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gn up to save your podcastsEmail addressPasswordRegisterOrContinue with GoogleAlready have an account? Log in here.
JoJo TV 瞄芝士 是一個分享有趣知識的頻道,在這裡我們會探討神秘的科學、文化,分析離奇的案件、自然現象,普及鮮為人知的冷知識,和對未來可能的假想,總之在這裡會分享一切有趣值得窺探的知識(芝士)喔!... more
FAQs about JoJo TV 瞄芝士:How many episodes does JoJo TV 瞄芝士 have?The podcast currently has 183 episodes available.
February 01, 2021會侵入你夢境的男人 This man【JoJo TV瞄芝士】 會侵入你夢境的男人 This man 觀看影片點這裡 JoJo TV 瞄芝士:YouTube spotify podcast 痞客邦 IG 每個人都會做夢,可是你有沒有反覆夢到過同一個不認識的人呢?這聽起來有些恐怖是吧,但2006年就出現了一個這樣的奇怪現象,有很多人都聲稱自己在夢中見到了「夢男」,那就讓我們來看看事情的起源吧。 起源故事 在2006年1月,紐約市有一位很出名的精神病學家,他的一位女病人畫了一張整天出現在他夢裡的人,病人還表示,這個在夢裡的男子,不只一次對她的私生活提出忠告,但是女病人發誓從來沒有見過這人。 起初醫生並沒有在意,把那張畫遺留在自己的辦公桌上,直到被另一位病人見到,並且一眼就認出了畫中人的樣貌,他竟然說這個人同樣多次出現在他的夢裡,而且在他清醒的時候從來沒見過此人。 醫生覺得很奇怪,就把畫像拍稱照片發給那些經常做夢的病人。在幾個月內,有四位病人聲稱在夢中見過這個男人,後來陸續增加到2000多人見過,他們稱這個人叫做「this man」。 慢慢的見過 「this man」的人越來越多,幾乎遍佈全世界。醫生發現這些夢到「this man」的人,他們之間並沒有相同特徵,並且他們的樣貌與「this man」也不相同。 同時也有網友做了一個網站,在尋找那些夢見「this man」的人。在這個網站上有好多人說出了自己的夢,有人夢到去世的父親變成了「this man」的樣子,有人夢到愛上了「this man」和他逛街吃飯,有些人夢到和他在天上飛。還有夢到「this man」是聖誕老人、綁匪、或是幫助自己逃離惡夢的路人,總之每個人的夢都完全不同,但是唯一相同的就是「this man」的那張臉。 神秘學在互聯網上對這個現象的解釋,大部分都是以神秘學的觀點出發,這些觀點雖然很有趣,但是缺乏了實質的證據。有部分網民深信這個男人是真實存在的,他透過某種超能力去給別人的夢境,從而獲得他要的資訊或者操縱別人的想法,同時也有人認為他潛進別人的夢裏,只是為了個人興趣。 神秘男人的樣貌這個猜測最大的疑點,就是他進入過這麼多人的夢裏,那麼應該會有人在現實中認出他來,所以一般相信這個男人在現實中的樣貌,和他在夢裏並不一樣,另一個猜測說,這個男人生活在另一個次元,因為有很多人在夢裏曾經受過他的指點,所以有一些人認為它就是神靈或者造物主的化身。當然以上都不是這個傳說真正的解釋,其實這件事的真相比我們想像中的更簡單,起初令人感覺不對勁的是,為什麼在2006年之前,從來沒有人提及過this man的這個現象? 揭秘真相我們都知道,人類從上古時期就開始研究夢境,到1900年代,心理學家佛羅伊德開始對夢境進行科學研究,到互聯網興起後,出現無數的解夢網站,如果這個男人真的出現在數以10萬計的人的夢裏,而頻率之高可以令人困擾的話,那麼這個情況之下,沒可能到2006年,才突然有這麼一大群人走出來說見過他。唯一的解釋就是,他在2006年之後才開始不斷入侵我們的夢境,於是有人調查了在2006年出現的這個網站,這裏是第一個發佈this man故事的網站,所以可以說整個都市傳說都是在這個網站裏開始的。 有網友發現的是這個網站的域名是由一家意大利公司註冊,而這家意大利公司擁有另一個網站,就是一家廣告策略公司,這家公司的部分工作就是製造一些惡作劇,或者一些假新聞來達到病毒營銷的目的,他的創始人叫luther Blissett,但正確來講,它並不是一個人,而是一大群人用同一個網名。 Andrea Ntella的工作這群人的頭目叫做Andrea Ntella,他是一個稱得上藝術家的市場策略師,在他的個人網站上,記載了很多他收矚目的工作,其中一個就是this man,而這個出現在幾十萬夢境裏的男人,只是他用一個叫做flash face的軟件拼出來的,那他這次要營銷的是什麼產品?根據他個人網站的記載,那是一部同名的電視劇,IMDB上的資料顯示,這部劇是一個挺有名的恐怖電影導演。 順便說說剛才提到的luther Blissett這個網名,是來自Andrea Natella有參與製作的另一個惡作劇,現在又多了一個問題,為什麼這麼多人都說見過this man呢? 心理學家的解釋根據心理學的精神分析理論,夢境是和潛意識溝通的管道,心理學家榮格曾經說過,在每個人的潛意識裏,都有一個形象,當你面對逆境和困難,或者夢境的內容需要這個角色的時候,這個潛意識的形象就會被創造成夢中的人物,他可能會帶給發夢的人一些正面的信息,達到自我改善的作用。因為this man的面孔是用程序根據常見的人臉整合而成,所以第一眼看到這個男人的樣貌就會覺得很臉熟,而最重要的是,人類根本很難記起在夢裏出現過的人物的樣貌,夢裏的經歷大部分都是由大腦自己創造出來的,對於這些經歷細節部分的回想,我們很有可能運用自己的想像力去填補一些記不起來的地方。 所以當有人在網上不斷詢問,你是不是在夢裏見過這個男人?你看到這個很熟悉的面孔,就很容易將夢境裏的某個人自行腦補成this man。...more0minPlay
