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ign up to save your podcasts
Or
一位“成功”家长的“另类”育儿经
欢迎收听真爱之声,我是牛晓红,一位来自河南郑州的老师。今天,由我做主播,来跟各位家长朋友聊一聊陪伴孩子成长的话题。
我儿子今年24岁,去年从全球排名前列的世界名校读完硕士,被国内一家大银行录用,目前已经在一线城市开始了他的职场生涯。
熟悉的人都知道,我儿子小时候体弱多病,性格偏内向,还爱哭。上学后也并非一路领先的学霸,只是在上大学之后,才有了点“开挂”的态势。很多傍观者看我这个家长当得挺轻松,从来不辅导孩子功课,也很少陪伴孩子(工作繁忙也顾不上),但孩子却仿佛越长大越省心越优秀了,便来向我讨教所谓的“育儿经”。
回想自己做家长这20多年,除了努力工作认真做人,力争给孩子作个榜样外,在“如何使孩子健康成长”这件事上,我的确花费了不少心思和精力。我的某些理念和做法,貌似有些“另类”,出发点绝对不是为了标新立异,大都是由爱孩子的本能生发出来的“对策”——有些是对传统育儿观念的反叛,不想让孩子再遭受我们小时候的“待遇”;有些是对“应试教育”下扭曲的教育行为的矫正,为孩子减压减负;有些是因势利导顺势而为的尝试……总之,都是孩子遇到问题和困境时,被迫思考的解决之道,在我看来算不上什么高明之举,但在自己孩子身上“验证”的结果是“疗效”尚好,索性把这些故事分享出来,或许会让您少一些焦虑,有一些启发。
故事还得从小说起。小孩子都害怕打针,在医院注射室,会经常看到孩子对打针的顽强抵抗,听到他们撕心裂肺的哭喊。家长们要么是告诉孩子打针“不疼”,要么是不许孩子哭,并许诺打完后给买好吃的、好玩的。结果每逢打针,一家人都如临大敌,几双大手一起按住孩子以防其乱动。医护人员见此状也紧张,通常还会再吓唬几句,那场面简直就像“上刑”。
我小时候也害怕打针,身为军人的爸爸总是说:“要勇敢,不许哭,要学解放军!”忍不住哭出来时,爸爸总会责备说:“憋住!别哭,越哭越疼!”结果,打针就成了非常恐怖的事。
孩子成长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打针(注射各种疫苗是必须的),所以,我对此早就有所考虑。在儿子能听懂道理的时候(2岁左右),每次打针前,我都会很平静很柔和地对他重复三句话:第一,打针有点疼,感觉疼就可以哭可以喊,可以抓住妈妈的胳膊;第二,不打针就有可能得大病,到时候会打更多的针,甚至住院、开刀都有可能,到时候会更难受;第三,打针的时候可以数数、可以背儿歌(儿子两岁左右特别喜欢背儿歌),这样就会感觉打针很快就结束了。
没想到这套办法还真管用,甚至比我想象得还好。起初,他打针的时候闭着眼睛不敢看,只是带着哭腔反复数数:“一二三四五、一二三四五……”(当时只会数到五),却没有任何反抗和讨价还价的行为(注意力不在那里)。因为配合得好,每次打针都很顺利,似乎比别的孩子都轻松。于是,少不了护士们的夸赞,并且还号召其他小孩子向他学习。就这样,打针,居然成了儿子向别人展示自己勇敢和智慧的一件事儿了。他不但不哭了,有时候还会用自己稚气的话语劝说旁边哭闹的小朋友:“别怕,没那么疼,就像被小虫子咬了一下似的。”这件事儿告诉我,孩子再小,也不能用哄骗和吓唬的办法对他,他经历的每件事情其实都是成长,家长要用心关注过程, 而不是简单地让一件事情快速翻篇儿。
