磨时艺见

洞察:艺术家可能被机器人所替代?


Listen Later

EDMOND COUCHOT MICHEL BRET,《蒲公英》,1990-2017


从时代的角度看艺术,这里是磨时艺见。


近日,《艺术家与机器人》艺术展在巴黎大皇宫公共展览厅刚落下帷幕,其中展出了自1956年至今,多位艺术家以机器为媒介创作的艺术作品,而这也是首个在法国公立美术馆展出的“艺术家+机器”作品展


艺术家尼古拉·舒费尔在1956年创作的 Cyps 1 是最早的制动艺术(cybernetic art)作品之一。(展览第一部分作品)


此次展览以“人工想象力”为主题,探讨了诸如“机器人可以做哪些艺术家做不到的事情?机器创作的作品是否突破了艺术的界限?”等问题。而展览的内容则分为三大部分:第一个部分展现出机器人是具有作画功能的机器肢体,对现实具有观察、感应和反应机制;


匈牙利艺术家VERA MOLNAR 在一张长卷上,让机器根据设定的程序随意打印出不同形状的几何四边形,在最初的36个四边形上无限叠加、建构、解构。(展览第二部分作品)


第二部分展现的是机器可以捕捉观众的动作和气息,与观众互动,并且把观众变成作品的一部分,从而形成的艺术创作形式;



白南准,《奥兰普·德古热》, 1989 ,装在老电视框架里的彩色显示器组合起来的人形机器人;艺术家于1989年为了纪念Dany Bloch捐赠给巴黎现代艺术美术馆的作品。



在第三部分中,艺术家让机器人通过“深度学习”使得它们可以反过来增强、激发人的能力,并与人融合起来。


PETER KOGLER,《无题》, 2018


一位参展艺术家表示,在这次展览中,艺术家创作的不再是作品,而是一种机器创作的模式。因为这些艺术作品既可以由数字工程师合作实现,也可以通过与观众的互动完成。而这也让作品呈现出一种现代艺术的理念,即艺术并不需要出自艺术家之手。


PASCAL DOMBIS,《SpamScape》, 2012


活动的策展人则表示,艺术家与机器人并不是竞争关系,而是互补关系,展览中的作品也是帮助人们明白创作的过程及其想要保留的人类想象力。实际上,如果让一个机器人自由创作,它什么也做不出来。反之,如果艺术家“教”会机器人一种风格、功能或方式,机器人还可以帮助艺术家增强能力,使得作品变得更有浸入性、互动性和生成性。


以上内容由磨时艺见整理,希望对你有所启发。

磨时艺见,每晚9点,准时更新!

...more
View all episodesView all episodes
Download on the App Store

磨时艺见By 磨时艺术


More shows like 磨时艺见

View all
不开玩笑 Jokes Aside by 不开玩笑JokesAside

不开玩笑 Jokes Aside

99 Listeners

阿司每日读书分享 by 阿司为您读书

阿司每日读书分享

2 Listeners

三个火呛手 by 思宇_XgEd

三个火呛手

58 Listen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