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ign up to save your podcasts
Or
批判性思维–开放兼容
欢迎收听《真爱之声》,我是今天的主播,真爱梦想公益基金会的理事长潘江雪。大家都听过“盲人摸象”这个成语故事吗?谁能来讲一讲?
李卉如:我记得,说的是一群盲人想要知道大象长什么样,因为看不到,所以通过摸的方式来感觉。摸到大象身体的盲人,说大象长得像一堵墙;摸到象腿的,说大象明明像一根柱子……
张怀予:我也记得,还有摸到了大象耳朵的,说大象像一把大扇子,摸到了尾巴的说大象像粗粗的绳子!
潘老师:没错,大家看,这些盲人得到的答案都是根据自己摸到的实际情况得出的,那么谁说对了?
李卉如:他们都没有说对。
张怀予:或者说,他们都说对了,但是,只说对了一部分。
潘老师:那这个成语说明什么呢?
李卉如:它告诉我们不能只根据片面的了解,不能以偏概全。
张怀予:我们要全面了解事物,然后才能给出正确的答案。
潘老师:大家说的很对。很多时候,我们都会根据自己的经验、知识和已经形成的思考问题的方式,来感知和判断眼前的事物,并且往往认为自己的感知和判断是对的,就像摸到了大象一部分身体的盲人,坚持自己的判断是对的,于是他们纷纷用“像扇子”、“明明像绳子”这样的观点互相吵了起来。这种“我的更好”和“我才是对的”的认知会限制我们去多角度地观察事物,导致我们排斥不同的观念和思维方式。所谓“认知”,简单来说就是我们对外界事物的感受和理解。如果我们不能完整、全面地去理解一件事,就会距离真相越来越远。
李卉如:潘老师,那我们要怎么避免这样的情况呢?
潘老师:好问题。在讲如何避免犯这样以偏概全的错误之前,我们首先要明确一点,那就是每个人对事物的认知都不一样。这是因为我们生活的环境不同,受到的教育不同,我们的生活经历不同。世界之大、无奇不有。就拿见面打招呼来说吧,同学们都是怎么互相问候的呢?
张怀予:我去学校见到同学就挥挥手,说早!
李卉如:我们上课见到老师要起立问好。
潘老师:嗯,挥手、点头、起立都是见面礼。在我们国家,大人的见面礼还有鞠躬、握手,而在其他国家,还有拥抱、亲吻面颊、碰鼻子等方式。我们不能说见面问候的时候,不挥手就是没礼貌的表现,因为不同文化所遵循的习俗可能不一样。另外,像东方人习惯用筷子吃饭,西方人喜欢用刀叉,也都是不同的习惯而已。同学们,你们觉得不同的问候方式和用餐习惯,谁对谁错呢?
张怀予:潘老师,我觉得这些都没有对错之分,只是习惯不同。
潘老师:对的,这些只是习惯不同。现在,明确了每个人的认知都有差异,我们再说回到如何避免自己像“盲人摸象”中的盲人那样,因为个人认识上的差异,而不能全面地认清事情的真相吧。
李卉如:潘老师,我记得“真爱之声”五十一集讲过合理质疑,还有五十七集讲了怎么区分事实和观点,通过提问题和客观分析去探索真相。我们可以用到这些工具吗?
潘老师:你能想到这些实用的工具和方法非常好,这些确实可以帮助我们逐步寻找真相。但在此之前,我们首先要拥有开放、兼容的精神。因为有时候,当咱们特别坚持自己的想法和观点,觉得只有“我”才是正确的时候,是不会想要继续探寻真相的。
李卉如:潘老师,“开放”是不是指不要总觉得自己是对的,也要接受别人的观点?
张怀予:开放是不是说要虚心听取别人的想法,不要骄傲自满?
潘老师:两位同学说的都不错,开放确实包含了这些意思。具体要下个定义的话,“开放”就是要拓宽视野,要勇于突破自己认识的局限。刚才我们谈到了每一个人的认识或多或少都是有一些片面和局限的。所以在寻求问题答案的时候,我们可以多听听其他人的看法和建议。比如,很多同学都被问过自己的理想是什么吧,你们有没有自己将来想要从事的职业呢?假如有人在你很迷茫,不知道做什么好的时候,推荐你去做个西点师,说这个工作特别好,又轻松又挣钱,你会怎么做呢?