孩子虽小,也会有情绪,有一段时间,大概是儿子刚上小学三年级时,他从姥姥家那边的一所小学转到离我工作单位较近的学校。放学回来总是一副非常委屈的样子,小脸通红地来回在屋里踱步,小拳头还时不时地敲击着桌椅,一边踱步一边吐槽:什么作业太多了,老师要求太严了,班里的学渣太欺负人了等等。
显然,孩子转学后有些不适应,需要体谅,他的情绪需要宣泄和释放。为了表达对他的理解,我亲手为他缝制了一个又圆又大的“出气袋”(里边塞进去两个棉被),放到他房间,说:“儿子,这个大棉球就是你的出气袋,可以随便打,对谁有意见你就把它当成谁,使劲揍,使劲骂,妈妈理解你!以后咱家谁生气了,都可以用它来出气。”
还真用上了!某日,只见儿子对着“出气袋”一通狂揍,边揍便吼。过一会儿,他就平静下来,该干嘛干嘛了。令我没想到的是:这个出气袋只用过两次,就被儿子冷落在一旁了。并且,以后很少再见到他那么愤愤不平的样子了。有一次,一起来家里玩的同学吐槽学校的事,他还一本正经地劝说:“百家讲坛里不是说常想一二嘛,不如意事十有八九呀,别生气啦!”当时我在一旁做家务,听到小小年纪的他说出这样的话、有这样的心态,颇感惊喜和欣慰。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何“利用”孩子的兴趣,可是一门家长的必修课。今天要讲的第二个故事就和孩子喜欢打游戏相关,故事的名字叫“我家是免费‘游戏厅’”。
电子游戏是信息时代的一大产业,很多成年人也玩得很上瘾。与很多男孩子一样,我儿子也非常喜欢玩电子游戏。在他小学四五年级的时候,有一段时间我发现他跟同学谈论的都是电子游戏,并且告诉我:如果不玩电子游戏跟同学交流都没啥可说的。看来,“堵”是不行的,我就和他爸爸商量并达成共识:电子游戏不是毒品,不必禁止孩子玩,不如给他宽松“政策”考验他锻炼他的自控力。于是我们告知儿子:“只要写完作业,就可以用电脑玩游戏,并且还可以带同学来一起玩。每天可以玩一个小时左右。但是,如果学习成绩有退步,这个政策将被取消。”
一时间,儿子的“玩伴”忽然多了好几个。我下班回家,家里常常人气爆棚,看到电脑前聚集着三四个小男孩玩得很嗨的样子,我总会给足儿子脸面,绝不在这个时候询问作业的事,而是和颜悦色地打招呼:“你们好!欢迎来家里玩!客厅里有水、有零食,自己随意,就当自己家哈!”孩子们也特别知趣,非常有礼貌地问候我,还不忘记补上一句:“阿姨,我们的作业都写完了!”
那段时间,儿子每天都很亢奋,跟我交流的话题也多了不少。给我讲常来家里的几个同学都是什么特点,家长如何管得严、不准他们玩电脑打游戏等等,他反问我:“你不怕我会玩上瘾,耽误学习吗?”我风轻云淡地回应儿子:“不至于吧,不就是个游戏嘛,怎么跟学习所带来的成就感相提并论呢?这世界上好玩的有趣的东西太多了,你要用一辈子去慢慢体验呢!”
现在儿子依然爱玩游戏,但不会上瘾,不会沉溺其中,可能因为从小就直面这一问题吧,他一直都能够处理好玩与学的关系。
说实话,没有人天生就会做父母,养育孩子这件事真的很有难度。我的做法在有些家长看来显得很“不靠谱”,所以,“成功”家长的头衔我实在不敢当。
其实,这么多年,我的育儿理念归纳起来就一句话:关注、体察、疏导孩子的情绪,与孩子一起面对成长中的困境,做孩子的知己,绝不做“应试教育”的“帮凶”。
谢谢收听真爱之声,下期见!
