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八、老子与阳子居论道
孔子在《论语‧卫灵公篇》说:「道不同,不相为谋。」人与人之间,平时是要靠沟通来维护感情,家庭的温暖,社会的安定,国家的太平,莫不是如此。因而平时要多学习如何与人沟通,可让我们过着安定幸福的日子。然而从事实来观察,由于固执的个性,坚持己见,致使无法作善良的沟通,只好不同道的人,就不互相抬杠了,免得气氛不佳,影响情绪。
俗语说:「酒逢知己千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话是对有缘人说,就不会浪费时间与精神,否则就会成为没有智慧的人,如孔子在《论语‧卫灵公篇》说:「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具有圣智的老子,眼看周室日益衰弱,想要以其一生之力,为国为民服务,却无法力挽狂澜,于是萌生归隐的念头。
老子深知沛地不宜久留,时常筹划归隐山林。有一天心灵感应,知道西边有一位缘人,等待他去度化,加上夜观星象,发现西边星星分外闪亮,知道秦国地处偏僻,地灵人杰,是个隐居的好地方,于是打算西行游秦。
这时接到一封阳子居(又称杨朱)的来信,信中赞说,他久仰老子的大名,一路正向南方而来,要到沛地拜访他。阳子居乃是当世的名人,老子心想,或许他就是一个可造之才,不妨见见面,于是回信相约在郊外相会。
到了梁国地界,两个人就在此地碰面,在往旅店途中,阳子居迫不及待地问老子说:「假如有这样一个人,他的思想敏捷,行事果敢,体事能透彻明达,学道能精勤不倦,他可以和英明的国王相比吗?」
阳子居当时颇具盛名,社会上流传,有「天下不归杨(阳),则归墨」之说。他以贵己重身为一生的要务,因而拔一毛以利天下的事,是不做的,自以为,他的智慧可媲美老子。于是特地前来拜访,以证明自己是天底下最聪明的人。
老子一听便知道他的心意,于是轻描淡写地说:「在圣人看来,官吏治理政事,深为政策智能所牵累,以致劳苦形骸扰乱心神。而且虎豹因有美丽的皮纹,所以招来猎人猎杀;猿猴因为行动敏捷,所以被人捉来拴住。这样的行为,可以和英明的国王相比吗?」
阳子居一听,知道老子将自己比喻成虎豹猿猴,于是紧张地问老子说:「请问英明的国王,是怎样治理政事的?」
老子说:「英明的国王治理政事是如此的:功绩广被天下,却好像与自己不相干;教化施及万物,而人民却不觉得有所依恃。他虽有功德,却不会去标榜德名,他能使万物各得其所,而自己却立于不可测识的地位,悠游于有无之间。」
真正圣王的治世,他的方法,有如老子在《道德经》第五十七章所说:「我无为而民自化,我无事而民自富,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欲而民自朴,我无情而民自清。」这就是老子「无为而治」的真谛。
那么,如此“无为而治”的真理,对于“拔一毛而利天下,吾不为也”的杨朱来说,能虚心接受吗?请听下集《挫锐解纷和光同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