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ign up to save your podcasts
Or
孩子的无助,您看见了吗?
郑州市经开区 史瑞娟
欢迎收听《真爱之声》,我是今天的主播,来自河南郑州的梦想教师——史瑞娟
电台经常会在节目直播中向听众提出一些问题,前些天,一档节目的主持人问道:“宅在家里这么多天,您有什么新发现?”其中一位男士的回答让许多人忍俊不禁:“我发现距离产生美。上班时,我和媳妇儿是相看两不厌,宅家时,我和媳妇是相看两不厌才怪。以前没发现的毛病,怎么都出来了?赶快上班吧!”
成年人之间尚且如此,那么和神兽们一起宅家的日子,您是不是常常有一种想“修理”他们的冲动?比如,上网课时,您一转身,就会发现孩子在偷偷玩手机;吃完水果,您看见他顺手就把手上的果汁抹在衣服上;写作业时,磨磨蹭蹭,3分钟能干完的事,30分钟了还在写……终于,您的耐心消耗殆尽,河东狮吼和霹雳双掌倾泻而下……
等等,在您发怒之前,如果我说,孩子的这些行为,恰恰是他们在向大人求助,您扬起的巴掌会不会先放下呢?
先给大家讲一个十年前的事儿,是我的亲身经历,并且至今都痛心不已。
那一年,我带四年级。一天,一位家长给我打电话:“史老师,我实在是没办法了,您帮帮我吧。几个月来,小明一直偷家里的钱,成百成百地偷,偷了四五次了,我打他、拿皮带抽他,他都不改,我真是一点儿办法都没有了。史老师,您帮帮我吧!”
在我的印象里,小明一直是个很懂事的孩子,有一个妹妹,他特别有哥哥范儿,很会照顾妹妹。虽然性格倔强,但直觉里,我不相信这个孩子是会偷钱的人,行为背后一定有原因。
我把他叫到我办公室,问他:“小明,最近这段时间是不是学校外面有人欺负你,向你要钱?不要怕,老师帮你解决。”
我们班的学生基本上都是学校所在村子及附近的孩子,农村孩子比较皮实,家长一般不接送。我猜测可能是这种情况。没想到,还真让我猜对了。这一问,孩子“哇”地一声就哭起来。我心疼地搂着孩子,等他哭够了,给他擦擦脸,慢慢地引导着他把整个事情说出来。
原来,一个初中的男生老在放学路上拦下他,向他要钱,没有钱就打他,还威胁说不能告诉老师和家长,否则打得更狠。
我为小明想了个办法。当那个初中生再次拦着他要钱的时候,他故意拖延到第二天。随即他跑来告诉我,我给他100元钱,让他去应付那个初中生。随后我给他父亲打电话,让他父亲在后面跟着,当场抓住了那个初中生。
在这件事情当中,当父亲发现孩子偷钱时,第一反应就是生气失望、怒不可遏、下手狠打。可是,小明有多么的无助?他一边忍受着大孩子的欺凌和威胁,惊恐之中,还要战战兢兢地去偷父母的钱;另一边被父亲发现后,要遭受父亲的毒打……孩子的心灵和身体备受煎熬和摧残,却不知道向谁求助,如何求助。
您有没有觉得,整个事件中,最无助、最可怜、最煎熬的是小明这个只有9岁的孩子?被孩子的行为表象蒙蔽双眼的家长,有没有想过孩子是否陷入了某种绝境?
还好,庆幸的是,家长在束手无策之后,想到了向我求助。但是,为什么孩子在遇到危险的时候,却不向最亲近的父母和老师求助?原因何在?直到如今,我仍然对此难以释怀,如果那时候,孩子能第一时间向我、向家长求助,他会少受多少的煎熬?
从那以后,只要接新班,或者是在新一年级的家长会上,我总要讲起这件事情。可是,事实证明,不是我讲过了,强调过了,学生就会向老师、向家长求助。因为,不管是老师也好,家长也好,我们天天和孩子生活在一个屋檐下,看起来近在咫尺,可是我们与孩子的世界却远隔天涯。
儿子上小学时,我发现他作业错得多,和老师交流,老师说他上课不好好听讲。我很生气,怎么会这样?我小时侯听课眼睛一眨都不眨,试卷上的题,我能清晰地记得老师写在黑板上的位置。我认定了是儿子不好好学,骂他骂得非常凶,然而,骂却没有什么用,我又狠狠地打了他一顿。我至今还记得当时我怒不可遏的样子,吓得儿子扑通跪下哭喊:“我想好好听,我管不住我自己……我不敢了,不敢了!”后来,儿子生病,舅舅是一名老中医,舅舅说,从脉象上看,他的确是有注意力不能集中的症状,就像感冒发烧一样,是身体生病了,需要调理。
原来,儿子说的是实际情况。而我,却以自己的经历去要求孩子,孩子做不到,我不是骂就是打。有人说,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天空和大海的距离,而是人与人的距离。那距离远到,我就站在你面前,快要支撑不住,可是你却不知道。儿子的无助,我不仅看不到,还在指责埋怨,甚至拳脚相加。我们做大人的,有时候像不像一个刽子手?我们把小小的人儿,推入惊恐的绝境,却没有觉察。
这件事让我自责了很久,也反思了很多。正是我们的粗暴,我们的想当然,让我们看不见孩子的需求,把孩子越推越远。孩子遇到危险时,会想到向我们求助吗?他的爸爸妈妈是如此不可理喻的人,他怎么可能向爸妈求助呢?
