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gn up to save your podcastsEmail addressPasswordRegisterOrContinue with GoogleAlready have an account? Log in here.
能誠實地看見自己,就是開始覺醒的那一刻。 《能櫞.思維解碼》由 徐隱 MiR、諾爾 Noel、小樂 Sora 主持, 用溫柔的節奏與思辨的眼光, 帶你從影劇、心理學到靈性覺察, 重新理解「活著」這件事。 我們聊內耗、焦慮、夢想與自由, 聊那些你以為只是瑣碎情緒、 其實是心在提醒你的時刻。 這不是知識... more
FAQs about 能櫞。思維解碼:How many episodes does 能櫞。思維解碼 have?The podcast currently has 162 episodes available.
November 20, 2025思維解碼45|生命中有個東西一定要守護的。#我是誰系列 #太陽與海的教室本集節目繼續講解日劇《太陽與海的教室》第一集後半段的劇情流程,男主角洋貴如何面對生存壓力與維護尊嚴的兩難,以及櫻井老師如何引導他做出選擇。 1. 衝突點的建立與兩難: • 家庭背景: 洋貴的家境本來不好,他的造船工廠後來被大公司「珊瑚科技」收購,成為其下游公司。 • 威脅: 大公司的少爺末吉(隔壁西高學生)不斷找洋貴麻煩,甚至威脅洋貴必須在游泳比賽中故意輸掉,否則將對他的家庭不利。 • 洋貴的痛苦: 洋貴質疑「努⼒就⼀定能做得到自己想做的事情嗎?」,他認為自己與其他同學不同,被鼓勵(加油)本身就是一件悲慘的事情。他認為自己不是那種能實現夢想的「百中選一」的人。 2. 櫻井老師的哲學介入: • 關於夢想: 櫻井老師承認,夢想確實有無法實現的時候,人生中努力也有白費的時候,甚至「邪惡戰勝正義」也有可能。 • 放棄與放心的區別: 老師決定讓步退出比賽,認為這可以讓大家「放心」,但櫻井老師阻止了,強調這不是「放心」,而是「放棄」。 • 青春的畫: 老師用比喻解釋努力的價值。如果用藍筆在藍色畫紙上畫畫,當下雖然看不見,但那份用力的「青春的畫」是實實在在存在的,它會一直留在心裡,陪伴你一生。 3. 老師的實際行動與定義贏家: • 「心的力量」啟動: 淩表示可以犧牲自己拍內衣照,但老師攔住了她,並做了握拳放在心臟位置的動作,似乎在下定決心。 • 鋸掉招牌: 老師拿著電鋸走到洋貴家工廠的頂樓,面無表情地鋸下了「珊瑚科技」的新招牌,露出了原有的「根岸造船所有限公司」招牌。 • 尊嚴的宣言: 老師向末吉和所有人闡述了核心觀點: ◦ 「贏的別人不算贏。戰勝自己達到自己的目標才是贏家。」。 ◦ 「有些事不能讓步的,有些東西繼續保護的。那個東西就是尊嚴。」。 ◦ 「這顆心是活下去的路標啊。」,強調要問自己的心,問自己是否能「挺挺胸膛」。 4. 結果與回歸: • 父親的轉變: 洋貴的父親看到原來的招牌重現,眼神中流露出「有什麼回來的」感覺,找回了尊嚴,重新打開了塵封已久的船。 • 洋貴的勝利: 洋貴收到林傳來的被鋸開的招牌照片後,心裡有了答案,決定使出全力。他在游泳比賽中急起直追,最終反超獲勝。 • 最終提問: 老師在洋貴贏得比賽後,指著他的心臟問:「留下了嗎?」(指著心的位置)。 加入會員,支持節目: https://mir-mind-studio.firstory.io/join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n55htar02ft01ze8vx9dfn5/comments 「聽完這集,你是不是也覺得,面對情緒、做出判斷,似乎多了一些力量與清晰?」 無論是哪個策略讓你最有感,或是在實踐過程中遇到任何疑問,都歡迎你來與我們交流,讓思考的力量持續放大! 💡 與我們QA互動 → https://forms.gle/TgMUeMwegXLrYwzLA 🚀 米爾的IG → 思維解碼 https://www.instagram.com/mir_mind_studio/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more1h 12minPlay
