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aligongbible最新單輯於台灣時間每週四下午6點整發佈
🔳節目奉獻連結
Donate by SoundOn || https://pay.soundon.fm/podcasts/b5160802-3786-4511-821f-01a05221c602
🔳社群平台
Line社群---https://reurl.cc/3Ng69O
FaceBook---https://reurl.cc/8yd6VR
Telegram--- https://t.me/galigongbible
🔳播送平台
MixerBox || https://www.mixerbox.com/podcast/1384900
Apple || https://reurl.cc/0OnVeo
Google || https://reurl.cc/Xk9kM0
Spotify || https://reurl.cc/Xk3713
SoundOn || https://reurl.cc/OqLg1D
Youtube || https://reurl.cc/oQMGlj
🔳前情提要
因著匈奴人追趕,各蠻族紛紛入侵羅馬帝國16000公里的疆界,建立王國。西羅馬帝國滅亡,西方羅馬教會的天花板消失,大貴格利ad590成為羅馬教會教皇,自稱”上帝僕人的僕人”,推動修道院及慈善工作。回教大軍統一阿拉伯半島後,急需更多耕地,水源,ad632穆罕默德過世後,回教大軍橫掃波斯,敘利亞,巴勒斯坦,埃及,北非,西班牙,直到法國都爾。Ad843,神聖羅馬帝國-查理大帝過世,外部勢力再次劫掠歐洲地區,歐洲貴族諸候興起封建制度,互爭領導地位,搶奪羅馬目的只有一個,以掌握指派教皇的大權。這時期曾經歷:淫婦專政,三個教皇同時存在;也利用假文件以欺詐手段使教皇權勢不斷擴大。教皇勢力頂峰是利奧九世,貴格利七世,依利諾三世察覺教會內部腐敗,ad1049 教皇利奧九世推行克呂尼改革運動ad1077/1/27 在卡諾撒,德皇亨利四世身著罪服 求 教皇貴格利七世 撤消 革除教籍 的判決令。Ad1198 教皇依諾森三世確信,自己是基督的代理者,是王的麥基洗德十字軍停止,ad1294 透過教皇波尼法修八世與法王美男子腓力四世的一戰,教皇權勢開始下坡路。ad1309~1376 法國扶持自己人成為教皇,並把教廷設在南法亞威農,人稱"巴比倫被擄時期";同時德國王室自行選舉,宣佈德王權柄來自上帝,而不來自教皇;英王愛德華三世的國會也宣佈,停止對教廷貢獻。因義大利人不滿對教廷遷往亞威農,想要教皇寶座再次回到羅馬(以控制教皇?),ad1376,意大利也選出一位教皇,為解決兩個教皇的問題,ad1409 決定廢除之前兩個教皇,另立第三個教皇,而沒有一個教皇想要讓位,在歷史上稱三位教皇同時存在的時期為"大分裂時期"
🔳東方西方教會由於溝通的不良產生了一些教義上的爭論,主要為以下4點。
關於復活節的時間,東方教會一向是根據逾越節來計算復活節的日期,可是這種方式計算有個缺陷,那就是猶太人的逾越節不一定是星期日﹔所以在西方的羅馬教會就把復活節定在星期日這一天,這當然解決了東方教會所說的缺陷,不過,這也有一個問題那就是沒有辦法與逾越節連在一起。(現今教會復活節計算多採西方教會制)尼西亞信經裡的一句話“西方教會認為:聖靈是從父和子所差遣降臨的;東方教會認為:聖靈單是從父所差降臨的”。(現今教會也暗示三位一體中父第一,子第二,聖霝為第三位神) 關於聖餐,當時東方教會用的餅是有酵的,西方教會用的餅是無酵的。(現今教會採西方教會認知,除酵務盡)東、西方教會關於”圖像"的問題;東方教會由於皇帝的干預,在圖像問題上有反反復復的情況﹔而在西方一向對圖像都是一種容忍的態度,並有一定的推行。
🔳圖像之爭
“圖像”就是一些圖畫或一些象征性的物件。
從表面上看,那是對圖像也就是形像的使用意見不同。
由深層上,爭執在於哪些東西 神聖 或 聖潔到值得我們去崇拜;
ex 聖職人員、教堂,稱為聖者的殉道者和英雄人物是否值得人們崇敬?
聖者的神聖,是透過”據說"出現在他們的墳墓、遺物甚至圖像上的奇跡 而得到支持。
(墳墓上有光,聖像流淚,換了動作,換了表情…)
到了7世紀初期(回教興起的同時),帝國許多城市都有一個或一個以上的當地聖者(城市守護神?),他們的圖像受到崇敬,認為它們有代禱和保佑的特殊力量。這種現象的泛濫可以歸因6世紀起教會和帝國政府的鼓勵,加上士每拿逼迫時期的殉道者紀念儀式。然而,大多數普通信徒因為不能分辨聖物或聖者以及他們的精神,很容易去崇拜當地獨有的神龕和人物,這樣一來便流於偶像崇拜。
主教會議於754年在君士坦丁堡召開,認為所有使用聖像的行為都是偶像崇拜。所有聖像應被毀滅,君士坦丁堡周圍地區的聖像擁護者都被開除教籍,受到放逐。
破壞聖像者希望用傳統的基督教象征,如十字架、聖經與聖餐中的餅與酒來代替宗教圖像,只有這些物體才可以稱作神聖。
為圖像派的立場辯護的聲音來自阿拉伯人控制下的巴勒斯坦一家修道院里,約翰﹒曼索(大馬色的約翰),他認為:「圖像永遠不能和它所代表的人物同質,只是人物的仿制品,但看見圖像,能使我們記起原來的人物。破壞聖像者否認任何圖像能真正代表基督,事實上是否認了道成肉身的可能性。雖然崇拜圖像不對,基督圖像確能教導和幫助教徒敬拜真正的基督。我們應該以尊敬聖經,尊敬十字架的態度 尊重圖像。」
787年,第七次大公會議在尼西亞召開,譴責了整個破除圖像運動,肯定了大馬色的約翰所採取的立場。
(你覺得今天教會中的十字架,聖經,餅和酒耶穌像,能代表信仰嗎?)
