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gn up to save your podcastsEmail addressPasswordRegisterOrContinue with GoogleAlready have an account? Log in here.
June 29, 2024蔡順仁 從海盜仁到高明寺總幹事受訪者:蔡順仁老師/嘉義縣朴子市高明寺 總幹事社造要先造人方能言其他,請聽蔡順仁老師如何結合宗教圓社造夢...寶島會客室蔡順仁老師,社區影像工作者、獨立紀錄片工作者。出生於嘉義縣東石鄉鰲鼓村,國立台南藝術學院音像紀錄研究所畢業,專長為美學與評論、媒體識讀、攝影、電影與錄像研究、紀錄影片拍攝製作與教學、劇本寫作、社區影像教育與運用、企劃書撰寫與執行以及社區營造藝文工作。曾擔任逗點創意設計整合工作室編導、靜宜大學及大葉大學講師。現任嘉義縣朴子市高明寺總幹事。近十餘年來,蔡順仁積極參與社區營造影像紀錄與文化行動,包括:社區大學全促會影像教育小組、客家影像人才培育計畫課程師資、新竹市文化局影像博物館《海岸與人文-台灣篇》影展受邀影片、台灣國際紀錄片雙年展入選觀摩影片、《脫口罩!找藍天》影像行動計劃、雲林縣影音創作人才培訓進階班計畫…等。曾發起文化部「溪埔地上的金興方舟」、「朴子數位漫步計畫」、「雲林縣社區影像培力計畫」,其中「朴子數位漫步計畫」、「雲林縣社區影像培力計畫」一直執行至今。2024年開始進行朴子與東石的地方創生計劃「河與海的相遇:嘉義朴石飲食產業創生計畫」(文化部飲食文化計劃)。今天再度邀請蔡順仁老師來到節目中,繼續與聽眾朋友分享多年來從事社區營造的歷程甘苦,以及對於台灣社造與地方創生的觀察與建議。...more1h 0minPlay
June 22, 2024蔡順仁 從海盜仁說起...受訪者:蔡順仁老師/嘉義縣朴子市高明寺 總幹事擅長以影像來發現社區自我生命力,繼而述說社區故事的蔡順仁導演,他說從事社造跟他是海盜子孫有關,來聽海盜仁說故事...寶島會客室蔡順仁老師,社區影像工作者、獨立紀錄片工作者。出生於嘉義縣東石鄉鰲鼓村,國立台南藝術學院音像紀錄研究所畢業,專長為美學與評論、媒體識讀、攝影、電影與錄像研究、紀錄影片拍攝製作與教學、劇本寫作、社區影像教育與運用、企劃書撰寫與執行以及社區營造藝文工作。曾擔任逗點創意設計整合工作室編導、靜宜大學及大葉大學講師。現任嘉義縣朴子市高明寺總幹事。近十餘年來,蔡順仁積極參與社區營造影像紀錄與文化行動,包括:社區大學全促會影像教育小組、客家影像人才培育計畫課程師資、新竹市文化局影像博物館《海岸與人文-台灣篇》影展受邀影片、台灣國際紀錄片雙年展入選觀摩影片、《脫口罩!找藍天》影像行動計劃、雲林縣影音創作人才培訓進階班計畫…等。曾發起文化部「溪埔地上的金興方舟」、「朴子數位漫步計畫」、「雲林縣社區影像培力計畫」,其中「朴子數位漫步計畫」、「雲林縣社區影像培力計畫」一直執行至今。2024年開始進行朴子與東石的地方創生計劃「河與海的相遇:嘉義朴石飲食產業創生計畫」(文化部飲食文化計劃)。今天非常榮幸邀請蔡順仁老師來到節目中,與聽眾朋友分享多年來從事社區營造的歷程甘苦,以及對於台灣社造與地方創生的觀察與建議。...more1h 0minPlay
June 15, 2024李意娟 大地會有它的自癒力...受訪者:李意娟老師/國立宜蘭大學 生物技術與動物科學系大地會有它的自癒力,從養蝦到養蜂,李意娟老師告訴你,她的地方創生觀點...寶島會客室李意娟老師,蝦子的「瑪麗亞」;「女兒蝦」創辦人;「白蝦養殖中央排污」的吹哨者,專長為動物產品加工、生物技術、無脊椎動物養殖,曾擔任宜蘭縣社區大學講師、國立宜蘭大學國際事務中心國際學生事務組組長,現為國立宜蘭大學生物技術與動物科學系講師。台灣曾經為讓蝦長得快而傷了土地,身為二代的養蝦人—宜蘭大學生物技術與動物科學系講師的李意娟,歷經臺灣養蝦產業的風光與凋零,不捨父親養殖的記憶與技藝,從自學到由畜產跨域至水產養殖,從瞎子摸象到產業革命,變身為「蝦子的瑪麗亞」。李意娟的父親是人稱「李教授」孵育蝦苗高手的李盈褚,李意娟與父親及弟弟攜手用友善養殖法來養蝦,從抽水馬桶到中央排汙;從不抽地下水到海藻淨化水質,二十年來致力於提供蝦子永續成長的友善環境而努力,以帝寶式的養蝦環境,形塑臺灣蝦類的品牌「女兒蝦」。今天非常榮幸邀請李老師來到節目中,與聽眾朋友分享多年來從事養殖產業的的心得以及對於台灣養殖業與地方創生的觀察與建議。 ...more0minPlay
