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來法性影音頻道】 
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cL81Q7idwmC-AIFGtKt8Pg 
  
《菩提道次第略論講記》PDF電子檔 
http://www.towisdom.org.tw/07-free/langrinfreebook/langrim.asp 
  
【造 論】宗喀巴大師 
【釋 論】日宗仁波切 
【譯 者】如性法師 
  
【內容簡介】如性法師以日宗仁波切講授的《菩提道次第略論》音檔,配合翻譯的文字檔逐字校對,並針對有疑慮處進行修改、補充,期以最精準的方式,保留日宗仁波切的完整開示。內容涵括宗喀巴大師的原文及科判、赤江仁波切的輔助科判、日宗仁波切的開示;如性法師參閱其他論著後,亦將相關的部份以附註的方式加入其中,並在每個法類之後加入相關的問答,藉此讓大家更清楚了解道次第的內涵,進而有助實修。 
  
四、第四黑法。 
  
諂誑他人,非由增上之心。此中分二: 
一、對境和行為。境:其他有情。於彼作 何事:行諂誑也。 
二、說明文義。此中諂誑,於秤斗行狡詐等事;又如勝智生,實 欲遣人前往惹瑪,然云「遣往堆隴」,其後令彼自願前往惹瑪。《集學論》云: 誑,雖無功德,詐現為有;諂,設法不令己過顯露。 
  
第四黑法:諂誑他人,非由增上之心。為了獲得私利,以不正當的手段欺瞞 他人,例如:為了圖謀更多的利潤,而在磅秤上動手腳。 
  
  
另外一個例子:過去在西藏,有個人名叫勝智生,他想派遣某人前去惹瑪幫 自己處理一些事情,卻故意在對方面前說要派他前往堆隴(去惹瑪的距離較近, 堆隴較遠)。 
  
為何他要那麼做呢?因為他擔心一開始就告訴對方實情,對方會回 絕,所以就繞個圈子,說要派遣他去堆隴;假使對方因為距離太遠而不答應,再 告訴他:「如果你不去堆隴,那就去惹瑪吧!」如此一來,對方有可能礙於情面 而不好意思再次拒絕,或因惹瑪的距離較近而答應前往。 
  
《集學論》中對於「諂誑」有另外一種解釋:「誑」,雖然自己不具備某種 功德,卻在別人面前裝模作樣;「諂」,故意隱藏自己的過失,不讓別人知道。 
  
癸二、修學受持不壞此心之四白法分四: 
一、初白法中,境為一切有情。所作之事:下至嬉笑,乃至命危,於彼斷除知 而故說妄語。若能如此,則於己之親教師及阿闍黎等殊勝境前,不以妄語欺騙。 第一白法:在面對其他有情時,即便只是開個玩笑,甚至遭遇生命危險,都 要避免欺騙他人。假使能做到這一點,自然就不會以妄語欺騙自己的親教師及阿 闍黎等殊勝的對境。此可對治第一黑法。 
二、第二白法,境為一切有情。所作之事:不諂誑彼,住增上心,謂以正直心而安住。此為第四黑法之對治。 
  
第二白法:避免以不正當的手段欺瞞他人,應以正直的心善待其他有情。此 可對治第四黑法。 三、第三白法分三:一、對境和行為,境為一切菩薩。所作之事:於彼生起如大 師想,四處宣揚彼之真實功德。 第三白法:看待菩薩如同看待世尊,並且四處宣揚菩薩的真實功德。此可對 治第三黑法。 
  
二、須守護此。 
夏惹瓦云:「我等雖作相似微善,然無增長之相,反多竭盡之相,此因瞋恚、 輕毀、傷害菩薩及同行故而致竭盡。」是故,若能成辦此及斷除傷害菩薩,則 《集學論》中所說「依於補特伽羅所生傷害」悉皆不生;然於何處有菩薩住非所 能知,故此應如《迦葉請問經》中所說,謂於一切有情起大師想,以修淨相為主。 夏惹瓦大師說:平時我們看似做了不少善業,可是福報不僅沒有增長,反而 逐漸退失,這是我們時常瞋恚、輕毀、傷害菩薩以及同行善友所造成的結果。因 此,若能成辦第三白法,並且避免傷害菩薩,就能防止《集學論》中所謂「依於補特伽羅所生傷害」的過失。簡單來說,在面對其他有情時,就不會因瞋恚、輕 毀、傷害他人,而使自己遭受嚴重的後果。 
  
