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道 - 基督教北京守望教会

没有一个缺乏的——2022年4月10日主日讲章/袁灵牧师


Listen Later

https://t5.shwchurch.org/wp-content/uploads/2022/04/7ec2fd4f4266047e1a2883bb40dd2876.mp3

 

经文:徒4:32~37

32 那许多信的人都是一心一意的,没有一人说他的东西有一样是自己的,都是大家公用。33 使徒大有能力,见证主耶稣复活;众人也都蒙大恩。34 内中也没有一个缺乏的;因为人人将田产房屋都卖了,把所卖的价银拿来,35 放在使徒脚前,照各人所需用的,分给各人。36 有一个利未人,生在塞浦路斯,名叫约瑟,使徒称他为巴拿巴(巴拿巴翻出来就是劝慰子)。37 他有田地,也卖了,把价银拿来,放在使徒脚前。

 

弟兄姊妹:主日平安!

今天我们要来思想的经文是徒4:32~37节。这一段和之前白牧分享的徒2:43~47节很像,都提到当时耶路撒冷教会的一个特别做法,或者说一个明显的特征,就是凡物公用。凡物公用在使徒行传里被重复提到,说明它是特别令人瞩目,特别令人震撼,但同时它也特别令人困惑和误解。

那么当时耶路撒冷教会的凡物公用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今天我们可以或者应该恢复这个模式吗?如果我们今天不用照搬这一模式,那么说明这种方式过时了吗?还是它仍然包含着一些给我们的启示和指引呢?
在我们进入这些问题前,让我们先来一同祷告。

「祷告」

一、引言

我想在圣经中关于凡物公用的问题一定是最令人费解,也最容易使人误解的了。对于一些基督徒来说,凡物公用被看为检验基督徒属灵程度的指标,也是教会应当追求的最高理想。他们认为如果我们有一天也实行凡物公用了,那才说明我们是够属灵的。

在上个世纪初,中国教会就曾经出现过一个真的实行凡物公用制度的团体,叫做耶稣家庭。他们真的取消了私有制,甚至取消了家庭,夫妻也要分开住在男女宿舍,这就是耶稣家庭对于使徒行传中凡物公用的理解。

而这样理解圣经的基督徒其实并不是极少数,其实不少基督徒心里是十分向往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等理论和构想的,他们的向往其实和马克思的共产主义在结论上几乎完全一致,只不过马克思的前提是无神论,而他们的根据是圣经,特别是使徒行传的这一段记载。所以凡物公用到底是怎么一回事,这还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教会如果在这个问题上糊涂,就难免不断为共产主义培养接班人。

而对另外一些基督徒来说,他们认为凡物公用并不是绝对的标准。也许少数立志离世修道的基督徒可以在修道院里实践凡物公用,但是对于大多数普通基督徒来说,凡物公用是不必要甚至是不可能的。那么,如果这种观点成立,我们又该如何看待耶路撒冷的例子呢?难道那些一心一意的信徒不都是普通信徒吗?难道他们所依靠的圣灵和我们里面的圣灵不是同一位吗?

以下我就从三个方面来澄清凡物公用的本来面貌。

二、凡物公用不是教会法律和制度

当我们说某件事是某个团体的法律或者制度时,就意味着这件事和这一团体的所有成员都有关,所有人都必须遵守。国家的法律是如此,教会的规矩也是如此。所以,如果凡物公用真是一项教会制度,那么就意味着耶路撒冷教会的所有成员都必须遵守。而如果凡物公用不仅是耶路撒冷教会的制度,甚至是确立了一项大公教会的真理,那么就不仅耶路撒冷教会要遵守,哥林多教会,安提阿教会、腓利比教会,乃至我们守望教会都应当遵守。

而所谓凡物公用就是废除私有制的意思,那么耶路撒冷教会真的实行了废除私有制的制度了吗?教会真的要求所有信徒都不得拥有私有财产了吗?或者没有变卖一切所有的信徒都不够属灵吗?照某些经文的表面意思看,似乎是这么回事。徒2:44、45节说【信的人都在一处,凡物公用,并且卖了田产、家业,照各人所需用的分给各人。】“都在一处”似乎是没有例外的意思。而徒4:32节说【没有一人说他的东西有一样是自己的,都是大家公用。】34节说【因为人人将田产房屋都卖了,把所卖的价银拿来】这些经文好像已经非常清楚了,似乎没有例外,似乎人人都做到了,而这就是我们之所以误解的原因。但是如果我们更仔细的考察圣经,你就会发现问题其实没有这么简单。

首先,上次小白牧师分享的徒2章提到【信的人都在一处,凡物公用,并且卖了田产、家业】,但是紧接着的经文又说【他们天天同心合意恒切地在殿里,且在家中擘饼】。你注意到了吗?如果所有信徒都把自己的房子卖了交给了教会,那么怎么还会有个人的家呢?如果人人都不再拥有自己的房子,那他们聚会的地方就不应该叫某某人的家了,而应该叫耶路撒冷教会的某某聚会点。此外,使徒行传第12章也提到,当彼得被天使从监狱里释放出来后,他想了想然后去了哪里呢?他就去了【那称呼马可的约翰、他母亲马利亚家(徒12:12)】为什么没人觉得马可和他妈妈没把自己的房子卖了是不属灵呢?

