来吗?
5
11 ratings
“冯学成先生最新出版著作《禅说庄子》系列共16本,以通俗的语言,对《庄子》中的26篇,通过逐句分析的方式进行解析,结合佛教禅宗思想分析庄禅之间的内在关系,并结合现实人生,突出每篇文字的现实警讯与指导意义,为浮躁迷失的现代人指出另一条安身立命的途径。文字浅白易懂,说理深刻。 ”
以下内容为节选,学习更多请购买正版书籍
怎样把一切都放下
下面又是一个有关生死的故事。
“子桑户、孟子反、子琴张三人相与友,曰:‘孰能相与于无相与,相为于无相为?孰能登天游雾,挠挑无极;相忘以生,无所终穷?’三人相视而笑,莫逆于心,遂相与为友。”前面说了四位,这里又有三位隐者,相聚一起发出了一番感叹。这些话,是他们做人的标准,而且是做人的终极标准。
“孰能相与于无相与”,我们与万物打交道,与社会打交道,与自然打交道,能够交道于无交道吗?什么叫“无相与”?就是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香味触法。这个“无相与”,不仅仅是相与相交之中的无痕无迹,心里面也要做到无痕无迹,所以是“相与于无相与”。“相为于无相为”,先说“为”,我们生活之中,都是带有目的性,都是有动机的。如果人与人之间的交道,到了无动机的境界,到了“无相为”的境界,又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呢?我们在这里学修,来的任他来,去的任他去,没有什么目的,也没有值得纠葛的东西。就像古代禅师那首偈子一样,“雁过长空影沉碧潭,雁无留迹之意,潭无留影之心”,要达到这么潇洒自在的境界。成都文殊院里有一副对联:“见了就做,做了就放下,了了有何不了。慧生于觉,觉生于自在,生生还是无生。”成都宝光寺里也有副对联:“天下事了犹未了,不妨以不了了之。”这些描述的,都是非常高妙的境界。《五灯会元》中记载了一则石霜庆诸禅师的公案:
僧自洞山来,师问:“和尚有何言句示徒?”曰:“解夏上堂云:‘秋出夏末,兄弟或东去西去,直须向万里无寸草处去。’良久曰:‘只如万里无寸草处作么生去?’”师曰:“有人下语否?”曰:“无。”师曰:“何不道:‘出门便是草。’”僧回,举似洞山,山曰:“此是一千五百人善知识语。”
在这则公案里,“出门便是草”是“相与”;“万里无寸草处”是“无相与”,这可是烦恼和菩提的不二。我们在学习、工作、生活之中,怎样才能做到“相与于无相与,相为于无相为”呢?我们的眼耳鼻舌身与外界往来之时,如果能够做到内不见己,外不见人,内不放出,外不放入,就是非常高的境界了。这样的境界,的确是令人心向往之。
“孰能登天游雾,挠挑无极;相忘以生,无所终穷?”什么叫“登天游雾”?我们的心每天都是登天游雾,胡思乱想,东一下西一下,过去未来,念头生生灭灭,云里雾里。俗人每天都处于“登天游雾”之中,只不过俗世中只有柴米油盐酱醋茶,只有穷达贵贱,是非顺逆。如果把这些穷达、是非、顺逆放下,心里面的起心动念就能达到道人的“登天游雾”之境。
“挠挑无极”,无极是一个很大的境界,太极而无极,无极而太极。我们的起心动念,是不是畅游于无极太极之中呢?太极无极,就无名无相,你也不知道它是怎么回事。就是因为我们的起心动念,老是在具体的事物之中,老是在具体的事项之中,老是在色身香味触法之中,你就谈不上“挠挑无极”。无极就是无相,就是无形,而且又无始无终,无大无小,就是这么一种状态。
“相忘以生,无所终穷?”在《庄子》里面,很多时候都谈到一个“忘”字。“忘”是什么意思?借用现在流行的一句话,就叫放下、放下、放下。怎样把这一切都放下?在我们生命的过程之中,能不能够放下那些烦心的事?
上次谈到了“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我们本来就生活在大道里面,却老是在起心动念,老是要求道,为什么要求道呢?是因为我们生活在人类社会中,烦恼是非太多,使我们不得安宁。我们的一生在生活、生命的运行之中,老是不能忘掉烦恼,不能忘掉功名利禄、酒色财气,这些都把我们纠缠住,纠缠住我们就不能忘。如果你不住念于此,那你就很太平,很自在了。一些学佛的人也是这样的,天天在蒲团上,在佛堂里,在经教里面来来去去,放不下经教,放不下打坐,就说明你还在路途之中,还很辛苦。有朝一日你把这一切都放下,把佛法也忘记了,你才真正明白什么叫佛法,你所表现出的一切,就无处不是佛法了。
“相忘以生”,到了后来,对“生”这个字,对这个感觉都要放下,放到没感觉的时候,“无所终穷”,就与大道同在了。前面不是有“外天下”、“外物”、“外生”这系列的修行程序吗?完成了这些程序,你就可以“朝彻”,乃至“入于不死不生”。这样你的生命,你的精神,就是“无所终穷”了。这番观念,他们三位都接受,于是“相视而笑,莫逆于心,相与为友”。
人与人之间的交道,是缘分,很玄妙。我们在座各位之间能不能“相视而笑,莫逆于心”呢?古代有这么一种风尚,从南北朝到唐宋,有一类游侠隐士,他们之间一见面,相视一笑后,就莫逆于心。现在少男少女谈恋爱,有句流行语叫“有眼缘”,一见钟情,就可以刻骨铭心,能够达到类似的境界。当然,热恋不会长久保持,所以关键还是要回到道上,要看我们在江湖之中生活,能不能够有这样的一种崇高的境界。人与人的关系一般来说都比较糟糕,老是停留在名闻利养上,有利益的是朋友,没有利益的是冤家。我们能不能结交一批朋友相尚以道,彼此交往干干净净,拥有崇高的心胸,崇高的情怀呢?在这个时代里,要找这样的人不容易啊。
大家都知道郑板桥的一个笑话,说寺院里请喝茶也是要看人身份而定的。“茶,上茶,上好茶;坐,请坐,请上坐。”这个公案大家都知道。如果寺院里都有这种俗气,那我们在社会生活中,或者学道的圈子里,这样的俗气也一样存在。如果不能超脱于这种俗气,就不能达到清爽超然的境界。我看到杨师兄,感觉有道气,很舒服,就可以“相视而笑,莫逆于心”。希望这个“莫逆于心”能够长期固化下来,当然,形成习惯以后,固化都是多余的。既然都“莫逆于心”了,还需要什么形式来把它圈起来,捆绑起来吗?
97 Listeners
1 Listen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