November 06, 2025逐字說心經09|究竟涅槃。_第三期陪跑諮詢開跑_彰化縣政府提醒您,為了維護道路安全,汽、機車行經路口,務必停讓行人優先通行。並記得標誌標線,停車再開。行人落實「停看聽」:在安全地點停等;過馬路注意來車;停讓行人,尊重路權。連結: https://fstry.pse.is/8b3h8k —— 以上為播客煮與 Firstory Podcast 廣告 —— 第三期陪跑諮詢表單:https://forms.gle/RgYTnGS287f4DdVF9 心經所指的「究竟涅槃」具有多個層面的意義,超越了一般的寂滅概念: • 徹底止息煩惱: 究竟涅槃的第一個關鍵是一切的煩惱都已經停止了,並且不會再產生或消滅(生滅)。 • 自由穿梭生死: 達到此境界的人能夠自由自在地穿梭於生死之中。 • 救度眾生: 這種自由進出是為了救度於眾生。 • 佛陀的境界: 最終目標是達到最完美成就,甚或是佛陀的境界。 2. 階段與層次:從斷煩惱到無住 來源指出,理解「究竟涅槃」需要區分佛法中不同層次的涅槃觀念: A. 聲聞緣覺的階段(有餘與無餘涅槃) 在較早期的觀念中,涅槃常與斷絕煩惱和身體消亡聯繫在一起。 • 有餘涅槃 (Saupadiśeṣa-nirvāṇa): 指的是身體(五蘊)雖然仍然存在,但所有煩惱已被斷盡的狀態。釋迦牟尼佛在菩提樹下開悟時,是在有肉身的情況下證得覺悟,因此被稱為「有餘涅槃」。 • 無餘涅槃 (Anupadiśeṣa-nirvāṇa): 傳統上認為,涅槃必須等到身體也滅掉、離開,才能徹底消除五蘊,停止煩惱和神思。 • 偏空極境: 聲聞和緣覺乘所走的道路(斷煩惱、離開三界),會進入一種偏空的極境概念。 B. 菩薩道的階段(無住涅槃) 心經所講的「究竟涅槃」更接近菩薩道和佛道的境界,超越了單純的斷煩惱出三界: • 無住涅槃 (Apratiṣṭhita-nirvāṇa): 這是菩薩涅槃狀態的稱號。達到此狀態,意味著不被生死的規則所約束,同時也不住在涅槃的寂滅中。 • 智慧與慈悲的結合: 菩薩因為同時擁有智慧和慈悲心,所以能夠自由進出生死的狀態,願意下來度化那些被困擾綁住的人。 3. 佛的究竟涅槃(圓滿至覺) 佛的究竟涅槃是所有階段的圓滿,是一種圓滿、完備的涅槃狀態。 • 自覺、覺他、覺滿: 成為佛,必須達到自我覺悟(自覺)和幫助他人覺悟(覺他)的圓滿狀態(覺滿),這才是一個完整的循環。 • 超越一切規則: 佛陀的存在已不限於這些規則,祂本身就是那個狀態、那個系統。 • 實相圓滿解脫: 究竟涅槃是徹底滅境,智慧與慈悲的圓滿同時顯現,超越了身識兩邊,安住在真實的實相圓滿解脫的境界。 • 如來藏不滅: 在一切生死滅盡之後,有一個核心本質依舊不滅,那就是原來的、心中的本質「如來藏」,它是我們原本存在的光芒。 總結來說,「究竟涅槃」不僅是個人煩惱的止息,更是一種圓滿的覺悟狀態,允許修行者帶著最高的智慧與慈悲,自由地在世間與出世間中運作,並且覺知到存在的本質(如來藏)是不滅的。 -------------------------------------------------------------------------------- 這個概念就像一個航海家,最初學習如何讓船停泊(斷煩惱),然後學習如何將船徹底拆解以達到極度的平靜(無餘涅槃)。但「究竟涅槃」則要求他不僅能夠駕馭這艘船(自由進出世間),而且還將這艘船變成了他的身體本身(法身),他不再受海浪或港口的限制,可以隨時出發去營救其他迷失在海上的船隻,同時知道他內在的導航系統(如來藏)是永恆的光芒。 加入會員,支持節目: https://mir-mind-studio.firstory.io/join 「聽完這集,你是不是也覺得,面對情緒、做出判斷,似乎多了一些力量與清晰?」 無論是哪個策略讓你最有感,或是在實踐過程中遇到任何疑問,都歡迎你來與我們交流,讓思考的力量持續放大! 🚀 米爾的IG → 思維解碼 https://www.instagram.com/mir_mind_studio/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more15minPlay
