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爱之声 | 线上家长会

普华永道特别策划 | 批判性思维 “事实”还是“观点”?


Listen Later

批判性思维 –“事实”还是“观点”?

欢迎收听《真爱之声》,我是今天的主播,真爱梦想公益基金会的理事长潘江雪。

在前几期节目中,我们讲了有关批判性思维,通过“6问法”培养自己合理质疑的能力。今天,我想继续和同学们一起学习批判性思维中很重要的一个能力:怎样分清事实和观点。

李卉如:潘老师,我好像知道什么是事实,观点是什么呢?

潘老师:嗯,那你先说说,什么是事实呢?

李卉如:我们班有40个学生,这就是事实!

潘老师:是的,看来我们应该都能理解什么是事实,它是指所有客观存在的事物,像卉如同学说的班上有40名学生是事实,“上海有一个迪士尼乐园”也是事实。那什么是观点呢?观点通常指的是一个人对事物,或者对问题所持有的看法。比如,“我觉得我们班的女生都很漂亮”就是观点,“我认为迪士尼乐园应该建在北京”也是观点。观点就代表了价值判断。

李卉如:为什么呢?事实和观点有什么区别吗?

潘老师:简单说来,事实判断和观点的价值判断之间存在一个鸿沟:它们的判断标准不一样。

“事实”是可以被证明的东西,事实判断,有一套客观标准去验证它。而且事实中经常包含一些数字、日期、历史事件等关键词,比如我们班级中有19名男生、21名女生,或者上海迪士尼游乐园位于浦东新区川沙新镇,这些都是能够被证明真假的。在这个领域里,科学理性是无敌的高手。

而“观点”作为一个人独特的价值判断,就不是那么容易分清对错了,比如说“我觉得我们班的女生都很漂亮”,但是其他班级的同学可能就不同意。

李卉如:是不是观点都是以“我想……”“我觉得……”“我认为……”开头的呢?

潘老师:以这些词开头的很可能属于观点,不过观点也不一定都是用这些词来表达哦!

张怀予:红烧肉很好吃,这也是一个观点吧?

潘老师:对!这也是一个观点。有人总结了两个可以区分事实和观点的特点,我们可以参考一下:

第一,有没有代表个人主观感受的词汇,比如含有“讨厌”、“喜欢”等词语的,要表达的很可能就是观点,不是事实。“那个人真讨厌”,这里的“讨厌”是主观的感受,所以这句话只是观点。“我看见那个人在闯红灯”,这句话是在客观描述事件,它就是一个事实。还有一些描述性的词汇,比如“好”、“坏”、“很”、“非常”这类词语所表达的也很可能是观点,不是事实。比如“他是一个好人”,这句话中“好”这个词含义不够具体,他到底是怎么“好”呢?所以这只是观点。要是说“他在疫情中捐款了十万元”,这句话是在客观描述事件,就是一个事实判断。

第二,有没有代表个人主观判断的词汇,像“应该”、“不应该”这样的词,就在表达一个人的观点,而不是说明事实。举例来说,“中国人都应该支持乒乓球运动。”这句话反映了说话的人的看法,属于观点,而事实上当然不可能每个中国人都喜欢乒乓球。如果说:“中国乒乓球队连续三年包揽了奥运会男女团体冠军。”这就是在描述一个客观发生的事件,是个事实判断。

接下来我们来练习一下,区分哪些是事实,哪些是观点好么?

李卉如&张怀宇:好的。

潘老师:“今天的天气不错”和“今天没有下雨”哪一个是事实,哪一个是观点呢?

李卉如:“今天的天气不错”是观点,“今天没有下雨”是事实。

潘老师:你回答得对!“今天的天气不错”是我个人的观点和想法,也许我觉得这样的天气好,但是有的人反而喜欢下雨天呢。

潘老师:“今天很热”和“今天的最高温度25度”哪一个是事实,哪一个是观点呢?

张怀予:“今天的最高温度25度”是事实,“今天很热”是观点。

潘老师:为什么呢?

