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爱之声 | 线上家长会

两代对话 | 数学学困生最大的困境


Listen Later

数学学困生最大的困境


     欢迎收听真爱之声,我是今天的主播,真爱梦想公益基金会理事长潘江雪。今年春季开学迟了,家里有高三毕业生的家庭承受着过去这些年从未经历过的压力。今天我们来关注一下平常不太被关注的一个毕业生群体,也就是我们常听说的,学困生,指的是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

 

我先跟大家介绍一下本期节目的嘉宾,他们目前是华东师范大学大一的一群学生,高中就读于上海大学附属中学。高一的时候跟着班主任郑艳红老师实践学习共同体课堂改革,并一起参与了真爱梦想学习共同体研究院的课题研究。因为热爱学习,也因为对教育教学发生了浓厚兴趣。2019年,这个班高考的时候有5名同学考入了华东师范大学,成为了大学生后,他们再次重回高中课堂,聚焦高中数学学困生的学习特点,开展儿童学习心理课题研究。下面,我来介绍一下课题组成员,分别是:夏聪、谭家淇、潘柳依、庄顺怡、高晋哲。

那今天我们就请同学们来谈谈他们的研究成果:

 

潘:夏聪你们为什么要发起这个数学学困生的项目?

夏聪:因为曾经我也是一名长期数学不及格的学生,很能理解学困生内心的挣扎。再加上有这些与我志同道合,想要帮助学困生的师大校友们。出于一腔热情,我们发起了这个项目。所以今天我们既是作为高中毕业不久的学生,给大家带去一些我们高中学习的经验;也是作为大学里的研究者,为大家阐释数学学习困境的产生原因;也对现在为数学学习困扰的学生和家长们,提出一些建议。

 

潘:据说你们过去大半年,一直用成绩曲线和访谈在上海大学附属中学跟踪研究高二(10)班的学习情况。

 

潘柳依:对,首先我来为大家介绍下我们目前在研究的这个班级,他们的数学成绩一直是严重的短板,每次学校阶段性考试班级平均分基本在40到60分之间浮动,而且也不乏20到30分之间的同学。

 

潘:总分150分的题,他们的分数确实不高。你发现他们的挑战在哪里?

 

潘柳依:我们把他们数学学习情况总结为4点。

(1)两级分化较为严重。

(2)由于高一到高二数学难度大幅提升,所以部分同学出现了高一到高二的成绩滑坡。

(3)大多数同学遇到不会的题目解决办法是问同学,却不敢直接问老师。

(4)由于数学成绩一直不理想,所以产生了恐惧和抵触心理,考试时的心态和策略也出现了问题。

 

潘江雪:在你们的调研中,学困生最大的困难是什么?

夏聪:从孩子们的学习生活状态和家庭情况来看,我们都可以发现学困生最大的困境不是不熟悉的知识点,而是那颗伤痕累累的心。在我们访谈中,可以明显发现他们对于数学的恐惧。

同学们的很多话我至今还不能忘记,我问他们,“在高中两年过程中最让你难过的事是什么”,有人回答,“有段时间我真的很努力地去学数学了,但是那次考试我还是和原来一样30分,我就趴在桌子上哭,不知道接下来怎么办,感觉怎么样也学不好,很久都没有缓过来”。我问他们,“最让你开心的事是什么”,有人回答“就是曾经能够学会数学的那种感觉”。

 

潘江雪:难道学困生就是因为不重视一门学科造成的吗?

 

夏聪:不是的,一定不是的!他们反而会更在乎这门学科,只不过由于数学给他们带来的失落,使他们不能正视这门学科。

我在这学期做了三个学困生的家教,他们的数学成绩大多是30分左右,一个学期下来,一位从倒数第一到班级中流,一位从班级倒数到班级第十,一位从30多分到70多分。这其中的变化并不是说明我有多神奇,我有多厉害的教学方法,而是在于让他们走出畏惧的心理困境。

 

谢谢夏聪和潘柳依同学的分享,正如他所说的,帮助学困生的关键,是帮助他们走出畏惧的心理困境。  接下来,我们继续请课题组的谭家淇、庄顺怡同学来讲讲,他们所观察到的学困生的困境与解决问题的关键。

 

潘江雪:有些同学一直很努力但成绩就是上不去?你能分析一下他们数学学习中都有哪些的情绪困境吗?

