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gn up to save your podcastsEmail addressPasswordRegisterOrContinue with GoogleAlready have an account? Log in here.
做过工程设计、高等教育、新闻传媒、国际贸易、工业制造、能源开发等各个行当的老顽童,愿意真诚与您分享人生顿悟。 力争每次用一分钟时间,说清楚一件事儿。 在您有时间的时候,我总在这里等您。 愿我们在“知行合一”的道路上,携手同行。... more
FAQs about 老顽童“一分钟脱口秀”:How many episodes does 老顽童“一分钟脱口秀” have?The podcast currently has 52 episodes available.
January 16, 2021五岭之南 风景独好 所谓岭南,就是指南方5座大山岭(越城岭、都庞岭、萌渚岭、骑田岭、大庾岭)以南的地区。现在特指广东、广西、海南、香港、澳门三省两区。 历史上,岭南地区由于交通不便,是落后的蛮夷之地。朝廷里犯错的官员,谪贬的时候,经常往这儿发。 然而,穷则思变、图强的岭南人,坚韧不拔、敢做敢为,硬是把岭南建成了举世瞩目的乐园。如今,在学术、商务、金融、文学、绘画、书法、音乐、戏曲、建筑、工艺、园林、饮食等各个领域,都有一个强大的岭南派存在。 兼收并蓄中国和东洋、西洋的优点于一体的岭南派,展现了越来越强大的生命力。 横空出世的岭南城市深圳,已经是全国最有活力的城市。发达的大湾区,也正在走向世界第一湾。 五岭之南,风景独好! 感谢您的阅读和收听,欢迎下次继续听老顽童聊上一分钟...more1minPlay
January 16, 2021成语已经用错了 就别再看错人了 我们普遍认为,成语“呆若木鸡”的意思是形容一个人或因痴傻、或因恐惧、或因惊异而发愣的样子。是一个彻头彻脑的一个贬义词。 其实,这个词应该是个褒义词。 这个词源自于战国时齐宣王养斗鸡的一个故事。当时他聘了一个高手养斗鸡,期间他每隔10天问一次进度。30天后,那只斗鸡终于从骄傲、易躁,修炼到即使附近的鸡开着大喇叭跳广场舞,也无动于衷、呆若木鸡。 但是,就是这只呆呆的鸡,所有的斗鸡都怕得要命,看见之后,扭头就跑。 大智若愚,无招胜有招啊! 琢磨一下,咱们身边有没有整天不吭不哈、对外界事物似乎不管不问的人呢? 千万千万不要忽略他们,因为在关键时刻,给你惊喜或者惊吓的,往往正是这些“呆若木鸡”的哥们!...more2minPlay
January 16, 2021给2021年占一卦 古时候,有三个进京赶考的弟兄。临行前,特意找一个算卦先生算一下能不能考中。只见那位老哥,神秘莫测地伸出了一跟手指。 这一指,已经包含了所有的可能,它可以代表:一个都没考中、中了一个、有一个没中和一起考中四种可能。 同样是这哥们,有人找他算家中兄弟几人。他说了一句:“哥仨,咕嘟一枝”。 这同样可以有多种解释。如果是弟兄一个,可以说,本来是哥仨来着,后来就剩下孤独的一枝了;如果是哥俩,更好说,哥仨咕嘟掉一枝可不就剩下哥俩了。 要给2021年算一卦。我也会伸出一根手指。 我的“一”代表:2021,一定要对家人好、对自己好,一定要继续小心、做好防疫,一定要未雨绸缪、存足应急用品,一定要明白人在做、天在看,一定要坚信——明天更美好!感谢收听、收看!期待下期再见!...more2minPlay
January 14, 2021少看俩字引发的灾难 电影“功守道”中有这样一个情节:马大先生饰演的马师傅,在“华山派出所”闹了笑话。原来是马师傅在看门头招牌的时候,后面“出所”俩字没看到,还以为到了华山派的总部。结果被“华山派出所”的警察叔叔教育了一通。 有人说戏如人生,果不其然。 马先生在华堂之上高谈阔论的时候,在无视中国金融系统的时候,又一次忽略了一些台下人所在的单位,例如银监会和证监会。 马大师眼里只看到了“银”字和“证”字,少看了“监会”俩字。而这俩字展开来说就是“监督管理委员会”。人家的本门功夫就是“监督管理”。 结果,那个史上最牛的大蚂蚁,连同它的阿里东家,就被监督管理了。 和气球升空一样,腰包足够鼓也可以让人飘起来。但是飘得越高,越得留神自己的斤两不是? 感谢您的阅读和收听,欢迎有空继续听老顽童聊上一分钟...more2minPlay
January 14, 2021这么危险,就别再往这儿吸引人了 在江西省都昌县,有座老爷庙,与庐山市隔鄱阳湖相望。离老爷庙不远,有人在湖边立起了五个巨幅大字:“东方百慕大”。看这意思,是想往这儿招人啊。之所以叫百慕大,是因为这一带实在危险。 老爷庙附近这短短的几公里水域,最深处也不过30米左右。但是,从上世纪40年代到80年代,共有1600多艘船只在这里沉没,2000多人失踪。仅仅是88年8月3号一天,这里就有13艘船沉底。 诡异的是,这些船只,都是在风和日丽的日子,风云突变,几乎在瞬间就失事的。例如,1945年日本的一艘2000吨重的船,在6分钟内就消失了。 沉了这么多船,迄今为止,只找到了一艘。其余的,连人带船,踪影皆无。 这么危险的地儿,实在不应该吸引太多人前往。...more2minPlay