October 30, 2025逐字說心經08|無罣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彰化縣政府提醒您,為了維護道路安全,汽、機車行經路口,務必停讓行人優先通行。並記得標誌標線,停車再開。行人落實「停看聽」:在安全地點停等;過馬路注意來車;停讓行人,尊重路權。連結: https://fstry.pse.is/8b3h8k —— 以上為播客煮與 Firstory Podcast 廣告 —— 加入會員,支持節目: https://mir-mind-studio.firstory.io/join 「無罣礙故無有恐怖」(無執著故無有畏懼) 描述了菩薩因放下煩惱和障礙而達到的心境。 恐怖的根源與去除恐怖的來源: 心中的恐怖通常來自於未知或愚癡。當人們面對完全不知道的事物,卻賦予它一個自以為了解的意義時,就會產生執念(執著)。這種執著導致放不下,從而產生了掛礙和患得患失的心態。菩薩的狀態: 菩薩因為遠離了煩惱跟障礙,獲得了心中的清淨感,因此不會畏懼生死,自然就沒有任何覺得恐怖和擔心的東西。這也意味著在修行的過程中,不應有這些害怕和困擾。遠離「五怖畏」的成就 在菩薩修行的初階,特別是初學菩薩行時,會面臨五種恐怖(五怖畏)。來源明確指出,一旦入初地(歡喜地)時,這些五怖畏即永遠遠離。 這五種怖畏(五恐怖)是見道以前之人所產生的:不活畏(不活恐怖): 恐懼自己不能過活。初地菩薩因離我想,不愛惜自身,更何況是資財,故無此畏。惡名畏(惡名恐怖): 恐懼他人的譏謗。初地菩薩不求他人供養,只專心給施一切眾生,故無此畏。死畏(死恐怖): 怖畏死亡。初地菩薩遠離我見,無有我想,故無此畏。惡道畏(惡趣恐怖): 恐懼造作不善業而墮於惡道。初地菩薩自知死後,決定不離諸佛菩薩,故無此畏。大眾威德畏(眾中恐怖): 在威德大眾前,恐懼自己言行有失,不能為獅子吼。初地菩薩因其志樂在一切世間中無有可與之等同或勝過者,故無此畏。因此,初地菩薩(歡喜地)能捨離一切怖畏,產生極大的歡喜,因為此五怖畏是初地之障。初地菩薩已證得二空之理(人、法二空),破除見惑,從而生起大歡喜。 2. 「遠離顛倒夢想」(遠離不合理的妄想) 「遠離顛倒夢想」是指菩薩對世間實相的透徹理解。 顛倒夢想的本質諸法皆空: 菩薩因為了解諸法皆空,故不畏懼死亡,自然可以發現以前凡夫所理解、看似可以抓取的「夢想」,其實是由執念所發生的。妄想與執著: 這裡的「夢想」並非指一般人對未來的嚮往,而是指妄想。凡夫所執取、認知的東西其實是與本質背道而馳的。顛倒的定義: 顛倒指的是一切不合理的思想跟行為,包含認知上的錯誤,如我執和法執。例如,凡夫追求金錢,但金錢的本質是帶不走的,這就是顛倒。金錢的本質應該是它所能帶來的好的生活和給予的能力。世間常見的顛倒包括:將無常認為有長,將世間的苦當做樂(如短暫的眼前快樂,但實質是痛苦)。遠離顛倒的修證空性與智慧: 遠離顛倒夢想,是再三回歸到真正的大乘菩薩所證得的空性與波羅智慧。斷除對立: 遠離顛倒夢想的過程,就是不間斷地去除身體與心理的對立、我與他的對立,以及物理世界與我的對立。當一切對立去除後,能夠理解並感受到融為一體的感受時,便能看空很多事情。聖位成就: 初地菩薩因已轉離一切世間境界,遠離凡夫地,進入智慧地,斷除一切惡道,故能生歡喜心。這代表初地菩薩已經轉凡夫,得聖位,不再為煩惱所搖動。總結來說,這些來源共同指出,菩薩的「無掛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是通過修行,特別是證得人、法二空(歡喜地成就),徹底斷除對自我和世間的執著(掛礙),從而自然消除了所有恐懼(特別是五怖畏),並超越了凡夫顛倒妄想的認知。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n55htar02ft01ze8vx9dfn5/comments 「聽完這集,你是不是也覺得,面對情緒、做出判斷,似乎多了一些力量與清晰?」 