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道 - 基督教北京守望教会

你跟从我吧——2025年2月9日主日讲章/晓峰牧师


Listen Later

https://t5.shwchurch.org/wp-content/uploads/2025/02/20250209.mp3

                                                          

经文:【太8:18】 耶稣见许多人围着他,就吩咐渡到那边去。【太8:19】 有一个文士来,对他说,夫子,你无论往哪里去,我要跟从你。【太8:20】 耶稣说,狐狸有洞,天空的飞鸟有窝,人子却没有枕头的地方。【太8:21】 又有一个门徒对耶稣说,主阿,容我先回去埋葬我的父亲。【太8:22】 耶稣说,任凭死人埋葬他们的死人,你跟从我吧。


我们今天分享的这段经文,是在十个神迹的记录之间,穿插进来的一个对话。这个对话其实是对耶稣行的神迹和耶稣自身在地上生活的一个对比说明。// 上周主日的经文记载了主耶稣在彼得岳母家医病赶鬼的神迹,有很多人连夜赶来,耶稣可能一直工作到深夜,马太就引用了以赛亚书的经文来解释这个现象,“他代替我们的软弱,担当我们的疾病”(太八17)。以赛亚书的原文是“他诚然担当我们的忧患,背负我们的痛苦”(赛五十三4)。今天要分享的经文可以看成是对以赛亚书这句经文的进一步说明。在马太看来,发生在彼得岳母家的事情就应验了以赛亚书的预言,耶稣就是旧约先知所预言的从神差来的那位受苦的仆人。祂是神所派来的弥赛亚,但是祂在地上作王的方式是受苦,不是地上君王的做派,高高在上指挥众人忙碌,而是自己俯就劳苦工作,直至受辱被杀。虽然耶稣呼召很多门徒来跟随祂,但祂却不需要门徒来为祂冲锋陷阵,也不需要门徒来供应和服事祂。反而,耶稣来却是要藉着祂的劳苦、被辱、受死来服事那些跟随祂的人。从指导彼得下网打鱼,到给人医病赶鬼,到和罪人税吏一同坐席,到五饼二鱼喂饱五千人,到逾越节筵席中耶稣腰束毛巾为门徒洗脚,一直到耶稣被钉十字架,就是主自己所说的“因为人子来,并不是要受人的服事,乃是要服事人,并且要舍命,作多人的赎价”(可十45)。为此祂在地上“被人厌弃,多受痛苦,常经忧患”(赛五十三3)。这就是天国的君王在地上作王的方式和经历。“学生不能高过先生,仆人不能高过主人”(太十24),王在世上既然这样走过,凡跟随祂的人也都要走这条路。祂是万王之王万主之主,但跟随祂却不会像跟随地上有权势的人那样会升官发财功成名就,得世人的称赞羡慕和仰视,反而会经历很多艰难。耶稣行医病赶鬼的神迹虽多,但祂却不是靠此来吸引人,不是靠神迹让人来追随祂,祂赐给门徒有医病赶鬼的权柄,也不是为要让门徒借这权柄得着敬仰和地上的好处。反而,事实上,耶稣正因为行了让拉撒路复活的神迹,而让犹太人下了要杀死祂的决心。

因此,今天这段经文,通过两个人和耶稣之间的对话,来提醒所有跟随耶稣的人,不要把关注点放在神迹上,而要放在耶稣身上,要思想行神迹的这个人到底是谁(可四41)?随之的挑战就是,你该如何来面对行这样神迹的这个人呢?这短短五节经文,以两轮极其精简的对话,就把这两个问题给阐明了。这两个对话是一个两重对比,一,文士要跟随和门徒要离开两种心志抉择的对比;二,主耶稣对文士和对门徒两种不同回应的对比。而我们今天分享的主题是跟随与代价,我们会从两个层面来分享,一,文士的心志vs耶稣的挑战;二,门徒的请求vs耶稣的要求。

一、文士的心志

1.文士

首先,我们要介绍一下文士在当时的犹太社会中是什么样的人。文士可以看为是专门研究旧约律法的学者,他们有另一个称呼,律法师。因此,文士精通旧约律法和以色列的文化传统。// 据说最早的文士可以上溯到以斯拉。