🔳東西方教會分裂(ad1054)
1054年,西方羅馬的教皇利奧九世為調解東西方教會各自為政,委派了 亨拜樞機為教皇全權代長 到東方的君士坦丁堡開會。當他到東方時,因使者是否能代表聖座雙方有爭議,因此他就採取了相當激烈的行動,公開指責東方的主教長瑟如拉留(Michael Cerularius),並且把他公開的趕離教會──革除教籍,禁止他領受聖餐。又寫了一封詛咒希臘教會的信,把那信放在聖索非亞大教堂的聖桌上,跺腳走出教堂,發誓說:願我主臨鑑,評判我輩;瑟如拉留當下不肯屈服,當眾把西方教皇的詔書燒了。從此以後,教會就分為西方天主教,及東方東正教。
在分裂之後,東方正統教會簡稱東正教,又稱希臘教,大至是俄國、巴爾幹半島、及亞細亞的西部,一度十分復興。直到1453年5月29日,顎圖曼帝國 蘇丹穆罕默德二世攻入君士坦丁堡,東西方教會再無談判機會;也因君士坦丁堡落入阿拉伯人手中,東正教在俄羅斯有了更大的發展。到了1523年,甚至於有些作家稱莫斯科為“第三羅馬”,即與羅馬和君士坦丁堡相並列。
西方天主教主要的屬地是歐洲西南,和美洲南部,其餘幾乎各地皆有。西方由於各種的因素其中包括東方的衰弱,就成為當時基督教裡唯一的一股左右大局的勢力。
推雅推喇教會 教皇時期的中間點,差不多剛好在東西教會分裂及十字軍第一次東征這段時間。
🔳十字軍東征(1095-1250)
🔳朝聖之路受阻
從ad313君士坦丁歸主直到中世紀1500年左右,基督教演變成非常形式化的宗教。信仰內容除了學習使徒信經、十誡、主禱文之外,又信聖禮具有神奇能力﹔此外,且實行禁欲、敬拜聖徒、崇拜聖徒遺物及朝聖。到“聖地-耶路撒冷”(Holy Land)朝拜,更加流行。
過去阿拉伯人占據聖地時,基督徒去朝聖並未遭到困難,因為阿拉伯人視朝聖者,就像今天名勝區對觀光客的態度,朝聖者的錢和回教的錢一樣好,他們從朝聖客身上賺取了不少財富。然而,當塞爾柱土耳其人(Seljuk Turks)自阿拉伯人手中奪走聖地後,情況就改變了。
土耳其人在宗教信仰上非常狂熱,他們憎恨基督徒,只因為他們是基督徒。他們不要和朝聖者打交道,不要這些人的錢,甚至殘殺朝聖者,以致使“朝聖之路”處於困境。朝聖者回去後,向大家報告如何遭受土耳其人的惡待,這些報告煽動了西歐信徒心中造成一股忿怒的烈焰。群情激動的情況,為教皇烏爾班二世(Urban II)打開了發動第一次東征之路。
🔳教皇烏爾班二世與第一次東征
教皇烏爾班二世在位自ad1088至1099年。烏爾班出身貴族、高大英俊、相貌出眾、又善於演講﹔他不是一個率領軍隊的將軍,卻是一個會控制群眾心理的人。
ad1095年秋,他前往法國克勒門城(Clermont)之前,先讓大家曉得他此行要去公開講到“聖地與土耳其人”之事。因此,當他走上講台時,展現在眼前的是人山人海、迫切等待的聽眾。他有力的聲調、流利的言辭,迷住了全體聽眾:
“上帝的眾子民啊!……這是一件你們自己和天主同樣關心的事情,就是你們必須去援救那些住在東方的兄弟們,因為他們正迫切地期望你們的援助,而且也時刻在祈求你們的援助。……我現在懇求你們,勸勉你們,不,不是我,乃是主在懇求,主在勸勉﹔我只是作為基督的使者向你們勸勉,督促一切等級的人,騎士、步兵、富人、窮人,都必須迅速起來,及時地給予基督信徒援救,將這個邪惡的種族從我們兄弟的土地上消滅乾淨。應該知道,雖然是我在這裡 向你們這些與會的人呼籲,也向那些缺席的人號召,但下令的卻是基督。
凡動身前往的人,假如在旅途中─陸上或海上─或者在反異教的戰爭中喪失了生命,他們的罪愆即將在那一頃間獲得赦免(=全大赦=死用不用進煉獄)。上帝授權給我,讓我把這個贖罪的權利賜給一切參加的人。
啊!假如這樣一個卑賤的、退化的、給魔鬼作奴隸的種族,竟然能把因信仰萬能的上帝而堅強、因依靠基督而顯耀的人們征服了,那將是怎樣的奇恥大辱啊!
我還能說什麼呢?
這邊所有的不過是憂愁和貧困,那一邊有的是歡樂和豐足﹔(畫大餅)
在這邊你們是主的仇敵,到那邊你們就成了主的朋友啦!
凡是要去的人都不要再拖延了,先回去料理自己的事務,籌集些金錢作為路費,冬末春初的時候,在上帝的引導下,奮勇地踏上征途吧!”