無論是哪個策略讓你最有感,或是在實踐過程中遇到任何疑問,都歡迎你來與我們交流,讓思考的力量持續放大! 💡 與我們QA互動 → https://forms.gle/TgMUeMwegXLrYwzLA 🚀 米爾的IG → 思維解碼 https://www.instagram.com/mir_mind_studio/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more16minPlay
October 23, 2025幕後閒聊|新獻聲~小樂與節氣×威而很認真在唱歌×遇到的老師《Stan Up!青開麥》Podcast開播!由新竹縣政府教育局推出,六集節目集結青年提案,從選系迷茫、科技人生到地方創生,還有網紅跨界對談,探索竹縣青年的成長路線圖。🎧收聽👉 https://fstry.pse.is/8b7m43 —— 以上為播客煮與 Firstory Podcast 廣告 —— 加入會員,支持節目: https://mir-mind-studio.firstory.io/join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n55htar02ft01ze8vx9dfn5/comments 「聽完這集,你是不是也覺得,面對情緒、做出判斷,似乎多了一些力量與清晰?」 無論是哪個策略讓你最有感,或是在實踐過程中遇到任何疑問,都歡迎你來與我們交流,讓思考的力量持續放大! 💡 與我們QA互動 → https://forms.gle/TgMUeMwegXLrYwzLA 🚀 米爾的IG → 思維解碼 https://www.instagram.com/mir_mind_studio/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more16minPlay
October 16, 2025思維解碼44|將來是什麼?不問姓名,學歷職業,性別那麼你是誰。#我是誰系列 #太陽與海的教室彰化縣政府提醒您,為了維護道路安全,汽、機車行經路口,務必停讓行人優先通行。並記得標誌標線,停車再開。行人落實「停看聽」:在安全地點停等;過馬路注意來車;停讓行人,尊重路權。連結: https://fstry.pse.is/8b3h8k —— 以上為播客煮與 Firstory Podcast 廣告 —— #太陽與海的教室 #我是誰系列 #身份認同 #人生方向 #教育體制 #自我探索 #心理學 #哲學思考 這一集 Podcast 探討的是:當我們不再依靠外在標籤來定義自己,我們還能怎麼回答「我是誰」? 以 2008 年日劇《太陽與海的教室》為引,節目從劇情中的哲學對話延伸到現代社會的深層議題,包含: 🔸 身份解構:姓名、學歷、職業、性別並不能定義一個人 🔸 教育批判:偏差值、名校制度如何限制學生自由 🔸 社會預設軌道:從小到大的標準人生路線圖 🔸 自我探索方法:人格測驗、日記反思、當下覺察 🔸 心的力量:找到人生使命後的無私奉獻精神 本集內容適合: ✔ 迷惘於人生方向的學生與上班族 ✔ 對心理學、靈性成長有興趣的聽眾 ✔ 想突破社會框架、重新定義人生的人 加入會員,支持節目: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n55htar02ft01ze8vx9dfn5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n55htar02ft01ze8vx9dfn5/comments 「聽完這集,你是不是也覺得,面對情緒、做出判斷,似乎多了一些力量與清晰?」 無論是哪個策略讓你最有感,或是在實踐過程中遇到任何疑問,都歡迎你來與我們交流,讓思考的力量持續放大! 💡 與我們QA互動 → https://forms.gle/TgMUeMwegXLrYwzLA 🚀 米爾的IG → 思維解碼 https://www.instagram.com/mir_mind_studio/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more59minPlay