June 08, 2024李意娟 矢志成為蝦子的「瑪麗亞」受訪者:李意娟老師/國立宜蘭大學 生物技術與動物科學系李意娟老師為何矢志成為蝦子的「瑪麗亞」?「女兒蝦」又是如何誕生?請聽李老師說故事...寶島會客室李意娟老師,蝦子的「瑪麗亞」;「女兒蝦」創辦人;「白蝦養殖中央排污」的吹哨者,專長為動物產品加工、生物技術、無脊椎動物養殖,曾擔任宜蘭縣社區大學講師、國立宜蘭大學國際事務中心國際學生事務組組長,現為國立宜蘭大學生物技術與動物科學系講師。台灣曾經為讓蝦長得快而傷了土地,身為二代的養蝦人—宜蘭大學生物技術與動物科學系講師的李意娟,歷經臺灣養蝦產業的風光與凋零,不捨父親養殖的記憶與技藝,從自學到由畜產跨域至水產養殖,從瞎子摸象到產業革命,變身為「蝦子的瑪麗亞」。李意娟的父親是人稱「李教授」孵育蝦苗高手的李盈褚,李意娟與父親及弟弟攜手用友善養殖法來養蝦,從抽水馬桶到中央排汙;從不抽地下水到海藻淨化水質,二十年來致力於提供蝦子永續成長的友善環境而努力,以帝寶式的養蝦環境,形塑臺灣蝦類的品牌「女兒蝦」。今天非常榮幸邀請李老師來到節目中,與聽眾朋友分享多年來從事養殖產業的的心得以及對於台灣養殖業 與地方創生的觀察與建議。 ...more1h 0minPlay
June 01, 2024施德玉說臺灣陣頭...受訪者:施德玉/國立成功大學藝術研究所教授關於臺灣陣頭,你知道多少?,請聽施德玉老師的娓娓道來...寶島會客室施德玉教授,臺灣戲曲音樂研究學者、國樂教育者、臺灣音樂之研究紀錄保存與推廣者,畢業於國立臺灣藝術專科學校(今國立臺灣藝術大學)國樂科,先後赴美國Lindenwood University 進修音樂教育碩士學位,香港新亞研究所取得文學博士學位,現為國立成功大學藝術研究所特聘教授。施教授曾任國立臺灣藝術大學中國音樂學系主任、表演藝術學院院長、藝文中心主任、學務長等職務。任職臺藝大藝文中心主任時,亦擔任中華民國大學院校藝文中心協會秘書長,積極推動藝術進入大學校園活動。學術研究方面;施教授不僅建立了戲曲音樂理論的深厚基礎,更關注於臺灣戲曲和音樂的生態,自1996 年起先後擔任中華民俗藝術基金會董事、中華民國國樂學會副理事長、民族音樂學會理事、國家文藝基金會董事,致力於臺灣藝術文化的保存、推廣與傳承的工作。施老師重要著作有:《板腔體與曲牌體》、《中國地方小戲及其音樂之研究》、《臺灣鄉土戲曲之調查研究》等;主持和參與執行的計畫包括:〈皮影戲復興閣許福能技藝保存〉、〈嘉義縣戲曲音樂資源〉、〈閩臺戲曲關係〉、〈新營竹馬陣〉、〈六甲鄉車鼓陣與車鼓戲〉、〈臺南縣車鼓陣〉、〈高雄地區車鼓陣〉…等調查研究計畫。今天再度邀請施教授來到節目中,繼續與聽眾朋友分享多年來對於傳統戲曲音樂的研究歷程、主編《臺灣音樂百科辭書》的心路點滴,以及對於台灣音樂發展的觀察與建議。...more1h 0minPlay