这位文士是主动来找耶稣,表示要跟随祂的人。他就跟彼得约翰等门徒不同,第一批跟随耶稣的门徒都是耶稣主动呼召的,马太前面就记载说“耶稣在加利利海边行走,看见弟兄二人,就是那称呼彼得的西门,和他兄弟安得烈,在海里撒网。他们本是打鱼的。耶稣对他们说,来跟从我,我要叫你们得人如得鱼一样。他们就立刻舍了网,跟从了他。从那里往前走,又看见弟兄二人,就是西庇太的儿子雅各,和他兄弟约翰,同他们的父亲西庇太在船上补网。耶稣就招呼他们。他们立刻舍了船,别了父亲,跟从了耶稣”(太四18-22)。这个文士应当是在山上听了耶稣的讲道,在山下看见了耶稣所行的神迹,就决定要来跟随耶稣。

2.夫子

但是,这人显然并不真认识耶稣,因为他称耶稣为“夫子”。我们可能会有些奇怪,这个文士听了耶稣的讲道,看见了耶稣所行的神迹,竟然只是认为耶稣是一位值得他来跟随的老师。什么人可以讲出登山宝训这样的话来呢?什么样的人像耶稣这样只说一句话就可以医病赶鬼呢?文士可是专业人士,相当于今日的神学学者,旧约圣经教师。他的思考能力这样差吗?其实,对于一个罪人来说,无论拥有多少知识,他的心灵依然是被自我和世界所蒙蔽的;罪人凭自己无法除去蒙在心灵上的帕子。一个人思想的深度,其实受制于其心灵的状况,跟知识无关。就像三十年前,东方的博士们来寻找刚降生的耶稣时所遇见的犹太文士长老们,他们可以流利地回答希律的问话,他们熟悉关于旧约先知一切对弥赛亚的预言,但他们却对于弥赛亚毫不关心,神所应许的救主只存在于他们的宗教礼仪和宗教知识中,亚伯拉罕以撒雅各的神从来就没有进入过他们的内心,上帝对于他们来说只是一种文化和知识上的存在,对他们而言并不真实。这就是主耶稣后来对犹太人的责备“你们并没有他的道存在心里。因为他所差来的,你们不信。你们查考圣经,因你们以为内中有永生。给我作见证的就是这经。然而你们不肯到我这里来得生命”(约五37-40)。当然,这位文士和后来的尼哥底母还是要强过三十年前的那些文士和祭司长的,因为神在他们身上有更多恩典。但在遇见耶稣之前这位文士和尼哥底母作为一个犹太人,又是熟知律法的教师,他们对耶稣的认识只能到“拉比,我们知道你是由神那里来作师傅的。因为你所行的神迹,若没有神同在,无人能行”(约三2)这样的程度。能从耶稣所行的神迹看出耶稣是从神那里来的,能称耶稣为拉比已经很好了。信心能像外邦百夫长那样产生飞跃,需要有圣灵格外恩典的开启。但他们能带着这种善意和热情来找耶稣,神就给超过他们所思所求的恩典。

3.你无论往哪里去,我要跟从你

而这个文士对耶稣的称呼就决定了他对耶稣所说跟随心志的深度,因此,虽然他对耶稣说“你无论往哪里去,我要跟从你”,实际上他所说的对耶稣的跟从是有限的跟从,就跟他对耶稣的认识是有限的一样。就像一个人拜师想学习一门技术,这人可以出学费,可以端茶倒水作各种被指派的事务,但他知道自己不是签了卖身契,不是成为了师傅的奴隶,也就不会言听计从到任何师傅的话都要遵行。这跟今天我们入职一个单位类似,我们可以签订劳动合同,可以照规定的工作时间、工作范畴作事,我们和公司之间是各取所需的关系,我付出体力时间和技能,公司给予我报酬和施展能力的平台。我可以努力,但我不会为你舍生忘死。什么时候觉得不合适了,我们还可以分开。这个文士就是以类似这样门徒跟随师傅学手艺的心态来对耶稣说我要跟随你的。从跟随拉比来说,这个文士已经足够有诚意了。但以跟随拉比的方式来跟随耶稣,却是不够的。主耶稣不要这样的跟随,因为耶稣本质上不是一位拉比。