张怀予:我不了解这个职业,可以先去问我的爸爸妈妈,看他们觉得怎么样。
潘老师:对不了解的事情不要轻易做决定,这很好,可是万一你的父母也不清楚呢?毕竟他们最了解的可能是自己所从事的工作,或者平时能接触到的一些领域。
张怀予:嗯,那么我可能再问问更多人的意见吧?
李卉如:我们还可以向老师咨询,也可以去网上搜索。
潘老师:是啊,老师接触的人多,可能会了解更多的工作领域,网上能搜索的信息当然就更多了。大家课后可以去网上搜一下,例如“哪个行业最好”这样的问题,你们应该能看到数不清的文章和分析。那么谁的推荐更可信,为什么大家的说法都不同呢?
张怀予:大家都是推荐自己熟悉和了解的工作,所以才会不一样吧。
李卉如:所以我想,应该要综合身边人的看法,还有从网上搜索到的内容,才能更完整和准确的判断,对吗?
潘老师:非常好!我和同学们刚才讨论的其实就是要如何才能做到开放,也就是如何开拓视野,突破个人的认知局限。就像要了解哪些职业适合自己作为目标去追求,我们首先要抱着开放的态度,尝试通过不同的途径去了解各行各业,向父母、亲戚、同学、朋友等打听了解,也可上网搜寻有关职业信息,或者实地考察等;再将这些从不同地方得到的信息相互印证,就能做到相对全面和客观的评估,从而做出适合自己的,明智的选择,避免盲从、偏听偏信。
潘老师:说完开放,我们再来讨论一下“兼容”。你们有没有碰到过这样的事情?两位同学就一个题目写作文,得了一样的分数,这两位同学就互相争论谁的作文写得更好。你们认为,这样的争论有必要吗?
张怀予:我觉得没有必要。我也跟同学对答案争论过,有一次考试的一道考试题我的回答跟同桌的不同,于是我们都互相坚持自己的答案才是对的,结果后来发现我们两个都答错了。
李卉如:我觉得,如果通过争论,两位同学能相互学习到对方的思考方法,那还是有意义的。
潘老师:你们说的都有道理,如果只是这样单纯的争论谁的答案更好,那么就算最后有一方赢了,也不能说明什么,另一方也获得了老师一样的打分呀。但假如像卉如同学所说的,是以兼容的态度在争论,过程中能收获对方使用的解答方法和思路,那么两位同学就都能有所收获,提高自己。这就体现了“兼容”的作用。到底什么是“兼容”呢?“兼容”就是不总是抱着“我是对的”,“我的更好”的态度,允许别人跟自己的不同。兼容的胸怀,就是能够接受不同观点的存在,正如有句古话:君子和而不同,如果能尝试去学习别人观点中的优点就更好了。
李卉如:所以老师,兼容并不是让我们反对或者必须接受其他人的观点,而是让我们允许其他观点存在,还能借鉴他人,让自己的观点更好,对吗?
潘老师:是的,你总结的非常好。兼容并不是让我们没有立场、不讲原则。如果你希望可以说服别人,放弃不好的思想观念,比如“售卖野生动物”、“不支持环保”等等。就需要先容下它的存在,透彻地理解为什么有的人会有这样的想法,才能找出办法。今天我想给大家布置一个小任务。同学们,你们怎么去更有效的说服大家不吃野生动物呢?
潘老师:说了这么多,希望大家现在都明白什么是“开放兼容”精神了,我再来总结一下为什么说“开放兼容”是一种批判性思维的重要前提呢?孔子有句话大家一定知道:“三人行,必有我师焉”,那同学们知道这句话的后半句吗?
张怀予:我知道,是“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潘老师:很好,补充了后面这半句,我们才能完整的理解这一说法,它的意思是别人的言行举止,必定有值得我学习的地方。我们要选择别人好的学习,看到别人缺点,反省自身有没有同样的缺点,如果有,就要加以改正。别忘了今天的小任务,可以跟同学或者家长讨论一下。咱们下期再见!