January 30, 2021八尺大人真相日本都市傳說【JoJo TV瞄芝士】 八尺大人真相日本都市傳說 觀看影片點這裡 JoJo TV 瞄芝士:YouTube spotify podcast 痞客邦 IG 在日本都市傳說非常多,而其中有很多都出自2ch現在改名叫5ch的網站。之前所講過的《鮫島事件》、《不存在的車站》都是來自這個網站。 那麼今天講到的都市傳說就是著名的「八尺大人」,算得上在日本現代妖怪中最具特色的一位。她的身形高大,出現時帶有神秘的笑聲,這是一種沉甸甸的聲音,ぽぽぽ~ぽぽぽ。 那麼「八尺大人」的故事究竟是怎樣,「八尺大人」之後的結局?就讓我們進入故事,來了解下「八尺大人」的真相吧。 片頭這裡我們稱作者為A君,在一次剛放春假時,A君騎機車去爺爺家玩。因為天氣冷,所以他就留在院子裡曬太陽。可是沒過多久忽然他聽到「ぽぽ、ぽぽっぽ、ぽ、ぽっ…」的怪聲,那並不是機器的聲音,而是人發出來的聲音,是一種非常奇怪的聲響。 他正想看看是什麼發出的聲音時,忽然不知什麼時候庭院的灌木籬上出現了一頂帽子。那並非是帽子放在上面,而是會緩緩向旁邊移動,直到來到圍籬結束的地方,他看見了一名帶著草帽的女性站在前方看著自己。 這位女性身穿白色連身裙,頭部竟然高出有兩公尺高的灌木籬,顯然異常高大。很快她再度移動接著就慢慢離開了,她走後連那奇特的「ぽぽぽ」的聲音也消失。 可奶奶爺爺知道A君的奇遇後立即緊張地追問細節,爺爺聽完事發過程後立即叫A君今晚不要離開,然後說去接K桑過來就離開了家。 沒多久爺爺帶著一個婆婆回來,這位名叫K桑的老婆婆給了A君一張護身符。接著她便跟爺爺上了二樓。奶奶則是跟A君一起,緊盯著A君。 過了一段時間,A君被叫上二樓,進了一間房間。那裡所有的窗戶都被報紙貼滿了,不僅如此還貼了符紙,四個角落都設置了鹽堆。另外,還有一個木製的箱子,上面放了小佛像。 爺爺對A君囑咐道:「天就快黑了,到明天天亮之前都不可以走出這裡。爺爺和奶奶是不會叫你的,也不會和你說話。明天早上七點之前絕對不可以走出這裡。到了七點之後你自己再出來。 」 A君在房間內等到了凌晨1點,突然聽到窗戶有叩叩的聲音,好像是有人用手輕輕敲打窗戶,不過也像是風吹使得窗戶嘎嘎作響,A君只能將電視的聲音放大,強逼自己看著電視。 就在這個時候,A君聽到爺爺的呼喊。他毫不猶豫往門那裡靠近,不過剎那間想起爺爺之前說的話,奶奶爺爺晚上不會和自己說話。的確是很像爺爺的聲音,不過那並不是爺爺的聲音。這時忽然看到角落的鹽堆,上面都變成了黑色。 A君馬上到佛像前坐下,緊握著護身符開始祈禱,就在這時……ぽぽっぽ、ぽ、ぽぽ…的聲音再次出現,而且窗外傳來咚咚、咚咚的聲音更加急促。 總算熬到了早晨,一直開著的電視不知不覺也開始播放晨間新聞。在畫面一角上顯示的時間是七點十三分。窗戶的敲打聲以及昨晚那個聲音也在不知不覺中消失了。 A君打開了門,看到的奶奶和K桑。一下樓發現爸爸也來了,爺爺在大門外喊著「快上車」,A君上了一輛不知哪來的箱型車,車上還有好幾名陌生男子。這些人都是A君的遠親用來混淆「八尺大人」的。箱型車是九人座,A君被叫去坐在正中間,K桑婆婆則是坐在副駕駛座,那些陌生男子把A君包圍了起來。 接著,由爺爺開的小貨車領頭,A君這台箱型車跟在中間。後面是爸爸開的轎車,就這樣成一列出發了。車隊前進的速度很慢,大概只有時速二十公里左右吧。 這時A君又聽到了那個ぽぽぽ…聲音。他緊握著K桑給他的護身符,雖然閉著眼睛頭朝下,但眼睛還是有睜開一點,不小心看見了車外。 A君看到的是白色連身裙,並且跟著車子的速度在前進,她邁著大步跟著。從窗戶上看不到她的頭,不過她似乎打算要窺看車內,開始有彎腰的動作。A君無意識地倒抽一口氣,慌張地緊閉上眼睛,更加緊握著手中的護身符。 叩、叩、叩,車窗傳來敲打的聲音,即使大家看不見也聽不見祂的聲音,但是似乎都能聽到了窗戶被敲打的聲音。不久後,那個聲音跟敲打聲都消失了,總算成功躲過了。 據說八尺大人被封印在那個村莊內,祂專找成年之前的青少年或是小孩子。當小孩子或青少年陷入極度不安的狀態時,祂會裝作身邊的人的聲音來跟你說話,讓你的戒心不知不覺中懈怠了下來。 在那之後過了十年,有一次A君奶奶來了電話,說:封印八尺大人的地藏王被人給破壞掉了。也許她會來到你家也說不定。 在2008年自原作發表之後,開始陸續有人也說自己也遭遇到了「八尺大人」。那這個「八尺大人」的故事是真的嗎?我們先來看看「八尺大人」有沒有與「八尺大人」相關真實存在的證據吧。 八尺樣的起源地 這個故事發生的那個村子到底是哪裡,有人猜是在日本東北地方,理由是目擊者絕大多數都表示是在土地遼闊的地方碰見,而東北地方的青森縣正好是個土地相當多的地方。其實其他也有很多土地遼闊的地區,不過青森縣還有個名為八尺堂的地方,因此才會被聯想在一起。 八尺堂的由來並無任何相關資料,只是個酪農地區,跟八尺大人扯得上關係的除了同名之外就只有一片土地了。由於無法考證名字由來,因此很多網友認為是八尺大人被封印的地方而命名。 另外,也有傳聞是跟名為八尺的人有關係,不過有八尺這樣的姓氏僅在岐阜縣跟愛知縣,人數極少,且這兩個區域大多為山區。 另還有一說,就是愛媛縣的八尺神社,不過其假名為「八尺神社(やさかじんじゃ)」,跟八尺大人的「八尺様(はっしゃくさま)」並不相同,而八尺神社是伊達秀宗的家臣為了守護村子特別建造的,並主祭祀「建速須佐之男命」與「櫛稲田比売命」兩尊神明。這兩個神明是日本神話中的神,有機會我會做影片講講日本那些有趣的神話故事,畢竟日本有著世界上最多的神明。 從以上看來,大多數人還是將焦點放在「八尺」這個詞上,那麼八尺應該就是對應的身高?還是跟這些名詞有關呢? 為何有人見到八尺大人?剛提到2008年以後各地開始出現目擊者,就像原作的文中提到奶奶打了電話過來說「封印八尺大人的地藏王被人破壞了,也許她會來到你家也說不定」,這同時也意味著,八尺大人已經不被限制在那小小村子裡了,也就是說,自那之後任何人都有可能目擊到八尺大人。 