二、耶稣的回应

也因此,主耶稣对这个文士如此“坚定跟随的心志”,回应的似乎不那么热情。

1.“狐狸有洞,天空的飞鸟有窝,人子却没有枕头的地方”

耶稣以两种动物的生活来说明自己在地上服事的艰难状况,狐狸和飞鸟都可以有它们的生活形态,该出去觅食的时候就出去,该休息的时候就可以回到巢穴休息。就像俗语描写普通人的生活那样,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但耶稣在地上却不能过这样正常的生活。耶稣所说“人子却没有枕头的地方”,有四个方面的指向,一,祂在地上没有房产,没有产业,没有存款,什么都没有。二,祂在地上居无定所,神让祂去哪里祂就去那里。三,祂没有一个正常工作和休息的环境,祂所到之处,都有很多人围绕,人们把各样的病人被鬼附的都带到祂面前,别人休息的时候,祂还在工作,祂祷告只能去旷野;祂以祂的劳苦担当人们的疾病和痛苦。四,祂传道医病赶鬼,祂完全遵行上帝的旨意,行很多善事,却常常不被人喜欢,不被人欢迎,祂被家乡拿撒勒本城的人厌恶排斥,被自己同族的犹太人仇恨、羞辱和杀害,耶路撒冷合城的人都喊着说“钉祂十字架”(路二十三21)。祂生在最卑微的马槽里,最后赤身被挂在木头上(以最悲惨的方式被杀),死后埋葬在别人的坟墓里,像以赛亚书所说的“他虽然未行强暴,口中也没有诡诈,人还使他与恶人同埋。谁知死的时候与财主同葬”(赛五十三9)。这就是神的儿子来到祂自己所造的世界,并且是为拯救而来,行了无数神迹和善事,从世界所得的“回报”!// 这就是使徒保罗所说的“你们知道我们主耶稣基督的恩典。他本来富足,却为你们成了贫穷,叫你们因他的贫穷,可以成为富足”(林后八9)。

2.“人子”

当然,主耶稣这么说,并不是故意为难这个文士,也不是拒绝这个文士,不让他来跟随。而是在挑战他,想要让他能真认识耶稣是谁,想让他的信心得以突破。对于带着真实寻求的心来到耶稣面前的每一个人,不管这人的认知多么有限,主耶稣都给超过他们期望的恩典。就像那个来问耶稣“我该作什么善事,才能得永生”(太十九16)的少年官,耶稣看似给了他一个他做不到的挑战,除了遵行律法,再“去变卖你所有的,分给穷人,…你还要来跟从我”(太十九21)。虽然,这个少年官因为觉得自己做不到,就忧忧愁愁地走了,但我相信,他还会回来的,因为“耶稣看着他,就爱他”(可十21)。所以,主耶稣对这个文士所说的话,是在满怀怜悯中对他的挑战和更新。主耶稣当然欢迎凡愿意来跟随祂的人,但是,主耶稣不要人对祂有错误的认识和期望,也不要从人意里面凭着自我和血气的热情和立志。因为人的热情容易容易消退,人的血气太过于脆弱,人的自我不够纯净,人凭自己的力量跟不上耶稣的脚步。因为人把跟随耶稣的难度想的太低了,人根本就不知道跟随耶稣意味着什么。

而且,我们要留意,耶稣在说自己没有枕头的地方的时候,所用的自称是“人子”。这既是对文士的提醒,也是在诠释祂在地上完成弥赛亚使命的方式。这个文士一定不会对人子这个词感到陌生。这是旧约但以理书中提到从上帝那里驾着天云而来的那位神国的君王时的用词,“我在夜间的异象中观看,见有一位像人子的,驾着天云而来,被领到亘古常在者面前,得了权柄,荣耀,国度,使各方,各国,各族的人都事奉他。他的权柄是永远的,不能废去。他的国必不败坏”(但七13-14)。主耶稣最喜欢以此自称,主很少用神子,弥赛亚等称呼来自称,就是为了避免强化犹太人从民族性、政治性、功利化等今生的角度来认识祂。人子这个称呼更侧重在基督是天国的第一人,是新人类的代表,更强调了祂要把自己的百姓从罪和死亡中拯救出来的属灵含义。其实,这就是道成肉身的内涵。祂到世界来,不是要呼召一群人来服事祂,祂来是要服事跟随祂的人。

