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城市化,为中国社会带来了好的和坏的两个方面的结果。
从好的方面来看,中国的城市化实际是人类历史上的一场波澜壮阔的运动。我认为这种如此大规模的人口移动,在近现代史上是从未有过的。几亿人或者是十亿人口从农村转移到了城市,这么大的规模在其他的国家和其他的地方是难以想象的,但在中国实现了。在这个过程中,因为城市化所创造的需求,中国的经济得到了飞速的发展。这种经济的发展是自然而然的,可以想象的一种结果。
任何事情有好的方面,就有坏的方面。从坏的方面来看,中国的城市化 留下了很多的毛病。这些毛病有可能让中国的城市化前功尽弃,乃至出现某些颠覆性的结果。
我记得很多年以前,北京三环的CBD刚刚开始建设。我们在分析建设前景的时候,注意到城市的扩张会导致一些毛病。而这些毛病所导致的结果,可能会对整个城市化造成非常大的影响。那个时候的讨论是围绕着CBD的建设进行的,根据那个时候北京的规划,建成CBD 的希望很大,预计建设的规模也很大。当时的主流的思考认为CBD越大越好,越大越现代。只追求大,无尽的大,彷佛“大”才是现代化的基本特征,才能证明中国比世界各国都要强。
我去过世界各地不少的国家,看到欧洲很多地方的CBD,规模都不大,但是城市的经济依然发展得不错。城市经济和城市产业的活力,从不发达走向发达的发展过程, 跟CBD空间的大小没有直接的关系,并不取决于CBD规模的不断扩张。所以,我当时就非常反对CBD无限的扩张。我认为CBD做得太大,会把整个城市空间无序的扩张。
我记得那时讨论最多的议题就是北京市的饼,究竟要摊的多大。从三环到四环,四环到五环,五环到六环,后来还有七环。当时在三环扩张的时候,就已经预见到,一定会出现四环五环六环七环的这种扩张。
当时我们希望采取一种,对城市发展的理性思考。希望城市在经济发展的过程当中,能够丰富产业部门,而不是单纯的依赖空间的扩张。这是很多年以前我们的研究结果。
因为我们当时已经看到了城市的空间,在无序的扩张之后,在饼越摊越大之后,会导致很多的问题。会延长交通路线,延长人们通勤的距离。有人说,可以建地铁。因为北京是中国第一个有地铁的城市,拥有地铁的时间是非常长的。所以有人很自然就提出来,我们可以建地铁,这是种简单的思维方式。
现在可能很多人都会感觉不可思议,但是当年在讨论这些城市发展的战略方针的时候,建地铁还真是主流的想法。认为解决方案当中有地铁就足够了,那就可以越做越大,大饼就可以摊下去。没有人意识到地铁建设,需要认真做一些细部的研究和考虑,还要跟城市的整体解决方案融合起来考虑。没有考虑到不仅建地铁本身需要巨大的投资,后期的运营和管理也要大量资金投入。而且不可能到处都建地铁,会让城市地铁沿线的股价越来越高,人们的通勤距离也会越来越远,直到让人无法忍受。
当时的这些预想结果,在今天都出现了。比如很多的报道都提到,北京上下班的时间,来回需要六个小时,六个半小时,甚至有人来回八个小时。这是不可思议的通勤时间。人经过漫长的6个多小时的挤公交车,或者骑电动车来回折腾,已经精疲力竭了,不可能还有工作效率。对于这些人而言,上班很有可能就是一种变相的修行,很难忍受这么长的通勤距离。
但是在北京,在上海,在中国这些空间扩大非常厉害的大城市,超长通勤时间已经是很非常常见的现象。有报道说, 上海有一位女士每天要通过电动车,公交车,地铁,再加上步行来上班,单程就需要3小时15分。那么在上海的这位女士, 一天在路上往返的时间,就是6个半小时。
上海况且如此,北京肯定更加严重,因为北京的城市空间更大。在中国,大概有一千四百万人要忍受这种极端的,泯灭人性的通勤。而这种通勤是他们基本的生活方式。