另外,在2012年時曾傳出有車為了躲避突然竄出的狸貓,而不小心撞壞了路邊的地藏王菩薩,那時候車子後方突然出現異常高大的女性,還說了句「謝謝」,接著便離開了。雖然不知道她是不是八尺大人,但許多人將這些事情串聯起來,認為這大概就是八尺大人再度活躍的原因。 就連日本藝人ゆりやんレトリィバァ(本名:吉田有里)都曾表示目擊過八尺大人,她表示是在大阪難波的公園看到長髮披肩身穿白色連身裙的高大女性,一邊跳著一邊發出意義不明的聲音,由於她的身高超過具有180公分以上的溜滑梯,因此讓人印象深刻。 八尺大人的真相根據資料顯示八尺大人這個名字是在2008年8月才出現,以這個時間為界,之前是沒有任何文獻或網頁記載過八尺大人的事跡。這就是一個疑點,跟其他的靈異傳聞做比較的話,十至十五年就會有一個受害者的八尺大人,如果早就存在,那麼它絕對沒可能不被人提及。所以,八尺大人是在08年才被創造出來的可能性很高。 根據調查,八尺大人的故事是在2008年8月26日第一次出現在日本網站2CH,的一個專門收集恐怖故事的帖子裏。找到了這個帖子,第一頁其實就已經寫明,他們是不會介意故事的事實的根據。 那麼八尺大人是怎樣由恐怖故事變成靈異傳聞的呢? 只要看看原本的帖子就可以發現,當年的八尺大人並沒有引起多大的反響,就連之後發佈的帖子裏,網友也沒有對其進行過多的討論,而到目前為止,少說也有幾千個恐怖故事,為什麼八尺大人能夠脫穎而出呢? 那是因為八尺大人的故事面世以來,就有一票的粉絲,不斷提到它獨特的笑聲而且從2009年開始,就有網友把故事做成短片上傳到了網上,這些影片也成功爆紅,八尺大人的故事也受到了媒體的關注和瘋狂的轉載,令八尺大人在2014年成功獲得殿堂級恐怖故事的名譽,而且,八尺大人還經常被作為二次創作的題材,改編成漫畫或者遊戲,它在這些漫畫里經常被描寫為一個年輕女子,令八尺大人更加為人熟悉。在故事的起源被人遺忘之後,八尺大人也就慢慢變成了真正的靈異傳聞。 所以說,八尺大人只是被虛構出來的恐怖故事中的一個角色,在經過多次加工之後,原本的出處因為時間被淡忘了,結果,虛構出來的一個角色,就成為了今天人們口中的都市傳說。...more0minPlay
January 29, 2021最早的紅酒是毒藥?葡萄酒系的起源 【JoJo TV瞄芝士】 早的紅酒是毒藥?葡萄酒系的起源 觀看影片點這裡 JoJo TV 瞄芝士:YouTube spotify podcast 痞客邦 IG 我們之前講過許多有趣的起源,譬如綠色的可口可樂、肯德基竟然是冒牌的、甚至比利時與法國的薯條之爭。那麼還有一個大家不會陌生的就是酒了,那今天我們就來講講一些葡萄系酒的起源吧。 葡萄酒的起源 據說有一位古波斯國王,把吃不完的葡萄藏在密封的瓶中,寫上「毒藥」以防他人偷吃。有位被打入冷宮的妃子,湊巧看到這「毒藥」的瓶子,便有輕生之念。喝了幾口後發覺不單不痛苦,反而有種陶醉飄飄欲仙之感。於是她將這件事呈報國王,國王大為驚奇,一試之下果不其然,結果王妃再度獲得寵愛。 據考古資料記載,西元前6000年左右,位於黑海與裏海間的高加索區,就已經開始了葡萄種植和葡萄酒的釀製。在日益豐富的飲食文化中,葡萄酒更是漸漸佔據一席之地。 白蘭地的起源 在16世紀,由於葡萄酒產量的增加及海運的途耗時間長,使法國葡萄酒變質滯銷。這時,聰明的荷蘭商人用這些葡萄酒作原料,加工成葡萄蒸餾酒,這樣不僅不會因長途運輸而變質,而且運費大幅度降低。1701年,法國與西班牙爆發戰爭,運酒船經常停航,大量經過蒸餾的葡萄酒存貨不得不被存放於橡木桶中。 戰後,人們發現橡木桶中的酒顏色由原來的無色透明變為琥珀般的金黃色,而且香更芬芳,味尤醇和。至此產生了白蘭地生產工藝的雛形──發酵、蒸餾、貯藏。 現在白蘭地也成為男人的香水,因為喝白蘭地口腔中無異味,很多紳士在邀請女士共舞前喝一口白蘭地就會變得魅力無窮喔…… 香檳的起源據史書記載,1668年,法國北部的香檳省有瞎子修士,名叫丹”佩里農,偶然一次,修士將發酵程度不同的葡萄酒混合,有一些酒還沒有發酵完全,第二年取出的時候塞子「砰」的一聲不翼而飛,而且酒質清澈、味美甘冽,冒出了很多小星星一樣的氣泡,當時有人也成為炸彈酒。 因原產地保護的原因,必須是在法國香檳地區內釀造的含汽葡萄酒,才可稱為香檳酒,其它國家的此類產品就只能稱為起泡酒。目前起泡葡萄酒的工藝也越來越複雜,在發酵到7度酒精的時候再添加耐高壓的酵母,裝瓶倒置45度發酵。在二次發酵完成後產生3-5個大氣壓,死去的酵母會慢慢沉入瓶底產生沉澱物,香檳區的傳統是由搖瓶工人每日旋轉(1/8圈)且抬高人字形架上的瓶子,這個動作稱為「搖瓶」(remuage),目的是要讓死去的酵母沉澱物堆積到瓶口,以便除去。不要小看這個動作,在很長一段時間裏,都是由工人手工地按照一定的時間頻率和角度進行轉動的,直到今天,人們即使用大的木架來代替,也是半手工的方式。 製作香檳其間的工作量可想而知。約三個星期後,所有的沉積物會完全堆積在瓶口,此時即可開瓶去除酒渣。為了自瓶口除去沉澱物而不影響香檳酒,動作必須非常熟練才能勝任。較現代的方式是將瓶頸浸入極低溫(-30℃)的鹽水中,讓瓶口的酒渣結成冰塊,然後利用瓶中的氣壓會將冰塊推出瓶外。在蓋上最後的瓶塞之前,工人們會添加「味液」(dose 或稱 liqueur d'expedition),成份則是每家香檳酒廠的秘方,主要為葡萄酒和不定量的糖份。 這個過程結束後,不記年香檳要再陳放十二個月以後才能出售;年份香檳更要等待該收成年份三年以上才能出售。法王路易十五的情人龐巴度夫人De Pompadour曾說過:「Champagne香檳是讓女人喝下去變得漂亮的唯一一種酒。」而巴黎人則斷言:「Champagne香檳是一個年輕男子在做第一件錯事時所喝的酒。」因為,女人喝香檳會變得更美麗,而男人則被美麗所惑。對於拿破崙來說香檳適合在任何場合來享用,「當我勝利的時候用一瓶香檳來獎勵自己,當我失敗的時候開啟一瓶香檳來安慰自己。。。。。。」 冰酒的起源 關於冰酒的起源的時間有兩種說法,一個是說冰酒起源於1765年,另外一個相對普遍的說法則是1794年。