接著,他提到耶穌的生平事跡﹔他使他們看到耶穌的受難。烏爾班二世感情地描述救主在聖地裡 每一個所到過而成為神聖的地方,然後,他嚴厲的指責異教徒對聖地的褻瀆,以及對朝聖者的虐待。於是,廣大的群眾開始激動。接著,他號召他們一同前往聖地去,從土耳其人手中奪回耶路撒冷與耶穌之墓﹔他應許所有參加的人可以減少在煉獄中受苦的時間﹔又應許為此聖戰而喪生的人可以得著永生。
(Ref 記得在上輯說過,ad632穆罕默德過逝後,接任的艾布.伯克說:在聖戰中死去,是進入天堂最佳途徑)
於是群情激昂,成千上萬的人聚集在克勒門城,狂熱地喊著說:“願神旨成全!願神旨成全!”
教皇把紅布剪成小布條,將它們縫成十字形,每一個願意參加的人,在袖子上縫一個紅十字,於是形成了這支“十字軍”。(紅十字:徽章,記號,歸屬,榮譽…)
因此,十字軍是西歐基督徒為將聖地自回教徒手中奪回的遠征軍。
回教徒為傳教打仗叫“聖戰”;現在,西歐教會組成了十字軍,也為了宗教目的掀起了“聖戰”。
🔳十字軍東征的結果
第一次十字軍東征於1096年出發,結果奪回了耶路撒冷,並設立了耶路撒冷王國,由十字軍武士們統管。然而過不久,他們之間起了紛爭,甚至與被征服的回教徒訂立和約。雖然這第一次東征所建立的拉丁王國,維持了八十年之久(直到ad1187年),但卻是一個衰弱無能的政府,這個王國與當地人友好,因為當地人善於農事及建築,這是西歐來的人所不會的。
大多數史學家認為十字軍東征一共有八次,前後共持續二百年。其間,有的征討是不可思議的,
如第四次東征圍攻並占領的是東方教會的中心君士坦丁堡,城破後的奸淫擄掠給東正教信徒留下了不能磨滅的傷痕。教會的分裂不但沒有治愈,又添上了民族的分裂,反拉丁民族的情結,成為拜占庭愛國主義的基石。
有的情況令人悲傷,如1212年的兒童十字軍,法國一名牧童斯蒂芬和德國科隆一個男孩尼古拉召集數千名兒童組織十字軍,他們稀稀拉拉地前往意大利,企圖從法國馬賽的海岸出發東征,一些商人假意給他們提供船隻,結果卻將他們賣給回教徒作奴隸。途中大部分被拐賣到埃及為奴。
🔳十字軍東征的影響:封建制度全面崩潰
十字軍東征對整個歐洲造成的影響非常大。在二百年間,整個社會的結構在不知不覺中改變了。
當貴族和武士一批接一批去東征,支持或發起東征的貴族自然要將不少田產賣出,地主階層便漸漸興起。
那些東征的貴族及武士很多根本永遠回不來了,於是他們原本統治的農莊便荒廢或落在其他人手中。
再者,多次的東征將不少歐洲的精壯份子從農業生產中抽掉,農地便無人耕種,歐洲的經濟架構被迫轉變。
最重要的還是東征其實打通了歐洲與地中海一帶的貿易,意大利、西班牙的港口便突然發達起來﹔為了應付貿易,手工業也開始發達,城市的人口暴漲,而在農村留下來耕作的人口越來越少。在這情況下,貴族的收益便大不如前,而同時,商人卻暴富起來,在這對比下,貴族的地位便漸漸給新興的商人及地主取代了。貴族衰落,武士消失,城市的興起及商人的暴富,使以往的封建制度全面崩潰。這時候的人不再像以往一樣屬於一個相當封閉的社會體,他們可以從一個城市流動到另一城市,如同台灣早期漳州與泉州移民各屬不同村落,如同今天教會各教會及各宗派分屬不同族群,在資訊發達之後,自由思想開始挑戰社會及信仰制度。
以往西方教會對於東方教會及初期教會的傳統都非常陌生,但在東征時,初期教父很多的文獻開始流入歐洲,東方教會的屬靈模式也開始受注意。突然間,信徒開始體會,西方教會的傳統不是唯一,更不是絕對正確的傳統,於是對西方教會的信仰表達,敬拜及屬靈模式開始作出批判。同時,以往一度失散的希臘文學及哲學的文獻,此時再被發現,流入歐洲,對於西方教會造成很大沖擊。
十字軍東征像支湯杓,把沉在鍋底百年的好料再度攪和,重新組合。
🔳經院 哲學
信仰是根本的 和決定性的,理性是為信仰服務的。經院哲學家極力把理性應用於聖經啟示,關於信仰的教義來自於啟示而非理性,但是信仰與理性不互相排斥,基督教的教義可以通過理性推理來論証或証明。所以經院哲學的實質是要調和理性與信仰。
經院哲學一詞來自拉丁文,原意為“學院中的思想”。它既是哲學,也是神學。學生提出問題,教師據此進行研究,提出解決問題的途徑和答案。於是,神學的教育和研究越來越需要「恰當地提出問題,嚴謹地辨析詞義」,正確地進行推理的能力。結果,導致「邏輯教育」成為學校的一門主課。神學與邏輯的結合既深化了神學的內容,同時也使人們開始重新認識教父典籍中涉及的哲學問題、概念和命題,使基督教哲學由早期的教父哲學,發展成為中世紀的經院「哲學」。
辯証法在中世紀人的理解中乃是一種論辯推理。11世紀,神學家們開始思考神學領域里的辯証法問題,其實質就是信仰與理性、神學和哲學的關係問題。具體地說,就是能否用理性邏輯的方法,即辯証法來解決神學的信仰問題。正是從這裡開始,逐漸形成了早期的經院哲學,而「辯証法」也逐漸成為神學家們解惑和求知的工具。
二、大學的建立
大學,起初只是一個很鬆散的組織。開始的時候是因為一些學者因著講座方面的需要,我們大家互相學習彼此交流,結果這些學者們就慢慢的住在一起。這樣這些求學的學生也比較方便,因此這些學者寄居的地區逐漸的形成了學校。這就是所謂的學者們學習的中心,有名的巴黎大學其實就是這樣在11世紀晚期形成的。