另外的人,因为房价等种种因素,买房的地方距离上班的地方比较远,他们可能开车上班。即便单程开车的距离,也在100公里左右。加上油费,过路费和停车费,每个月的花费也不少,经常是要花费几千块钱。
在天津的话,有网友就反映,他在天津居住,但他要乘坐高铁到济南上班。即便搭乘高铁也需要4个多小时,为了赶车每天5点多钟就要起床。天津到济南有300多公里,他已经在两个城市之间奔波了7年时间,之后还将继续。
还有的人,在江苏昆山买房,在上海工作,通勤时间也不短,花费也比较大。在咱们中国现在的超大城市和特大城市,有“幸福通勤”这一说,是相对于极端通勤而言的。所谓的幸福通勤,就是单程在5公里以内。在发达一线城市,只有深圳是这种幸福通勤比较多的,它的比例大概占到58%。
因为深圳的和广州这样的城市,老城区的空间结构没有被破坏。道路相对比较窄,城市建筑的层高比较高,人口比较集中在一个相对小的空间里。这样的话,城市处于一种压缩的状态。从一个点到另外一个点的距离,就比较近。
那种追求宏大规划的,纪念碑式的那种城市只是看漂亮,外表看上去宏伟壮丽。追凡是追求这种风格的这种城市,特别以北京为代表都是井字格的宽马路,从马路这一端看到那一端,一眼望不到头,建筑在宽马路的两侧整齐排列。凡是这种城市,通勤距离非常的遥远,根本不可能做到幸福通勤。
这种城市在壮丽风格的背后,要求城市的居住者,老百姓忍受常年的通勤这种交通上的困难,忍受非常高的交通成本。壮丽风格的代价是非常大的,是让城市的居民来承受的。
现在在中国的城市中,深圳是比较理想的,所谓幸福通勤的比例是58%,应该属于是最高水平了。其次就是杭州,有54%。大家都知道杭州是有西湖的,周边的空间结构是有限的。不可能去拓宽太宽的马路,也不可能把弯弯曲曲马路完全打通,变直。其实杭州人就占了西湖的便宜,占了西湖的福音。如果没有西湖,杭州这个省会城市,也有可能变成直来直去,井字格的壮丽风格。那种情况下杭州人可就倒霉了。
广州的情况也是类似的。北京幸福通勤的比例是最低的,仅有37%。北京60分钟以上的这种通勤的比例是30%,就等于极端通勤的人口,在1,000万人里面有300万人。有300万人处在这种不可思议的,极端通勤的状态,每天在路上要跑几个小时。如果北京市2,000万人口就有600万人是处于这样的这种生活状态,这太不可思议了,但这就是现实。
所以中国的城市化的过程,当然出现了一批外表看上去非常漂亮的城市,有各种高楼大厦,高铁站,地铁站等等。
在很多媒体人的嘴里面,在一些网红的嘴里面,在一些出国旅游的人嘴里面,中国要比国外的先进很多,现代很多。因为国外的很多的基础设施,包括城市的这种建设,都已经存在有很长时间了。
在中国处在清朝的时候,人家已经享受了高速公路,现代的桥梁,现代化的交通了。中国那个时候还没有,因为中国是后来建的,所以当然比较新,就很容易就唤醒人们的一种自豪感。但是这种自豪感有的时候,是禁不住推敲的,是带有很大盲目性的。比较的尺度和标准,都存在很大很多的问题。
我们看到的这种通勤,交通上的问题,人们因为交通占用大量的时间。时间就是生命,人生命当中1/3的时间都用在了交通上,而且花掉了很多的钱。在这样的城市中,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忍受这样的生活,基本上就是人间炼狱。
我们中国城市化过程中带来的这种大毛病,当年在规划在战略方针的讨论上没有得到重视,一旦成型了就很难解决。
在城市里生活的人,就只能这种无穷尽地忍耐下去。实际上不存在其他的选择,很难做出选择,一旦做出选择,就要彻底改变自己的生活了。往往对大多数人来说是不现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