但據考證得到一致認同的是冰酒最早起源於德國弗蘭克地區,一場突如其來的早雪,讓葡萄推遲了採收,本來酒農們都以為當年肯定是顆粒無收了,但是因為捨不得丟棄這些葡萄,他們還是硬着頭皮把結了冰的葡萄柞汁,然後釀製成酒,沒想到三個月後,奇蹟發生了,酒窖里發出陣陣沁人心脾,如蜂蜜般香甜的酒香,風味獨特,芬芳異常,與一般的葡萄酒相比簡直是天壤之別。 弗蘭克地區所有的酒莊主人品嘗之後,都認為這是一個奇蹟,這種用結了冰的葡萄來釀酒的方法就此傳開,並由此而名揚世界。這就是冰酒的創世紀。 雞尾酒的起源雞尾酒起源美國,雞尾酒源自美國獨立戰爭末期,一位移居美國的愛爾蘭少女貝西。她在約克鎮附近開了一家小客棧,當時有許多的海軍軍官和政府官員經常光顧這家客棧。貝西有一個鄰居是「親英派」,家裏養着許多雞,在一次美法兩國軍官的聚會上,貝西從鄰居那裏偷來的雞為軍官們準備了一頓豐盛的雞宴。餐後大家都去酒吧飲酒助興,驟然間軍官們發現在每個酒杯上都插着一根「親英派」鄰居所養公雞的羽毛,而且貝西正手持羽毛在調製一種混合飲料,大家馬上明白了。在舉杯祝酒的時候,一位軍官舉杯高呼「雞尾萬歲!」 從此,凡是由貝西調製的或按貝西的調酒方法調製的這種酒,都被稱作雞尾酒而風行各地。...more0minPlay
January 28, 2021復仇會帶入人們什麼好處?【JoJo TV瞄芝士】復仇會帶入人們什麼好處? 觀看影片點這裡 JoJo TV 瞄芝士:YouTube spotify podcast 痞客邦 IG 冤冤相報何時了?我們都知道這句話,但是每當你被人冒犯時,是不是都有一剎那幻想過使用暴力復仇?幸好它只出現在你的大腦裡。 復仇的故事總是苦樂參半,例如荷馬史詩《伊利亞特》(The Iliad)中描繪的特洛伊之戰。 自從人類出現在地球上開始,復仇就成為人類行為的一部分。歷史上的文學都曾寫過復仇,從希臘悲劇,要殺死自己的母親來為父親報仇的《俄瑞斯忒亞》(Oresteia trilogy),到莎士比亞的《哈姆雷特》。很多人無疑都曾想像過報復那些傷害我們的人,甚至把他們痛打一頓。在那個時刻,這樣做有可能幫助我們宣洩情緒。但是,是什麼動機讓我們想要復仇?研究者開始得到一些答案。他們發現復仇會帶來一些意想不到的好處。 復仇是一種強大的情緒驅動力,它動員人們行動起來。這在人類中是一種非常普遍的體驗。來自任何一個群體、社會的人都理解發怒和想要傷害那些傷害自己的人。 邁阿密大學的進化心理學家邁克爾·麥卡洛(Michael McCullough),研究復仇和寬恕已經超過十年。他的研究表明,高達20%的殺人罪和60%的校園槍擊案與復仇有關。它也會改變政治。 雖然有關攻擊性的話題已經有很多的研究,攻擊性的觸發物包括酒精、受辱和自戀的個性,但是對復仇的認識卻有些不足。由於很難把復仇與暴力行為區分開來,所以這個話題很難研究。 當一個人受到侮辱或者在社會上被拒斥時,他的情感會感到痛苦。當被試者感到受到冒犯後,那些作出進攻反應的人,其大腦與痛苦相關的區域最為活躍。以進攻來回應威脅和傷害的原理源自遠古時期的進化趨勢。 在一個跟蹤調查中,學者驚訝的發現情感傷痛與愉悅感之間存在複雜的聯繫。雖然被拒斥在一開始時讓人感到傷痛,但是當出現報復機會時,這種傷痛很快就會被愉悅所掩蓋。它甚至會激活大腦已知的獎賞機制。受到挑釁的人之所以採取進攻行為是因為這會產生”愉悅回饋"。復仇似乎真的能給人帶來快樂。 在一系列實驗後,研究團隊把這些結果放到一起,得出了驚人的結論。不僅復仇能給人帶來愉悅,而且人們是可以控制自己的這種愉悅。其中一組實驗者,吃下了控制情緒的藥片,其實那些只是普通的「維他命」,可結果吃下藥片的人都沒有報復行為。 這有可能解釋為什麼追尋復仇快感的人無法預見對個人的災難性後果。比如,會使得自身的名譽受損、甚至是牢獄之災。 於是問題來了,既然復仇會給我們帶來這麼多麻煩,為什麼這種看似毀滅性的行為會在人類的進化過程中留存下來?答案遠不只是進化中發生的一個錯誤,復仇有重要的用途。它的存在是一件好事。它的主要目標是發揮威懾的作用,這對我們的生存來說顯然是一種有利條件。 即使是威脅復仇也可能威懾攻擊方,研究學者說:「受到傷害後作出回應的人比逆來順受,縱容壞人的人生活的更好。」當大家都知道你是一個會復仇的人,就不會在有人會去欺負你,欺軟怕硬也是人類的天性。 所以,復仇的一個主要目的是震懾他人,讓自己免遭傷害。這確實是一件非常好的事,但那並不意味著應當鼓勵人們沉溺於尋仇,應為這會給社會以及自身帶來嚴重後果。研究人員起碼知道了這不是受害心理的產物,希望可以幫助人們控制復仇的慾望。...more0minPlay
January 27, 2021韓國都市傳說 密閉空間被電風扇吹死事件【JoJo TV瞄芝士】 韓國都市傳說 密閉空間被電風扇吹死事件 觀看影片點這裡 JoJo TV 瞄芝士:YouTube spotify podcast 痞客邦 IG 韓國文化對世界影響力越來越強,從電視劇到偶像團體都牽動著不少人的心,不少人都會選擇去韓國觀光。但讀者們有沒有發現在韓國掃貨以及掃各種家電時,很多電風扇上都寫著「此產品有導致失溫及窒息風險」的標語呢? 沒錯,今天冷知識要向大家介紹的就是,韓國恐怖殺人電風扇,這個在韓國流傳已久的都市傳說。嗯,應該沒有什麼比被電風扇吹死恐怖了吧。 許多韓國人認為在密閉空間內吹電風扇是件絕對危險,甚至致命的行為。而在1973年7月9日還發生著名的「電風扇密室殺人事件」更是將這種都市傳說恐慌推至最高峰。不只老年人對此深信不疑,就連較為中年或年輕一輩的韓國人也會在每年夏天談論這個話題。還有人為此展開一項小小問卷調查,發現大約20個受訪對象中所有人都聽過這項都市傳說,其中過半都確信無疑,其中還有很多是大學生。 到底為什麼韓國人會信這看似荒唐的都市傳說?其具體發生的時間與地點已不可考,但在1920到30年代之間,當電風扇首次被引進韓國時,電風扇就已經跟「中暑、窒息、失溫、臉部癱瘓、痲痹」等等症狀的聯想分不開了。