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ign up to save your podcasts
Or
【文摘】
1.學徒的心法
前三年,陳啓村只做打掃、開關店門、燒煮洗澡水,學習應對,漫漫三年的日子過去了,年輕時覺得一事無成、委屈度日,後來,他才真正體悟學徒生涯不僅是技法傳承,更是心法傳承,三年時間,讓他的心態都改了,心也靜得下來,蹲得下,也熬得過,就可學習扎實的雕刻功夫了。四年是上天的考驗,他用心揣摩師兄的手法,一一銘記在心,這是用心在雕刻的,功力錘成的一段珍貴路途。第四年,他開始從磨刀、修光、開面等技法循序漸進學習雕刻佛像的真功夫,當他初試啼聲時,在擘刀與雕工上純熟的技巧很讓師傅嘆為觀止,其實,陳啓村在三年打雜的時間裡,除了動心忍性之外,也觀察師傅們的刻工技巧,每天把心法默記在心裡,為日後出師做好扎實的準備。
2.
19歲時,他開始全省走透透拍攝佛像之旅,走透透的旅程中,神像之美,舉手投足都讓他十分沈迷,他見識到福州派林起鳳、林邦詮、林福清等大師的雕塑風格,就像海納百川一樣地吸納並融合各家的優處與精神,為自己的佛像雕刻從傳統中再創新風貌。陳啓村說:「當年資訊不發達,一無所有的時空背景,卻一新追求窺見藝術之美,那份心路歷程,而今回想起來,是很珍貴的學藝本心。」一心求藝,險招盡出,求藝如求道,這是陳啓村成就大師之路的執著與堅持,因此,才能走出一條成功的大道。
3.謙虛學素描
他向畫家曾培堯學素描,嘗試在傳統神像中,注入現代寫實美學的人體比例。他說:「平面繪畫與立體雕塑是我創作過程不可或缺的對話關係。」在創作每一個作品前,他總是在腦海中揣摩各種人物的造型及風格,然後,沈澱出人物的點線面及神情,因此,他的作品不僅是藝術技法,更是心靈的豐富神韻。
4.雕像如我心
陳啓村有一尊牛樟木雕塑的《注茶半托伽尊者》(1998年),佛書上提及注茶半托伽尊者由於掃帚掃心地,自淨心地而開悟,除垢,則無欲,無欲則剛,此羅漢像眉宇神情,手掌、身形肌理特別讓人熟悉。陳啓村用一身木雕技藝,鐫刻一生錘鍊的愛與夢想,化尺木而成羅漢,那一尊羅漢器宇軒昂卻又凝定致遠的神情裡,我們彷彿看見當年那個聽不懂國語的小男孩,終於在藝術創作上獲得尊敬的如雷掌聲。
【文摘】
1.學徒的心法
前三年,陳啓村只做打掃、開關店門、燒煮洗澡水,學習應對,漫漫三年的日子過去了,年輕時覺得一事無成、委屈度日,後來,他才真正體悟學徒生涯不僅是技法傳承,更是心法傳承,三年時間,讓他的心態都改了,心也靜得下來,蹲得下,也熬得過,就可學習扎實的雕刻功夫了。四年是上天的考驗,他用心揣摩師兄的手法,一一銘記在心,這是用心在雕刻的,功力錘成的一段珍貴路途。第四年,他開始從磨刀、修光、開面等技法循序漸進學習雕刻佛像的真功夫,當他初試啼聲時,在擘刀與雕工上純熟的技巧很讓師傅嘆為觀止,其實,陳啓村在三年打雜的時間裡,除了動心忍性之外,也觀察師傅們的刻工技巧,每天把心法默記在心裡,為日後出師做好扎實的準備。
2.
19歲時,他開始全省走透透拍攝佛像之旅,走透透的旅程中,神像之美,舉手投足都讓他十分沈迷,他見識到福州派林起鳳、林邦詮、林福清等大師的雕塑風格,就像海納百川一樣地吸納並融合各家的優處與精神,為自己的佛像雕刻從傳統中再創新風貌。陳啓村說:「當年資訊不發達,一無所有的時空背景,卻一新追求窺見藝術之美,那份心路歷程,而今回想起來,是很珍貴的學藝本心。」一心求藝,險招盡出,求藝如求道,這是陳啓村成就大師之路的執著與堅持,因此,才能走出一條成功的大道。
3.謙虛學素描
他向畫家曾培堯學素描,嘗試在傳統神像中,注入現代寫實美學的人體比例。他說:「平面繪畫與立體雕塑是我創作過程不可或缺的對話關係。」在創作每一個作品前,他總是在腦海中揣摩各種人物的造型及風格,然後,沈澱出人物的點線面及神情,因此,他的作品不僅是藝術技法,更是心靈的豐富神韻。
4.雕像如我心
陳啓村有一尊牛樟木雕塑的《注茶半托伽尊者》(1998年),佛書上提及注茶半托伽尊者由於掃帚掃心地,自淨心地而開悟,除垢,則無欲,無欲則剛,此羅漢像眉宇神情,手掌、身形肌理特別讓人熟悉。陳啓村用一身木雕技藝,鐫刻一生錘鍊的愛與夢想,化尺木而成羅漢,那一尊羅漢器宇軒昂卻又凝定致遠的神情裡,我們彷彿看見當年那個聽不懂國語的小男孩,終於在藝術創作上獲得尊敬的如雷掌聲。
26 Listen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