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ign up to save your podcasts
Or
「创新力从哪里来?」之 一些好用的工具
欢迎收听《真爱之声》,我是今天的主播,真爱梦想公益基金会的理事长潘江雪。
潘老师:同学们,我们之前讨论很多关于创新的内容,比如创新是什么,还有怎么培养创新能力,今天我们来聊一聊创新的工具。首先我想问大家一个问题,还记得是谁最终发明了电灯泡么?
李卉如:是爱迪生。
潘老师:没错,我们在之前的节目中有讲到过这一点。但是你们知道吗?其实爱迪生不是第一个发明电灯的人。早在1821年,英国的科学家戴维和法拉第就发明了一种叫“电弧灯”的电灯。不过这种电灯是用炭棒做灯丝的,能发光,但是光线刺眼,耗电量大,寿命又不长,很不实用,普通家庭无法使用。之后,科学家们经历了一个漫长的“灯丝发明史”,无数科学家为此绞尽脑汁,想要制造出一种价廉物美、经久耐用的家用电灯。直到1878年爱迪生开始着手试验不同的灯丝材料,一年多的时间里,他试用了6000多种材料,做了7000多次实验。终于,在1879年10月21日,爱迪生点亮了第一盏真正有广泛实用价值的电灯。到1906年,爱迪生又改用钨丝来做灯丝,使灯泡的质量又得到提高,一直沿用到今天。爱迪生用的方法叫做“试错法”,也就是一次次的尝试各种方法直到找到正确的解决方法或令人满意的结果。同学们,你们还知道哪些发明或者创新是“试错法”的成果么?
李卉如:我记得老师讲贝尔发明电话时,也经过了很多次的试验。
张怀予:莱特兄弟发明飞机时也经过了无数次的试验。
潘老师:没错,电话、飞机,还有发电机、汽车、地铁等等,都是试错法的成果。
李卉如:潘老师,这种一次次尝试的方法是不是会花费很多时间?因为所有的想法都要经过尝试。
潘老师:没错,试错法的缺点之一就是效率低,但是这种方法仍然担当着解决创造性难题的重任。试错法需要大量的牺牲,也要浪费许多不成功的样品。如果只有10种、20种方案需要尝试时,这种方法是非常有效的。但在解决复杂的任务时,就可能会浪费大量的精力和时间。随着技术的加快发展,试错法可能越来越不适应复杂的创造需求。例如,我们现在已经可以通过计算机来模拟很多种试验可能的结果,不需要亲自动手一个个尝试。但是在实际的学习生活中,试错法还是可以被同学们采用的。
张怀予:潘老师,那我们应该怎么使用试错法呢?
潘老师:首先,当你发现现有的事物存在问题的时候,就应该大胆地提出猜想:我如何能够改进?怎么样才能解决问题?猜想的目的就是先在头脑中“试错”,但是我们要记得,这个猜想必须是要建立在事实基础上的,可不是胡乱猜测。在头脑中猜想的目的,是为了排除掉不太可能的方法,而不是一上来就把所有方法试一遍,那样会更加浪费时间和精力。提出猜想之后,我们就可以试用新的方法看是否可以改进状况或者解决问题。我们要学会用“试错思维”来思考问题,不能怕错误的猜想可能带来的风险,这样才能迎来成功。其实在日常学习中也可以用试错法的方法,例如同样的一道题,我们可能用不同的方法来解题,有的行得通,有的行不通,几种可行的方法中我们又会发现一种最简单或者自己最喜欢的方法。
张怀予:潘老师,我明白了,原来我们其实一直在运用试错法呀。
潘老师:对,其实我们一直都在用。当然随着科技的发展,我们已经可以通过计算机的模拟替代试错法来解决复杂问题了。例如在研发新冠肺炎疫苗的时候,研究人员就充分利用超级计算机确定77 个小分子药物成分,在几天内对化合物进行分析,了解有可能制止病毒侵入人体细胞的成分。如果要用试错法的方法来逐一试验,那真不知道要花费多长的时间呢。
潘老师:还有一种方法其实大家已经不陌生了,在我们平时的学习中老师偶尔也会采用的,那就是“头脑风暴法”。
李卉如:潘老师,是指我们平时分小组讨论问题的方法么?
