僧敲月下門

佛說四願經


Listen Later

《佛說四願經》
昔日,佛在拘夷那竭國,與五百位比丘僧一起,坐於尼延樹下,為數千萬人說法。
在此國內,有一位擁有無數財富的豪貴長者,名叫純陀。純陀長者有一個兒子,父母、兄弟、所有親族都非常珍愛他,在十四歲時,得了重病而死,親人因此都啼哭憂愁,悲傷難以言喻。
純陀長者聽說佛來到國內弘化,非常歡喜,便告訴他的妻子說:「聽聞佛說法者,沒有不心開意解、法喜充滿,忘卻憂愁、除去煩惱的。現今佛正在國內說法,我們應當前往拜見。」於是,立刻帶著妻子、親族、僕使等一起到佛所在處,至誠頂禮佛後,退坐一旁。
純陀長者長跪合掌,請問佛:「人活在世間,為了積聚錢財而勤苦工作、省吃儉用,如願獲得了想要追求的東西,但不知布施、不奉持經戒,無尊卑禮法。如此之人,當其命終後,父母、兄弟、妻子、親屬啼哭憂愁,在入殮時,以財寶、衣被、飲食隨葬,這樣做能有益於亡者嗎?」
佛告訴純陀長者及在場眾人:「仔細聽我說,並善自思惟。」純陀長者和眷屬們,以及在場的弟子們,皆恭敬合掌,專心聽佛說法。
佛言:「人有四種願求,是不可能永遠保有的。哪四種?第一種願求,希望永保人身。人愛護自己的身體,幫它沐浴、裝扮,提供飲食、五欲之樂,但卻無法保證不生病。一旦患病命終,屍體僵硬在地,並不會隨人之魂神而去。生前空珍愛這身體,又有何益處?
第二種願求,希望擁有財產、官爵,俸祿。得到就歡喜,得不到就憂愁。一旦命終,這些財物、官爵、俸祿仍繼續留在世間,並不會隨人之魂神一同離去。生前空為追求這些而愁苦,並無益處。

第三種願求,希望能和父母、兄弟、妻子、親族、師友等,常在一起,恩愛和樂。一旦命終,這些親眷、師友既不能救己命,亦不能隨己魂神一同離去,只會啼哭著送自己到城外墳塚間,就會棄己而去,各自歸家。雖然會追思想念,但愁苦憂思也不過十日,之後又會像往常一樣聚會、歌舞,歡樂飲食,對坐談笑,完全忘記亡者。縱使有父母、兄弟、妻子、親朋好友等,但誰也沒有辦法追回死者的命,只能空自悲傷,又有何用?
第四種願求,希望放心快意。天下人很少有能守護好自己的心,皆縱心恣意,耽溺於五欲之樂,貪圖利益、嫉妒,稍有不如意便忿怒鬥爭,且不信道德。人不能守護好自己的心,隨惡念而作為,造殺、盜、淫,因生前所造的罪業,死後墮入地獄道、餓鬼道;地獄、餓鬼道罪報受畢,再轉入畜生道,任人屠割。此皆因生而為人時,放縱自己的心,任意造作惡業,故死後墮入三惡道中受報。」
佛告訴純陀長者及弟子們:「當端正自心,守護己意!要仔細思惟:這個身體非我所有,乃至一切財物亦非我所能永遠擁有;對於父母、兄弟、妻子、眷屬、師友,乃至官爵、俸祿,心心念念想求得,無有厭足,以為這些對自己有益,實則一旦老、病、死來臨,這些全都不能幫助自己,不能為自己免去老、病、死。人不知修道自救,就像鸚鵡因愛惜自身的羽毛,失於警覺,而被獵人捕獲。賢者當知,一旦命終,此四種所追求、愛著之物,並不會隨著魂神一起離去,只是空為其困苦,無有益處。應當拔除貪愛之根,以絕離於三惡道,得三善道,不再有老、病、死之苦;只有能堅持守護好己意者,乃可得解脫。」
在場眾人聞佛說法,心生歡喜,作禮而退。

古德云:「萬般將不去,唯有業隨身」,世間人多放縱己意,耽溺於五欲之樂、榮華富貴、情愛之中,盡其一生拚命追求,於中起貪瞋癡,造殺盜淫,因造業而受報。經云:「愛欲榮華,不可常保,皆當別離,無可樂者。」修道行者若能真實了知對於色身、名利富貴、親眷等的貪愛、執著,只是空為之受苦,對了生死無益,而能拔除貪愛之根,正心守意,捨惡行善,必能離於三惡道,安度生死海,得究竟解脫。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68nryim00a801w26xmv7ryg/comments
在忙碌的生活中,總有順逆境界使我們這念心起了許多波瀾,如何讓自己心境能有安定力量;所以「僧敲月下門」借用佛法典故來敲我們的心,讓我們時時迴光反照。使我們身心得到安頓!歡迎您訂閱與分享

...more
View all episodesView all episodes
Download on the App Store

僧敲月下門By 淨覺苑 釋見溟 法師


More shows like 僧敲月下門

View all
阿善師鑑識實錄 by 阿善師製作團隊

阿善師鑑識實錄

92 Listeners

8靈3研究所 by S所長 & 各靈能者

8靈3研究所

6 Listeners

禪心世界 by 淨覺苑 釋見溟 法師

禪心世界

0 Listen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