October 10, 2025逐字說心經07| 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罣礙。彰化縣政府提醒您,為了維護道路安全,汽、機車行經路口,務必停讓行人優先通行。並記得標誌標線,停車再開。行人落實「停看聽」:在安全地點停等;過馬路注意來車;停讓行人,尊重路權。連結: https://fstry.pse.is/8b3h8k —— 以上為播客煮與 Firstory Podcast 廣告 —— 加入會員,支持節目: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n55htar02ft01ze8vx9dfn5 1. 無所得的基礎(般若智慧):當菩薩真正運用深層的般若智慧(般若波羅蜜多)照見五蘊、因緣、四諦等一切法都是空性(沒有自性)時,我們便不會去在乎或執著於這些法。 2. 無需執著與得:一旦悟道,就不需要執著,也不需要「得」。 3. 放下:這個過程的精髓在於學會了但要懂得放下。這有點類似中國傳統武術或功夫片所表達的,當你學會了怎麼打,其實是要你不再打的意思。 4. 放下佛法:無所得的最終境界甚至要求放下修行過程中的必備條件——六度波羅蜜。六度波羅蜜是渡河的工具(船),但到了彼岸之後,連同佛法這艘船也要放下,這樣才能真正獲得自在和證得實相。當你不執著於任何東西時,你就接近了如來 (Tathagata)。 二、 菩提薩埵:覺悟的勇士與學長 「菩提薩埵」是梵語,簡稱即為菩薩。 1. 原意與定義:它的原文意思就是「覺醒的勇士」(覺悟的勇者)。菩薩追求覺悟的過程是一個需要多方面歷練和成長**的過程。 2. 菩薩與佛的差異:來源認為菩薩與佛最大的差異點在於「發願心」: ◦ 菩薩:屬於「有情的勇士」(覺有情),他們尚未完全放下所有情感,會對特定的人產生共鳴,發願去支持和陪伴大眾有情。他們就像「學長」,會主動想辦法與我們一起走過難關。 ◦ 佛:佛陀已經走完了(畢業了)。當佛看到眾生受苦時,若眾生沒有主動發出很大的需求,佛通常只會細細品嚐和觀看眾生如何面對一切。 3. 菩薩的修行過程:菩薩在證得這些觀念的過程中,會不斷地「提起又放下」前面章節所講述的一切法(如四聖諦、五蘊等)。 三、 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罣礙:體悟空有與一體性 「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罣礙」是呼應《心經》開頭的「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 1. 空有同時證得:當修行達到深度的般若智慧狀態時,必須體悟到空與有是同時存在的狀態。只有在這層次上,人才能超越一切苦,因為心中不再產生任何罣礙。 2. 體悟一體性:要理解空與有同時存在,關鍵在於證悟到「這一切其實都是一體」。這包括「我跟世界」、「我跟過去」、「我跟喜歡的東西」等,都是一體。這種體悟必須是真實的體驗和證悟,而非僅止於口頭上的理解。 3. 心無罣礙的條件:心無罣礙發生在一個人心中「沒有所得」的時候。此時,修行者證得了內在無我、外在無我、內外皆空**的狀態。 4. 罣礙的根源:罣礙或執著的前提是「我」這個自我的存在。有了自我,就會產生放不下的人事物,進而產生分別心(喜好、不喜歡、特殊感覺等)。 5. 光芒與陰影的比喻:心性就像一道純粹的光芒。如果沒有任何阻礙(如羽毛),光芒就是純淨的;一旦有阻礙(如自我與執著),就會產生陰影、波動、以及萬事萬物的現象。心無罣礙就是還原我們最根本的智慧與光芒。 6. 體悟一體性的自然行為:一旦真正體悟到萬物一體,幫助他人脫離痛苦將是一種自然而然的反應,就像身體的「手」會自然去幫助「腳」的受傷一樣。然而,幫助時也需要有智慧,懂得如何正確地施予援手,而非出於不正當的慾望或發心。