有人對此提出質疑:「修持第三白法的主要對象是菩薩,但仍有許多有情並 非菩薩,那為何透由修持第三白法並且避免傷害菩薩,就能在面對其他有情時遠 離瞋恚、輕毀等所帶來的過失呢?」正因為我們無法區分周圍哪些有情是菩薩、 哪些不是菩薩的緣故,所以平時應該依照《迦葉請問經》所說的道理,將一切有 情皆視為佛,盡力思維他人的功德、避免觀察他人的過失,修清淨相,藉此便能 遠離《集學論》中所說的過失。 
  
三、宣揚功德的方式。 
宣揚功德:若有聽者時機已至,則應宣說;而非行於四方不作宣揚即成過失。 此為第三黑法之對治。 還未宣揚菩薩的功德前,必須先觀察,假使對方的因緣、時機已經成熟,就 應該為他詳細介紹菩薩的功德;要是時機尚未成熟,就不應該貿然行事,因為那 樣做有可能適得其反。因此,沒有宣說菩薩的功德,並不表示就違犯第三白法。 又此可以對治第三黑法。 
  
四中分二: 
一、正文。 
二、《集學論》等所引的三段經文。 
  
初者, 第四白法分二: 
一、對境,境為自所應成熟之有情。 
二、行為。所作之事:令他 不樂獨一小乘,而執正等菩提。又此謂從自方須令所化趣入大乘;若彼所化不能 發此意樂,則非己過,因非己所能成辦故。由此能斷第二黑法,因己若能由衷欲 置他於一切安樂之究竟處,定不作令他人苦惱、追悔之加行故。 第四白法:對於和自己有緣的眾生,當他們的因緣成熟時,應該設法讓他們 了解大乘法的殊勝,策勵他們希求佛果、進入大乘,不要讓他們僅執著於小乘的 法類。雖然如此,假使自己已經盡力,但是對方依舊無法接受,這也不會成為過 失,因為那不是我們能掌控的。 第四白法主要對治的是第二黑法,因為如果真心希望引領他人走大乘道,就 不會在他人行善之後,做出讓對方苦惱或追悔的行為。 
  
二、《集學論》等所引的三段經文分三:一、令他人發心的利益。 
《獅子請問經》亦云:「由何於多生,夢中尚不捨,此勝菩提心,況於夢醒 時?」答曰:「於村或城市,或任住何境,令正趣菩提,則不捨此心。」 《獅子請問經》也說:要以何種方式,才能多生多劫都不棄捨殊勝的菩提心呢?若在任何時間、地點,都能發心希望帶領其他眾生走向成佛之道,就能使發 心堅固、永不退失。 
  
二、由斷我慢等心,不捨發心。 
又《文殊莊嚴佛土經》云:若能具足斷除我慢、嫉妒、慳吝,見他富饒心生 歡喜四法,則能不捨大願;三、若以發心攝持一切行儀,則能於一切生不離菩提心。《寶 雲經》云:若於一切行儀當中修菩提心、任作何善先發此心,則來生中亦不離此 心寶;此於「如如若人多觀察」等文中明白宣說。 
  
《文殊莊嚴佛土經》說:修學大乘法時,若能斷除我慢、嫉妒、慳吝,並在 見到他人的功德或優點時心生歡喜,具備這四個條件,就不會捨棄為眾生所發的 大願。 《寶雲經》說:平時應於行、住、坐、臥任何的威儀中修學菩提心。比如在 開門時,心中想著:「我正在為眾生開啟通往解脫的大門!」在關門時,心中憶 念:「我正在為眾生關上前往惡趣的大門!」此外,行善前也要先發起菩提心。 總之,平時應該將心緣著眾生,多去思維菩提心的內涵,不斷地策發菩提心,如 此才能生生世世不遠離菩提心。 
  