January 14, 2021火遍朝野的小巷 在安徽桐城,有一条修建于康熙年间的小巷。这条100米长的小巷由于宽度正好是两米也就是六尺,所以得名六尺巷。 几百年来,这条小巷吸引了数不胜数的朝野人士前来观光。原因何在呢? 当年,康熙殿前有个内阁大学士兼礼部尚书名叫张英。有一天他收到老家来信,说家里和邻居因为边界划分问题要打官司,来信希望张英能利用权势,压一下对方。 张英立即回信写道:“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张英的家人收到信之后,就主动让出了三尺的宽度,而邻居也相应地让了三尺出来。这就是六尺巷的由来。 进入腊月了,真心希望,我们都能够有古人一样的境界:让人一下又何妨。 放下嗔念,准备过年! 感谢您的阅读和收听,欢迎下次继续听老顽童聊上一分钟...more2minPlay
January 13, 2021不可战胜的力量 有个苏联故事,说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时候,苏联为了培养一个优秀的女间谍打入纳粹内部,做了大量精心的准备。他们让一个天资聪颖的姑娘很小就到德国生活。为了使这个间谍更像是德国土生土长,他们甚至杀掉了一个小村庄整村的人。 后来这个间谍顺利地打入纳粹内部,并且和一个德国人结婚。但是在它生孩子的时候,在她疼到半昏迷的时候,她用俄语喊了一声“妈”!结果由此暴露了身份,导致前功尽弃。 这个谨小慎微、聪明异常的间谍最后败给了一股强大的力量——习惯! 可以说:“习惯是不可战胜的”。 但同时也请您注意,好习惯是可以培养的。那句名言“勿因善小而不为”,不就是教育我们从小小的善举出发,培养良善的习惯吗? 培养好习惯,啥时候开始都不晚。...more2minPlay
January 12, 2021三个全球最牛大官新年说了啥 2021如期而至,各国政要照例发表了新年贺词。关于空前的疫情,我们来看看各位领袖的说辞。 普京总统朴素地表达了一年来的不容易,坚信团结和信念的力量。并感慨道:“医院里仍然有很多人,我相信他们都会感受到家人和朋友的支持。我衷心祝愿你们,我亲爱的朋友们,战胜病魔,尽快回家。” 川普总统则高度赞扬了美国人将通常得10年才能完成的疫苗研发工作,在短短的9个月的时间内就搞定了。并说:“每个人都打电话来感谢我”。 习近平主席则动情地说:“平凡铸就伟大,英雄来自人民。每个人都了不起!向所有不幸感染的病患者表示慰问!向所有平凡的英雄致敬!我为伟大的祖国和人民而骄傲,为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而自豪”! 看起来: 大官们的差别还真不小。...more2minPlay
January 12, 2021提醒专家:药不能停!昨天赫然看到某专家提出了一个口号叫:“把钱花光,为国争光”。 这位专家的论点是:中国已经成长为以消费为经济增长主要动力的国家。因此,应该鼓励人们多花钱只买国货来爱国。咋琢磨都觉得这位所谓的专家似乎有病。 你鼓励几千年来过日子“量入为出”的老百姓们,都把钱花光。请问,老百姓家里有急事要用钱、或者收入减少需要钱的时候,是找你要,还是找政府要?你当然没有那么多。找政府要钱不是给国家添乱吗!不是害国家吗?此外,消费讲究的是性价比。如果进口产品性价比高也不买,只买国货,长此以往,不就又走到了那条实践已经证明过行不通的“闭关锁国”的老路上了吗?这不是爱国,是害国啊!所以说要提醒这位“专家”:无论得的啥病,药不能停!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老顽童的小视界”。...more2minPlay
January 11, 2021“社会性杀人”该不该偿命 最近有个网络新词叫“社会性死亡”。 它既不是生理意义上的死亡,也不是医学意义上的脑死亡,而是指:因(网上)当众出丑而导致的社会中的寸步难行以及与之相伴的生不如死。 举个例子:浙江一个年轻姑娘,下楼取快递的时候,被人偷拍了一张照片。 拍照片这货和他朋友,就分别假冒这位姑娘和一个快递小哥,编造了一些恶心、暧昧的聊天。再把聊天记录连同姑娘的照片一同发到网上。 这荒唐的“有图有真相”,使得好好的一个姑娘,很快就被贴上“疯狂偷情少妇”的标签从而导致了“社会性死亡”。 尽管这姑娘在因此丢掉工作之后,费尽周折,最终证明了清白。但那俩造谣的人渣却几乎没啥犯错成本。 要知道网络暴力也能杀人。是时候立法严厉打击网络施暴者了...more2minPlay
FAQs about 老顽童“一分钟脱口秀”:How many episodes does 老顽童“一分钟脱口秀” have?The podcast currently has 52 episodes availab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