另一種大學的形式,就是許多的學者,主要是從修道院那樣的背景底下出來的,他們為著教學上的方便與需要也會離開他們原來的修道院,去到一些教堂裡開班招收學生。有一些出名的座堂也慢慢的建立起一些學者聚集的地方,因此又成為另一種大學的形態。非常出名的聖母院大學就是在這個情況底下建立起來的。
這些學者也慢慢的訂立了一些標準課程,要求所有學生來到這裡修課,就照著這個秩序來上課。
初級學院,讀完了之後就拿一個所謂的“學士學位”。這種初級學院基本上是讀三個科目。一為“文法”﹔二為“修辭”﹔三為“邏輯學”﹔當你進行一個講座的時候,你的表達方式是否前後一致、合理。所以文法、修辭、邏輯就構成了初級學院的課程。
中級學院,讀完了之後可以擁有一個所謂的碩士學位。中級課程包括四方面:一為“天文學”﹔二為“算術”﹔三為“幾何學”﹔第四是“音樂”。
如果需要進一步的求學,就得到高級學院裡。在高級學院裡,一個人只能夠專攻其中一個科目。當時只有提供三種項目:一為“醫學”﹔二為“法律”﹔三為“神學”。
大學就在這樣的背景下興起,並成為當時統治者和大眾關注的地方,同時也為當時的宮廷提供了大量的人才。
三、文藝復興
當日耳曼蠻族征服羅馬西部省份時,古希臘羅馬文化幾乎被踐踏殆盡。但蠻族並未征服帝國東方各省,有一千年之久(公元476一1453年),也就是整個中世紀時期,當西歐籠罩在無知和野蠻氣氛之下時,古希臘羅馬文化卻在東方(拜占庭帝國或東羅馬帝國)得以保存。
十字軍東征以後,商業與貿易有了快速的發展,歐洲一時興起許多城鎮。在忙碌喧囂的城市生活中,出現了一批熱愛學術文化的人,資本家們以金錢支持這些學者,經過學者們的努力,恢復了許多古代的珍貴文件。這些文件,原為希臘羅馬文化的一部份,卻一直未被中世紀之人所認知。這種復古的潮流遂形成一個影響,很多人高唱“回到本源”帶來了文化與學術的復興。學術的復興為歐洲帶來深遠的影響,“學習希臘文”和“以高雅拉丁文寫作”成為時尚,古典著作的出版,亦成為眾人矚目的大事。
文藝復興中的思想主流通常被稱為“人文主義”。因在南歐意大利,文藝復興的早期人物,均以不敬虔、不道德著稱,整個文藝復興精神就是反中世紀禁欲主義,要把人們從壓制和無知中掙脫,尋求新的自由。
但當文藝復興傳到北歐後,它原來的特性更改了,轉而進入宗教敬虔的層面。人們開始關心聖經的原文:希伯來文與希臘文。初期教會教父們的著作,也以新的印刷方式出版。這些新的文字裝備以及新的研經資料,使聖經的研讀,獲得更多新的亮光。
(原本南歐表面敬虔,北歐表面野蠻,因為思想轉變,該地區左派分子興起,適合各地的需要)
文藝復興時期的學術研究,對改教運動領袖們有極重大的影響,它為改教運動者提供了整個教會背景的資料,使他們看清自己所處的教會已經與教父時期單純的教會 大相逕庭,而教會裡所堆滿的各種宗教儀文、習慣與禮儀,都是使徒教會所沒有的。
十五世紀後半期的教皇們也熱衷文藝復興,他們用大量費用支持希臘、拉丁文學的學者、作者、畫家及建築師,使他們可以專心文學藝術的創作,梵諦岡教廷就是於文藝復興時期在羅馬建成的,是教皇的豪華住處,里面包括漂亮的花園、有名的梵諦岡圖書館、西斯丁教堂及宏偉的聖彼得教堂。
🔳贖罪券(Indulgences)
為逃離ad600大貴格利口中說的「死後煉獄」,人民拼盡全力要拿到教皇發出的「大赦」證明。
當天主教發動十字軍東征後,巨大開銷讓教廷感到吃不消,於是教廷開始售賣聖職,並且售賣贖罪券。
教皇本里非八世宣布ad1300年為禧年,凡到羅馬朝聖的人便可將一切受洗以後所犯的罪一筆勾銷。此宣告一出,立刻有二十萬人湧到羅馬,而大量的金錢也同時湧入教皇的倉庫。自此以后,繼任的教皇便宣布每五十年為一禧年,隨後更減為每二十五年。更厲害的是,他們宣告凡未能親身到羅馬朝聖的,可用金錢代替。贖罪券的觀念便是這樣形成的。意思是說,信徒可用金錢,向教會申請免去因犯罪所應受的紀律處分,由教會發給贖罪証明。原來教會一直以來紀律甚嚴,信徒犯罪不單要向「神」認罪悔改,為了表示真心悔過,更得在「教會」的指導下進行悔罪操練,接受教會為他所定的補贖辦法。
天主教頒發贖罪券乃是根據”分外善功”(works of super erogation)的教義而來。這種善功是指超過律法規定而做的額外善行,而且這些善行可以賺得賞賜。耶穌基督因為有完全聖潔的生命,已經做了超過拯救世人所需的善功,因此,基督在天上積聚了一個豐富的”功德庫”。歷代聖徒們因為他們變賣了家產,送給窮人或教會,所以他們的功德積蓄在天上。而這個由“分外善功”積成的功德庫,已經交給基督在地上的代表──教皇掌管。正如我們開支票從銀行提款一樣,教皇也可以為缺少功德的罪人,開出贖罪券,從天上的功德基金中,支取功德。
這種制度推行下來,真是皆大歡喜。因為付錢總比受苦刑容易。一個人不但可以為自己買贖罪券,還可以為已故的親友購買贖罪券,以減少他們在煉獄中受苦的時間。人們寧可為死去的親人付錢,以減少他在煉獄中逗留的時間,而不願意為死人一遍又一遍地念誦禱告文。教會方面更加歡喜,因為贖罪券帶給教會龐大的進項,金錢滾滾而來,流進教皇的財庫。
(為死人念一次又一次的禱告文?還是燒紙錢快速方便呢?)