一位“成功”家长的“另类”育儿经
欢迎收听真爱之声,我是牛晓红,一位来自河南郑州的老师。今天,由我做主播,来跟各位家长朋友聊一聊陪伴孩子成长的话题。
我儿子今年24岁,去年从全球排名前列的世界名校读完硕士,被国内一家大银行录用,目前已经在一线城市开始了他的职场生涯。
熟悉的人都知道,我儿子小时候体弱多病,性格偏内向,还爱哭。上学后也并非一路领先的学霸,只是在上大学之后,才有了点“开挂”的态势。很多傍观者看我这个家长当得挺轻松,从来不辅导孩子功课,也很少陪伴孩子(工作繁忙也顾不上),但孩子却仿佛越长大越省心越优秀了,便来向我讨教所谓的“育儿经”。
回想自己做家长这20多年,除了努力工作认真做人,力争给孩子作个榜样外,在“如何使孩子健康成长”这件事上,我的确花费了不少心思和精力。我的某些理念和做法,貌似有些“另类”,出发点绝对不是为了标新立异,大都是由爱孩子的本能生发出来的“对策”——有些是对传统育儿观念的反叛,不想让孩子再遭受我们小时候的“待遇”;有些是对“应试教育”下扭曲的教育行为的矫正,为孩子减压减负;有些是因势利导顺势而为的尝试……总之,都是孩子遇到问题和困境时,被迫思考的解决之道,在我看来算不上什么高明之举,但在自己孩子身上“验证”的结果是“疗效”尚好,索性把这些故事分享出来,或许会让您少一些焦虑,有一些启发。
故事还得从小说起。小孩子都害怕打针,在医院注射室,会经常看到孩子对打针的顽强抵抗,听到他们撕心裂肺的哭喊。家长们要么是告诉孩子打针“不疼”,要么是不许孩子哭,并许诺打完后给买好吃的、好玩的。结果每逢打针,一家人都如临大敌,几双大手一起按住孩子以防其乱动。医护人员见此状也紧张,通常还会再吓唬几句,那场面简直就像“上刑”。
我小时候也害怕打针,身为军人的爸爸总是说:“要勇敢,不许哭,要学解放军!”忍不住哭出来时,爸爸总会责备说:“憋住!别哭,越哭越疼!”结果,打针就成了非常恐怖的事。
孩子成长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打针(注射各种疫苗是必须的),所以,我对此早就有所考虑。在儿子能听懂道理的时候(2岁左右),每次打针前,我都会很平静很柔和地对他重复三句话:第一,打针有点疼,感觉疼就可以哭可以喊,可以抓住妈妈的胳膊;第二,不打针就有可能得大病,到时候会打更多的针,甚至住院、开刀都有可能,到时候会更难受;第三,打针的时候可以数数、可以背儿歌(儿子两岁左右特别喜欢背儿歌),这样就会感觉打针很快就结束了。
没想到这套办法还真管用,甚至比我想象得还好。起初,他打针的时候闭着眼睛不敢看,只是带着哭腔反复数数:“一二三四五、一二三四五……”(当时只会数到五),却没有任何反抗和讨价还价的行为(注意力不在那里)。因为配合得好,每次打针都很顺利,似乎比别的孩子都轻松。于是,少不了护士们的夸赞,并且还号召其他小孩子向他学习。就这样,打针,居然成了儿子向别人展示自己勇敢和智慧的一件事儿了。他不但不哭了,有时候还会用自己稚气的话语劝说旁边哭闹的小朋友:“别怕,没那么疼,就像被小虫子咬了一下似的。”这件事儿告诉我,孩子再小,也不能用哄骗和吓唬的办法对他,他经历的每件事情其实都是成长,家长要用心关注过程, 而不是简单地让一件事情快速翻篇儿。