所以,主耶稣对这个文士说,人子却没有枕头的地方,是在告诉这个文士,如果你只是把我当成一位稍显有些特殊的犹太拉比,那么你就跟错人了。你来跟从我,若是想要从我这里得着律法知识,甚至行神迹的能力,以后你也想成为一位伟大的具有影响力的拉比,你也能讲出吸引人的讲道,你也能行出像我所行这样的神迹,你想要在犹太社区声名鹊起,被人拥戴,被人敬仰和追随,如果你想要的是这些,那么我要告诉你,我给不了你这些。你跟随我不会有金钱,不会有权势,不会有名声,不会有众人的拥戴,等等。任何属世的荣华和财富,主都没有应许。反而圣经说“我们进入神的国,必须经历很多艰难”(徒十四22)。就像这里对文士说的,跟随耶稣甚至可能不能过一个像世人那样正常的生活。

所以,跟随耶稣的前提是必须要认识耶稣是谁。没有这个根基,信仰就是建立在沙土地上的空中楼阁,到头来人们会发现自己所信的其实是一种自我想象出来的幻想和虚空。如果一个人把耶稣看为是一位拉比,就会以对待拉比的方式来对待耶稣。如果一个人把耶稣看为是一个有神迹奇事能力的异能者,就会把耶稣当作一个术士来对待。凡是不把耶稣当成生命之主来跟随的,都是出于人的某种感觉或者自我的私欲、属世的想法,打着跟随耶稣的旗号,其实是想要利用耶稣,要从耶稣这里得着人自己想要的东西。就像那个试图用钱来买属灵能力的西门一样,他也亲近、跟随、付代价都是有所求的,他想的是付出一些,就能得到他想要得着的。以这样的目的来跟随耶稣人,最终都会离弃耶稣;因为他们会发现耶稣给不了他们想要的。这样的人一定会对耶稣充满失望,会觉得自己跟随耶稣被亏负,不值得,被欺骗了。

实际上,我们跟随耶稣只有一个要得着的,就是祂自己。这其实就是保罗说的“我乃是竭力追求,或者可以得着基督耶稣所以得着我的”(腓三12)。不是我们想要得着什么,而是上帝要让我得着什么,我们若是得着了上帝要给我们的,那就是我们真正的得着了。为此保罗还说“只是我先前以为与我有益的,我现在因基督都当作有损的。不但如此,我也将万事当作有损的,因我以认识我主基督耶稣为至宝。我为他已经丢弃万事,看作粪土,为要得着基督”(腓三7-8)。// 基督徒有了这样的认识,跟随耶稣之路就不那么艰难了,反而会有自由和喜乐。

3.跟随耶稣的基本认知

耶稣对这个文士的挑战,其实也是对所有跟随祂的人的挑战。就是主耶稣所说的“若有人要跟从我,就当舍己,天天背起他的十字架来跟从我。因为凡要救自己生命的,必丧掉生命。凡为我丧掉生命的,必救了生命”(路九23-24)。

其实,一个真认识耶稣是基督,是神儿子的人,应当对于跟随耶稣有一种矛盾的心态。首先,这人会自觉不配。就像那个税吏俯伏在地说“神啊,开恩可怜我这个罪人”(路十八13)。就像那个外邦的百夫长对耶稣说的话“主啊,…你到我舍下,我不敢当。我也自以为不配去见你”(路七6-7),就像彼得看见打鱼的神迹之后所说的“主啊,离开我,我是个罪人”(路五8)。一个真认识耶稣的人不会觉得他来跟随耶稣是给耶稣面子,耶稣应当赏识和器重他,耶稣应当受感动。若我们蒙召来跟随耶稣,应当是我们觉得是荣幸,是无比的恩典,我们应当被感动。