所以,遇到看上去不听话的孩子,我们先别急着生气,别急着批评,多一些接纳,也许是拉近彼此距离的好办法。比如,前面提到的把果汁抹到衣服上这件事,我们对孩子说:这么大了,怎么还抹到衣服上?孩子立刻就会说:“我没有啊。”于是我们会更生气,怎么睁眼说瞎话!于是,我们的怒火就想喷射。如果此时我们仔细看一看孩子那张紧张不安、又充满委屈的脸,我们换个角度想:孩子其实是怕挨批评而无意识地冲口而出的话,没有我们大人想的“睁眼说瞎话”那样复杂。我们不妨开个玩笑:“这衣服上是不是还有早上的胡辣汤汁?……哈哈,下次吃水果前,先穿上围裙,来,妈妈先把你身上的这个围裙洗一洗。”
平时对孩子的行为接纳得多,孩子自然就会觉得你理解他。如果没有理解作为桥梁,距离便无处不在。有了距离,孩子遇到困难和危险时,当然不会向老师和家长求助。
除了接纳,我们也可以改变一下说话的方式。比如写作业这件事,“作业写完了吗?”“快去写作业!”“作业不写完,不准玩手机!”这是不是我们的常用语?可是,您知道吗?当大脑接收到的信息是“命令”或“控制”的时候,大脑首先输出的信息其实是“拒绝”,而不是行动。所以,当您命令孩子写作业时,您就已经把孩子推远了。因为他已经本能地在抵抗了。我们不妨学学董卿的说话艺术,她在主持人大赛中点评的时候,先告诉选手你很好,给选手自信,这是共情。然后告诉选手,你不好,不好在哪里,应该怎么改正,给出具体的建议。对孩子上网课时玩手机,我们可以这样说:“我知道你很想玩手机,但是现在是上课时间,你是选择现在玩1分钟呢,还是上完课玩10分钟呢?”
抹果汁也好,玩手机也罢,成长需要时间。我们试着接纳孩子,一点一点建立理解,建立信任。这理解和信任,就是孩子的安全通道,他们遇到困难和危险时,自然会走安全通道,孩子便会安然无恙。
我是史瑞娟,真爱之声,明天见!
孩子的无助,您看见了吗?
郑州市经开区 史瑞娟
欢迎收听《真爱之声》,我是今天的主播,来自河南郑州的梦想教师——史瑞娟
电台经常会在节目直播中向听众提出一些问题,前些天,一档节目的主持人问道:“宅在家里这么多天,您有什么新发现?”其中一位男士的回答让许多人忍俊不禁:“我发现距离产生美。上班时,我和媳妇儿是相看两不厌,宅家时,我和媳妇是相看两不厌才怪。以前没发现的毛病,怎么都出来了?赶快上班吧!”
成年人之间尚且如此,那么和神兽们一起宅家的日子,您是不是常常有一种想“修理”他们的冲动?比如,上网课时,您一转身,就会发现孩子在偷偷玩手机;吃完水果,您看见他顺手就把手上的果汁抹在衣服上;写作业时,磨磨蹭蹭,3分钟能干完的事,30分钟了还在写……终于,您的耐心消耗殆尽,河东狮吼和霹雳双掌倾泻而下……
等等,在您发怒之前,如果我说,孩子的这些行为,恰恰是他们在向大人求助,您扬起的巴掌会不会先放下呢?
先给大家讲一个十年前的事儿,是我的亲身经历,并且至今都痛心不已。
那一年,我带四年级。一天,一位家长给我打电话:“史老师,我实在是没办法了,您帮帮我吧。几个月来,小明一直偷家里的钱,成百成百地偷,偷了四五次了,我打他、拿皮带抽他,他都不改,我真是一点儿办法都没有了。史老师,您帮帮我吧!”
在我的印象里,小明一直是个很懂事的孩子,有一个妹妹,他特别有哥哥范儿,很会照顾妹妹。虽然性格倔强,但直觉里,我不相信这个孩子是会偷钱的人,行为背后一定有原因。
我把他叫到我办公室,问他:“小明,最近这段时间是不是学校外面有人欺负你,向你要钱?不要怕,老师帮你解决。”
我们班的学生基本上都是学校所在村子及附近的孩子,农村孩子比较皮实,家长一般不接送。我猜测可能是这种情况。没想到,还真让我猜对了。这一问,孩子“哇”地一声就哭起来。我心疼地搂着孩子,等他哭够了,给他擦擦脸,慢慢地引导着他把整个事情说出来。
原来,一个初中的男生老在放学路上拦下他,向他要钱,没有钱就打他,还威胁说不能告诉老师和家长,否则打得更狠。
我为小明想了个办法。当那个初中生再次拦着他要钱的时候,他故意拖延到第二天。随即他跑来告诉我,我给他100元钱,让他去应付那个初中生。随后我给他父亲打电话,让他父亲在后面跟着,当场抓住了那个初中生。
在这件事情当中,当父亲发现孩子偷钱时,第一反应就是生气失望、怒不可遏、下手狠打。可是,小明有多么的无助?他一边忍受着大孩子的欺凌和威胁,惊恐之中,还要战战兢兢地去偷父母的钱;另一边被父亲发现后,要遭受父亲的毒打……孩子的心灵和身体备受煎熬和摧残,却不知道向谁求助,如何求助。
您有没有觉得,整个事件中,最无助、最可怜、最煎熬的是小明这个只有9岁的孩子?被孩子的行为表象蒙蔽双眼的家长,有没有想过孩子是否陷入了某种绝境?