潘老师:没错,“头脑风暴”通常是以小组的形式在融洽和不受限制的气氛中进行的讨论,在这个过程中,大家积极思考,畅所欲言,充分发表各自的看法。
张怀予:潘老师,这个方法我们经常用到呢。
潘老师:嗯,比较合适的分组一般是5-7个人为一组。小组里人太多,就会有的人轮不上发言了。小组的成员最好由平时不太熟悉的人组成。比如在我们的班级活动中做头脑风暴的分组,男生女生都要有,大家的兴趣和特点不一样最好。一个话题的讨论的时间一般是从5分钟到20分钟都可以。在做头脑风暴的时候,我们可以选出一名主持人,主持人只主持会议,不用对大家的想法做评论。头脑风暴的环节在我们的梦想课程里,是常用的讨论方式,一般还有记录员,把大家的想法无论好坏都完整地记录下来;计时员控制好讨论时间,最好让每个人都有发言的机会;噪音控制员,就是在大家讨论的声音太大影响到其他组的时候,就请大家把声音降下来。小组里的每个同学都有角色。
潘老师:同学们,你知道头脑风暴中最重要的一点是什么吗?
李卉如:是每个人都能积极分享吗?
潘老师:对,头脑风暴中我们希望尽可能多地了解每个人的不同观点。当然,要所有人都积极参与进来,最重要的前提就是不要对任何人的想法做评判。不能因为你觉得另外一个人的想法可笑,就制止他去表达,因为这样会影响大家思考的积极性和参与感,限制大家突破束缚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任何一个人的任何想法都应该被认真地记录下来。
张怀予:我们确实有的时候会嘲笑同学的想法太可笑。
潘老师:其实这样做是不对的。这样会影响大家畅所欲言,而且有的想法当时觉得不切实际,但说不定过了一段时间再回头看,发现其实是个好想法的开始。同学们,等新学期开始后,大家可以尝试自己组织一个头脑风暴活动,比如,讨论一下如何改进网课的听课质量,然后反馈给我们的老师。
李卉如:好的!我已经迫不及待想开学跟同学见面和头脑风暴了!对了,潘老师,还有其他的方法可以用于创新么?
潘老师:创新的方法还有很多,比如:六顶思考帽法、六西格玛等,这些请大家在以后通过网络搜索,去学习自己感兴趣的创新方法。
潘老师:同学们,我还有一个问题想问你们:创新既然是推陈出新,那创新一定是好的么?创新一定是必要的么?
李卉如:潘老师,我想不是的。虽然我们现在的手机越来越小,但是很多老年人还是只喜欢有大大数字按键的手机。
张怀予:我也这样觉得,虽然很多地方都可以用手机付费,但是爷爷奶奶他们不太会用手机付钱,他们还是喜欢带现金出门。
潘老师:你们说的都很对,一项创新并不一定能对所有人发挥同样的作用。所以我们在创新的时候一定要根据所处的环境、具体的需求考虑创新是不是能解决问题。例如,大家都知道互联网是上个世纪最大的创新,它给我们的生活方式带来了很大的改变,我们很多人都已经开始在网上购物,于是就有人建议取消农村的集市,在农村也大力发展网购。你们对这样的提议有什么看法?
李卉如:潘老师,我了解到在很多乡村地区,人们虽然已经可以网上购物,但是由于交通和物流依然不是那么便利,货物要很久之后才能送到家里,或者没法送到,所以很多人还是愿意去集市上买东西。
潘老师:说的很对,这是在农村生活的人的真实情况。提出这样建议的人可能出发点是好的,也希望能将“便捷”带到农村。但可能他只单纯看到了互联网创新带来的便利,没有考虑到有些“创新”在农村是暂时行不通的。尤其是很多年轻人外出工作了,没有那么多人来送快递,剩下的老年人可能不知道怎么操作网上下单,甚至不会或者不习惯使用智能手机。所以创新务必“务实”,脱离了务实的创新是无源之水,起不到推动发展和进步的作用。
同学们,最近我们聊了很多创新的内容,包括创新到底是什么?它与创造有着怎样的区别?哪些要素能够提高我们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发现问题的能力?要怎样灵活地运用知识,增强我们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学习后,同学们有没有发现其实创新无处不在。希望大家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时时注意培养自己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敏于思考,勤于创新,也许你们就是下一个创造未来的人!