第二,这人会自觉不能。因为,这条道路,没有人可以凭着自己的血气之勇和属人的坚定来跟随。就像彼得,他曾对耶稣夸口说“众人虽然为你的缘故跌倒,我却永不跌倒”(太二十六33),但主耶稣却告诉他说“我实在告诉你,今夜鸡叫以先,你要三次不认我”(太二十六34),当然不但彼得这么说,“众门徒都是这样说”(太二十六35)。他们根本就不知道跟随耶稣要面对的属灵挑战是何等的大。因为跟随耶稣所走的道路,不是为了地上的功名或者某个目标而走的奋斗之路,跟随耶稣所走的是一条属天的道路,要作神的工作。因此,所面对的就不是仅有地上的艰难和挑战,而更是会面对从灵界来的试探和攻击,这就不是人凭着自己血气的力量可以胜过的,(圣工也不是人凭着血气的方式可以做成的)。所以,那个少年官听了耶稣的要求后,就应当忧忧愁愁地走。连门徒都觉得耶稣所提的要求太难了,他们如果拥有这个官员的社会地位和财富的话,他们也做不到抛家舍业,变卖一切,分给穷人,然后还要跟随耶稣过一个没有枕头的地方、颠沛流离的生活。彼得约翰等人可能此刻很庆幸,幸好我们拥有的少,只有几条打鱼的船,否则我们也不愿意来跟随耶稣。因此,主耶稣说“我实在告诉你们,财主进天国是难的。我又告诉你们,骆驼穿过针的眼,比财主进神的国还容易呢”(太十九23-24),“门徒听见这话,就希奇得很,说,这样谁能得救呢?”(太十九25),主耶稣说“在人这是不能的,在神凡事都能”(太十九26)。// 所以,当我们听见耶稣说,要爱你们的仇敌,你们要完全像你们的天父那样完全,你们要彼此相爱像我爱你们那样,等等教导的时候;我们先不要觉得这很容易,我能作到;(当然,一个具有正常理性的人,都不会这么觉得)。然后,也不要觉得这不可能,没有人能作到,因此就认为这不是给你的命令,因此就开始胡乱解释,消减、甚至扭曲神的话语。我们应当诚实地面对上帝命令和我们自身软弱之间的张力,一方面看到自己没有能力作到;另一方面也承认这就是上帝的要求。在这个张力之下,我们的信心就被“逼迫”到唯一可能的路径上,那就是,在人这是不能,在神凡事都能。神若帮助我们,我们就可以作到。既然神给了这样的命令了,那么我们就凭着信心去顺服,看神是怎样把祂的话语成就在我们身上的。就像彼得曾经对主命令他在某个地方撒网的时候说的话“夫子,我们整夜劳力,并没有打着什么。但依从你的话,我就下网”(路五5)。其实,这就是亚伯拉罕献以撒的信心突破,一方面以撒是应许之子,神要从以撒生出如天上的星,海边的沙那样多的后裔,另一方面是神要求他献以撒为燔祭的命令。从人的理性看,神的应许和神的命令是冲突和矛盾的,遵从了献以撒的命令,神的应许就不能成就了,因为以撒死了。死人还怎么结婚生子有很多后裔呢?但这又的确都是从神来的。唯一的解决方案,就是亚伯拉罕自己信心的突破,从人看来,人死不能复生,何况被献为燔祭烧成灰烬了呢?问题就是,我们所信的神有这样的能力吗?如果你的信心是,神也没有这样的能力,那么你的信仰就崩溃了,因为你会认为你的神既没有这样的能力,又发神经乱说话给你。但亚伯拉罕最终突破了。而这也正是上帝要在他身上所做成的工作。

第三,一个真认识耶稣的人,也一定会非常渴慕来跟随基督。因为这是基督的羊,他愿意听从自己牧人的声音。一个人若是真看见了神儿子的尊贵和荣耀,十字架的爱和呼召,这人从理性到情感到意志就会做出要付出一切,也要跟随耶稣的决定。这就是保罗所说的“所以弟兄们,我以神的慈悲劝你们,将身体献上,当作活祭,是圣洁的,是神所喜悦的。你们如此事奉,乃是理所当然的”(罗十二1)。一个真认识耶稣的人,会把耶稣当作最高和唯一得着的目标的。若有人信耶稣不是为要得着耶稣,而是想要得着另外他想要的东西,这人所谓的信只是把耶稣当成是工具和手段而已。