谭家淇:在和他们的访谈中,我们也尝试了去理解他们所处的困境,我们会问:你们觉得自己在数学学习方面有什么问题呢?我们收获的大多是这三种回答:第一种,他们说感觉自己各方面的压力都很大。第二种,他们感觉他们一直很努力但成绩就是上不去。第三种回答则是他们已经习惯考差了。虽说访谈中的他们都表现地非常健谈,开朗而活泼,但我们也能从他们的话语中感受到:对于自身的数学学习,他们或多或少感到有些焦虑。

 

潘:那么是什么引起了他们在数学学习中的这种焦虑情感呢?

谭家淇:家庭对学生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一个关键。

有些家长比孩子更加担忧他们的成绩,家长的焦虑若有所表现,往往会影响学生的心理。有一位学生让我记忆深刻,她的妈妈是一名高三老师,教学负担也很重,而她在努力提升自己薄弱成绩的同时,还一直尝试去分担她妈妈的焦虑,难以想象她的学习压力得有多大。

数学学习的特点就在于它需要更多的前期储备,这也是为什么我们访谈的许多同学中都有一种付出与收获不成正比的感觉。有许多同学,他们在数学上花了很多功夫,短期内成绩上却没有收获明显的进步。产生了努力了没有什么用,乃至成绩一直不好却习以为常的心理。刷题有帮助吗?有,但不够。通过刷题他们能熟悉知识,但未必能立刻形成知识框架,他们能了解方法,但未必能自发地产生解题思路。

 

潘:这种时候请一位厉害的数学老师,一个为他们构建知识框架、塑造解题思路会不会更有效呢?好老师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吗?

谭家淇:不仅仅如此!他们更需要的是平稳度过这一困难时期的心态。同时,请家长试着减少焦虑的情绪,与老师一同鼓励并陪伴学生度过这一困难时期,才是问题的真正答案。

 

庄顺怡:是的。我们的研究还没有结束,和数学成绩一样重要的是,我们要通过访谈为每个学生建立一份个人档案。这个档案不是学校发的成绩单,它会有很多生活细节,比如你更习惯早起还是晚睡啊、喜欢吃甜的还是咸的啊、在班上有没有什么特别想吐槽的老师啊。当然聊久了可能会有更多奇奇怪怪的话题。

 

潘:这些鸡毛蒜皮的问题看上去与数学学习甚至学习都八杆子打不着,不是吗?

庄顺怡:但在获得了足够的个人信息之后,我们才能够开始了解,学生为什么会偏科、为什么不同的人在遇到同一个问题是会给出不同解法,甚至出现干脆不解放弃的情况,而这些解法又需不需要、有没有可能被老师改变。

 

潘:你们觉得这个研究该由你们来做吗?

庄顺怡:其实这些问题轮得到我们来问吗?好像本来是轮不到的,因为老师和学生相处的时间、观察学生的机会远比我们多;如果老师一对四十个人,太忙了,也还有家长,家长总是我们坚实的后盾。但是可能正因为这些问题太平常、太不重要、太和学习无关了,它们往往难以获得系统整合、引起老师重视进而与学习挂钩。而我们要做的就是把这些问题重新捡回来,串在一起,最后再试试看能不能串到“数学成绩”上。我们希望回到课堂、更回到高中生活,陪伴学弟学妹,无论最后这个调查的结果好还是坏,都让他们能够不后悔参与这次调查,感受到一点“被别人关注”和自己关注自己的乐趣。

 

潘江雪:想要让任何一个孩子从学困的境地中真正解脱出来,必须先要理解他的痛苦和困惑,像这个调查小队一样贴近他们,了解他们的兴趣和理想,让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做出这么一次接地气的调研,甚至有机会让数学上有困难的孩子走出困境。

谢谢华师大同学们的分享,感谢家长和孩子们的倾听,真爱之声,明天见。

 

 


...more
View all episodesView all episodes
Download on the App Store

真爱之声 | 线上家长会By 真爱梦想公益基金会


More shows like 真爱之声 | 线上家长会

View all
凹凸电波 by 凹凸电波

凹凸电波

424 Listeners

岩中花述 by GIADA | JustPod

岩中花述

231 Listeners

天真不天真 by 杨天真本真

天真不天真

262 Listen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