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n55htar02ft01ze8vx9dfn5/comments 「聽完這集,你是不是也覺得,面對情緒、做出判斷,似乎多了一些力量與清晰?」 無論是哪個策略讓你最有感,或是在實踐過程中遇到任何疑問,都歡迎你來與我們交流,讓思考的力量持續放大! 💡 與我們QA互動 → https://forms.gle/TgMUeMwegXLrYwzLA 🚀 米爾的IG → 思維解碼 https://www.instagram.com/mir_mind_studio/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more11minPlay
October 02, 2025逐字說心經06|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Stan Up!青開麥》Podcast開播!由新竹縣政府教育局推出,六集節目集結青年提案,從選系迷茫、科技人生到地方創生,還有網紅跨界對談,探索竹縣青年的成長路線圖。🎧收聽👉 https://fstry.pse.is/8b7m43 —— 以上為播客煮與 Firstory Podcast 廣告 —— 「無苦寂滅道」四聖諦。它並非否定,而是引導修行者進入更高層次的理解。 四聖諦:解脫煩惱的基礎框架 「苦寂滅道」即指「四聖諦」,被視為四種真實不虛的義理,是理解所有煩惱運轉模式的基礎。其結構如下: 聖諦 苦諦 認識苦的結果:識別並承認痛苦的存在及其種類,如生老病死、愛別離、怨憎會、求不得等八苦。 普通人的「果」 集諦 探究苦的原因:觀察並分析導致痛苦的根本原因。理解苦因是解決問題的關鍵步驟。 普通人的「因」 滅諦 確立離苦的目標:達到痛苦之因被徹底消除的狀態,進入覺醒與解脫的層級。 菩薩的「果」 道諦 實踐離苦的方法:在日常生活中採取能導入正向循環的思維與行為模式,如奉行「八正道」等。 菩薩的「因」 「無」的真義:超越而非否定 《心經》在此處加上「無」字,其意涵並非推翻四聖諦,而是指導修行者在證悟之後的下一個階段。 • 視為工具,而非終點:四聖諦如同一個解決煩惱的公式。當一個人已走過煩惱、理解並運用此公式後,就必須將此工具放下,才能真正自在解脫。 • 次第性的超越:此概念具有一貫性。《心經》對不同根基的聽眾開示了次第性的超越法門: ◦ 對「聲聞」宣說四聖諦,然後教導他們超越四聖諦。 ◦ 對「緣覺」宣說十二因緣,然後教導他們超越十二因緣。 • 證悟的過程:真正的融會貫通包含以下步驟:「你要先認識這個法是什麼,然後去理解,然後去觀察這個法是什麼。然後最後當你融會貫通之後,你要脫離這個法,你要穿越這個法。」這意味著任何精妙的理論都不是最終答案,答案之後還有超越答案本身的下一步。 滅苦的兩種途徑 「道諦」指出了具體的修行方法,來源中提及了兩種主要的滅苦途徑,分別對應不同層次的修行者。 聲聞乘之法:八正道 此為聲聞、阿羅漢達到涅槃所採用的方法,涵蓋了生活中的各個層面,旨在建立一個正向的循環。其內容包括: 菩薩乘之法:六度波羅蜜 此為菩薩的修行方式,更為深入與廣泛。來源中提及共有「十度波羅蜜」,但此處主要闡述了最為人熟知的「六度」。 • 六度內容: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 • 對「忍辱」的特別闡釋: ◦ 忍辱 vs. 忍耐:「忍辱」與單純的「忍耐」有本質區別。忍耐帶有壓抑和期盼痛苦盡快結束的意味;而忍辱則是全然地允許與承受。 ◦ 核心態度:忍辱是「我知道這一切會到來,他正在發生中,所以我很允許他發生」。它是一種覺知,明白生命中必然會有無法避免的挑戰與起伏。 ◦ 無反應練習:面對痛苦與摧殘的過程時,不去做出負面的、慣性的反應。而是以正向的方式去面對,並結合後續的禪定、精進與智慧來處理。 「無智亦無得」 此句經文將超越的層次從「法門」提升至「智慧」與「果位」本身,是菩薩對般若智慧的最高體驗。 