May 25, 2024施德玉 關於傳統音樂紀錄與保存...受訪者:施德玉/國立成功大學藝術研究所教授關於臺灣音樂百科辭書-漢族傳統篇,請聽施德玉老師的分享...寶島會客室施德玉教授,臺灣戲曲音樂研究學者、國樂教育者、臺灣音樂之研究紀錄保存與推廣者,畢業於國立臺灣藝術專科學校(今國立臺灣藝術大學)國樂科,先後赴美國Lindenwood University 進修音樂教育碩士學位,香港新亞研究所取得文學博士學位,現為國立成功大學藝術研究所特聘教授。施教授曾任國立臺灣藝術大學中國音樂學系主任、表演藝術學院院長、藝文中心主任、學務長等職務。任職臺藝大藝文中心主任時,亦擔任中華民國大學院校藝文中心協會秘書長,積極推動藝術進入大學校園活動。學術研究方面;施教授不僅建立了戲曲音樂理論的深厚基礎,更關注於臺灣戲曲和音樂的生態,自1996 年起先後擔任中華民俗藝術基金會董事、中華民國國樂學會副理事長、民族音樂學會理事、國家文藝基金會董事,致力於臺灣藝術文化的保存、推廣與傳承的工作。施老師重要著作有:《板腔體與曲牌體》、《中國地方小戲及其音樂之研究》、《臺灣鄉土戲曲之調查研究》等;主持和參與執行的計畫包括:〈皮影戲復興閣許福能技藝保存〉、〈嘉義縣戲曲音樂資源〉、〈閩臺戲曲關係〉、〈新營竹馬陣〉、〈六甲鄉車鼓陣與車鼓戲〉、〈臺南縣車鼓陣〉、〈高雄地區車鼓陣〉…等調查研究計畫。今天非常榮幸邀請施教授來到節目中,與聽眾朋友分享多年來對於傳統戲曲音樂的研究歷程、主編《臺灣音樂百科辭書》的心路點滴,以及對於台灣音樂發展的觀察與建議。...more1h 0minPlay
May 18, 2024呂鈺秀 熊儒賢 臺灣音樂百科辭書是...受訪者:呂鈺秀/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民族音樂研究所教授 熊儒賢/野火樂集總監臺灣音樂百科辭書是台灣音樂實力的總體呈現,請聽兩位主編的分享...寶島會客室呂鈺秀教授,維也納大學音博士、碩士,現為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民族音樂研究所教授。近年投身於原住民音樂、音樂圖像、音樂紀錄片等領域。重要著作有:《臺灣音樂史》、《蘭嶼音樂夜宴:達悟族的拍手歌會》、《臺灣音樂百科辭書》(原住民主編)、《尋覓複音--重拾臺東阿美族失落古謠》等。2017年開始策展「世代之聲」音樂活動(阿美族馬蘭部落、賽夏族、達悟族、卑南族下賓朗),2020年開始出版「聽見1967年」第一次民歌採集有聲資料系列,並進行了阿美族馬蘭複音歌謠以及達悟族拍手歌會復振。熊儒賢總監,流行音樂資深幕後音樂人、作詞人、導演,華語樂壇多位天王、天后專輯統籌,創下百萬銷售專輯無數。2002年始,因對音樂的理想之志,成立「野火樂集」音樂品牌,發行李雙澤、胡德夫等台灣史上重要人物的專輯,至今共得到75座音樂獎項,亦製作逾200部流行音樂紀錄片,留住巨星的時代之聲。2021年以監製作品《神遊》專輯榮獲美國「全球音樂獎」世界音樂類首獎,2022年出版《我的流行音樂病》一書,並參與《臺灣音樂百科辭書》擔任流行音樂篇主編。本集繼續邀請呂教授與熊總監來到節目中,與聽眾朋友接續分享投入主編《臺灣音樂百科辭書》的歷程點滴,以及對於台灣音樂發展的觀察與建議。...more0minPlay
May 11, 2024呂鈺秀 熊儒賢談臺灣音樂百科辭書受訪者:呂鈺秀/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民族音樂研究所教授 熊儒賢/野火樂集總監臺灣音樂百科辭書的編撰是一件意義深遠的事情,請聽兩位主編的分享...寶島會客室呂鈺秀教授,維也納大學音博士、碩士,現為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民族音樂研究所教授。近年投身於原住民音樂、音樂圖像、音樂紀錄片等領域。重要著作有:《臺灣音樂史》、《蘭嶼音樂夜宴:達悟族的拍手歌會》、《臺灣音樂百科辭書》(原住民主編)、《尋覓複音--重拾臺東阿美族失落古謠》等。2017年開始策展「世代之聲」音樂活動(阿美族馬蘭部落、賽夏族、達悟族、卑南族下賓朗),2020年開始出版「聽見1967年」第一次民歌採集有聲資料系列,並進行了阿美族馬蘭複音歌謠以及達悟族拍手歌會復振。熊儒賢總監,流行音樂資深幕後音樂人、作詞人、導演,華語樂壇多位天王、天后專輯統籌,創下百萬銷售專輯無數。2002年始,因對音樂的理想之志,成立「野火樂集」音樂品牌,發行李雙澤、胡德夫等台灣史上重要人物的專輯,至今共得到75座音樂獎項,亦製作逾200部流行音樂紀錄片,留住巨星的時代之聲。2021年以監製作品《神遊》專輯榮獲美國「全球音樂獎」世界音樂類首獎,2022年出版《我的流行音樂病》一書,並參與《臺灣音樂百科辭書》擔任流行音樂篇主編。今天非常榮幸邀請呂教授和熊總監來到節目現場,與聽眾朋友分享投入主編《臺灣音樂百科辭書》的歷程點滴,以及對於台灣音樂發展的觀察與建議。...more1h 0minPlay
