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文:【路11:5】 耶稣又说,你们中间谁有一个朋友,半夜到他那里去说,朋友,请借给我三个饼。【路11:6】 因为我有一个朋友行路,来到我这里,我没有什么给他摆上。【路11:7】 那人在里面回答说,不要搅扰我。门已经关闭,孩子们也同我在床上了。我不能起来给你。【路11:8】 我告诉你们,虽不因他是朋友起来给他,但因他情词迫切的直求,就必起来照他所需用的给他。【路11:9】 我又告诉你们,你们祈求就给你们。寻找就寻见。叩门就给你们开门。【路11:10】 因为凡祈求的就得着。寻找的就寻见。叩门的就给他开门。
【路11:11】 你们中间作父亲的,谁有儿子求饼,反给他石头呢?求鱼,反拿蛇当鱼给他呢?
【路11:12】 求鸡蛋,反给他蝎子呢?【路11:13】 你们虽然不好,尚且知道拿好东西给儿女。何况天父,岂不更将圣灵给求他的人吗?
前言:
上个主日曾淼传道分享了主耶稣教导门徒祷告,就是我们熟悉的主祷文的路加版本。今天我们分享的经文,是紧接在主祷文后面,主耶稣对于祷告的进一步教导。其实路加所记载的这段关于祷告的内容,可以放在主对马大所说的“你为许多事思虑烦扰,但是不可少的只有一件”(路十41-42)这个背景之下来考察。我们的祷告同样是不要为世事忧虑,却要为上好的福分来恳求。
这段经文是我们熟悉,却也是令我们惊奇和不解的。因为8-13节这段关于祷告的应许给人感觉好像只要我们求,无论求什么,就必得着,但从常识到实际的经验,我们都知道,并非如此。其实,这一段经文是主耶稣在解释祷告的三个基础真理,而非是说不管求什么都会给。分别是:第一,你祈求的这一位是什么样的?第二,你应当怎么求(情词迫切地直求,这里隐含了信心的前提);第三,你应该求什么。
一、“情词迫切”
主耶稣先讲了一个故事;在这个基础上,后面的经文再进一步展开。
1.“朋友请借我三个饼”
在这个故事中,我们首先要留意时间,发生在半夜,是睡觉休息的时间,主人已经躺在床上,孩子们也都安睡了;这是一个不适合做客,不适合为一般小事来求帮助的时候。如果这个时候有人来敲你家门,一般表示发生了比较重要的事情,非得打扰不行。至少来人觉的这事比打扰你休息要重要。
然后,我们来看,这个半夜敲门的人为何而来?这人来借三个饼!我们可能觉的这有点小题大做了。为了借三个饼半夜来敲门,不太符合常理。但从后面的经文我们可以知道,这人之所以在深夜来借饼,是因为他有朋友深夜时分到达。那个时代不像今日,旅店饮食行业很发达方便,那时出门在外主要是投靠亲友,而接待远方来客就成为一项非常重要的传统。所以,在当时的情景中,半夜惊扰邻居暂借几个饼来招待刚刚到达的客人,虽然的确对邻居构成了打扰,但还算是一件可以接受的事情。若他是自己半夜饿了,想要吃夜宵,发现自己家没有吃的,然后就凌晨两点钟,砰砰敲门把你从睡眠休息中叫醒,让你借给他一瓶啤酒一盘花生米;这叫不懂事。但这人是为别人的需要来打扰邻居,为一个深夜无处可去的客人的投奔来求人。
我们或许还可以从经文中看到更多,第一,这个敲门的人家里很穷,如他自己所说的“我没有什么给他摆上”。第二,甚至我们可以推测这人是一个有信心的敬虔之人,他家没有积存的食物,第二天的饮食在哪里还不知道,但他也没有为第二天的食物去求人,如主祷文所说的“我们日用的饮食,今日赐给我们”。第三,这是一个对朋友有爱心和热心的慷慨之人,他没有为自己的饮食去求人,却为远道而来客人的需要来求自己的邻舍。其实,照着这人的能力来说,他完全可以说,兄弟,真的对不住,家里没有什么吃的了,你先喝点水,洗把脸,今晚就凑合一下先睡吧,我明天再想办法招待你。如果这样说,也没有什么可责之处。但他看到这来投奔他的人饥渴难忍,就愿意为远人舍下脸面去求饼。
2.“不要搅扰我”
没想到,但也在意料中,邻居拒绝了这人的请求。从邻居这一开始的拒绝,我们就知道敲门的人和邻居之间的交情一般,如果是过命的交情,一般不会这样。
但更令人没想到的是,被拒绝之后,这人竟然不走,还继续敲门,不达目的誓不罢休。这让我们知道,一,这人真的无处可去,除了邻居,他已经想不到还能去求谁,这是他唯一的门路了。二,这人对于借饼这事坚定执着,可能他也知道跟邻居之间还没有到可以随时上门借东西的程度,来之前他或许就想到了被拒绝的可能,但他还是来了。
