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七理财故事|分享身边人的故事

工作16年,终于有了「不上班」自由 | 访谈


Listen Later


平凡是一位坐标福州的80后,从06年开始工作到现在,已经16年了。


他进入社会后,在一个小县城的汽车配件工厂做文职,负责打印订单、整理文件。


就这样一路做到了经理的职位,直到去年公司没开了,他便一直待业在家。


目前,他打算给自己至少半年的休息时间。


并不是因为他家里有矿,而是通过前期的积累和提前规划,他的被动收入基本可以覆盖日常消费,甚至还有结余。


他的「阶段性财务自由」之路,可以分成三个阶段,我们一个个来说——


第一阶段

了解存钱的意义


他的第一桶金,和我们攒钱征集的大多数小伙伴一样:就是通过非常朴素地「存钱」攒下来的。


那时候没有信用卡、没有贷款,所有钱都来自于工资,并且全都在一张银行储蓄卡里。


刚工作的时候,他每月3000元的工资里,就能存下2000元,一年就是2.4万

哪怕薪资不涨,5年也能攒下12万,在那时可以买个小房子了。


毕竟工厂包吃住,消费大头能省下;一周工作六天,也没什么时间去花钱,自然地就存了下来。


后来随着他涨薪了,花销也水涨船高,但仍然能够存下收入的70%。


这么高的储蓄率,我挺佩服的,因为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做到。


可那时候的平凡却感到很迷茫:手里的钱越来越多,但是没想过存这些钱的「意义」是什么。


「这就是一切悲剧的开始。」电话里平凡笑着感慨道。


紧接着,他开始了好几年「一张银行卡,财务乱糟糟」的时期——


兄弟来借钱,他看到卡里反正有这么多,谁爱拿就拿去;开服装店、做教育培训、投资饭店,亏了几万;买很多不必要的东西,一年到头都用不上几回;......

如此反复。虽然他还是按节奏存着钱,却总也留不住。


但是那时的平凡,日常生活一直饱受「缺钱」的困扰。


没钱旅行、没钱学习,甚至有次面临交费,他要向别人借,才凑出来。


这种生活真是太难受了,他暗下决心,未来不要因为缺钱,而放弃自己想做的事情。


这也成了后来,属于他的存钱意义。


偶然的机会,他接触到了简七,一边学习,一边实操,把存钱意义具像化,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理财第一步要「定具体的理财目标」。




图片:平凡在APP社区的打卡


电话里平凡爽朗道,「我把你们的简七读财公众号、简七APP犄角旮旯的地方,全都翻了个遍。」


有过这种拮据的经历的他,现在几乎对自己是以军人般的严格要求,来做财务规划并执行:


「比如我现在分配下来,最后剩下的弹性额度就只有1580元,一分钱我也不会多花。」


如果说「意义感」还比较务虚,那么接下来平凡的「拿铁因子反向使用」,就是一个以小见大的例子——



第二阶段,分清资产和负债


平凡分享了一个很有意思的思路,「拿铁因子反向使用」


*所谓的拿铁因子,指的是那些可有可无,但常年积累下来又是很大一笔的开支。


比如,每天喝一杯30元的拿铁咖啡,一年下来会花掉你1万多块,不是个小数目了。


但是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也有不少小伙伴留言说,如果完全戒掉了拿铁因子,同时也减少了幸福感呀。


想存下钱,又不想太亏待自己?


我们不妨从自己的过往消费记录中,找到资产(收益>成本)和负债(成本>收益)——


而「拿铁因子」往往藏在负债项里。



平凡所说的「拿铁因子反向使用」,则是找到「负债」的拿铁因子后,想办法转成自己的「资产」。


他太了解自己了,有时候这笔钱,就是想花出去,不然觉得工作都没动力。


去年6月,平凡复盘消费时,发现自己每周雷打不动要喝掉3杯奶茶,总共60多块。


于是他琢磨着,喝了这杯奶茶,就是个负债项;