漸漸地,教皇的贖罪券越開越多。雖然贖罪券不斷漲價,購買的人卻更多。贖罪券”行業”越發達,所產生的弊端也越多。有一位道明會善於辭令的修道士帖次勒(Tetzel),是個高壓推銷員。他在薩克森邊界的威登堡城(Wittenberg)附近販賣贖罪券,他誇大地說:“看哪,當你將金幣投入錢箱的一剎那,你母親的靈魂就跳出了煉獄”
🔳修道會
面對天主教教廷的腐敗,越來越多虔誠的信徒感到教會需要革新,這種感覺興起許多新的修道院及團體。這些新團體強烈地定罪那股漸漸滲入教會的腐化潮流。
🔳方濟會(The Franciscans)
亞西西的法蘭西斯(Francis of Assisi)於1182年生在意大利。父親是個富商,自幼過享樂的生活﹔20歲時,因一場危險的疾病而歸向基督,從此以后,獻身過貧窮、慈善的生活。與他有同樣看法的人,也加入他的陣營,到他們有12個人時,與道明會一樣,在1215年的拉特蘭會議中,請求教皇依諾森三世的認可,教皇准許了他們的請求,認可了他們的修道團體─方濟會。他們謙虛地自稱為“少數人”(Minorites)或“小僧侶” (Friars Minor)。
法蘭西斯堅持過貧苦生活,僧侶們必須親手做工,不計酬勞,也不可為明天憂慮,除了當天的必需品以外,其餘全部周濟窮人。
🔳道明會(the Domincan Order)
聖道明出生在西班牙,也在那里受教育﹔他與主教同赴法國之時開始講道,要把那些冷淡退後及傳播異端的人帶回羅馬教會。
ad1215年,拉特蘭會議期間,他要求教皇依諾森三世認可他所創立的修道會,當時該會只有十六名成員,教皇依諾森頒賜了認可。
道明會採用”講道僧侶”之名,此名說明他們的理想,因為他們的目的就是要講道。為了達到這個目的,他們不像一般修道士,住在修道院中與世隔絕,乃是處於忙碌的日常生活中。道明會的發展非常快,道明本人於差派人出去後四年去世,那時該會已經在八個省有組織,並且另外設立了六十個修道院。
道明會修道士立誓過貧苦的生活,後來他們發展成募緣會(Mendicant Order),募緣會是一種”托缽乞食”的修道團體。
在這段時期,道明會修道士以博學著稱,逐漸成為西歐著名學府的教授,大學城都是他們活動的地點。由於他們的博學,道明會後來控制了”異教裁判所” (Inquisition),專司杜絕異端的工作。
🔳異端裁判所
異端裁判所是羅馬天主教的法庭,它成立於1233年。它的使命是鏟除異端,任何人若有異端嫌疑,就被帶到這個由道明會修道士掌權的法庭中。修道士先對嫌犯加以問話,若發現果然有異端思想,就要他否認異端信仰或公開撤消教籍(ex 共產黨開除黨籍和處死刑沒兩樣)﹔假如犯人撤銷了信仰,就可以自由離開法庭﹔如果不肯撤消,反而堅持他的信仰時,則被教會棄絕,並送交屬世政府,加以刑罰,因為“教會是不流人血”。一般對異端的刑罰是將犯人綁在火刑柱上燒死。
如果一個嫌犯不能清楚回答道明會修道士所給的問題,修道士往往用嚴刑拷問,直到對方認錯,或被折磨至死。
無數亞爾比根派 及瓦勒度派 的信徒,成為異教裁判所的犧牲品。但是法國南部,信異端的人太多,異教裁判所無法面對這麼大的工作,教皇便改用別的方法,發起對付異端的“十字軍”征討。一些貴族們響應教皇的號召,他們帶軍進入法國南部,大肆殘殺,血流成河,達二十年之久,使法國這片原本美麗的省區,變成了荒野廢墟,亞爾比根派終於被鏟除。
🔳內部的改革
不斷合一尋求集權,然而,在教會內部與外部權力鬥爭過程中,教皇制度本身受到嚴重創傷。再加上十字軍東征不但破壞了封建制度,也刺激了西歐的經濟和文化。自由思想興起,有人反對教會所教導的教義,不滿教會組織。
因此,教會不但外面受到搖撼,內部也產生騷動,影響遍及整個教會生活。中世紀末期,興起不少勇士,敢於公開批評羅馬天主教的教義及組織。其中最重要的兩位是威克里夫和胡司。
🔳威克里夫(John Wycliffe)
約翰.威克里夫于ad1320年生在英國,1345年受教於牛津大學,1372年取得博士學位,曾任牛津大學哲學,神學博士。1369年起任英王的侍從神父,ad1376年,他開始批評聖職人員﹔
他說:“政治與財富已經腐化了教會,這個教會需要徹底革新。”
他說:“教會必須回到使徒時代的貧窮與單純。”。
他宣稱:“只有聖經是信仰的根據,教會不是信仰的准則。”
但是天主教會所用的聖經,是拉丁文寫的,一般百姓無法閱讀。因為當時教會所采用的譯本是武加大(Vulgate),這是耶柔米自希伯來文及希臘文聖經原文,譯成的拉丁文譯本。為了使英國的基督徒能夠自己讀聖經,威克里夫將聖經譯成英文。
威克里夫的門生將他的教導及新譯的聖經帶到英國各地,當然教皇和聖職人員對這件事非常不滿,他們用盡方法要摧毀威克里夫﹔但英國大部份人民及許多貴族都全力支持威克里夫,貴族們並保護他,使他不至落入逼迫者手中﹔直到ad1384年12月31日,威克里夫離世。
威克里夫死后,他的教導繼續在英國散播,藉著他的著作,也透過門徒的努力,這批人後來被稱為 羅拉得派(Lollards)。他們反對教皇和聖職人員,過貧窮的生活,以聖經為信仰的唯一標準。