當然這個讓人聯想到攝影首次被傳入清末的中國時,當時人們對這門新技術的恐懼,人為照相時的閃光燈會把人類的靈魂吸進去,讓人永世不得超生,是不是也如出一轍呢? 最早關於密閉空間內使用電風扇可能造成危險的報導,據香港中文大學教授鍾樂偉出版的《韓瘋──讓世人瘋狂的韓國現象》一書中提到:「在1927年的韓國《中外日報》,有一篇關於「扇風機病」的報導。報導指出,使用電風扇時,由於電風扇吹向正面,會產生真空效應,氣流會抽走身邊附近氧氣供應,會使人出現有害反應,包括噁心、窒息與面部麻痺。 這種對於電風扇的恐懼一直在韓國民間不分老幼存在著,最後這種迷信終於在1973年「電風扇密室殺人事件」看似得到了確認:1973年7月9日,韓國報紙報導了一單密室死亡個案,當中,一名20歲的韓國男子發現倒臥於一間密室之中,房間的門和窗都關閉了,只有兩部正在運作中的電風扇。事件牽起了社會對電風扇的大恐慌,蔓延全國,絕大多數人都相信這種因電風扇導致死亡的說法。其後每年夏天,在韓國媒體上都曾報導過有關在密室中發現電風扇死亡的意外,例如在1990年至2004年間,就有10單關於這類死亡事件的城市傳聞。 」在韓國曾經也流傳著這項都市傳說的陰謀論,恐怖電風扇密室殺人事件其實是韓國政府在1970年代能源危機發生時,為了讓民間用電量下降所想出來的宣傳方法,但由於早在1927年就有相關報導出現,這項陰謀論最後也不攻自破。 雖然電風扇密室殺人事件並不真實,但是很多人會感到好奇,在密室內開電風扇究竟會不會有危險呢?這種恐懼會不會有一定道理呢?科學或醫學能不能證實電風扇是否對人體有害? 所以醫學界的確對於電風扇可能對人體造成的危害展開了長期不斷的研究與辯論。在密室電風扇可能造成的危險,譬如中暑、失溫、窒息中,最有可能發生的要算是中暑了。那我們來看看中暑、失溫、窒息著三種說法的依據是什麼吧。 中暑:氣流移動會造成人類體表的汗水蒸發,進而冷卻人體。但如果人體周圍的溫度高於體溫,再藉由電風扇源源不斷地把較熱的氣流吹向人體,這時候體表汗水雖然蒸發了,體溫卻會不斷上升,最後造成了中暑現象。美國環保署甚至發過一項聲明,呼籲人們不要在室溫超過攝氏32度的密閉室內使用電風扇,除非確定室外低於攝氏32度,且室內至少有一扇窗戶是打開的。 失溫:相對於中暑,失溫則是人體自身的體溫調節功能失常,使得人體處於過低的體溫中。當夜晚來臨或人體處於睡眠狀態時,體內的新陳代謝機制會趨緩下來,讓人體對於溫度變化變得更敏感,對於外界溫度變化的應對能力同時也下降了。如上所述,電風扇在室內造成的氣流移動會讓體溫下降,因此我們吹電風扇時覺得非常涼快,但許多人認為長期暴露在這種現象下,人體會有失溫風險。但至今仍然沒有科學研究指出這個機制讓體溫下降的程度會造成失溫現象。事實上也沒有多少人會一直久開著電風扇直到出現失溫現象,況且失溫造成的死亡,通常體溫要下降到攝氏30度以下時才會發生(人類正常體溫是攝氏36.5到37.5度),考量到要吹多大隻的電風扇以及要吹多久,人類體溫才會降到30度以下,這項恐慌實是不攻自破了。 窒息:許多人認為密室內的電風扇會造成人體二氧化碳中毒進而窒息。的確,人體呼出的氣體中二氧化碳濃度遠高於氧氣,再加上在密閉內的空間中無法補充氧氣,電風扇卻不斷讓高濃度的二氧化碳在密閉空間內循環,更是危險。但實際上絕少有空間是真的密閉的,完全密閉的空間除了在實驗室以外的地方出現機率非常低,事實上氧氣補充無時無刻都在進行中。大家很擔心的理論上高濃度二氧化碳事實上也不太可能發生,因為電風扇在循環氣流時,同時也把人體附近呼出的高濃度二氧化碳較為平均地循環至房間各個角落,並不會有人體不斷被高濃度二氧化碳包圍籠罩的情形發生。 這又讓人有所疑問,既然恐怖電風扇密室殺人事件的科學及醫學根據如此薄弱,為什麼韓國人還對此信之不疑呢? 醫學社會學教授Shelly Adler提出了一項觀察:同一項生物事實在不同的社會或文化脈絡中會形成不同的生物解讀,同時在不同的地區對人們造成不同的「影響」。因為即使是生物學這樣看似有深厚科學基礎支持的學門,都會在不同地區出現不同的理解。也就是說,如果你堅信某項東西真的能傷害你,那這種堅信或許會形成事實,我們在各種安慰劑效應中都知道這種心理干擾生理可能帶來的影響。 另外當然是媒體的推波助瀾有關,媒體對樂於過度渲染。當社會上發生了意外或因病死亡的案例,媒體不斷專注於報導這些往生者的房間內都有開著的電風扇,而選擇性忽略這些人可能有心臟病、中風、高血壓等等病史。人們永遠對陰謀論興趣濃厚,所以媒體更願意講述這些,而不願意分析真相。就像魔術如果被解謎,人們會立即失去情趣,漸漸的造成這種社會的集體恐慌,讓人們對這類報導更有興趣,最後獲得高點擊率、收視率。 好了,今天對於恐怖電風扇密室殺人事件的冷知識就介紹到這裡,各位讀者有沒有覺得對於韓國又多了一點認識了呢?...more0minPlay
January 26, 2021有損健康的睡眠六大迷思 看你有沒有中招? 【JoJo TV瞄芝士】 有損健康的睡眠六大迷思 看你有沒有中招? 觀看影片點這裡 JoJo TV 瞄芝士:YouTube spotify podcast 痞客邦 IG 誰都知道良好睡眠對健康的重要性。研究人員說,睡不好可以損害我們的健康、讓我們情緒不佳,甚至還能減壽。美國紐約大學的一個研究小組上網搜了搜,看看都有哪些聲稱有助睡眠的常見迷思?然後,研究人員用最佳科學證據針對每一項迷思進行研究和比較,並把結果發表在睡眠健康雜誌上。他們希望通過揭開這些睡眠迷思,讓人們了解真相,從而改善人們的身心健康。 迷思一:睡眠不足5個小時也沒問題?這一說法存在已久。而且,人們總是拿英國已故女首相撒切爾夫人做例子。撒切爾每晚只睡4個小時。而德國總理默克爾也有過類似說法。在那些成功的商業和企業圈中這樣的說法也不少見,他們稱把更多的時間用於工作上而不是牀上。然而研究人員說,每天不足5個小時睡眠是健康的這一說法是最有害健康的迷思之一。羅賓斯博士說,「我們有大量證據顯示,如果總是睡眠5個或是少於5個小時會大大增加有損健康的風險。」