三、门徒的请求

主耶稣回应文士之后,马太没有记录这个文士的反应如何,是离开,还是留下来了。但我们却看到一个原本已经跟随耶稣的门徒,在听见这个对话之后,却提出了要离开耶稣的请求。// 这个门徒不想跟随耶稣可能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从耶稣和文士的对话里,这个门徒衡量了一下自己能接受跟随耶稣没有枕头的生活吗?衡量的结果是,他没有这样的信心。于是,他就萌生了退意。二,这个门徒很可能就是迦百农人,他不想离开自己的本地、本族、父家,去过四处漂流的生活,他就想留在家乡照看父母,过平静安稳的生活。恰逢耶稣这个时候要离开迦百农,到其他村镇去,他就借这个机会提出要留下。

1.“容我先回去埋葬我的父亲”

这个门徒所提的理由就是“容我先回去埋葬我的父亲”,这里的埋葬一般不理解为回去办理丧葬事宜,而是解读为照看父母,和中国俗话所说的“容我先回去为我父母养老送终”类似。门徒所提的这个请求,可以说极为合理,十诫的第五诫就是孝敬父母,所以,以色列人格外看重一个人对父母的照看责任。对于中国文化来说,更是如此,孝敬父母被看为百善之首。听起来,这是合理到不能再合理的请求了。

但这个人说的话里面有一个内在矛盾,一方面,他说“主啊”,另一方面却说“我先”。其实,这人所说的就是,我跟随耶稣是有条件,有前提的。等我把这事办完了我再来跟随,或者等我得着了某个事物,我再来跟随。言下之意就是,耶稣跟这些事相比还差点,不如我想要作的这事重要。这跟今天很多人在听到福音的时候,对耶稣的回应方式几乎是一样的,比如,有人说,等我退休了我就来信耶稣,等我挣够了多少钱,我再来信耶稣。甚至,对于基督徒,有时候,也会有类似的想法,主你得先给了我想要的某个东西,我才能完全信靠跟随你。

但无论什么理由,合理或者不合理,这个门徒都是把在地上某个他所看重的事物,放在了耶稣之上。所以,埋葬父亲就代表了这个世界上有比听从上帝的命令更为重要的事情,上帝的命令和旨意在我们的人生中并非是处于最高优先级,并非是居于首位。// 实际上,只要有一件高于上帝的事情,就会有无数件高于上帝的事情。现在是照顾父母,将来就会是照顾孩童、陪伴妻儿,就会是帮助亲友,尽忠国家,宗族,社区,就会是爱好旅游,注重健康,想要所谓正常的生活,等等。要找理由的话,任何东西都可以拿出来说。

2.“任凭死人埋葬他们的死人”

但是,主耶稣对这个门徒的回应却令人非常吃惊。一,主耶稣竟然拒绝了这个“合理的请求”;二,而且是用一个人听来非常不近人情到刺耳的话语拒绝的,“任凭死人埋葬他们的死人”。这个说法听起来很生硬,照今天人的感受,让人难以接受,大概率会受伤。// 其实主耶稣还说过类似的话“人到我这里来,若不爱我胜过爱自己的父母,妻子,儿女,弟兄,姐妹,和自己的性命,就不能作我的门徒。… 这样,你们无论什么人,若不撇下一切所有的,就不能作我的门徒”(路十四26,33)。

显然,这里的死人是指在亚当里还不认识耶稣的罪人。就是保罗所说“我们死在罪恶过犯之中”(弗二1)。如果是这样的话,主耶稣的这句话的意思难道是,让那些还不认识神的罪人去尽照看老人的责任吧,已经重生得救的人不用再承担照顾父母的责任了?当然不是。基本的人伦关系和责任,在一个人信耶稣之后并没有废除掉。就是主所说的“莫想我来要废掉律法和先知。我来不是要废掉,乃是要成全。我实在告诉你们,就是到天地都废去了,律法的一点一画也不能废去,都要成全”(太五17-18)。关键就是在这里,律法和基督并非是矛盾的,反而律法成全在了基督身上,跟随基督才能真正将律法的义活出来。