「创新力从哪里来?」之 一些好用的工具
欢迎收听《真爱之声》,我是今天的主播,真爱梦想公益基金会的理事长潘江雪。
潘老师:同学们,我们之前讨论很多关于创新的内容,比如创新是什么,还有怎么培养创新能力,今天我们来聊一聊创新的工具。首先我想问大家一个问题,还记得是谁最终发明了电灯泡么?
李卉如:是爱迪生。
潘老师:没错,我们在之前的节目中有讲到过这一点。但是你们知道吗?其实爱迪生不是第一个发明电灯的人。早在1821年,英国的科学家戴维和法拉第就发明了一种叫“电弧灯”的电灯。不过这种电灯是用炭棒做灯丝的,能发光,但是光线刺眼,耗电量大,寿命又不长,很不实用,普通家庭无法使用。之后,科学家们经历了一个漫长的“灯丝发明史”,无数科学家为此绞尽脑汁,想要制造出一种价廉物美、经久耐用的家用电灯。直到1878年爱迪生开始着手试验不同的灯丝材料,一年多的时间里,他试用了6000多种材料,做了7000多次实验。终于,在1879年10月21日,爱迪生点亮了第一盏真正有广泛实用价值的电灯。到1906年,爱迪生又改用钨丝来做灯丝,使灯泡的质量又得到提高,一直沿用到今天。爱迪生用的方法叫做“试错法”,也就是一次次的尝试各种方法直到找到正确的解决方法或令人满意的结果。同学们,你们还知道哪些发明或者创新是“试错法”的成果么?
李卉如:我记得老师讲贝尔发明电话时,也经过了很多次的试验。
张怀予:莱特兄弟发明飞机时也经过了无数次的试验。
潘老师:没错,电话、飞机,还有发电机、汽车、地铁等等,都是试错法的成果。
李卉如:潘老师,这种一次次尝试的方法是不是会花费很多时间?因为所有的想法都要经过尝试。
潘老师:没错,试错法的缺点之一就是效率低,但是这种方法仍然担当着解决创造性难题的重任。试错法需要大量的牺牲,也要浪费许多不成功的样品。如果只有10种、20种方案需要尝试时,这种方法是非常有效的。但在解决复杂的任务时,就可能会浪费大量的精力和时间。随着技术的加快发展,试错法可能越来越不适应复杂的创造需求。例如,我们现在已经可以通过计算机来模拟很多种试验可能的结果,不需要亲自动手一个个尝试。但是在实际的学习生活中,试错法还是可以被同学们采用的。
张怀予:潘老师,那我们应该怎么使用试错法呢?
潘老师:首先,当你发现现有的事物存在问题的时候,就应该大胆地提出猜想:我如何能够改进?怎么样才能解决问题?猜想的目的就是先在头脑中“试错”,但是我们要记得,这个猜想必须是要建立在事实基础上的,可不是胡乱猜测。在头脑中猜想的目的,是为了排除掉不太可能的方法,而不是一上来就把所有方法试一遍,那样会更加浪费时间和精力。提出猜想之后,我们就可以试用新的方法看是否可以改进状况或者解决问题。我们要学会用“试错思维”来思考问题,不能怕错误的猜想可能带来的风险,这样才能迎来成功。其实在日常学习中也可以用试错法的方法,例如同样的一道题,我们可能用不同的方法来解题,有的行得通,有的行不通,几种可行的方法中我们又会发现一种最简单或者自己最喜欢的方法。
张怀予:潘老师,我明白了,原来我们其实一直在运用试错法呀。
潘老师:对,其实我们一直都在用。当然随着科技的发展,我们已经可以通过计算机的模拟替代试错法来解决复杂问题了。例如在研发新冠肺炎疫苗的时候,研究人员就充分利用超级计算机确定77 个小分子药物成分,在几天内对化合物进行分析,了解有可能制止病毒侵入人体细胞的成分。如果要用试错法的方法来逐一试验,那真不知道要花费多长的时间呢。
潘老师:还有一种方法其实大家已经不陌生了,在我们平时的学习中老师偶尔也会采用的,那就是“头脑风暴法”。
李卉如:潘老师,是指我们平时分小组讨论问题的方法么?