辛三、若有失壞令其還淨之法。 除「不捨願心」及「不捨有情」二者之外,倘若違犯諸餘學處,於未具菩薩 律儀前,雖無依菩薩戒所生墮罪,然與所許中類善法學處相違,故成惡行,應由 四力而作懺悔。 在修學願心學處時,假使違犯「不捨願心」或是「不捨有情」任何一者,就 等同是棄捨願心;除此之外,要是違犯其他學處,雖然不會導致棄捨願心,並在 還未受持菩薩戒前,也不會因此違犯菩薩戒而產生墮罪,但由於與所承許的願心 學處相違,所以仍是惡行,必須藉由四力懺悔才能淨除。 
  
問答: 
1 七因果教授中的增上意樂提到:「讓眾生離苦得樂的這件事,應該由我 來承擔。」有時自己按照七因果教授的次第來修,也能約略發起這樣的 心;但是有時心中又會現起:「過去已經成就的諸佛一定知道這些眾生 的苦,也一定會想幫助他們,如果連諸佛都無法幫助他們,更何況是身 為凡夫的我?」請問此時應該如何調整這種念頭? 
  
答:有時我們會因周圍苦難的有情眾多,而且他們的狀態持續沒有改善,便認為 諸佛似乎無法利益他們,但實際上並不盡然。在探討「諸佛利益眾生」一事 時,可以分成三點來討論:諸佛的能力、眾生的條件、眾生與佛之間的業緣 關係。 諸佛本身已具備了圓滿的能力,這點不須多作說明;雖然如此,但假使 眾生的條件有限,佛也莫可奈何,就像月影能否倒映在地上的容器中,也要 看容器裡是否有乾淨的水;然而,只有前面兩個條件還是不夠,就像常啼菩 薩雖能親見諸佛,但由於與諸佛的業緣不深,所以修道的進展緩慢,最終在 諸佛的指引下去尋找與他有深厚業緣的法聖上師,心中的證量才得以快速的 提升。 
  
由此可知,諸佛能否實質地利益到眾生,必須具備許多條件,在時機、 因緣等條件都具備時,佛的加持自然能夠呈現。既然如此,一定也有很多與 我們有緣的眾生在等待我們的幫助,所以為了利益他們,應該策勵自己追求 佛果。 
  
2 透由思維七因果教授的內涵後,當得知如母有情正在遭受痛苦逼迫、自 己卻又無能為力時,內心常會感到十分沮喪。請問修悲心時有這種感受 是正確的嗎?應該如何調整才不會陷入沮喪的情緒中? 
  
答:的確,就像我們看到親友受到重病折磨時,內心都會感到不忍,並且因為自 己無計可施而備受煎熬;相同的,當想到如母有情正在輪迴中遭受各種痛苦 時,雖然我們很希望他們能夠早日脫離現狀,但是我們也很清楚自己毫無能 力解救對方,所以內心會感到沮喪也是難免的。 
  
此時讓自己深陷於沮喪的情 緒中並無濟於事,對自己的修行也毫無幫助,所以必須調整自己的心態。 如同我們想要跳脫輪迴的苦海,必須斷除心中的煩惱;相同的道理,一 切如母有情之所以持續在輪迴中受苦,也是因為煩惱造業所導致的,所以想 要救度一切眾生,就必須設法斷除眾生心中的煩惱。 
  
若想斷除眾生的煩惱, 就必須依照眾生的根器而為他們宣說適合的法門,此時如果沒有一切遍智, 根本無法看清每個眾生的因緣條件,也就無法說出適合對方的法門,所以當 下應該策勵自己全力追求一切遍智,以此為動機去造每分善業,並且將所造 的善業迴向無上菩提。 
  
3 在提到發心時,經常說到要「利益一切有情」,但在一切有情中也包含 小乘的阿羅漢及登地的菩薩等聖者,身為凡夫的我應該如何利益他們 呢? 
  
答:不論小乘的阿羅漢或是登地的菩薩,他們的功德都遠超過我們,因此以我們 目前的條件確實很難利益他們。但由於他們的狀態也尚未圓滿 還未斷除 所知障,所以在發心時應該期勉自己:「雖然我目前的能力有限,但為了讓 所有未圓滿的眾生都能究竟離苦得樂,我一定要成就佛果!」如 
  
此才能發起 心繫一切有情的菩提心。因此,在發心的儀軌文中說到:「有情未度應令 度、未解脫者令解脫、未喘息者令喘息、未涅槃者令入涅。」就是希望我們 在發心後能去度化所有尚未圓滿的眾生。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