其中包括增加心臟病和中風這樣的心血管疾病風險,可能縮短預期壽命。因此,研究人員建議人們應該盡量爭取每晚睡足7到8個小時。 迷思二:上牀前喝酒有助於睡眠 這種說法也一直是個迷思,無論是喝一杯果酒、威士忌還是一瓶啤酒都會影響睡眠質量。羅賓斯博士表示,睡前喝一杯可能會有助於入睡,但是會顯著降低你夜間休息的質量,尤其干擾快速動眼睡眠(REM, rapid eye movement) 。這一階段睡眠對記憶力和學習非常重要。因此,雖然你喝了酒更容易入睡,但卻影響睡眠質量。此外,酒精也可能會讓你半夜起來上廁所。 迷思三:在牀上看電視幫助你放鬆 你有沒有想過自己在上牀前放鬆一下,比如看一會電視?但羅賓斯表示,通常我們晚間看電視是看晚間新聞,所看的內容可能會讓你失眠或給你上牀前帶來壓力和緊張。除了電視,還有智能手機和平板電腦等電子設備。研究已經證明這些設備發出的藍光可能會延遲褪黑激素的產生,褪黑激素有助於人體進入睡眠狀態。 迷思四:只要一直躺著就能睡著 你總是希望盡快入睡,試著數數,但試了很久還是睡不著。這時你該怎麼辦? 答案是不要再繼續試圖強迫自己入睡。例如,可以起牀做點不用腦子的事情,就像疊襪子等瑣事。根據羅賓斯,一般來說健康人大約需要15分鐘就能進入睡眠狀態,如果很長時間不能入睡,乾脆起牀換個環境。 迷思五:鬧鐘響後再睡一會很多人有鬧鐘響了之後再小睡一會的習慣,認為這額外幾分鐘的睡眠可以起到很大作用。但研究小組人員認為,這其實沒有什麼不同。鬧鐘響了就應該起牀。羅賓斯博士建議,鬧表響了就應該起牀,即使你覺得有點昏昏欲睡,但不要受到再睡一會的誘惑。因為這時候即使你又睡著了,也是很輕的、低質量的睡眠。 迷思六:睡覺打鼾無害健康打呼嚕可能是無害的,但它也可能是睡眠呼吸暫停的症狀。因為睡眠時打鼾可以引起喉嚨肌肉放鬆、狹窄,這樣會導致人們呼吸暫停。有這樣症狀的人更有可能患高血壓、出現心律不齊 、突發心臟病或是中風等風險。當打鼾打得很響,就要注意患病的可能性。羅賓斯博士總結道:「睡眠是我們今晚可以做的最重要的事情之一,它可以改善我們的身心健康並延長我們的壽命。」 希望今晚大家可以做個好夢喔。...more0minPlay
January 25, 2021智慧口罩誕生 人類與病毒共存【JoJo TV瞄芝士】 智慧口罩誕生 人類與病毒共存 JoJo TV 瞄芝士:YouTube spotify podcast blogger IG 收聽聲音版本podcast 看影片請點這裡 科技搭配防疫,電子遊戲周邊設備廠商推出了智能口罩,號稱防疫效果媲美N95口罩,而且還內建麥克風。電子遊戲周邊設備公司雷蛇(Razer)在2021年線上消費電子展(CES)推出這款智能口罩,口罩內建麥克風和揚聲器,能擴大佩戴者的聲音,使其聲音聽起來不會有被捂住或蒙蔽的感覺。口罩還設計了內建的通風裝置,能夠調節氣流,排出佩戴者呼出的較熱空氣,同時導入周圍較冷的空氣。雷蛇宣稱這款智能口罩防護力能達到N95口罩的效果,但是並沒有機構認證其宣稱內容。 最特別的是這款口罩中間是半透明的,讓別人能夠更清楚看到佩戴者的嘴型,有助於讀唇語和辨別臉部情緒和特徵。 此外,它配有感光器,在黑暗環境下會啟動「低光模式」,內建的RGB三原色光能提供不同顏色組合的光線照亮嘴部。內建這麼多電子設備,這款口罩也需要充電盒為口罩充電,充電盒支援無線充電,為口罩充電的同時,充電盒內建的紫外線光還能為口罩消毒。雷蛇目前推出的這款口罩只是概念原型,沒有售價和發佈日期,也不清楚未來是否會量產上市。 從這款口罩的概念和設計來看,它對新冠疫情下人們的生活或許有很大的用途,但內建這麼多的電子裝置,很重要的一點是,佩戴時舒適度又是如何呢?是雷蛇公司表示,該口罩在接觸臉部的地方配備有柔軟的硅膠,佩戴時能夠保障舒適度。而且該款口罩在佩戴時,口罩本身並不會接觸口鼻部位,也不會貼在口鼻上面,扣住耳朵的束帶比一般口罩更寬,因此減少了對耳朵束緊壓力。不過科技產品網站Verge表示,這款概念口罩內建的通風裝置的耐用性仍然需要做進一步測試,以確定過濾材料多久需要更換。 不管如何,這也是人類開始要與病毒共存的準備,說不定從此以後口罩就成了人類的時尚裝飾之一了呢?...more0minPlay
January 24, 2021愛的荷爾蒙對人類與動物的各種影響【JoJo TV瞄芝士】 愛的荷爾蒙對人類與動物的各種影響 觀看影片點這裡 JoJo TV 瞄芝士:YouTube spotify podcast 痞客邦 IG 什麼是「愛的荷爾蒙」?它其實就是催產素,它有助於建立信任、維繫感情紐帶催產素是一種哺乳動物神經垂體激素,戀人們渴望親密的關係,正是由於催產素在起作用。催產素有助於克服社交羞澀感,培養社交能力。人們認為,催產素使人與人之間建立起相互信任的感情。催產素使母嬰之間的聯繫如此緊密,因此人們將催產素稱之為「擁抱荷爾蒙」和「愛的荷爾蒙」。但人類發現,很多物種的雄性剛做了爸爸其催產素水平也會有變化,有些情況令人感到很不可思議。 1.催產素促成跨物種的友誼 寵物犬當主人出現時,體內會分泌催產素,每當主人同其進行眼神交流,寵物犬所分泌的催產素會大幅增加。 寵物犬大腦的催產素的充分釋放,會促進其與主人之間的互動和交流。寵物犬與主人對視的時間越久,體內催產素的水平則越高。事實上,平均而言,寵物犬體內的催產素水平是貓的五倍。 2.猴爸也會一同照護後代狨猴和絹毛猴是中南美洲的猴子,屬於家族群居動物。當一位雌猴懷孕時,雄性伴侶會察其顏觀其色,增重隨之會增加。隨著老婆懷孕肚子變大,凖爸爸需要增加自己的體重,便於日後撫養孩子。在這段時間,將為人父的雄猴會大量分泌催產素、雌激素和催乳素。這種激素的調節與變化使凖爸爸能更好地照顧子女。狨猴的前肢下方有一對乳頭,母猴懷孕期間,將做爸爸的公猴的乳頭也會增大。似乎只要幾項激素水平的變化,便對我們如何理解男女分工產生很大影響。 3.催產素對海島貓鼬的影響海島貓鼬是教科書上列為典型的能合作互助的群居動物。最多可達50隻共同生活,互助挖洞,互相把風放哨。