潘老师:没错,“头脑风暴”通常是以小组的形式在融洽和不受限制的气氛中进行的讨论,在这个过程中,大家积极思考,畅所欲言,充分发表各自的看法。
张怀予:潘老师,这个方法我们经常用到呢。
潘老师:嗯,比较合适的分组一般是5-7个人为一组。小组里人太多,就会有的人轮不上发言了。小组的成员最好由平时不太熟悉的人组成。比如在我们的班级活动中做头脑风暴的分组,男生女生都要有,大家的兴趣和特点不一样最好。一个话题的讨论的时间一般是从5分钟到20分钟都可以。在做头脑风暴的时候,我们可以选出一名主持人,主持人只主持会议,不用对大家的想法做评论。头脑风暴的环节在我们的梦想课程里,是常用的讨论方式,一般还有记录员,把大家的想法无论好坏都完整地记录下来;计时员控制好讨论时间,最好让每个人都有发言的机会;噪音控制员,就是在大家讨论的声音太大影响到其他组的时候,就请大家把声音降下来。小组里的每个同学都有角色。
潘老师:同学们,你知道头脑风暴中最重要的一点是什么吗?
李卉如:是每个人都能积极分享吗?
潘老师:对,头脑风暴中我们希望尽可能多地了解每个人的不同观点。当然,要所有人都积极参与进来,最重要的前提就是不要对任何人的想法做评判。不能因为你觉得另外一个人的想法可笑,就制止他去表达,因为这样会影响大家思考的积极性和参与感,限制大家突破束缚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任何一个人的任何想法都应该被认真地记录下来。
张怀予:我们确实有的时候会嘲笑同学的想法太可笑。
潘老师:其实这样做是不对的。这样会影响大家畅所欲言,而且有的想法当时觉得不切实际,但说不定过了一段时间再回头看,发现其实是个好想法的开始。同学们,等新学期开始后,大家可以尝试自己组织一个头脑风暴活动,比如,讨论一下如何改进网课的听课质量,然后反馈给我们的老师。
李卉如:好的!我已经迫不及待想开学跟同学见面和头脑风暴了!对了,潘老师,还有其他的方法可以用于创新么?
潘老师:创新的方法还有很多,比如:六顶思考帽法、六西格玛等,这些请大家在以后通过网络搜索,去学习自己感兴趣的创新方法。
潘老师:同学们,我还有一个问题想问你们:创新既然是推陈出新,那创新一定是好的么?创新一定是必要的么?
李卉如:潘老师,我想不是的。虽然我们现在的手机越来越小,但是很多老年人还是只喜欢有大大数字按键的手机。
张怀予:我也这样觉得,虽然很多地方都可以用手机付费,但是爷爷奶奶他们不太会用手机付钱,他们还是喜欢带现金出门。
潘老师:你们说的都很对,一项创新并不一定能对所有人发挥同样的作用。所以我们在创新的时候一定要根据所处的环境、具体的需求考虑创新是不是能解决问题。例如,大家都知道互联网是上个世纪最大的创新,它给我们的生活方式带来了很大的改变,我们很多人都已经开始在网上购物,于是就有人建议取消农村的集市,在农村也大力发展网购。你们对这样的提议有什么看法?
李卉如:潘老师,我了解到在很多乡村地区,人们虽然已经可以网上购物,但是由于交通和物流依然不是那么便利,货物要很久之后才能送到家里,或者没法送到,所以很多人还是愿意去集市上买东西。
潘老师:说的很对,这是在农村生活的人的真实情况。提出这样建议的人可能出发点是好的,也希望能将“便捷”带到农村。但可能他只单纯看到了互联网创新带来的便利,没有考虑到有些“创新”在农村是暂时行不通的。尤其是很多年轻人外出工作了,没有那么多人来送快递,剩下的老年人可能不知道怎么操作网上下单,甚至不会或者不习惯使用智能手机。所以创新务必“务实”,脱离了务实的创新是无源之水,起不到推动发展和进步的作用。
同学们,最近我们聊了很多创新的内容,包括创新到底是什么?它与创造有着怎样的区别?哪些要素能够提高我们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发现问题的能力?要怎样灵活地运用知识,增强我们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学习后,同学们有没有发现其实创新无处不在。希望大家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时时注意培养自己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敏于思考,勤于创新,也许你们就是下一个创造未来的人!
433 Listeners
259 Listeners
276 Listen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