因此,主耶稣其实是在说,当一个人还不认识祂的时候,律法和良知,或者世界的风俗和文化惯例,就成为了一个人内心行事的最高准则。在一个人还不认识上帝的时候,人们凭着自己心里的价值判断、优先次序和喜好来行事。你若认为照顾父母是你的第一人生使命,你就可以为此放弃很多其他责任;你若认为培养孩子成材是你的第一人生使命,你也可以为此将照顾父母放在靠后的位置。但是,当一个人认识上帝之后,圣灵和神的话语就成为了基督徒行事为人内在的最高原则和依据。属耶稣的人就不能照着自己所喜好的来选择了。基督在这里所说的就是一个人在地上行事为人的最高原则的变化。不认识耶稣的人,照着自己心里所喜好的,照着他认为对的好的去作选择和行事;认识耶稣的人,就超越了这些,耶稣的话就成为了最高原则。因此,信主之后,人应当从自我和蒙昧,进入到智慧和真理中。就是保罗所说的“你们若被圣灵引导,就不在律法以下了”(加五18)。不在律法以下,不是就违背律法了;反而,被圣灵引导,倚靠圣灵所赐的能力,才能让律法的义得以成就。具体到照顾父母,一般情况下人们需要亲自承担起照顾父母的责任,但若上帝对你有其他的带领,上帝会在生活中给我们显出祂所预备的其他照顾父母的方式。照顾父母并非是人在地上的第一使命,敬畏神,并顺服祂,才是一个人最高的生命原则和目标。// 所以,若主耶稣对这个门徒说,你这次不用跟我离开迦百农,你留下来照顾父母,向周围的人去传福音,这个门徒就应当留下来。哪怕他说,我还有个弟弟,他可以代替我在家照看父母,我要跟随你,你去哪,我去哪。这也不行。这时候顺服主的命令,留在迦百农就是跟随耶稣的方式。可能主会对他说,我给你弟弟有他独有的人生使命,不是照顾父母,照顾父母的责任就是给你的。上帝让你来照顾,你就照顾;上帝让你作其他事情,照顾父母的事情给其他人来作,你就逢年过节隔三岔五来探望资助就好了。

但人里面的诡诈往往会以一个看似属灵的理由来掩盖自己内心的软弱和阴暗。我们前面提过,这个门徒有可能是因为听了耶稣和文士的对话之后,不愿意过颠沛流离的生活而把照看父母拿出来说事。就像有人以行贿来谋利,却说我不是为了自己是为了多奉献钱给神,有人以谎言来欺骗配偶,却说我这是为了家庭和睦,不让对方担忧,为了不起纷争。总有很多看似合理的理由,成为人的试探和不顺服的借口。主耶稣就以这样一种看似不近情理的回应方式,极其鲜明,令人印象深刻,并且无可回避地知道了跟随基督的基本精神,就是基督排第一,顺服祂的话永远居于我们生命和生活的首位。

3.“你跟从我吧”

主耶稣不但拒绝了这个门徒的请求,而且还继续给了一个不容门徒拒绝的命令“你跟从我吧”。跟随基督,顺服上帝,比地上的一切都重要。这就是旧约圣经中我们熟悉的经文精义“听命胜于献祭,顺从胜于公羊的脂油”(撒上十五22)。无论何种境况下,总让基督在我们身上显大,这是属基督的人人生中最重要的事。

主耶稣的命令其实有点令人意外,主既没有对这个门徒大加夸奖和鼓励,说你说的甚好,赶快回去照顾父母,什么时候你预备好了,自由了,什么时候就可以回来继续跟随我。也没有在黯然不悦中说,人各有志,我不强求,你去作你想作的事情吧。照常理,耶稣不应当拒绝这个门徒的请求,不管这个门徒以什么理由提出来,哪怕是编一个理由,耶稣都应当放他走。重点不是什么理由,而是这人不想跟随的意愿表达出来了。所谓强扭的瓜不甜,耶稣就应当让这个门徒离开。甚至,耶稣此时应当更主动地说,你们当中若是谁现在不想跟随我了,现在我给你们一个选择的机会。就像约翰福音所记载的,主耶稣在五饼二鱼喂饱五千人的神迹之后,在加利利海边藉此讲了一篇关于生命的粮的讲道之后,有人因为不喜欢主讲道的内容,“从此祂门徒中多有退去的,不再和祂同行”(约六66)。这个时候主耶稣就问祂所呼召的十二个门徒说“你们也要去吗?”(约六67),彼得对此的回答是“主啊,你有永生之道,我们还归从谁呢?我们已经信了,又知道你是神的圣者”(约六68)。能认出耶稣是基督,是永生神的儿子的门徒都是有福的,就像主对彼得说的“西门巴约拿,你是有福的。因为这不是属血肉的指示你的,乃是我在天上的父指示的” (太十六17)。这个门徒就是有福的,因为他虽然心在心里软弱,想要后退,但是主曾说过“凡父所赐给我的人,必到我这里来。到我这里来的,我总不丢弃他。因为我从天上降下来,不是要按自己的意思行,乃是要按那差我来者的意思行。差我来者的意思,就是他所赐给我的,叫我一个也不失落,在末日却叫他复活”(约六37-39)。凡是蒙神开启,真认识耶稣的人,主会赐给他力量叫他一直跟随的。你跟从我吧,这既是命令,也是恩典与力量。