批判性思维–开放兼容
欢迎收听《真爱之声》,我是今天的主播,真爱梦想公益基金会的理事长潘江雪。大家都听过“盲人摸象”这个成语故事吗?谁能来讲一讲?
李卉如:我记得,说的是一群盲人想要知道大象长什么样,因为看不到,所以通过摸的方式来感觉。摸到大象身体的盲人,说大象长得像一堵墙;摸到象腿的,说大象明明像一根柱子……
张怀予:我也记得,还有摸到了大象耳朵的,说大象像一把大扇子,摸到了尾巴的说大象像粗粗的绳子!
潘老师:没错,大家看,这些盲人得到的答案都是根据自己摸到的实际情况得出的,那么谁说对了?
李卉如:他们都没有说对。
张怀予:或者说,他们都说对了,但是,只说对了一部分。
潘老师:那这个成语说明什么呢?
李卉如:它告诉我们不能只根据片面的了解,不能以偏概全。
张怀予:我们要全面了解事物,然后才能给出正确的答案。
潘老师:大家说的很对。很多时候,我们都会根据自己的经验、知识和已经形成的思考问题的方式,来感知和判断眼前的事物,并且往往认为自己的感知和判断是对的,就像摸到了大象一部分身体的盲人,坚持自己的判断是对的,于是他们纷纷用“像扇子”、“明明像绳子”这样的观点互相吵了起来。这种“我的更好”和“我才是对的”的认知会限制我们去多角度地观察事物,导致我们排斥不同的观念和思维方式。所谓“认知”,简单来说就是我们对外界事物的感受和理解。如果我们不能完整、全面地去理解一件事,就会距离真相越来越远。
李卉如:潘老师,那我们要怎么避免这样的情况呢?
潘老师:好问题。在讲如何避免犯这样以偏概全的错误之前,我们首先要明确一点,那就是每个人对事物的认知都不一样。这是因为我们生活的环境不同,受到的教育不同,我们的生活经历不同。世界之大、无奇不有。就拿见面打招呼来说吧,同学们都是怎么互相问候的呢?
张怀予:我去学校见到同学就挥挥手,说早!
李卉如:我们上课见到老师要起立问好。
潘老师:嗯,挥手、点头、起立都是见面礼。在我们国家,大人的见面礼还有鞠躬、握手,而在其他国家,还有拥抱、亲吻面颊、碰鼻子等方式。我们不能说见面问候的时候,不挥手就是没礼貌的表现,因为不同文化所遵循的习俗可能不一样。另外,像东方人习惯用筷子吃饭,西方人喜欢用刀叉,也都是不同的习惯而已。同学们,你们觉得不同的问候方式和用餐习惯,谁对谁错呢?
张怀予:潘老师,我觉得这些都没有对错之分,只是习惯不同。
潘老师:对的,这些只是习惯不同。现在,明确了每个人的认知都有差异,我们再说回到如何避免自己像“盲人摸象”中的盲人那样,因为个人认识上的差异,而不能全面地认清事情的真相吧。
李卉如:潘老师,我记得“真爱之声”五十一集讲过合理质疑,还有五十七集讲了怎么区分事实和观点,通过提问题和客观分析去探索真相。我们可以用到这些工具吗?
潘老师:你能想到这些实用的工具和方法非常好,这些确实可以帮助我们逐步寻找真相。但在此之前,我们首先要拥有开放、兼容的精神。因为有时候,当咱们特别坚持自己的想法和观点,觉得只有“我”才是正确的时候,是不会想要继续探寻真相的。
李卉如:潘老师,“开放”是不是指不要总觉得自己是对的,也要接受别人的观点?
张怀予:开放是不是说要虚心听取别人的想法,不要骄傲自满?
潘老师:两位同学说的都不错,开放确实包含了这些意思。具体要下个定义的话,“开放”就是要拓宽视野,要勇于突破自己认识的局限。刚才我们谈到了每一个人的认识或多或少都是有一些片面和局限的。所以在寻求问题答案的时候,我们可以多听听其他人的看法和建议。比如,很多同学都被问过自己的理想是什么吧,你们有没有自己将来想要从事的职业呢?假如有人在你很迷茫,不知道做什么好的时候,推荐你去做个西点师,说这个工作特别好,又轻松又挣钱,你会怎么做呢?