當威克里夫門徒的影響越來越大時,從聖職人員而來的反對勢力也越來越大(因為,你知道太多了…)。最後,主教們在大公會議中通過一項法律,規定燒死傳異端者。於是,英國全地從南到北,都有羅拉得派的人在火焰中殉道。然而,要將他們連根鏟除,並非易事,這股火焰一直延燒到十五世紀,才總算能逐漸抑止羅拉得派的發展。他們的人數越來越少,連最後一批也被逐消失。但,“羅拉得主義”卻默默存留,直到改教運動時期。
🔳胡司(John Huss)
威克里夫的事跡,遠揚到英國以外,在波希米亞(Bohemia,今天捷克西半)的胡司,熱切地接受他所有的報導。胡司大約生於ad1369年,曾經接受祭司訓練,後來成為波希米亞首都布拉格大學神學部主任,最後成為該大學校長。
胡司讀完威克里夫的書後,開始大膽地指責聖職人員的腐敗。事實上,在胡司出生以前,波希米亞早就已經歸展出一股強烈反羅馬教會的意識﹔瓦勒度派(如同新教前身)在波希米亞特別昌盛,因此,胡司一講道,立刻獲得一般民眾及貴族們熱烈的反應,他幾乎贏得全波希米亞人的心。
胡司的許多言論,後來成為改教運動的主要教導。
他將“在教會裡” 及 “屬於教會”這兩種人加以分別,
他說:“一個人可以在教會裡,但並不真正屬於教會。”
“神聖教會包括所有預定得救的人。”
“在宇宙教會中,唯獨基督是頭。”
“教皇和紅衣主教不是教會組織的必要人物。”
這時教會正處於法蘭西 亞威農 約翰廿三世 及 意大利 羅馬 貴格利十二世的 “大分裂”時期,教會內部的摩擦紛爭達到頂峰。教皇約翰廿三世被教皇貴格利的保護者拿坡里王逼得很緊,為了和拿坡里王對抗,約翰廿三世將贖罪券頒給所有願意幫助他的人。過去,胡司非常相信贖罪券,他有一次甚至花盡所有的錢,為了購買一張贖罪券。現在,他大大譴責出售贖罪券的行為,認為這是違反聖經的可憎之學。
教皇約翰廿三世立刻將胡司革除教籍,胡司不但輕視這個革除教籍的宣告,甚至宣布它無效,胡司轉而向教會的大公會議請訴。
ad1414年底,由皇帝 西基斯門(Sigismund)召集,在 德國南方 君士坦斯開了一次大公會議,目的在終止教會的分裂局面(ex 波西米亞地區),並改革腐敗的教會。皇帝邀請 波西米亞地區 胡司出席,並應允安全保証﹔胡司在得到皇帝安全保証之后,慨然應邀動身前往。但是,幾星期後,就被教皇約翰廿三世捕捉,以異端罪名關進監牢。
波希米亞人及皇帝本人都激怒起來,抗議胡司的被捕。然而,教皇卻聲明他的行為完全合法,因為根據羅馬天主教條例:“傳異端者已失去所有權利,凡出賣他們、欺騙他們的行為都是敬虔的表現,所有向異端者給的應許,都可不必遵守。”
經過八個月牢獄的折磨,胡司極其憔悴,於ad1415年7月6日,將他自獄中提出,帶到君士坦斯座堂,站在眾主教和皇帝面前,首先給他穿上全套祭司禮服,然后一邊咒詛他,一邊將禮服從他身上一件件脫掉,最後,為他戴上一頂紙制的尖帽,上面畫著三個丑陋的魔鬼,又寫著說:“這是異端之魁。”
他們將胡司 自座堂帶到城門口,這時火刑柱早已架起,木柴也堆滿四周,胡司被綁在入刑柱上,柴火點燃了起來,在熊熊烈焰中,火焰吞沒他的全身。
“十字軍”再度組織起來,征討胡司派,以至波希米亞歷經戰火蹂躪達數年之久。然而,改革精神並不因此熄減,當改教運動在德國掀起時,這塊屬於胡司的土地,仍然強烈地反對羅馬教會。
🔳三次大公會議
從ad1409年到1449年間,教會舉行了三次密集的大公會議:
意大利北部 比薩會議(1409年),
德國南部 君士坦斯會議(ad1414~1418年),
瑞士北部 巴塞爾會議(ad1431 ~1449年)。
這些會議有三重目的:
(1)彌合教會的分裂。
(2)改革教會的腐敗。
(3)平息異端。
在這段時期,大公會議被公認是“絕對無誤”,是教會的“最高權威”。
比薩會議毫無成就。
君士坦斯會議以選馬丁五世為合法教皇,成功地彌合了教會三個教皇同時存在的大分裂。此外,又決定除了燒死胡司外,還把威克里夫的屍體自墳中挖出,將它和威克里夫的著作,一同焚燒。
巴塞爾會議的目的之一是恢復波希米亞教會的合一(今 捷克西部區域)。因為在波希米亞使用恐怖殺戮仍無法平息胡司派運動。終於ad1436年,與胡司派達成協議,根據此協議,他們可以獲得某些傳道的自由。該會議也答應嘗試改革聖職人員的生活,並且准許所有波希米亞教會信徒,在領聖餐時,不但可以領受“餅”,也可以有份於“杯”的領受。此次會議以平等地位與異端者交涉,並給予那些“公然反抗教會權威者”某些優惠。
(教皇認為要殺光異端才能對抗穆斯林,但殺異議者為換取合一,只會使教皇更集權,緣木求魚,不得要領)
會議中也與東方教會代表們簽訂同意書,這份同意書似乎治癒了ad1054年以來東、西方教會分裂的創傷。東方教會代表們同意接受西方教會之教義,以換取西方對東方的援助,幫助東羅馬帝國及東方教會面對回教土耳其人的威脅。當同意書簽定的消息傳到東方後,引起強烈的反對﹔東方教會派去開會的代表們,被指責罵異端。
(唉,由古至今唯一不變的就是:不合我意的人就是異端,了解嗎?)
