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理解並實踐溝通,以建立更和諧、幸福的人際關係,主要透過善意溝通與高能量溝通這兩種核心理念與其相關的策略和心態。
溝通的核心理念與目標
• 幸福與關係連結:幸福與人際關係息息相關,當我們與家人、伴侶、父母、孩子、鄰居、上司、兄弟姊妹等關係融洽,彼此深愛並支持時,我們就能體驗到幸福。溝通的最終目標是讓關係更加圓滿、和諧,並且能讓身邊的人都感到舒服自在。
• 自我為中心,雙向舒適:真正的善意溝通與高能量溝通,強調從自己出發的改變,並且追求雙方都感到舒服自在,沒有人委屈。這與傳統高情商溝通單純強調讓對方舒服而可能導致自我犧牲不同。
實踐溝通的具體策略
1. 自我覺察與心態調整:
• 意識到情緒是第一步:當你感到焦慮或煩躁時,意識到這種狀態本身就是一個好的開始。
• 刻意停頓與允許情緒:在衝動回應前,刻意停頓三秒鐘。這段時間不是為了壓抑情緒,而是為了允許自己感到焦躁、難過或生氣。允許情緒的流動,而非壓抑,反而能減弱其強度,因為情緒就像水,需要疏通而非掩蓋。
• 問自己「接下來該怎麼做」:在允許情緒後,問自己「接下來我應該怎麼做才能有好的結果?」「我應該怎麼做才能達成我的目的?」。這能完全轉變你的思維模式。
• 從內在的善意出發:溝通要回到自己本身,必須有一個「善意的內在」,才能真正善意地對待他人。
• 不為他人而演:覺察自己是真心想改變,還是只是為了迎合社會對特定角色(如「好媽媽」)的刻板印象。改變應源於內在渴望,而非扮演他人期望中的自己。
2. 應對負面人際互動:
• 接受「討厭鬼」的存在:如同孔子這般賢明之人也有人不喜歡,接受總會有人不喜歡你,不必因此耗費心力或質疑自己。
• 保持善意但設定界線:即使對方惡意相向,也要堅定地保持善意,但同時劃清界線,避免情感上的糾纏,像兩條平行線一樣。
• 建立心理防護罩:預備好心理調適能力,知道這不是一次好的互動,像穿上「金剛罩」一樣,準備好面對可能的攻擊。
• 用事實回應,避免情緒對接:當對方抹黑或用情緒攻擊時,不需回應其負面言辭,而是用具體數字或事實回應,避免情緒上的衝突。
• 尋求支持與抽離:當情緒能量被掏空時,尋求正能量的朋友給予支持和對話,讓自己「滿血回歸」。
• 劃定人際底線:明確告知身邊的人你的人際底線,若對方跨越,則會選擇默默地淡出關係,無需告別,彼此祝福即可。
• 獨立的友誼圈:認識到每個人的友誼關係是獨立的,你的朋友不見得要與你的好朋友是好朋友,也不見得要與你討厭的人為敵。
3. 優化親密關係溝通:
• 避免直接批評與負面標籤:不直接用「你很不聽話」「你很笨」等詞語否定對方。
• 表達自身感受和關切:用「我看到你這樣做,有一點擔心誒」來表達,或用問句「你確定這代表你有在關注嗎?」來引導對方覺察。
• 承認自身情緒而非指責:與其說「我很生氣」,不如說「我是不是太急躁了,所以讓你也很緊張?」。
• 愛與接納為前提:即使對方表現不佳,也要讓他們感受到你的愛和接納,例如「零分也沒關係,我還是愛你的」。
• 欣賞與尊重:欣賞對方,尊重他們做自己。將「缺點」視為優勢(慢代表謹慎,快代表效率)。
• 非語言的溫暖支持:如果擁抱困難,可以拍拍肩膀、比讚,或用專注傾聽的眼神傳遞喜愛與尊重。
