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Tiff
首播日期:20220313東海岸畫仙_
題目主旨: 20220313_從台鐵地方工會角度淺談公司化對區域影響
節目摘要: 台灣鐵路「太魯閣號」408次列車翻覆事故造成70多年來全台嚴重的鐵路傷亡,不過,除了事故責任追究之外,台灣也有輿論開始要求台鐵改革。其中,百年歷史的台鐵是否要走向公司化甚至民營化的老議題,再次成為關注焦點。
太魯閣號慘重傷亡之後 承包商和台鐵面臨追責台鐵「太魯閣號」事故死亡目前增至50人 工地經理保釋後再羈押台鐵普悠瑪事故的四大焦點
台灣南台科技大學助理教授朱岳中向BBC中文分析,台鐵營收成本中,人事成本高達九成以上,問題十分嚴重。若引進民間股份後,民營的董事因此能監督並管理公司,比起全公股的企業能更有效率,這確實是台鐵可能需要走的路。
精確來說,在台灣公司化並不等同於民營化。公司化是指政府將其擁有的產業,改為有限公司的型態,並釋出部分股份,但政府擁有的股份仍過半。在這種情況下,政府一般有派任公司主管的權力,但要受到民營董事的監督和挑戰。民營化則意味著民間股份過半,官股不再掌握人事任命權。
台灣中研院學者張晉芬研究台灣的民營化歷史時指出,國民黨政府在1980年代末期積極推動「民營化」政策的動機,與台灣政治轉型有直接關係。
她指出,1980年代末,李登輝上台,台灣財政收支惡化,公營事業經濟和政治重要性低落,加上李登輝開始延攬經濟自由派的學者出任要職,同時讓蔣家僱用的舊技術官僚退出,在這些因素加總下,公營事業民營化逐漸成為政策主力。
幾十年來,轉型為公司化的案例包括中華郵政,桃園機場等。知名的陽明海運,中華電信以及中華航空(華航)以及台灣兆豐金控等在先歷經公司化後,再轉為民營。然而,台鐵在這波民營化的浪潮下,並沒有被售出。
與負責普通列車運營的台鐵不同,台灣高鐵目前採用民營化方式運作。
自日本殖民時代台灣鋪設鐵路網以來,在全台擁有龐大土地資產。台鐵已有超過百年歷史,是否要公司化的討論歷經近20年,政黨輪替數次仍無定論。
目前來看,台灣主要鐵路設施分為兩類,一般鐵路「台灣鐵路」屬於公營事業,由台灣政府管理。另一種是「台灣高速鐵路」,簡稱「台灣高鐵」,實行的是公司化運作,由「台灣高速鐵路公司」負責。但值得一提的是,台灣高鐵是「民間興建營運後轉移」(也稱建設-營運-移交模式即BOT)的公共工程,自2007年營運70年後,公司需要無償交還台灣政府經營。直到發生的嚴重事故,輿論才開始將台鐵公司化的議題重新拋出。
朱岳中強調,台鐵現在最大的問題是,台鐵營收中有九成是支付在人事費用上,「這不僅是台灣,是放眼全球,很少企業會將營收幾乎全給了人事成本。」
外界也因此詬病,台鐵沒有更多經費花在維修上,造成鐵路安全控管,員工過勞等問題,這些都直接影響乘客安全及服務品質。
台鐵若要走向公司化甚至民營化,其龐大的資產(特別是沿線土地)要租售給誰,這些問題在台灣一定會同樣引起爭議,同樣考驗蔡英文政府的治理能力以及民間監督的力度。期望各位聽眾朋友加入我們雲端新廣播Line的大家族共供監督這一正在進行的不公義~~
https://line.me/ti/g2/9hdxu9SKF9EqPQgXAgzcAS5DrjynEfd0LrsAzA?utm_source=invitation&utm_medium=link_copy&utm_campaign=defaul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