孩子虽小,也会有情绪,有一段时间,大概是儿子刚上小学三年级时,他从姥姥家那边的一所小学转到离我工作单位较近的学校。放学回来总是一副非常委屈的样子,小脸通红地来回在屋里踱步,小拳头还时不时地敲击着桌椅,一边踱步一边吐槽:什么作业太多了,老师要求太严了,班里的学渣太欺负人了等等。
显然,孩子转学后有些不适应,需要体谅,他的情绪需要宣泄和释放。为了表达对他的理解,我亲手为他缝制了一个又圆又大的“出气袋”(里边塞进去两个棉被),放到他房间,说:“儿子,这个大棉球就是你的出气袋,可以随便打,对谁有意见你就把它当成谁,使劲揍,使劲骂,妈妈理解你!以后咱家谁生气了,都可以用它来出气。”
还真用上了!某日,只见儿子对着“出气袋”一通狂揍,边揍便吼。过一会儿,他就平静下来,该干嘛干嘛了。令我没想到的是:这个出气袋只用过两次,就被儿子冷落在一旁了。并且,以后很少再见到他那么愤愤不平的样子了。有一次,一起来家里玩的同学吐槽学校的事,他还一本正经地劝说:“百家讲坛里不是说常想一二嘛,不如意事十有八九呀,别生气啦!”当时我在一旁做家务,听到小小年纪的他说出这样的话、有这样的心态,颇感惊喜和欣慰。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何“利用”孩子的兴趣,可是一门家长的必修课。今天要讲的第二个故事就和孩子喜欢打游戏相关,故事的名字叫“我家是免费‘游戏厅’”。
电子游戏是信息时代的一大产业,很多成年人也玩得很上瘾。与很多男孩子一样,我儿子也非常喜欢玩电子游戏。在他小学四五年级的时候,有一段时间我发现他跟同学谈论的都是电子游戏,并且告诉我:如果不玩电子游戏跟同学交流都没啥可说的。看来,“堵”是不行的,我就和他爸爸商量并达成共识:电子游戏不是毒品,不必禁止孩子玩,不如给他宽松“政策”考验他锻炼他的自控力。于是我们告知儿子:“只要写完作业,就可以用电脑玩游戏,并且还可以带同学来一起玩。每天可以玩一个小时左右。但是,如果学习成绩有退步,这个政策将被取消。”
一时间,儿子的“玩伴”忽然多了好几个。我下班回家,家里常常人气爆棚,看到电脑前聚集着三四个小男孩玩得很嗨的样子,我总会给足儿子脸面,绝不在这个时候询问作业的事,而是和颜悦色地打招呼:“你们好!欢迎来家里玩!客厅里有水、有零食,自己随意,就当自己家哈!”孩子们也特别知趣,非常有礼貌地问候我,还不忘记补上一句:“阿姨,我们的作业都写完了!”
那段时间,儿子每天都很亢奋,跟我交流的话题也多了不少。给我讲常来家里的几个同学都是什么特点,家长如何管得严、不准他们玩电脑打游戏等等,他反问我:“你不怕我会玩上瘾,耽误学习吗?”我风轻云淡地回应儿子:“不至于吧,不就是个游戏嘛,怎么跟学习所带来的成就感相提并论呢?这世界上好玩的有趣的东西太多了,你要用一辈子去慢慢体验呢!”
现在儿子依然爱玩游戏,但不会上瘾,不会沉溺其中,可能因为从小就直面这一问题吧,他一直都能够处理好玩与学的关系。
说实话,没有人天生就会做父母,养育孩子这件事真的很有难度。我的做法在有些家长看来显得很“不靠谱”,所以,“成功”家长的头衔我实在不敢当。
其实,这么多年,我的育儿理念归纳起来就一句话:关注、体察、疏导孩子的情绪,与孩子一起面对成长中的困境,做孩子的知己,绝不做“应试教育”的“帮凶”。
谢谢收听真爱之声,下期见!
433 Listeners
259 Listeners
276 Listen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