「智」的層次:從自我中心到宇宙真理 「智」指的是觀察與洞見真理的狀態。來源將其分為兩種觀察視角: 1. 以我為中心的觀察:基於個人經驗的理解,常表現為「我發現了什麼」、「我覺得怎麼樣」。這種視角較為主觀。 2. 以世界真理為中心的觀察:採用更宏觀的、非自我的「第三視角」來理解事物的全局與規律。習慣這種思考方式,更容易契入解脫煩惱的修行過程。 「無智」的境界:破除對智慧的執著 「無智」代表了修行的終極階段,其內涵極為深刻。 • 智慧的工具性:佛法的智慧是為了「脫離煩惱」而存在的過程。對於已經走過這段路、煩惱已不存在的菩薩而言,「解脫」這個概念本身也失去了意義,因此用以達成解脫的工具——「智」——也就不再需要執著。 • 空性的徹底:菩薩的境界是「連煩惱都沒有了,然後連解脫這個東西也沒有了」。他們甚至超越了「沒有煩惱」這一狀態的執著,因為一旦執著於「沒有煩惱」,本身就構成了一種新的對立。 • 煩惱即現象:在此境界中,「煩惱」不再被視為煩惱,而僅僅是一個發生的現象。如同一個真正有成就的人,不會自認為有錢,而是將財富視為屬於眾人,並樂於分享。 • 境界的遞進:世間智慧 -> 出世間智慧(智)-> 無智亦無得的境界。 《心經》中段的核心要旨,在於系統性地破除修行者在各個階段可能產生的「法執」 經文 破除的法執 無無明...亦無老死盡破除對十二因緣的法執 無苦寂滅道破除對四聖諦的法執 無智亦無得破除對六度波羅蜜等修行法門與智慧成就的法執 最終的結論是,所有教法都是引導我們到達彼岸的舟筏。學會、擁有並理解其原理後,修行者必須超越舟筏本身,不執著於公式,方能真正自在地生活。 免費追蹤,更新資訊不漏接: https://open.firstory.me/join/cln55htar02ft01ze8vx9dfn5 加入會員,支持節目: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n55htar02ft01ze8vx9dfn5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n55htar02ft01ze8vx9dfn5/comments 「聽完這集,你是不是也覺得,面對情緒、做出判斷,似乎多了一些力量與清晰?」 無論是哪個策略讓你最有感,或是在實踐過程中遇到任何疑問,都歡迎你來與我們交流,讓思考的力量持續放大! 💡 與我們QA互動 → https://forms.gle/TgMUeMwegXLrYwzLA 🚀 米爾的IG → 思維解碼 https://www.instagram.com/mir_mind_studio/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more16minPlay
September 25, 2025幕後日常|欸!滑雪不揪喔~ 走呀!去白馬彰化縣政府提醒您,為了維護道路安全,汽、機車行經路口,務必停讓行人優先通行。並記得標誌標線,停車再開。行人落實「停看聽」:在安全地點停等;過馬路注意來車;停讓行人,尊重路權。連結: https://fstry.pse.is/8b3h8k —— 以上為播客煮與 Firstory Podcast 廣告 —— 走呀~ 去留個美好回憶!! 📥珊綾 25/26年在日本白馬滑雪課程開放預約囉 (點擊進入表單) 加入會員,支持節目: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n55htar02ft01ze8vx9dfn5 「聽完這集,你是不是也覺得,面對情緒、做出判斷,似乎多了一些力量與清晰?」 無論是哪個策略讓你最有感,或是在實踐過程中遇到任何疑問,都歡迎你來與我們交流,讓思考的力量持續放大! 💡 與我們QA互動 → https://forms.gle/TgMUeMwegXLrYwzLA 🚀 米爾的IG → 思維解碼 https://www.instagram.com/mir_mind_studio/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more11minPlay