还好,庆幸的是,家长在束手无策之后,想到了向我求助。但是,为什么孩子在遇到危险的时候,却不向最亲近的父母和老师求助?原因何在?直到如今,我仍然对此难以释怀,如果那时候,孩子能第一时间向我、向家长求助,他会少受多少的煎熬?
从那以后,只要接新班,或者是在新一年级的家长会上,我总要讲起这件事情。可是,事实证明,不是我讲过了,强调过了,学生就会向老师、向家长求助。因为,不管是老师也好,家长也好,我们天天和孩子生活在一个屋檐下,看起来近在咫尺,可是我们与孩子的世界却远隔天涯。
儿子上小学时,我发现他作业错得多,和老师交流,老师说他上课不好好听讲。我很生气,怎么会这样?我小时侯听课眼睛一眨都不眨,试卷上的题,我能清晰地记得老师写在黑板上的位置。我认定了是儿子不好好学,骂他骂得非常凶,然而,骂却没有什么用,我又狠狠地打了他一顿。我至今还记得当时我怒不可遏的样子,吓得儿子扑通跪下哭喊:“我想好好听,我管不住我自己……我不敢了,不敢了!”后来,儿子生病,舅舅是一名老中医,舅舅说,从脉象上看,他的确是有注意力不能集中的症状,就像感冒发烧一样,是身体生病了,需要调理。
原来,儿子说的是实际情况。而我,却以自己的经历去要求孩子,孩子做不到,我不是骂就是打。有人说,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天空和大海的距离,而是人与人的距离。那距离远到,我就站在你面前,快要支撑不住,可是你却不知道。儿子的无助,我不仅看不到,还在指责埋怨,甚至拳脚相加。我们做大人的,有时候像不像一个刽子手?我们把小小的人儿,推入惊恐的绝境,却没有觉察。
这件事让我自责了很久,也反思了很多。正是我们的粗暴,我们的想当然,让我们看不见孩子的需求,把孩子越推越远。孩子遇到危险时,会想到向我们求助吗?他的爸爸妈妈是如此不可理喻的人,他怎么可能向爸妈求助呢?
所以,遇到看上去不听话的孩子,我们先别急着生气,别急着批评,多一些接纳,也许是拉近彼此距离的好办法。比如,前面提到的把果汁抹到衣服上这件事,我们对孩子说:这么大了,怎么还抹到衣服上?孩子立刻就会说:“我没有啊。”于是我们会更生气,怎么睁眼说瞎话!于是,我们的怒火就想喷射。如果此时我们仔细看一看孩子那张紧张不安、又充满委屈的脸,我们换个角度想:孩子其实是怕挨批评而无意识地冲口而出的话,没有我们大人想的“睁眼说瞎话”那样复杂。我们不妨开个玩笑:“这衣服上是不是还有早上的胡辣汤汁?……哈哈,下次吃水果前,先穿上围裙,来,妈妈先把你身上的这个围裙洗一洗。”
平时对孩子的行为接纳得多,孩子自然就会觉得你理解他。如果没有理解作为桥梁,距离便无处不在。有了距离,孩子遇到困难和危险时,当然不会向老师和家长求助。
除了接纳,我们也可以改变一下说话的方式。比如写作业这件事,“作业写完了吗?”“快去写作业!”“作业不写完,不准玩手机!”这是不是我们的常用语?可是,您知道吗?当大脑接收到的信息是“命令”或“控制”的时候,大脑首先输出的信息其实是“拒绝”,而不是行动。所以,当您命令孩子写作业时,您就已经把孩子推远了。因为他已经本能地在抵抗了。我们不妨学学董卿的说话艺术,她在主持人大赛中点评的时候,先告诉选手你很好,给选手自信,这是共情。然后告诉选手,你不好,不好在哪里,应该怎么改正,给出具体的建议。对孩子上网课时玩手机,我们可以这样说:“我知道你很想玩手机,但是现在是上课时间,你是选择现在玩1分钟呢,还是上完课玩10分钟呢?”
抹果汁也好,玩手机也罢,成长需要时间。我们试着接纳孩子,一点一点建立理解,建立信任。这理解和信任,就是孩子的安全通道,他们遇到困难和危险时,自然会走安全通道,孩子便会安然无恙。
我是史瑞娟,真爱之声,明天见!
425 Listeners
230 Listeners
262 Listen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