• 撥出專屬時間:家人間可以關掉手機,撥出10分鐘或半小時的全家聊天時間,享受不被打擾的連結。
4. 提升溝通的整體效能:
• 框架思考法:預先設想SOP或清單,幫助在突發狀況下保持淡定,例如主持人準備過年菜餚清單,避免遺漏。
• 故事勝於道理:人們更喜歡聽故事,而非抽象的道理。透過生動的故事來傳達訊息會更有效。
• 覺察他人被對待的方式:打破「我希望怎麼被對待,就怎麼對待別人」的固有想法。更重要的是覺察「別人希望我們怎麼被對待」。例如,有些人想先解決問題,有些人則想先情感陪伴。
• 專注於個人價值與目標:不要讓自己陷入惡意的人際糾纏,將精力放在更重要的人生目標和自我提升上。提升技能,開拓更正向的人際圈。
• 職場應用:好的溝通能讓職場更和諧,無論是身為老闆或需要他人支持,都能不委屈自己,同時讓支持你的人因你而變得更好。
• 對社會的善意:面對社會上犯錯的人,理解其可能不幸的經歷,給予機會悔改、彌補,而不是一味地攻擊和捆綁家人。認識到善惡之間有灰色地帶。
總結來說,和諧與幸福的溝通,是一場從自我覺察、內在善意開始的旅程。它教導我們如何允許情緒、設定健康界線、用事實取代情緒、並學習理解他人真正被對待的需求。這不僅僅是技巧的學習,更是建立互敬互愛、雙方舒適的關係,並讓彼此成為對方生命中的「貴人」。
在溝通中,我們應如何管理情緒、設定界限,並應對惡意?
在溝通中管理情緒、設定界限並應對惡意,是建立和諧關係的重要環節。以下是綜合兩位老師的建議:
應對惡意與設定界限
當面對不喜歡你或帶有惡意的人時,首先要明白這不一定是你個人的問題,即使是像孔子這樣偉大的教育家,也會有不喜歡他的人,因此接受「5%法則」,即有些人就是不喜歡你,這是沒有關係的。
1. 自我覺察與調整心態:
◦ 剛開始,你可以先自我覺察,反思是否有自己需要改進的地方,並嘗試調整溝通模式。
◦ 然而,如果對方戴著「成見眼鏡」,無論你多麼真誠地對待、態度柔和或送禮,他們都可能帶著諷刺或惡意解讀(例如:「喬事情的喬小姐又來了」、「這禮物是不是別人轉送的」)。
◦ 這種情況下,你無法透過改變自己來改善對方的態度。此時,要堅定地認識到這不是你可以處理的狀態。
◦ 不要再消耗和質疑自己,而是要保持善意,但堅定地與對方保持距離,就像兩條平行線,不再有任何交集。
2. 建立心理防護與實事回應:
◦ 穿好「金剛罩」、戴好「頭盔」:楊承哥曾說,面對惡意,你需要有心理調適能力,隨時準備好對方可能攻擊你。
◦ 用事實回應,避免情緒對接:當對方抹黑或帶有負面情緒時,不要用情緒去回應,而是用數字、事實或正確的步驟來澄清。例如:「老師/這位朋友你是不是有誤會?這件事情正確的步驟是這樣…」。
3. 劃定人際界限與尋求支持:
◦ 抽離有害情緒與尋求正能量:如果你的正能量被掏空,不要再勉強自己,而是去找正能量的朋友「討拍」、「對話」,讓自己「滿血回歸」,就像線上遊戲中受傷後躲起來休息。
◦ 明確告知人際底線:讓身邊的朋友知道你的人際底線,如果底線被跨越,你可能會選擇「不告而別」地離開這段關係,不帶任何報復或挑釁,但從此不再出現於對方的交集。
◦ 界限與獨立性:你的朋友不見得要和你的朋友成為朋友,也不見得要和你的敵人成為敵人。每個人都是獨立個體,不應互相捆綁。這能避免朋友陷入兩難,讓彼此關係更健康。