而去年种草的2000多元的训练营,他仔细考察了3天,觉得对于自己来说是个资产项。


于是他立刻定了目标,有了计划实现的具体「时间+金额」


去年7月开始,减少喝奶茶的次数,从而每周攒40元,预计13个月完成。


「不痛不痒的,很容易就坚持下来,现在已经攒了1750元了。」平凡一边说着,一边截图发给我看。



图片:平凡提供


聊到这里,平凡也特别想和小伙伴分享:


「不一定说要挡着自己花钱,可以试着把这笔钱转移部分投到资产上,比如说学一门有用的课程、年底去旅游、明年给爱人买一个礼物。平时无痛存下,又能完成一个更大的愿望,你就完全不会去抱怨存钱这件事克扣了你的幸福感。」



第三阶段,认知升级


最后,平凡特别有心地发来一个文档,里面是他现在一直坚持做的存钱规划。


用的方法,也是我们之前和大家分享过的,简单的「分-转-投」


因为现在的他,主要收入是季度入账的房租(2万元*3),所以他是按照「季度」来规划的。每个季度头月的7号,就是他的到账日,当天他就会进行财务分配。


分配完后,还会剩余1580元,转到微信零钱备用,应付家里的弹性消费。





现在的平凡之所以每月能有稳定的房租收入,背后是十几年的积累。


他也和我分享了自己这十几年的变化。我发现这些变化,也潜移默化影响着他的理财认知。


首先,是刚工作的时候。


他看到的只是一亩三分地,天天把文件写好,每天想的是不要被拉去加班;


拿着2000元不多不少的工资,看到一个大件的消费,一旦觉得手里能覆盖,就霍霍掉。


工作几年后,渐渐有了房租的被动收入。


可也正因为手上有闲钱,也不知道能干什么,就跟风投资店铺,入行自己并不熟知的领域;

结果是一次又一次的亏损,给未来的自己挖坑,日常觉得缺钱。


后来,升经理后,视角就很不一样了。


他从被动安排,变成了主动去统筹的人。


一个项目下来,要自己去分配和规划,落到每一个下属手里。如果遇到不配合的下属,还要动态调整,及时沟通。


这种思考方式,也延续到了自己的财务规划上。


回顾这些年的变化,平凡认为自己主要做对了这几件事:


1)会优先「支付自己」。


在一笔钱到手里后,把「存钱」的动作提前,只花剩下的钱。


平凡也格外提到了以前我们分享过的两个等式:

1)收入-必要支出-非必要支出=储蓄 2)收入-必要支出-储蓄=非必要支出

平凡的初始改变,就是从(1)转变成(2)的践行者。


不去完全依靠「人性」的结余,而是优先储蓄。


2)不断提升自己的认知。


在意识到自己的财务困境后,平凡并没有自暴自弃,而是不断找寻能解决自己问题的方案。


在最近休息的时间里,平凡也没有闲着。


半年多里,他已经考取了基金从业资格证和注册安全工程师执业证。


一方面是为之后重回职场,做好专业上的准备,另一方面,也是在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从他在简七社区持续输出高质量的笔记中,也能感受到他学知识的热情和韧劲。


我们常说,投资是我们认知的变现。比起某个具体的财务数字,自身的认知才是我们的天花板。


3)对事物的判断更全面。


比如以前只会单一地看自己当下是否有钱,不会考虑未来的可能支出,然后做出借钱、冲动投资等行动;


现在他更倾向于针对每一个大件的消费,会考虑是资产还是负债;新的投资机会,也会停一下考虑是不是在自己是否能看懂。


好啦,关于平凡的理财故事,就和你分享到这里。


有帮助的话欢迎点个「赞」告诉我。

...more
View all episodesView all episodes
Download on the App Store

简七理财故事|分享身边人的故事By 简七读财


More shows like 简七理财故事|分享身边人的故事

View all
知行小酒馆 by 有知有行

知行小酒馆

351 Listeners

声动早咖啡 by 声动活泼

声动早咖啡

263 Listeners

搞钱女孩|女性成长访谈播客 by 搞钱女孩小辉

搞钱女孩|女性成长访谈播客

84 Listeners

投资ABC|掌握投资中那些绕不开的知识 by 有知有行

投资ABC|掌握投资中那些绕不开的知识

21 Listeners

天真不天真 by 杨天真本真

天真不天真

269 Listen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