May 04, 2024王貞儒 引路人是社造的關鍵...受訪者:王貞儒老師/深耕文化工作坊 執行長進入社區要蹲下 傾聽 展開雙眼觀察,社區工作就容易展開了...寶島會客室王貞儒老師,深耕文化工作坊執行長,1996年參加文建會(今文化部)辦理的社區營造動力遊戲培訓營後,開始投入社區營造的工作,至今25年;曾任東勢區域社造中心計畫主持人、社區營造及村落文化發展計畫文化社造員培訓講師、中華民國社區營造學會理事、文化部、教育部以及各地方政府常任邀請之評審委員。專長領域包括:資源調查、社區組織經營、跨域資源整合、社造概論、社造政策解析與實務。2000年與伙伴開始在臺灣、澎湖、馬祖及金門等數個離島及偏鄉中展開協助;2005年起與專家學者共同進入社區及大學推動土石流自主防災社區;2015年開始參加環境教育系列課程與訓練,並在台灣的澎湖列島進行環境教育之推動;2005年開始在澎湖縣馬公市正式設點,成立了在地化的「深耕文化工作坊」,積極的在澎湖縣推動相關社區發展學習工作、文化體驗旅遊及社區見學交流等。2023年獲頒「台灣地域振興聯盟第三屆地域振興大賞之特殊貢獻獎」。王執行長長期於澎湖推動地方經營,將「咾咕石砌築工法」找回,並轉化延伸成為地方工藝產業。社造圈都稱她為「離島社造女王」或是「澎湖阿嬤」,年輕一輩的夥伴則都戲稱她叫「婆婆」或是「Mommy Wang」。正是因為王老師蹲點的地方在澎湖,也對各離島甚至台灣的社造都很熟悉,才有了這個外號。今天再度邀請王執行長來到節目中,繼續與聽眾朋友分享多年來投入社區總體營造的歷程、以及對於台灣社造發展與地方創生的觀察與建議。...more1h 0minPlay
April 27, 2024王貞儒 社區營造就是起神經...受訪者:王貞儒老師/深耕文化工作坊 執行長社區營造就是起神經,WHY?請聽王老師細說分明...寶島會客室王貞儒老師,深耕文化工作坊執行長,1996年參加文建會(今文化部)辦理的社區營造動力遊戲培訓營後,開始投入社區營造的工作,至今25年;曾任東勢區域社造中心計畫主持人、社區營造及村落文化發展計畫文化社造員培訓講師、中華民國社區營造學會理事、文化部、教育部以及各地方政府常任邀請之評審委員。專長領域包括:資源調查、社區組織經營、跨域資源整合、社造概論、社造政策解析與實務。2000年與伙伴開始在臺灣、澎湖、馬祖及金門等數個離島及偏鄉中展開協助;2005年起與專家學者共同進入社區及大學推動土石流自主防災社區;2015年開始參加環境教育系列課程與訓練,並在台灣的澎湖列島進行環境教育之推動;2005年開始在澎湖縣馬公市正式設點,成立了在地化的「深耕文化工作坊」,積極的在澎湖縣推動相關社區發展學習工作、文化體驗旅遊及社區見學交流等。2023年獲頒「台灣地域振興聯盟第三屆地域振興大賞之特殊貢獻獎」。王執行長長期於澎湖推動地方經營,將「咾咕石砌築工法」找回,並轉化延伸成為地方工藝產業。社造圈都稱她為「離島社造女王」或是「澎湖阿嬤」,年輕一輩的夥伴則都戲稱她叫「婆婆」或是「Mommy Wang」。正是因為王老師蹲點的地方在澎湖,也對各離島甚至台灣的社造都很熟悉,才有了這個外號。今天非常榮幸邀請王執行長來到節目現場,與聽眾朋友分享多年來投入社區總體營造的歷程、以及對於台灣社造發展與地方創生的觀察與建議。...more1h 0minPl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