對於同類的幼崽,它們會代為照看,辛勤哺育,傳授本領。但是還可以使得海島貓鼬合作精神更上一層。如何辦到呢?很簡單。在南非的庫魯曼河保護區,兩名劍橋大學的教授為了觀察催產素的作用,將海島貓鼬分為四組,進行實驗研究。攝入「愛素」的這一組海島貓鼬,站崗打洞的時間增長,不再那麼好斗,陪伴幼崽的時間增長,分給幼崽的食物也增多。但個體卻付出了代價。服用催產素後,為自身覓食的時間減少,食量也隨之下降。 4.少數甲蟲會照顧新生後代埋葬蟲是一種罕有的會照顧其幼蟲的昆蟲。在英國發現的這一物種,父母會一同照顧幼蟲。當母甲蟲懷孕時,會把卵產在它們埋在地下當食物及築巢的死老鼠屍體上。幼蟲孵化出來後會以死老鼠為食。這種甲蟲的幼蟲會乞食,這在昆蟲類也是很罕見的。它們饑餓時,會用微小的四肢搔父母身體,然後成蟲用反芻的方式給幼蟲餵食。 5.催產素決定伴侶是否忠誠北美大草原田鼠是一夫一妻制的典範,雄性田鼠會主動承擔起照顧後代的責任,是忠誠的伴侶。而草甸田鼠是多妻制,雄鼠有多個配偶,卻很少照顧後代,也很少和雌鼠築巢廝守。科學家對兩個物種進行了比較研究,揭開了為何有這種配偶差異的原因。大草原田鼠大腦獎賞中樞中分泌的加壓素受體比草甸田鼠高。加壓素受體則與「愛的荷爾蒙」催產素有關。同時,科學家認為,人類男性會是「忠誠的伴侶」還是「花花公子」,也取決於人腦中與加壓素受體有關的微衛星基因的差異。 6.愛撫可以降低血壓根據對乳鼠的研究,在餵食的過程中,如果有父母的愛撫呵護,乳鼠的血壓比沒有愛撫的時候要低。這是由於迷走神經的張力有所增強,在愛撫的作用下,副交感神經活動增強,交感神經活動減弱,對於心臟有抑製作用,能降低血壓。科學家發現催產素不但有助於降低乳鼠的血壓,催產素對人類也有同樣的效果。因此並非只有人類才受益於擁抱和愛的食物喔。...more0minPlay
January 23, 2021「妃姬子」vs「裂口女」日本平成最強妖怪 日本都市傳說【JoJo TV瞄芝士】 「妃姬子」vs「裂口女」日本平成最強妖怪 日本都市傳說 觀看影片點這裡 JoJo TV 瞄芝士:YouTube spotify podcast 痞客邦 IG 日本是世界上出名神鬼多的國家,被稱為800萬神國,自然他們的都市傳說也非常多。今天我們要講的都市傳說就叫做妃姬子「ひきこ」,這個妖怪也揭露了日本學校霸凌的問題。 那妃姬子到底講述的是怎樣的故事呢,相傳妃姬子出沒於下雨天,身上穿著破爛的白色衣服,手中會拖著一個像是洋娃娃的東西行走。她的眼睛上吊著,嘴巴裂開到耳邊,仔細一看赫然發現,她拖著的並不是洋娃娃,而是小學生或是同齡的小孩。她會將看到自己的小孩以及霸凌他人的小孩抓起來並拖在地上行走,直到…… 片頭 妃姬子的本名是「森妃姫子」日語唸做「もりひきこ(MO RI HI KI KO)」,其中「妃姬子」在日語與「引き子(拖著孩子)」同音。 她原本是個高挑的美少女優等生,因為成績優秀、容貌秀麗,所以深受老師的疼愛,但同時也因此招來其他學生的嫉妒,漸漸地開始霸凌她,他們會拉她的腳在校園中拖行,使得她的全身佈滿傷痕。後來她在家養傷,她不但得不到父母的同情還遭受虐待,父母認為她惹事生非並把她軟禁在家中。即使傷養好了可以上學,但長期的軟禁加上校園霸凌的陰影也導致了她不願出門的心理障礙,而不出門的她被人稱為「ひきこもり(HI KI KO MO RI)」,直譯是閉門不出,也就是所謂的「繭居族」,正巧這個詞也是「森妃姬子」的姓名互換的讀音。 這導致妃姬子拒絕去上學,但是她得不到父母親的認同不,父母不相信她說的霸凌,反而認為她只是想逃避上學,因此毆打虐待妃姬子,面對雙管齊下的壓力,妃姬子的恨意日漸累積,最終在學校回家的路上自殺,稱為了妖怪。 因此也有許多人認為,妃姬子的都市傳說除了訴說日本的霸凌現象,同時也在探討「繭居族」的起因,畢竟妃姬子是遭受霸凌導致閉門不出,這也是日本社會常見的隱憂。 妃姬子攻擊的對象妃姬子主要攻擊小學生或同齡孩子,尤其是霸凌他人的孩子,但如果是被霸凌的小孩她就不會攻擊,除此之外,還有一種人她不會攻擊,那就是與曾經霸凌她的人同名同姓,但霸凌她的人究竟叫什麼名字,至今仍是個謎。 妃姬子的特徵主要是破爛的白衣,速度很快,臉上布滿傷痕,頭髮很長,身材高大,以及最讓人震懾的那張裂到耳邊的血盆大口。說到血盆大口肯定有不少人想到另一個知名的都市傳說「裂嘴女」,沒錯,她們特徵非常相近,只是起源有些不同,如果大家有興趣的話,我之後會做關於「裂嘴女」的故事。 如果妃姬子與裂口女相遇,那一定是一件非常尷尬的事,嗯,也許她們會相處的很好,畢竟看起來像是同類。網上有網友曾經比對過她們的速度,最後裂嘴女已百公尺3秒的成績獲勝。 遇到妃姬子該怎麼辦?日本都市傳說的妖怪通常都會有破解方法,每個妖怪的方法都不同,一般都與他們的身世有關,例如裂嘴女怕髮膠,原因是她因為整形過程中聞到醫生髮膠的味道扭動身體,而最終導致手術失敗而毀容。 而妃姬子則是受到霸凌含恨而死,因此如果對著她喊「引っ張るぞ! 引っ張るぞ!( 我要拉你喔! 我要拉你喔!)」,她就會想起自己被拖在地上的回憶,因而感到非常害怕。 又或是拿出鏡子照她,她看到自己的容貌就會感到崩潰。而且還是害怕生前欺負她的同學,因此不會攻擊跟那些學生有著相同名字的小孩。她也不會襲擊同樣遭受霸凌的孩子。 妃姬子的都市傳說出現的比較晚,是在2000年初開始流傳,因此比起著名的裂嘴女,妃姬子則鮮為人知。 當然這個只是一個恐怖故事而已,但是為何會流傳出這樣的恐怖故事呢? 故事裡的含義 埋藏在恐怖故事背後的寓意,是各國都需要認真看待的「校園霸凌」議題。孩子們從小成長的環境,由學校生活佔據了很大一部份。我們在學校裡學習如何群體生活、發展社會化的社交功能,同時培養將來處事的態度和想法。 在這個會無條件吸收任何事物的時期,若是遭受到同學排擠、欺負,所累積的那些挫折、背叛以及得不到認同的遺憾,會深深的影響被霸凌者未來長大的性格,年幼的心靈是很輕易能夠被扭曲的。 不只是被霸凌者的家庭需要更加關心自己的孩子,多多開導陪伴之外,更重要的是「霸凌者的家屬」。霸凌可以說是人類的天性,所以因盡可能去了解你的孩子,並盡可能引導他們去換位思考,讓他們可以體會到被霸凌者的處境。而不要只是暴力言語責罵,因為你的責罵孩子不一定能聽進去,反而學到了暴力對待他人來洩憤。不論你我,在各時期都有可能遇到霸凌,勇於面對、勇敢坦承並求助他人,必須讓孩子們知道社會大眾十分正視這些問題,期望避免更多悲劇發生。...more0minPlay