我们跟这个半夜敲门的人有时候也类似,我们的祷告常常也是无事不登三宝殿,没有难处不来求神。实际上,我们可能还不如这个半夜敲门的人,至少这人来之前还觉的不好意思,被拒绝了也没有恼羞成怒,拂袖而去。我们来求神却不是这样,虽然走投无路了,实在没有办法才来到神面前,但我们在心态上并不觉的多么亏欠神,我们来求的心态往往是赶紧给我所需要的,给我把事办了,我还很忙;如果上帝没有立刻满足愿望,我们反而常常很不耐烦。这种心态跟今天一些啃老的小辈对自己父母索取时很像,没钱了回来要钱,拿到钱就出去逛,父母的感受、生活从不关心。
但上帝却不像这位邻居,祂爱我们,虽然我们的祷告常常不是立刻蒙垂听,但这不是上帝对我们的拒绝,而是对我们的矫正和训练;若我们求什么祂就给什么,那才是出问题了。祂巴不得我们来求问,更巴不得给我们更好的。
3.“但因他情词迫切地直求”
邻舍最终还是起身给了这人三个饼,不因为别的,只因为这人“情词迫切地直求”。经文特别说“虽不因他是朋友起来给他”,就说明邻舍不是出于交情,只因不胜其烦,为自己能早点休息赶紧打发了他去。
“情词迫切”这个词的原文意思是,不知羞耻,厚脸皮;吕振中本译为“不顾一切的恳求”,思高本译为“恬不知耻地切求”,尤其是思高本的译法,突出了这个场景里来求人帮助的人在走投无路中坚持的勇气和韧性。事情必须要解决,邻居家又是唯一的解决方案,邻居却拒绝了,而且人家拒绝的合情合理,从时间点到交情,人家不借饼并不欠你的,即使不给饼,单你半夜敲门已经是亏欠人家了。这种情况下,一般人都会觉的窘迫,难为情,羞愧难当,不好意思。脸皮薄一点的,来的路上已经很别扭了,再被人这么一拒绝面子更是挂不住,可能在恼羞之下干脆一跺脚就走了。忍受不了被邻居的拒绝,只能回去对客人抱歉。在客人的需要和自己的面子之间,很多人可能会选择自己的面子。
我们却看到这人不是寻常人,他选择了放下脸面,像思高本的用语那样“恬不知耻”地持续敲门,有一种你今天不借给我饼,你就别想睡觉了的不讲道理赖皮的架势。这人把脸面置之度外了,甚至都做好了被邻居出来打一顿的准备,我就是不要脸了,挨打也得把饼借到。
最后,这个邻居还是帮了这半夜来求助的人。联想到故事一开头主耶稣就说的“你们中间谁有一个朋友半夜到他那里去说…”,可以看到主耶稣是在论到一个普遍现象,大部分人在面对一个执着敲门的人时,哪怕不那么情愿,也会看在邻居的份上帮他。这就已经暗示了,这个故事有两个重点,一个是求饼的人,他不顾一切地坚持;另一个更重要的是给饼的人,大部分人因着怜悯或为自己益处的考虑,会帮助他人。只是,我们要留意,求饼的人和今日的我们是类比,我们要像这个求饼的人这样才好;而给饼的人和上帝是对比,上帝跟这个给饼的人不同,上帝远超越这人,这人是迫不得已才给,上帝却是非常乐意地、在你来之前,早就预备了,而且预备了更好地要给你。// 后面的五节经文主要就是在这一点上更深入地展开论述。
// 当然,这不是在告诉我们为实现自己的目标对人可以这么死缠烂打,而是在比喻一个人在上帝面前祷告的心志:我就只认准神了,除非是你出手帮助我,我哪都不去,一天你不出手,我就求一天,一年你不出手,我就求一年,反正我不去别处,我就只求你。
// 也不是告诉我们要把上帝祷告到厌烦了,神就垂听了。马太记载主耶稣在教导主祷文之前曾说过“你们祷告,不可像外邦人,用许多重复话。他们以为话多了必蒙垂听。你们不可效法他们,因为你们没有祈求以先,你们所需用的,你们的父早已知道了”(太六7-8)。
这故事的背景是我们理解接下来主耶稣对于祷告应许的基础,也可以作为我们日常祷告的一个简单应用。一,这远方来客的需要可以看为是圣灵放在我们里面的负担,不一定是为别人,为自己求也同样重要,我们就要为这负担来祷告。二,这人一无所有,他发现他没有能力来完成自己里面的负担,上帝常常让我们看到我们自身生命或者外在的一些需要,这些需要是我们无能为力的,这个时候就需要祷告。三,这人知道去找谁求;你心里再迫切,你如果去了一个没有能力帮你的人那里也没用,如果这人不确定自己邻舍家一定有饼的话,他就不会这么执着,否则这就是强人所难,也是自欺欺人。你只有相信神这里有能满足我们需要的供应,神有帮助我们的能力,你才能到神面前来求。第四,祷告是在真实和迫切中进行的,迫切到舍下面子,舍弃自我。
二、“祈求就给你们”
主耶稣在讲完这个故事之后,就进一步说明祷告的基础性教导,讲了以下这两节常常令我们疑惑的话语。
1.“你们祈求,就给你们;寻找,就寻见”
显然,这句话不能理解为,无论你求什么,只要你求的就都给你。你想要荣华富贵,你求神就给;你想要去月球,你求就出现在了月球上。没有这样的事,照着常理来思想,我们就知道一定不能这样理解。显然,当时听主耶稣说这些话的门徒也一定不会这么理解。因为在当时犹太人的祷告传统中,主耶稣所用的“祈求、寻找”等词语是典型的祷告用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