其次,如果是制度,一定带着某种强制性,如果你不愿意接受,或者会被强制执行,或者就不属于这个群体了。例如:咱们教会的会友必须接受教会的信约、章程和纪律,如果不接受,教会虽然不会强制人接受,但却不会把这人看为会友了。会友是什么意思呢?我记得上周曾淼姊妹分享时提到过这个词,圣经中唯一一次出现这个词就是在使徒行传4:23节。而当时曾淼姊妹对这个词的解释我觉得特别到位。曾淼姊妹对这个词的解释是“自己人”、“家人”,诚哉斯言!我们一般说会友意味着委身,但其实说白了就是一个人愿不愿意和一群人成为家人,成为自己人。我不是说基督徒都要成为守望教会的会友,而是说基督徒总要成为某个教会的会友,总要和某一群基督徒成为自己人和家人。如果有人说我只属于天上的教会,不一定属于地上的教会,那么我也只能说“虽然你仍然可以得救,但可惜你在地上恐怕就享受不到肢体的情谊了,而且你的生命也难免受亏损,因为地上的教会是上帝设立的对基督徒来说最基本的和最重要的属灵学校和属灵之家”。

言归正传,那么耶路撒冷教会有强制要求信徒必须变卖所有否则就不把他看为自己人了吗?除了刚才我们引用的经文暗示并非所有基督徒都变卖了所有的财产,我们下周要分享的经文也提到彼得明确对亚拿尼亚说:【“田地还没有卖,不是你自己的吗?既卖了,价银不是你作主吗?(徒5:4)”】而保罗后来也在他所建立的各教会中为耶路撒冷募捐,范围至少包括加拉太,马其顿和亚该亚等省份。而保罗也并没有要求信徒必须缴纳,更没有命令大家卖房子,而是呼吁奉献,并且是心甘情愿,不是出于勉强才是好的。

所以亲爱的弟兄姊妹,根据这么多经文的印证,可以得出结论:我们以为耶路撒冷教会实行了共产主义制度,废除了私有制,并且要求每个基督徒都遵行,这是对圣经极大的误解。我们可以说废除私有制不仅不是今天教会必须追求的,就是在当初的耶路撒冷教会和她同时代的其他地方教会也都没有实行过制度化的共产主义。

三、凡物公用是一种慈惠方式

那么,如果是这样,我们又应当怎么理解当初的凡物公用呢?

首先,在这一段里有两处提到把变卖的价银放在使徒的脚前,而徒6:1节说【那时,门徒增多,有说希腊话的犹太人向希伯来人发怨言,因为在天天的供给上忽略了他们的寡妇。】然后使徒们就对会众说【“我们撇下 神的道去管理饭食,原是不合宜的。所以弟兄们,当从你们中间选出七个有好名声、被圣灵充满、智慧充足的人,我们就派他们管理这事。但我们要专心以祈祷、传道为事。”】结合这几处的经文我们基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就是使徒行传2章和4章提到的变卖所有得到的价银,它的用途就是6章所说的供给寡妇之类的事。换句话说,使徒们起初所做的并不是在推动和运作一种共产主义的生活方式,而是在管理教会的慈惠事工。

6章1节也清楚的说明教会其实没有建立人民公社那样统一劳动,统一分配的模式,而是救济那些确实没有能力,真正需要帮助的肢体。保罗说【信主的妇女,若家中有寡妇,自己就当救济她们,不可累着教会,好使教会能救济那真无倚靠的寡妇。(提前5:16)】这也印证了教会没有主张管理所有信徒的一切生活,而是有责任照顾那些真正困难、确实无依无靠的弟兄姊妹,而这一原则到今天也仍然是所有教会的使命。因此可以说其实是慈惠事工,而不是共产主义,才是大公教会必须履行的使命和必须追求的目标。而这一段提到变卖所有,其实目的不在于说明教会的理想模式是共产主义,而是说明当时教会的需要是何等的大,更说明当时教会的爱心是何等大,奉献是何等的慷慨,火热,甚至是到了如此舍己的地步。

四、凡物公用的本质是爱,是圣灵工作的结果

当人们只从制度的角度去理解凡物公用并且付诸实践时,可以说历史已经一再表明它的结局必然是失败,甚至后果极其悲惨和恐怖。无论是太平天国,还是人民公社,或者红色高棉,都已经证明了这一点。圣经说属灵人参透万事,难道基督徒不应该看得清楚,凡物公用的本质不是一种有效的制度,而是极大的爱心体现。而这爱心不是从制度来的,也不是从人性来的,不是被要求的,更不是被强迫的。如果说这爱心是被催逼出来的,那也不是出于人的催逼,而是因为圣灵的火在他里面燃烧,以致他不能不有所行动,并且这火烧旺到如此程度,能使人变卖所有的也不心疼,甚至只有如此才能平安!这不是人做的,而是圣灵做的,也唯有是圣灵做的,才是好的,才是祝福,才是使人得益处却不致受亏损。