September 21, 2025終於五年了嗎...?會員加入說明其實不是只有這件事,下個月會有很大的改版出現 加入會員,支持節目: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n55htar02ft01ze8vx9dfn5 「聽完這集,你是不是也覺得,面對情緒、做出判斷,似乎多了一些力量與清晰?」 無論是哪個策略讓你最有感,或是在實踐過程中遇到任何疑問,都歡迎你來與我們交流,讓思考的力量持續放大! 🚀 米爾的IG → 思維解碼 https://www.instagram.com/mir_mind_studio/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more8minPlay
September 18, 2025思維解碼43|在你身邊都會很的開心,快樂的模樣.ft珊綾彰化縣政府提醒您,為了維護道路安全,汽、機車行經路口,務必停讓行人優先通行。並記得標誌標線,停車再開。行人落實「停看聽」:在安全地點停等;過馬路注意來車;停讓行人,尊重路權。連結: https://fstry.pse.is/8b3h8k —— 以上為播客煮與 Firstory Podcast 廣告 —— 📥珊綾 25/26年在日本白馬滑雪課程開放預約囉 (點擊進入表單) 快樂是什麼? 是自主選擇、擁抱情緒,還是單純「下班」? 在這一集,我們和來賓 珊綾,一起聊聊「快樂的模樣」。 🌿 珊綾的快樂做自己的主人:快樂是能自由選擇,並為選擇負責。旅行的未知:獨自旅行、隨心探索,最能讓她自在。親近大自然:沒有時間與壓力時,去海邊、去山上,就是她的快樂日常。熱愛的事物:攝影、品牌經營、滑雪、跳舞,都是她持續投入的熱情來源。真誠的笑容:不再迎合框架,而是由內而外的自信與解放。接納所有情緒:學會擁抱低潮與焦慮,快樂才完整。分享的感染力:像在綠島的日子,把純粹的快樂散播出去,不預設立場地對待每個人。🔬 米爾的觀點生命體悟的內化:快樂不是天生樂觀,而是經歷後的沉澱。化學傳導的快樂:多巴胺與血清素的平衡,帶來長久滿足。快樂的公式:維生素D、鎂、B群,都是快樂的生理基礎。主動與順應:達成目標的喜悅 vs. 讓快樂不期而遇。享受無聊與對話:在冒險與日常裡,學會與自己相處。快樂失控:當情緒破表,像喝醉般失去理智,也是少見的「超級快樂」。微笑的力量:一個笑容能指數型擴散,改變世界。☕ 諾爾的體會表面與深層的快樂:社交式的笑容,與兄弟相聚的純粹快樂。下班即快樂:工作與生活的分界,給自己放鬆空間。隨興相處:和朋友只要「在一起」,去哪裡都不重要。接受與不評判:尊重彼此選擇,不因差異破壞關係。 快樂的模樣,可能很深沉,也可能很單純, 但它終究都源自你內在的狀態與生活的選擇。 30珊綾 →https://www.instagram.com/shanling30_/ 加入會員,支持節目: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n55htar02ft01ze8vx9dfn5 「聽完這集,你是不是也覺得,面對情緒、做出判斷,似乎多了一些力量與清晰?」 無論是哪個策略讓你最有感,或是在實踐過程中遇到任何疑問,都歡迎你來與我們交流,讓思考的力量持續放大! 💡 與我們QA互動 → https://forms.gle/TgMUeMwegXLrYwzLA 🚀 米爾的IG → 思維解碼 https://www.instagram.com/mir_mind_studio/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more57minPlay
FAQs about 能櫞。思維解碼:How many episodes does 能櫞。思維解碼 have?The podcast currently has 162 episodes availab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