十年之後,ad1453年,土耳其人攻取君士坦丁堡,終於結束了所有使東、西方教會再度合一的努力。
🔳共同生活弟兄派
ad1350年,在荷蘭及德國一帶興起另一種改教運動,由革若特(Gerhard Groote)所創稱為共同生活弟兄派(Brethren of the Common Life),他向許多渴慕的聽眾講道,帶起了偉大的宗教復興。
共同生活弟兄派的信徒們,強調基督徒宗教教育,他們希望藉教育之法,帶出全教會的改革。從他們的學校中,造就了許多推動宗教教育的敬虔信徒。馬丁路德曾在他們設在馬得堡的學校就讀一年。另外幾位曾接受過共同生活弟兄派學校造就的重要人物有:
韋索的約翰(John of Wessel)
伊拉斯姆(Erasmus)
🔳韋索的約翰(John of Wessel)
韋索的約翰是他那一代最偉大的學者及思想家。從ad1445~ 1456年,他執教於德國中部耳弗特大學(Erfurt)。1449年以後,馬丁路德就是在這個大學拿到文學碩士的學位。
許多人稱韋索的約翰為“世界之光”,因為他「攻擊贖罪券,清楚地教導“因信稱義”的真理」。
他說:一個人若以為自己可以靠善行得救,他就根本不明白什麼叫得救。(耶穌和聖徒的分外善工??)
他也教導“惟獨因信得救”的真理,(離開煉獄需要教皇由天上功德庫開出的贖罪券??)
他寫著說:上帝要拯救的人,即使所有祭司都革除他、定他罪,上帝也會親自賜他得救之恩。
韋索的約翰不接受羅馬天主教的“化質說”(transubstantiation)。
所謂“化質說”,是相信當祭司用聖禮的詞句宣告后,聖餐的餅和酒就變成基督真正的身體和血。
馬丁路德後來說:“如果我曾讀過韋索約翰的著作,則我的觀點,看起來真像全部抄自他的著作。”
當然,羅馬天主教教會不會贊同韋索的約翰。他被帶到買音慈大主教前,以異端罪名受審。為了保全生命,他只得撤銷所有說法。但他仍被下入監牢,於ad1489年10月,死於獄中。
共同生活弟兄派學生中,最出名的是荷蘭的 伊拉斯姆(Erasmus),他與德國的 馬丁路德()同時代。
伊拉斯姆以其廣博的學識及尖銳的筆鋒,訕笑當時修道士的無知及教會的弊端。1520年12月5日,支持路德和宗教改革的撒克森選侯 腓德烈 (Frederick),問起他對路德的意見,伊拉斯姆說:
“路德犯了兩樣罪:他衝撞了教皇的冠冕,和教士們的肚腹。”
雖然伊拉斯姆在改教運動中,一直未和馬丁路德在一起,但一般人都認為:“是伊拉斯姆下了改教運動的蛋,馬丁路德將它孵出來!”
🔳重點整理
在推雅推喇後半時期,以十字軍東征為分水嶺
瓦勒度派 與 最接近新教的亞爾比根派 被定為異端,被圍攪與追殺﹔
十四世紀教皇波尼法修八世被辱﹔
70年教廷在南法 亞威農 的“巴比倫被擄”﹔
又有同時存在人人都想控制教皇“大分裂”。
在英國,有威克里夫及羅拉得派所造成的騷動。
在波希米亞,有胡司所掀起的振蕩。
道明會及方濟會掌握教會大權,設立異教裁判所,火刑異端,抄家滅族。
土耳其人征服東羅馬帝國,攻取君士坦丁堡,使蘇菲亞教堂變成清真寺,
十二世紀後期,教皇們沉迷在異教化的建築,雕塑,繪畫的文藝復興中 ﹔
同時,德國西部及荷蘭地區 共同生活弟兄派栽培了韋索的約翰、伊拉斯姆、及馬丁路德。
在這時期,一般人開始把教會看成是一個聖品人員的階級組織,從駐堂神僕到主教,到紅衣主教,再到教皇,層層相屬﹔而且是一群統治者不但統治整個“教會組織”,也統治整個世界,還有控制宇宙的可能。他們自認是上帝和人的居間者,耶穌的代言人,也是王的麥基洗德。
❓馬丁路德雖然曾說人人皆祭司,我們看看今天的教會,有哪些是很厲害的權柄呢?