当然,我不是说制度或者模式没有价值,而是说基督徒不要本末倒置。今天教会有一个可悲的现象就是到处学方法,学模式,却忽视圣灵在教会以及在个人生命中的工作。我说圣灵的工作不是指有的人嘴上说的被感动,或者自己声称有什么奇异的经历。而是指正如初代教会所活出来的,令世人都无法否认的圣灵的工作。包括:在君王和官长面前不退缩的勇气,在世人面前放胆传讲神的道,肢体之间慷慨的奉献和舍己的爱,当然也包括但不限于神迹奇事。

神迹,勇敢,讲道的能力,还有彼此相爱,这就是初代教会的样式,也是圣灵降临,圣灵充满,圣灵掌管的标记。在这一段也提到了【使徒大有能力,见证主耶稣复活】,但更主要的是彰显基督徒的彼此相爱。这爱心不是彼得批评的“只在言语和舌头上”,而是实实在在的体现在“行为和诚实上”。这爱心有多么的大呢?这爱心大到了使耶路撒冷教会“内中没有一个缺乏的”。如果我们了解历史的背景,就知道当时耶路撒冷教会的困难,所以“内中没有一个缺乏的”不是因为他们的需要小,而实在是因为他们的爱心大,大到了很多人变卖一切所有的帮助主内的同胞,这就是圣灵在耶路撒冷教会赐下的爱,也是圣灵愿意在所有教会中成就的爱,也是我们今天真正应当关注的和追求的圣灵的工作。

上帝在申命记15章应许说【你若留意听从耶和华你 神的话,谨守遵行我今日所吩咐你这一切的命令,就必在你们中间没有穷人了。】我们可以说在神的家中这个应许是实实在在的,是真的可以实现的。怎么实现的呢?也许神赐他的儿女风调雨顺是一方面原因,但我相信真正的原因,无论环境多么艰难这应许仍然能够实现的原因,乃在于神儿女的彼此相爱。也就是保罗所说的【多收的也没有余;少收的也没有缺。(林后8:15)】这不是制度保证的,而是爱心保证的,是在于那多的不是被强迫,而是心甘情愿的拿出来,甚至慷慨到毫无保留的程度。这就是圣灵的工作,就是我们今天真正应当羡慕和追求的。

所以亲爱的弟兄姊妹,我们不应当舍本逐末,不应当迷信外在的模式,而忽略根本之道。今天很多基督徒主张建立基督徒社区,我们教会也隐隐出现了这样的趋势。我对此是喜闻乐见的,但我也要提醒大家:不要迷信这种模式,不要把它看成解决问题的根本之道。基督徒住不住在一个社区不是绝对的,如果我们不天天被圣灵掌管,不天天被圣灵教育,不天天心意更新而变化,那么基督徒在一起的是是非非一点不会比和非基督徒在一起少,而受到的伤害也许比从非基督徒那儿来的伤害还大呢。所以,根本之道是爱,而不是凡物公用,根本之道是被圣灵充满和更新,而不是住在一起。

这一段最后提到了巴拿巴,他是使徒行传里的重要角色,这是他的首次亮相。很多弟兄姊妹特别喜欢巴拿巴,因为他的特点是温柔,他不像保罗那么硬,对犯了错的马可他更宽容忍耐,所以他被称为“劝慰子”。但这里也让我们看到,巴拿巴的属灵不只是在温柔上,也在他对金钱的态度上。这一点我们可能没太注意,但我想也许这比温柔更能体现巴拿巴的属灵,因为主说“我们的财宝在哪里,我们的心也在那里。”一个吝啬的,深深被钱财捆绑和辖制的基督徒不会是很属灵的基督徒。相反,在奉献上慷慨、自由的基督徒,更说明他的盼望,他羡慕的好处是在天上而不是在地上。

五、结语

最后,让我如此总结今天的信息:耶路撒冷教会给我们的榜样是他们的爱,而这爱是从圣灵来的,是圣灵工作的结果,也是圣灵充满的标志。我们今天也当渴望拥有这样的爱,也当羡慕圣灵如此的工作。

教会的指望和追求不是某种制度或模式,而是被圣灵充满,被圣灵掌管。而被圣灵大大得着的教会有什么标志呢?我想这标志之一,就是他们当中没有一个缺乏的。求主祝福他自己的守望教会,愿守望教会成为爱心充足的教会!阿们!

「祷告」

The post 没有一个缺乏的——2022年4月10日主日讲章/袁灵牧师 appeared first on 基督教北京守望教会.

...more
View all episodesView all episodes
Download on the App Store

讲道 - 基督教北京守望教会By 基督教北京守望教会牧师、长老、传道

  • 5
  • 5
  • 5
  • 5
  • 5

5

11 ratings


More shows like 讲道 - 基督教北京守望教会

View all
WSJ What’s News by The Wall Street Journal

WSJ What’s News

4,358 Listeners

不明白播客 by 袁莉和她的朋友们

不明白播客

1,117 Listeners

Sally Shi 寂静的声音 by Sally Shi

Sally Shi 寂静的声音

14 Listen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