// 可能有人说,似乎,耶稣对待这个门徒的方式,和对待这个主动来要求跟随的文士是不同的。文士想跟随,耶稣没有欣然同意,而是把“丑话”说在前头,让他三思而后行;门徒想不跟随,耶稣却不让走,反而给了一个强力命令,你跟从我吧。路加的平行经文中,其实还有第二个要求离开的门徒,这个人所说的理由更加随意和应付,“主,我要跟从你。但容我先去辞别我家里的人”(路九61)。主耶稣对第二个要离开的门徒的回应就不是你跟从我吧,而是一个警诫性的话“手扶着犁向后看的,不配进神的国”(路九62)。对这个人主没有挽留,而是一个任凭的态度,你自己看着办吧。想走我不拦着,但要留下来就需要你想清楚为什么来跟随我。我们看到主耶稣,对三个人有三种不同的回应。给人感觉,神对一些人要求格外高,要跟随需要考核;对另一些人却另眼相看,想走都拦着;对有的人就无所谓,看你自己。其实,主耶稣对跟随祂的人的要求都是一样的,只是针对不同的人,需要突破的障碍是不同的,主耶稣的不同回应方式,只是帮助他们提升信心、突破自我的有针对性的策略。当然,也不排除有就是有稗子想要离开,主会说“朋友,你来要作的事,就作吧”(太二十六50)。

四、结语

就像圣经没有记载文士最终的选择一样,圣经也同样没有记载这个门徒后来的选择是什么,是听从了耶稣的话,决定继续跟随耶稣,还是选择后退。我更愿意相信他们都遵从了基督的命令,跟从了基督。因为没有人可以凭着自己跟随基督的脚踪,潘霍华在《作门徒的代价》这本书中说,当耶稣呼召一个人来跟随祂的时候,是呼召这人要准备为基督舍命。但是当基督呼召一个人来跟从祂的时候,祂的呼召中不但有挑战,不但是让人来走一条人从来没有走过,人凭自己一定走不下来的路,而且这个呼召中也带着保证和恩典。你凭自己走不了多远,坚持不了多久,但是上帝已经给祂所拣选的人预备了足够的恩典。上帝自己来保证凡是祂所选召的人,祂都能拯救到底(来七25)。

最后,我以主耶稣自己所说的一句应许的话作为今天证道的结束和行走天路的鼓励“我实在告诉你们,人为神的国,撇下房屋,或是妻子,弟兄,父母,儿女,没有在今世不得百倍,在来世不得永生的”(路十八29-30)。
 
回应诗歌:《179蒙神呼召》
 

The post 你跟从我吧——2025年2月9日主日讲章/晓峰牧师 appeared first on 基督教北京守望教会.

...more
View all episodesView all episodes
Download on the App Store

讲道 - 基督教北京守望教会By 基督教北京守望教会牧师、长老、传道

  • 5
  • 5
  • 5
  • 5
  • 5

5

11 ratings


More shows like 讲道 - 基督教北京守望教会

View all
WSJ What’s News by The Wall Street Journal

WSJ What’s News

4,357 Listeners

不明白播客 by 袁莉和她的朋友们

不明白播客

1,115 Listeners

Sally Shi 寂静的声音 by Sally Shi

Sally Shi 寂静的声音

14 Listen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