◦ 職場衝突尋求第三方介入:在無法輕易脫離的職場環境中,應尋求上司或客觀的第三方進行仲裁或環境調動,而不是忍氣吞聲或全盤放棄。這能讓彼此在專業領域各自展現,即便不合作也能繼續工作。
◦ 專注人生價值:不要讓自己的人生價值被惡意的人際糾纏所消耗。應將人生目標定得更精確,並將這些惡意的人事物抽離在目標之外。
◦ 增強技能,開拓新關係圈:提升自己的能力,有機會開拓更多正面、理性、善意的人際關係圈,慢慢淡出舊有的負面關係。
◦ 「彼此祝福,劃定界限」。
情緒管理與溝通技巧
1. 覺察與允許情緒:
◦ 覺察是第一步:當你感到焦慮或焦躁時,這是一個好消息,因為你已經覺察到自己的狀態。
◦ 刻意停頓三秒:當事情繁雜、情緒焦躁時,刻意讓自己停下來三秒鐘。
◦ 允許自己感受情緒:這三秒鐘不是要你壓抑情緒,而是要允許自己感到焦躁、難過或生氣。當你允許自己感受時,情緒的強度反而會減半。批評判斷自己(如「我不可以生氣,我好糟糕」)只會增加情緒強度。
◦ 疏通而非掩蓋:情緒和能量的特性像水,壓抑只會導致爆發或更糟的結果,而疏通才是有效的方法。
◦ 問「我接下來應該怎麼做?」:允許情緒之後,問自己「我接下來應該怎麼做才能達成我的目的」。這能完全翻轉你的思維模式。
2. 框架思考與實踐:
◦ 框架思考法:面對突發狀況,如果你有預先準備好的框架、邏輯或SOP(如廚師的Checklist),你就能更淡定。這可以幫助你無需完全依賴大腦,而是運用工具來做好事情。
◦ 從內心改變:溝通要回到自己本身,問自己「這是我想改變的嗎?」「這對我是善意的方式嗎?」。真正的善意溝通始於內在的善意和真實的自我,而不是扮演別人眼中的自己。
◦ 原子習慣,從微小處做起:大的改變很難,從小地方開始慢慢改變,例如在說話前停三秒、深呼吸。
◦ 溫和地轉化語言:
▪ 避免直接批評:不要說「你真不聽話」或「你真笨」,而是說「我看到你這樣做有點擔心耶」。
▪ 將感受歸於自己,多用疑問句:不要說「你這樣做我就很生氣」,而是說「你確定這代表你有關心嗎?」、「你覺得這樣會讓我覺得我們是朋友嗎?」。
▪ 表達界限時帶入自身感受:例如:「我可能對身體界限比較敏感,所以當你怎麼樣的時候,我的感覺會有點不舒服,不知道你也會不會有感受到我這樣的情緒?」這能善意地表達底線,讓對方同理。
3. 建立親密關係:
◦ 彼此欣賞與尊重:欣賞他人的優點,並尊重他們做自己。例如,動作慢的人可能很謹慎,動作快的人則有效率。不要只看缺點。
◦ 承認自己仍在修煉:溝通並非易事,承認自己也會犯錯,並持續學習。
◦ 非語言的溫暖支持:如果擁抱困難,可以透過拍拍肩膀、握手、眼神專注、讚賞的目光來傳遞喜愛與尊敬。
◦ 投入時間與無手機干擾:為喜歡的人撥出專屬時間,無論是文字或面對面。可以嘗試全家關閉手機10分鐘或半小時,專注聊天,享受家庭時光。
◦ 理解他人期望的對待方式:不要只以「我希望被如何對待,我就如何對待別人」來行動。更重要的是要覺察「別人希望我們怎麼被對待」。
◦ 雙方舒適自在:高能量溝通的關鍵是雙方都感到舒服自在,沒有人委屈或被忽略。如果一方是忍耐的,關係無法長久。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