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实话,如果不是友人推荐,光看这个名字,我是不会翻开这本书的,因为“看见孩子”这四个字在我看来实在是太过于老生常谈的一件事了。但出乎我意料的是,书中所说的“看见”远比我以为的要深入和深刻许多,它看见的不仅是孩子的行为表现,还透过这些行为看到了背后的动机和孩子的内心,看到了孩子身处的环境系统与关系,更让我意想不到的是,它还能让我们“看见”自己,让我意识到,也许只有我们这些大人们有能力“看见”自己,我们才真的能看见孩子。
本心为善作者在这本书给出了10个育儿准则,本心为善是第一个,也是最底层的一个。它驱使我们把孩子与他们的行为区分开来。我们总是说“对事不对人”,但往往在孩子做出一些“不好”的行为时,却偏偏“就事论人”:
孩子不喜欢弟弟成天说要把弟弟送走,孩子在家里偷吃零食,孩子拖拖拉拉不去做作业却骗你说已经做完了……遇到这些事情,你是不是曾经下意识地想过“这家伙就是故意这么做的”“这孩子怎么越来越‘坏’了”“这孩子没法管了”。这,不就是在“就事论人”吗?
把弟弟送走的背后,藏着一个身陷被抛弃的巨大恐惧、感到家里危机四伏的孩子;偷吃零食的背后,藏着一个时常遭到冷落、在生活里四处受限的孩子;而在未完成的作业背后,藏着一个正在困境中挣扎、缺失安全感的孩子。在所谓的坏行为背后,总是藏着一个可怜的、身陷痛苦却无计可施的好孩子。可我们却总是只看到了孩子的各种不良表现,用愈加严厉的方式约束孩子的行为,却看不到行为背后的那个好孩子,看不见孩子内心无比渴望被理解的整个世界,用这些行为为孩子打上了一个“坏”孩子的标签,这样只会把孩子推得离我们更远。
所以,下一次,当孩子又干了什么“坏事”惹你生气的时候,你可以先问自己一个简单的问题:“对于刚才发生的事情,我最善意的解释是什么?”这个问题也许能引导你开始理解和关注孩子的内心世界。
真相不唯一很多人会担心,用“本心为善”的准则去培养孩子,总是从善意的角度考虑孩子的行为,是不是在为孩子的不良行为找借口,这样会不会导致溺爱和放纵。书里给出的第二个准则“真相不唯一”正好可以回答这个疑惑。
我们对很多育儿建议其实下意识地抱着一直“非此即彼”的想法:建议里说要善意理解孩子的行为,那是不是就不能严厉管教孩子了?说要正面管教、要多鼓励表扬,是不是就不能批评孩子了?说要给孩子空间,让他们学会自己管理自己,是不是就不能对孩子提要求了?说玩手机会影响孩子大脑发育,是不是就要让孩子与手机势不两立了……可事实上,育儿也好,我们生活中的其他事情也好,都不是这样“非此即彼”“非黑即白”的极端存在。就像孩子偶尔做了些小坏事,也不意味着他就是个小坏蛋。从善意的角度考虑孩子的行为的同时,我们也还是能对孩子的行为进行约束和管教的,这就是所谓的事归事、人归人。当孩子做得不对的时候,我们当然要明确且坚决地指出并且指引他去改正啊。而恰恰是因为我们以善意去考虑和理解孩子,才更有信心和底气去相信孩子能改正、愿意改正。
这就是真相不唯一的第一层意思:育儿的过程中,没有那么多“唯一”“非此即彼”的方法,既要又要还要是完全可能且应该做到的。
除此以外,真相不唯一还有一层含义,那就是我们看到的不一定就是唯一的真相,或者真相的全部。比如,孩子数学作业只把简单的选择、计算题做了,复杂一点的应用题就丢在那儿拖拖拉拉半天都完不成,或许从家长的角度看,就是孩子有惰性、犯懒,不愿意动脑子。但也有可能是孩子阅读能力存在问题 ,遇到应用题很难理解题目意思,根本无从下手去做;或者孩子对应用题所描述的场景缺乏了解,题目里说“小红去买铅笔,一支1元5角,小红给了售货员2元,售货员应该找小红多少钱?”在这个电子支付的年代,孩子的生活中可能根本就没有出现过“找钱”这件事情,他又怎么能理解“找小红多少钱”是什么意思呢?
如果我们只是站在家长的角度,把孩子的行为归因为“惰性”,总想在“让孩子勤快一点、自觉一点”的方面入手,也许永远解决不了孩子数学作业的问题,甚至会让孩子讨厌上数学。所以,下一次,我们可以先问问自己“这件事情,只有我现在想到的这一种解释吗”?
其实,无论是“本心为善”还是“真相不唯一”,听起来都不难,但做起来并不容易。它首先要求我们做家长的能在面对孩子调皮捣蛋、掀房拆瓦的时候还能克制住自己的情绪,冷静地进行思考和自我提问,我们才有可能去想“对于刚才发生的事情,我最善意的解释是什么?”“这件事情,只有我现在想到的这一种解释吗?”这个的背后,需要我们有能力看到自己,看清自己的情绪,看清自己想要去管束孩子的动机:是真的想要培养孩子的能力和素养,是想维护我们当家长的威严,是想孩子听话好让自己省一点心,抑或你只是把和爱人、父母之间的矛盾和情绪转嫁到了孩子身上……
我们也只是个普通人,也有想要被看见和理解的内心世界,看清了自己,看见了自己,才有能力和空间去看见孩子。
事实上,除了前面提到的两个原则,书里还给出了明确父母和孩子的职责、永远都不晚、心理韧性>快乐、说真话、不要忘记自我关照等等一共10个育儿准则,基于这些准则,作者还在各种具体的育儿问题上给出了实用的工具箱,包括孩子不听话、孩子乱发脾气、孩子爱打人、二胎矛盾、孩子爱说谎、为难、害羞、不好好吃饭、没有自信、抗挫力差、爱哭等等的问题,很难在一篇文章里全部讲完。
毋庸置疑的是,这的确是一本同时兼顾了理论、理念和实操的育儿佳作,那些在这篇文章里无法讲完的内容,我们留到音频里一起来讲。
| 相关资料《看见孩子》. 【美】贝姬·肯尼迪. 中信出版社,2023.
| 关于我们三成空间是一个关注青少年自我成长的线上教育平台。我们围绕青少年成长的内在动力,提供相应的课程及内容服务。了解更多关于我们的信息,欢迎关注公众号:三成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