张怀予:我不了解这个职业,可以先去问我的爸爸妈妈,看他们觉得怎么样。
潘老师:对不了解的事情不要轻易做决定,这很好,可是万一你的父母也不清楚呢?毕竟他们最了解的可能是自己所从事的工作,或者平时能接触到的一些领域。
张怀予:嗯,那么我可能再问问更多人的意见吧?
李卉如:我们还可以向老师咨询,也可以去网上搜索。
潘老师:是啊,老师接触的人多,可能会了解更多的工作领域,网上能搜索的信息当然就更多了。大家课后可以去网上搜一下,例如“哪个行业最好”这样的问题,你们应该能看到数不清的文章和分析。那么谁的推荐更可信,为什么大家的说法都不同呢?
张怀予:大家都是推荐自己熟悉和了解的工作,所以才会不一样吧。
李卉如:所以我想,应该要综合身边人的看法,还有从网上搜索到的内容,才能更完整和准确的判断,对吗?
潘老师:非常好!我和同学们刚才讨论的其实就是要如何才能做到开放,也就是如何开拓视野,突破个人的认知局限。就像要了解哪些职业适合自己作为目标去追求,我们首先要抱着开放的态度,尝试通过不同的途径去了解各行各业,向父母、亲戚、同学、朋友等打听了解,也可上网搜寻有关职业信息,或者实地考察等;再将这些从不同地方得到的信息相互印证,就能做到相对全面和客观的评估,从而做出适合自己的,明智的选择,避免盲从、偏听偏信。
潘老师:说完开放,我们再来讨论一下“兼容”。你们有没有碰到过这样的事情?两位同学就一个题目写作文,得了一样的分数,这两位同学就互相争论谁的作文写得更好。你们认为,这样的争论有必要吗?
张怀予:我觉得没有必要。我也跟同学对答案争论过,有一次考试的一道考试题我的回答跟同桌的不同,于是我们都互相坚持自己的答案才是对的,结果后来发现我们两个都答错了。
李卉如:我觉得,如果通过争论,两位同学能相互学习到对方的思考方法,那还是有意义的。
潘老师:你们说的都有道理,如果只是这样单纯的争论谁的答案更好,那么就算最后有一方赢了,也不能说明什么,另一方也获得了老师一样的打分呀。但假如像卉如同学所说的,是以兼容的态度在争论,过程中能收获对方使用的解答方法和思路,那么两位同学就都能有所收获,提高自己。这就体现了“兼容”的作用。到底什么是“兼容”呢?“兼容”就是不总是抱着“我是对的”,“我的更好”的态度,允许别人跟自己的不同。兼容的胸怀,就是能够接受不同观点的存在,正如有句古话:君子和而不同,如果能尝试去学习别人观点中的优点就更好了。
李卉如:所以老师,兼容并不是让我们反对或者必须接受其他人的观点,而是让我们允许其他观点存在,还能借鉴他人,让自己的观点更好,对吗?
潘老师:是的,你总结的非常好。兼容并不是让我们没有立场、不讲原则。如果你希望可以说服别人,放弃不好的思想观念,比如“售卖野生动物”、“不支持环保”等等。就需要先容下它的存在,透彻地理解为什么有的人会有这样的想法,才能找出办法。今天我想给大家布置一个小任务。同学们,你们怎么去更有效的说服大家不吃野生动物呢?
潘老师:说了这么多,希望大家现在都明白什么是“开放兼容”精神了,我再来总结一下为什么说“开放兼容”是一种批判性思维的重要前提呢?孔子有句话大家一定知道:“三人行,必有我师焉”,那同学们知道这句话的后半句吗?
张怀予:我知道,是“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潘老师:很好,补充了后面这半句,我们才能完整的理解这一说法,它的意思是别人的言行举止,必定有值得我学习的地方。我们要选择别人好的学习,看到别人缺点,反省自身有没有同样的缺点,如果有,就要加以改正。别忘了今天的小任务,可以跟同学或者家长讨论一下。咱们下期再见!
425 Listeners
230 Listeners
262 Listen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