從聖職人員高高在上的立場,他們不但擔任這個組織的行政人員,如同bc458年的以斯拉(法利賽人),假定自己有權更改 或創立新的教義。於是產生了許多聖經中找不到的教導,這些教導只是根據所謂的“神聖傳統”及教皇所宣布的信條,其中包括化質說、贖罪券、教皇是使徒彼得直接繼承人等,並且還在假文件予以證明一切的正當性。
十字軍東征後帶來的文藝復興,人們開始回顧歷史,研讀早期教父的著作,他們發現早期教父根本沒有接受過這許多額外的教導。研究聖經原文的結果,也發現有許多教會所宣布的"基要真理",竟然與聖經本身”完全抵觸”。
❓想問,今天教會中有哪些”基要真理”和教會的黑話順口溜,與聖經教導違背呢?你可以想一想
就是因為大家都開始想一想,於是許多人心中產生強烈的懷疑,特別是那些大學的學者。他們經常表達對教會無法苟同的看法﹔但這種行為,往往需要冒相當的危險,因為教會擁有異教裁判所,如同鋒利的倚天劍,凡持異議的人,一下子就可感受寶劍的威力。
信仰歸正運動爆發之際,正是歐洲在社會、政治、文化各方面都預備好接受改變的時機。就在這關鍵的一刻,馬丁路德在忿怒之中躍上了舞台,掀起了風起雲湧的運動,把教會從根基震憾起來。
🔳回到經文,如同總結
18
他有他的眼睛如同火的焰,
且他的腳像精銅 的神(=聖霝)的兒子說這些事 (兩位)
「並且,(約翰=)你要寫給在推雅推喇教會的”使者";
19
我知道你的作為、愛心、信心、服事和你的忍耐,
且(知道)你 末後(=最新/後來)所作的工,比起初的更多。
👉西方教會,ad600大貴格利在西歐與修道院合作的慈善工作,清貧生活,穩定社會
20
然而我有(+一件事)敵對(=反對)你,
就是(使者=)你容讓那稱自己為女先知的婦人耶洗別”教導"
又使(基督=)我的僕人們走差路,使行(+信仰的)姦淫,👉崇拜上帝之外的神 ex 聖母/聖徒/殉道者/雕像/畫像
以及 (+讓自己)吃祭偶像之物。
👉利用祭品滿足自己=宗教斂財=聖職買賣=贖罪券=文藝復興教堂/雕像/畫像
21
為要(淫婦=)她悔改,(基督=)我曾給她時間,👉ad600~1517:馬丁路德95條
(淫婦=)她卻不肯從她的(+信仰)淫行中悔改
22
看哪!我要把(淫婦=)她丟在(+病)床上,
也把與(淫婦=)她(+行信仰)姦淫的人(+丟)進入巨大的痛苦,👉不知何謂「得救」
除非他們從(淫婦=)她的行為悔改。
👉西方教會 天主教 至今勢微
23
且我要將她的兒女(=跟隨者)殺死。
所有教會將知道,我是那察看思想和心的(+上帝),
並要照你們的作為(=思想和心所造成的作為),賞賜你們各人。
👉教皇被貴族控制/與皇帝爭權,東西教會分裂,君士坦丁堡淪陷,異議者出現,聖經被聖職之外翻譯解釋
24
而(基督=)我告訴你們在推雅推喇其餘的人,
就是凡不從這(+信仰淫亂)教訓、那不曉得(=不接受) 他們所說的(+教訓),也就是撒但的深奧之理的人;
我不放在你們身上其他的重擔。👉不拜聖徒/聖母/聖誕/殉道者/功德庫/耶穌代言人
25
然而你們擁有的,你們要持守,直到我來。
26
且那得勝又保守(基督=)我工作 直到結束的(+人),(=直到過世/死亡的人)
(基督=)我要賜給他權柄在列國之上;
27
(得勝又有權柄的人)
他必用鐵杖管理他們(=信仰行淫者/敗壞者),
他們被打得如同粉碎的瓦器一樣,
28
如同我(=基督) 也是從我的父(=聖霝)領受的(+權柄),(兩位,基督是兒子,他是父))
且我將賜給(得勝者=)他晨星(=僕役使者)。
29
那聖霝向眾教會所說的
那有耳朵的人,就應當聽
👉上帝的晨星=撒旦,只是可惜走歪了
👉基督對推雅推喇教會的評價
⭕️社會責任 (大貴格利,克呂尼運動,修道院;不接受撒旦道理的人(偶像崇拜)
❌信仰行淫 (聖母/聖徒/聖餐/聖誕/文藝復興建築,雕像,繪畫) + 宗教斂財(聖職買賣,贖罪券)
推雅推喇希臘文含意:難聞的氣味 (雖然有獻祭,但氣味難聞/噁心)
啟示錄後半,先補充一點,我覺得=我猜啦:
異教先知 耶洗別/淫婦”教導”基督僕人信仰行淫 "馬利亞=普世之母"
西方教會(天主教)雖然被丟到病床上,一蹶不振,然而啟示錄預言,世界最後一段時間,她會走下病床,影響世界。
如果你對 中世紀推雅推喇教皇時期 有什麼想法和看法,歡迎由 line群/fb 留言給我,盡力回覆你們喔!
🔳如果你覺得喜歡這個節目,請在apple podcast給予5星好評
🔳這輯對你有幫助,請分享給一個可能需要的朋友!
🔳想繼續聽到優質節目,節目需要你的禱告,轉發,與奉獻,非常感謝!
🔳galigongbible最新單輯於台灣時間每週四下午6點整發佈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