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八、长生久视要妙在啬
道德的美好,可贵在于实践,而非是表面谈一谈而已。必须懂得其真谛,并且加以实践,所以老子在《道德经》第二十三章说:「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同于德者,德亦乐得之;同于失者,失亦乐得之。」真正能深入其境,感同身受,才是真正修道的精神。
孔子听完老子对道的一番叙述,一时之间,还未能彻底领悟,于是又问:「能否更简明一些呢?」
老子说:「道化生了一,一化生了二,二化生了三,三化生了万物。万物背负着阴气,而怀抱着阳气,阴阳二气互相冲融成为和气(《道德经》第四十二章)。和气生万物,和气生人。总结来说,天下万物化生于有,有化生于无。(第四十章)然而化生的原动力就是道,道就是万事万物背后的主宰。(第四章)」
孔子又问:「道既是万物的根源,那德又有什么用呢?」
老子说:「道是化生万有,而德是蓄养万有;物形成万有,势成就万有。所以万物没有不尊崇道而珍贵德的,道尊德贵,都是自然而然,只是行道有所得,便是德。奥妙的德性,体现在生育了万有,而不据为己有;施为于万物,而不恃为己能;成长了万物,而不自居主宰。」(第五十一章)
孔子接着又问:「老师认为生命的存在与消亡,本是气聚气散的不同形式而已,那又如何养生呢?」
老子说:「养生的主要原则,就是要顺从于道。具体来说,有以下几个原则:第一、天长地久的原因何在?就是在于天地不为自己生存啊,所以能长久地存在(第七章)。第二、柔弱是大道的作用(第四十章),人的生存是柔弱状态,坚硬僵直是死亡的表现。因此,保持柔弱,是生存的途径(第七十六章)。第三、好比浑浊的水,让它静止,慢慢就会变清。人的生命力也是如此,只要让身体平静,顺着自然,不断地新陈代谢,就会长生(第十五章)。」
接着说:「第四、要扎稳根基,自然能长生久视。然而这一切的要妙,就在一个『啬』字中。唯有啬,才能早日服道,早日服道,叫做重积德;能够重积德,就可无所不克;无所不克,就不可测知其妙用的极限;不可测知其妙用的极限,就可以保有国家;保有国家的根源(道),就可以长治久安。身安、家安、国安,一切皆安,如此就可生。」(第五十九章)
经过这一次彻底的求教,老子也很详细地回答,从此以后,孔子更能领悟到,自己到处碰壁最主要的原因,在于自己并没有得到大道,又怎能以道去帮助那些失道的君主呢?六经不过是先王陈旧的痕迹,问题在于要透过先王陈旧的痕迹,去把握产生这种痕迹的原因和方法,这就是老子所说的道,也就是真道、至道,孔子终于大彻大悟了。
回国后,孔子终于沉下心来,教育人才,安于天命,整理文献,启悟大道,成就「至圣先师」「万世师表」的美名。
我们知道,历史上除了孔圣人多次问道于老子外,还有其他许多大贤。比如,函谷关守将尹喜,就是其中之一。那么,尹喜又是什么因缘得遇老子呢?请听下集《尹喜函谷尊师老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