张怀予:因为气温是可以被测量的,是可以被证实的,今天很热是我的主观感受,可能有的同学并不觉得热。

潘老师:分析得非常正确,看来大家已经基本理解了事实和观点的分别。我们为什么要区分事实和观点呢?这是因为我们在说话、学习、写文章,做很多事情的时候,要学会用事实,而不是观点去支撑我们的想法和主张,这是批判性思维的第一步。如果只说观点,就会陷入“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单纯争吵,很难得出好的判断。而学会了区分事实和观点,我们就可以试着用批判性思维去分析和表达自己的观点,做出更好、更明智的判断。

李卉如:老师,这让我想到一个事情,周末的时候,我买了一本英语学习资料书,因为封面设计的很有趣,我的朋友又说这本书的语法知识讲的很好,所以我就买了,结果发现这本书的内容对我来说有点太简单了,并不适合我。

潘老师:张怀予,你能用刚才我们学到的内容,帮助李卉如分析下问题的原因出在哪里么?

张怀予:因为李卉如觉得书的封面有趣只是基于她的感受产生的观点,而她朋友觉得内容讲得很好,则是基于她朋友的判断产生的观点,可是朋友觉得好不一定李卉如也觉得好,所以她是基于两个观点就做出了买书的决定,而没有事实依据。

潘老师:没错。那么李卉如,现在你再思考一下,你怎样才能更好的判断要买哪本书呢?你可以寻找哪些事实来支持你的判断呢?

李卉如:我想在决定买书之前,我要看一下目录,是不是有很多我想学习的内容章节,还要翻看几页,试试自己能不能理解书里讲的内容,这样才能找到更适合自己的书。

潘老师:非常好!我再提个建议,当我们向朋友推荐图书的时候,也可以多讲一些事实供朋友去参考,比例,作者是谁,她/他还写过哪些书,主要内容是什么等等。

 

李卉如: 潘老师,您这么一说,我发现我们时常会在不知不觉中接受很多别人的观点,还可能错把这些观点当成事实来接受,这样很容易做出不合理的决定或者判断。怎么避免这种情况呢?

 

潘老师:在生活中,我们都喜欢相互分享自己的观点和偏好,这是很正常的,也是我们大家日常交流沟通的内容。当别人分享他们觉得好的东西或者讯息时,我们怎么样分辨出这是不是适合自己的,或者是不是真相呢?我们可以通过追问给你提供观点的人,为什么她/他会有这个观点,然后综合考虑背后的客观因素,再来判断这个观点是否符合事实,是不是也同样适合自己的观点。

潘老师:同学们,你有过把观点当成事实,还与别人争论得面红耳赤的时候么?

李卉如:老师,我想起来一个新闻《多喝板蓝根预防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效果惊人》,我觉得这个不可信,可是有同学却很相信,当时我们还为了这个方法有没有效争论过。

潘老师:那结果呢?谁赢了?

李卉如:我们谁也没有说服对方。不过现在学习了批判性思维,我觉得我可以说出更多事实来支持我的想法了,比如标题说的“效果惊人”,就是一个模糊性词语,我们并不清楚喝了有什么样的效果才算“惊人”,所以这很可能不是一个事实。

张怀予:而且还可以看看内容里面有没有说是经过什么实验证明的呢?

潘老师:非常好!既然大家不赞成这个观点,在节目后你们还可以用上一次学到的6问法来试着辨别一下它到底可不可信,例如:这个新闻是谁写的?发表在哪个媒体?它的依据是什么?是否有经过医生的证实等。

潘老师:很多传播很广的信息未必就是事实,而是他人的观点。每个人自己的认知都有限,传达的观点都会带有自己的局限性、自己的立场,有时候还可能会断章取义,甚至歪曲事实。所以越是看起来急的事情,越是重大的事件,我们越需要多一点时间去辨别真假。在了解了批判性思维所需要的质疑精神,学习了如何区分观点和事实以后,我们就可以运用这两样工具,来分析和评估自己的想法,想想别人的观点是否合理,是否可以采用。希望大家继续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从而做出更客观、更好的判断,接近事实真相。

...more
View all episodesView all episodes
Download on the App Store

真爱之声 | 线上家长会By 真爱梦想公益基金会


More shows like 真爱之声 | 线上家长会

View all
凹凸电波 by 凹凸电波

凹凸电波

425 Listeners

岩中花述 by GIADA | JustPod

岩中花述

230 Listeners

天真不天真 by 杨天真本真

天真不天真

262 Listen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