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说庄子|冯学成以禅解庄

《大宗师》第七讲(8)不要以世俗之礼规范道人


Listen Later

“冯学成先生最新出版著作《禅说庄子》系列共16本,以通俗的语言,对《庄子》中的26篇,通过逐句分析的方式进行解析,结合佛教禅宗思想分析庄禅之间的内在关系,并结合现实人生,突出每篇文字的现实警讯与指导意义,为浮躁迷失的现代人指出另一条安身立命的途径。文字浅白易懂,说理深刻。 ”

 

以下内容为节选,学习更多请购买正版书籍


不要以世俗之礼规范道人

“假于异物,托于同体;忘其肝胆,遗其耳目;反复终始,不知端倪。”任何生命,任何事物都是“假于异物”。什么叫“假于异物”?因缘而起嘛。今生可以为人,下一生可以为马;今生可能是男人,下一生可能是女人;这一生可能是乞丐,上一生可能是皇上。大道在哪里表现呢?大道还是在万事万物中得以表现。我们谁也拿不出纯粹的道出来。道在哪里?给我画个图像,给我网络搜索一下,规范一下,谁也拿不出来。

一方面要“假于异物”,另外一方面要“托于同体”。什么叫“托于同体”?大家都同于道,任何具体的物能离开道吗?用佛教的话来说,毘(pí)卢舍那罗佛是佛的法身,充实弥漫于无量三千大千世界。既然佛的法身弥漫于无量三千大千世界,我们就是佛法身的一个细胞,就在佛的法身之内,没有超越。既然我们是佛法身的一个细胞,我们也可以克隆,也可以成佛。离开了这个,哪里去找佛呢?

禅宗里面有些公案很好玩。一个修行人去礼佛塔,见了佛塔,他一口浓痰“啪”地吐过去。守塔的人就说:“你怎么能够在佛塔面前随便吐痰呢?”他说:“你给我找一个无佛处的地方,让我去吐行不行?”那个守塔的人就傻了,没有地方没有佛啊,佛是无处不在的嘛。

还有个公案,有位居士看见寺院里放生的鸽子太多,就对住持说:“人人都说鸽子有佛性,我就说它没佛性,为什么没佛性呢?它们天天在佛的头上作粪,拉屎拉尿,整天都在佛的头上、肩上乱飞,污染了佛像。”住持说:“怎么没有佛性?它也知道什么地方可以拉,什么地方不能拉嘛。它怎么不在老鹰的头上去拉粪?怎么不在鹞子的头上去拉粪呢?你能说它没有佛性吗?”“托于同体”,我们都是大道的儿子,都是佛祖的子孙,都是上帝的子民,这都是“托于同体”呀。

“忘其肝胆,遗其耳目”,又怎么理解?如果用佛经来谈,一下就清楚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对不对啊?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这些语言和“忘其肝胆,遗其耳目”有什么区别呢?没有区别的。所以庄子在不经意之间的语言里面,也是与大乘佛教、中观的最高境界相通的。

“反复终始,不知端倪”,大道无始无终,生命无始无终。现在科学界里有生态链的说法,生态是一个链,生命是一个流。佛教里面说生命是一个流。生命之流,精神之流,六道轮回就是生命之流。这个“流”弥漫在过去、现在、未来之中,而且是“反复终始,不知端倪”。生命的开端在哪里?我们说不清楚。地球生命的开端在哪里,人类只知道地球存在有四十多亿年,开端在哪里呢?地球起源时,海洋里面就出现了生命?还是外来的彗星坠落到地球上,污染了地球,而引发了生命?生命是外星人带来的,还是地球本身生成的呢?别去胡思乱想了,知道这个“不知端倪”就对了。要去找最初的因,最初的因前面还有因,所以,“不知端倪”就是最高境界。

本文开篇所说:“知天之所为者,天而生也;知人之所为者,以其知之所知,以养其知之所不知。”什么叫“不知”呢?就是“不知端倪”。人的颠倒妄想从哪里来?什么都要问个究竟。问个究竟本身是没有错的,但是在问个究竟的情况下,就会给我们派生出无尽的烦恼,往往会使我们迷失方向。求诸外,不如反求诸己,不如退而求其内。