January 22, 2021男人「蛋蛋」也有味蕾?這是真的嗎?睪丸味覺大挑戰!【JoJo TV瞄芝士】 男人「蛋蛋」也有味蕾?這是真的嗎?睪丸味覺大挑戰! 觀看影片點這裡 JoJo TV 瞄芝士:YouTube spotify podcast 痞客邦 IG 一位國外的網友在 4Chan 討論區發佈了一則貼文,內容描述自己讀了一篇 2013 年的網路科學文章,得知男性的睪丸具有像舌頭上的味蕾一樣的味覺受器,於是他真的將自己的蛋蛋泡進糖水看看。驚人的是,蛋蛋好像真的會感受到甜味! 這股「蛋蛋有味蕾」的重大發現,開始在國外的迷因界開始逐漸擴大…… 逐漸擴大的「蛋蛋味覺挑戰」這般有趣的消息一出,推特和抖音上瞬間多了許多親自挑戰用蛋蛋來「嚐嚐」味道的人,有用醬油的,還有檸檬汁、糖水,甚至還有人使用烤肉醬!有些人說他好像真的嘗到味道了,非常的驚訝與感到訝異,卻也有些人說根本嚐不到味道,認為這完全是一個錯誤消息。但無論如何,這項「蛋蛋味覺挑戰」在眾人的「親身驗證」之下越傳越兇,關鍵字搜尋量也逐漸飛升…… 不過,以科學的角度來解釋,到底有沒有辦法藉由蛋蛋來嚐到味道呢?要解釋這個問題,首先就得要先了解味覺到底是如何傳導的!味覺的傳導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在揭開真相之前,還是先回到舌頭上來了解一下,究竟我們的味蕾是如何讓我們嚐到味道的呢?人類的舌頭上有非常多的味蕾,味蕾裡面有許多細胞,分別是:負責偵測味道的味覺細胞 (taste cell)、負責支持味蕾架構的支持細胞 (supporting cell),還有未來會分化成長成上述這兩種細胞的基底細胞 (basal cell)。這三種味蕾細胞大部分都長在味乳突 (taste papillae) 上,佈滿整個舌頭。 味覺細胞的尖端分布很多味覺毛,味覺毛上則分布很多通道蛋白,也就是所謂的「味覺受器」。當特定的味覺受器和特定的分子或離子結合後,味覺細胞會產生一個電位,讓連接著味蕾的神經將此電位傳至大腦,進而產生不同味覺。比如說:和氫離子結合就會產生酸味、和鈉離子結合就會產生鹹味,而比較近期發現的鮮味,則是和穀氨酸結合產生的喔!總而言之,只要大腦產生味覺,我們就會有「這杯飲料好甜」或是「這顆糖果好酸」諸如此類的反應。 不過這邊來小小跟大家釐清一個觀念!大家應該都有看過一張圖,上面畫著舌頭,而且不同區域能感受到不同味覺,對吧?嘿嘿,告訴你,其實所有的味蕾都能感受到所有的味覺喔!這代表在舌頭的每個區域,都能嚐到所有的味道!別再搞錯啦!所以說,到底能不能用蛋蛋感受到味道呢?就在你了解味覺傳遞的方式後,有兩個非常殘酷的事實:第一,單憑味覺受器是無法產生味覺的,還必須要有神經與味覺細胞的合作。第二,就算你把蛋蛋泡進超有味道的湯裡面,睪丸跟湯中間還是隔著你的蛋蛋袋「陰囊」啦 ! 畢竟有味覺受器的是睪丸,但是睪丸外面還有陰囊包覆著,所以在湯無法接觸睪丸的狀況下,不管怎麼樣你都無法用蛋蛋嚐到味道。而且,若是蛋蛋真的嚐得到味道,男性下面流汗時就會一直嚐到鹹鹹的了,對吧?所以,結論就是呢,蛋蛋是無法產生味覺的,從各方面來解釋都完完全全的不行。你可能還會想一件事,如果蛋蛋真的無法嚐到味道,那……那些在 推特說他們嚐到味道的人到底發生什麼事了?實際上,有個比較合理的解釋,那就是人其實在判別味道時,「嗅覺」也佔了很大一個部分。舉個例子來說,若捏著鼻子喝雪碧和可樂,是不是有點難分出哪一杯是可樂,哪一杯是雪碧呢?雖然說有些人能透過氣泡感和飲料質地來辨別,但是在味覺的本質上,都是單純的甜味,其實讓人很難辨別,對吧?(好啦,我就是分不出來的人。)所以說,感受到味道的人很有可能只是「嗅覺」感受到氣味而已。既然嚐不到味道,那睪丸味覺受器是作什麼的?實際上,我們的大腦、胃、肺、腸還有胰臟,都和睪丸一樣有味覺受器,不過目前這些味覺受器尚在研究中,實際用途還不明確喔! 而且,這個在睪丸的味覺受器,沒有它可就不好啦!它實際上還是非常有用的!研究團隊發現,當小鼠的睪丸的味覺受器 (TAS1R) 因遺傳變異而缺失時,這隻小鼠將會不孕。於是,研究團隊再做了一個實驗來驗證這件事情:他們生產出睪丸味覺受器易被藥物抑制的模式小鼠,再用藥抑制,發現這樣的小鼠在精子生成時,生成的精子會呈現畸形,且無法活動。所以根據以上實驗,睪丸的味覺受器若是沒有了的話,可是會不孕的!不過,用來抑制睪丸味覺受器的藥,和現今人類用來治療高膽固醇的藥是同一類,這代表這種藥其實對於生育能力也有一定程度的影響。同時,實驗發現,這個藥物導致精子無法正常生成的反應,其實是完全可逆的!這代表能短暫使男性不孕。但是「短暫不孕」……這完全是避孕藥的效果嘛!所以這項研究其實也給了男性避孕藥另一種可能性。最後,根據沒有睪丸味覺受器會不孕這點能反推出:若是能夠活化這些味覺受器,或許有些不孕的男性們就能因此而被治療了!對不孕的男性來說可是一大福音啊! 你看!睪丸的味覺受器雖然無法真的讓你嚐到味道,但它還是非常重要的喔!總之,再次重申——「蛋蛋是無法嚐到味道的!」若是有杯好喝的飲料出現在你的面前,千萬不要把……...more0minPlay
FAQs about JoJo TV 瞄芝士:How many episodes does JoJo TV 瞄芝士 have?The podcast currently has 183 episodes availab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