“芒然彷徨乎尘垢之外,逍遥乎无为之业”。这个就说到境界了。我们看庄子的《逍遥游》也好,还是看其他的篇章也好,包括《红楼梦》里面说的“渺渺大士,茫茫真人”,都给我们描述了“芒然彷徨乎尘垢之外,逍遥乎无为之业”的这么一种图景。红尘里面的功名富贵是“尘垢”,六根六尘当然也是“尘垢”。怎样超然于尘垢之外?我们学道学佛,学这样那样的法,学到的到底是精粹的法还是尘垢?这个很重要。很多人稍不留意,学的东西就变成了自己的尘垢,反而成了自己的烦恼,对此不得不谨慎。只有把这一切一切都放下,才能真正做到“芒然彷徨乎尘垢之外”。

什么叫“芒然”?就是心无所依的茫然,你愿意使自己甘于茫然,愿意使自己处于“彷徨”吗?请注意,这里的“芒然”、“彷徨”不是贬义词,而是对道人精神的实际描述。《知北游》中所介绍的那位“无为谓”先生、“无穷”先生和“无有”先生,都是这个模样啊。前面谈的“闻之于玄冥”,实际上也是“芒然彷徨”的这种精神状态。这种精神状态,就是酝酿、产生、无中生有的这么一种状态,永远处于一种无中生有的状态,无限生机、无限内容都在里面,但是又在“尘垢之外”。它产生出来的东西,说不定就是“尘垢”,但它还没有生,处于似有似无,非有非无的这么一种地带。

另外,还要“逍遥乎无为之业”。我们还不够逍遥,被目前具体的事物束缚了,被我们心目中的事业,激情所束缚了。有那么一天,当我们把宏图大业放下,我们就解脱了。所以要“逍遥乎无为之业”,怎样使自己稳坐在无为的这么一个境界上呢?哪怕有所为,我还是要无为,因为无为而无不为,怎样使自己坐实在这个地带?大家好好去参一参!

“彼又恶能愦愦然为世俗之礼,以观众人之耳目哉!”孔子最后对子贡说,面对这批方外之士,你千万别跟他们计较,别在那儿发呆,你不能以世间之礼来要求他们,不能以儒家之礼去规范他们,他们自有他们的生存法则,有他们的游戏规则。“众人之耳目”,我们也是众人,面对这些道人,又应该怎么看呢?儒家的东西,在儒家的半径内,在社会上行得通,离开了人类这个社会性,你就行不通了。世俗之礼是儒家的,道家是不是这样的呢?可能是,也可能不是。

上世纪50年代中期,我刚进小学不久,有个同学家里大概是属于茅山道派的。他的祖父是四川著名的道教大师,叫老罗道长。老罗道长有太太,大概还有两个儿子。我那个同学的爹是老罗道长的大儿子,生了七八个子女。我那同学有一位兄弟,前几年被人大肆炒作,一开始只是有点小文章发表,到后来被海外炒作,说是得到了诺贝尔文学奖的提名。当时《成都商报》《成都晚报》《华西都市报》都相继报道了,很兴奋,认为给四川争光了。其实他作品的水平是很低下的,仅是一位一般的文字工作者。我八岁的时候,读二年级,他哥跟我同班,我们是邻居,住在一条街上。当时他的爷爷去世了,全国各地来的道士有一两百人,青城山的,青羊宫的,武当山的,江浙那边好多道士都来了。他爷爷有很多徒弟都在江浙那边,用了上好楠木棺材,八个人抬,吹吹打打闹了一周,把整条街都闹得不得安宁,最后选了风水好的墓地安葬。这些排场风光的道士,跟庄子这里是有距离的,证明他们不是庄子的传人,因为庄子的传人不搞这些活动,没有这么多的热闹。

...more
View all episodesView all episodes
Download on the App Store

禅说庄子|冯学成以禅解庄By 万万读书

  • 5
  • 5
  • 5
  • 5
  • 5

5

1 ratings


More shows like 禅说庄子|冯学成以禅解庄

View all
蔣勳_美的沉思 回來認識自己 by 蔣勳

蔣勳_美的沉思 回來認識自己

97 Listeners

這題我不會 by 吳若權

這題我不會

1 Listen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