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ign up to save your podcasts
Or


四料简
义玄后来到镇州的临济寺,开法立宗,唱临济家风,学徒云集。
有一天晚参,对徒众说:
“我有时夺人不夺境,
有时夺境不夺人,
有时人境两俱夺,
有时人境俱不夺。”
这就是有名的临济“四料间”。
临济座下有两位重要人物,在说“四料简”时不能不提。一位是普化和尚,在前面的故事中已经讲了。还有一位是克符和尚,又称纸衣和尚,涿州人。
普化是盘山宝积的门人,辈分上比临济要长一辈,克符据说也是位老前辈。当年离开黄檗山时,希运要临济去立宗,临济有些胆怵,黄檗说:“你去吧,会有两位老前辈帮你的。”就指的是普化和克符。这两位老前辈在临济法会上,以门人面目出现,经常有意识地说些错话,挨临济的打,起示例的作用。
克符见临济说出四料简,同座的人一声不吭,就向禅师提问。在禅门中四料简是个新说法,问题提到点子上也得高明人。
克符问:“什么是夺人不夺境?”
临济答:“煦日发生铺地锦,婴儿垂发白如丝。”
“人”是主体,“境”是客体,“夺人”就是用棒打或断喝把意念中的“人我”空掉,光剩下境界。这种境界,像春天的太阳升起,普照万物,生机一片,人的外形虽衰老,但清明的自性没有动过,永远保持这境界,就是夺人不夺境。有时一杖打下去,脑袋里空空一片,这个空就是“三际托空”,长期保持这个境界就很有道性。像德诚一桡桨把夹山打落水中,睦州关门夹伤云门的脚,都是夺人不夺境的方法。
克符又问:“什么是夺境不夺人呢?”
“王令已行天下遍,将军塞外绝尘烟。”临济说。
君王的命令下达后,天下人普遍执行了,没有谁不从;塞外的战事已经平息,天下太平,将军没了敌人,也就没有了将军。这是在说作为客体的“境”已经被取消,只有主体。境界没有了,境是境,我是我,山是山,水是水,心中没有客尘,没有烦恼。“夺境”是针对那些有一定修行功夫的人说的,把他们的境界夺了,是要他们更进一步。只有把这点已有的境夺掉,修禅的人才算进门了。有人学问很好,一肚子佛禅道理,到禅师那儿,他对你断喝一声,或说声不是,把你平日的参学都否定了,让你独自纳闷,就是夺境不夺人。大颠禅师几次对待韩愈,就有这个味道。
“那什么是人境两俱夺呢?”克符问。
临济说:“并汾绝信,独处一方。”
并州和汾州隔绝,谁也不知道谁的情况,各自独处一方,既无境,也无人。据禅宗古德说,这种办法是不宜使用的,既无人也无境的禅境是无法提举他人的。真这样法堂前就草深三尺了。有位居士曾用这方法度化过人,一脚把人踢昏,醒来以后,人境俱新,换了一个人,这正是禅门常说的大死过的人才真懂佛法发意思。
克符最后问临济:“什么是人境俱不夺呢?”
临济答:“王登宝殿,野老歌讴。”达到这种“俱不夺”的程度,人是常人,真俗不二,一点境界也没有,这是大彻大悟的境界,是佛的境界,一切众生本来是佛,一切现成。
从方法上说,临济在黄檗禅堂上睡觉,老师来了也不起来,自顾睡去,黄檗敲打禅板,这就是人境两不夺的法子。
所谓“灯录”,乃是“传灯录”的简称。这是记载禅宗历代法师传法机缘的典籍.灯能照暗,禅宗代代相授,以法传人,用续接灯火来比喻代代以心传心的传承形式。
“灯录”是禅宗创造的一种史论并重的文体,它以本宗的前后师承关系为经,以历代祖师阐述的思想为纬,发端于唐代的禅宗史书:灯录文字语言透彻洒脱、新鲜活泼、简要精练,公案语录、问答对语趣味盎然、脱落世俗,所以深为僧俗所喜读——作为一种精神享受。
是法平等,无有高下。
——与百万人一起学习佛陀的智慧和慈悲。
主播:史壮宁,山西卫视主持人,文史专栏作者,研读佛学二十余年,素食,持戒。
By 史壮宁3
22 ratings
四料简
义玄后来到镇州的临济寺,开法立宗,唱临济家风,学徒云集。
有一天晚参,对徒众说:
“我有时夺人不夺境,
有时夺境不夺人,
有时人境两俱夺,
有时人境俱不夺。”
这就是有名的临济“四料间”。
临济座下有两位重要人物,在说“四料简”时不能不提。一位是普化和尚,在前面的故事中已经讲了。还有一位是克符和尚,又称纸衣和尚,涿州人。
普化是盘山宝积的门人,辈分上比临济要长一辈,克符据说也是位老前辈。当年离开黄檗山时,希运要临济去立宗,临济有些胆怵,黄檗说:“你去吧,会有两位老前辈帮你的。”就指的是普化和克符。这两位老前辈在临济法会上,以门人面目出现,经常有意识地说些错话,挨临济的打,起示例的作用。
克符见临济说出四料简,同座的人一声不吭,就向禅师提问。在禅门中四料简是个新说法,问题提到点子上也得高明人。
克符问:“什么是夺人不夺境?”
临济答:“煦日发生铺地锦,婴儿垂发白如丝。”
“人”是主体,“境”是客体,“夺人”就是用棒打或断喝把意念中的“人我”空掉,光剩下境界。这种境界,像春天的太阳升起,普照万物,生机一片,人的外形虽衰老,但清明的自性没有动过,永远保持这境界,就是夺人不夺境。有时一杖打下去,脑袋里空空一片,这个空就是“三际托空”,长期保持这个境界就很有道性。像德诚一桡桨把夹山打落水中,睦州关门夹伤云门的脚,都是夺人不夺境的方法。
克符又问:“什么是夺境不夺人呢?”
“王令已行天下遍,将军塞外绝尘烟。”临济说。
君王的命令下达后,天下人普遍执行了,没有谁不从;塞外的战事已经平息,天下太平,将军没了敌人,也就没有了将军。这是在说作为客体的“境”已经被取消,只有主体。境界没有了,境是境,我是我,山是山,水是水,心中没有客尘,没有烦恼。“夺境”是针对那些有一定修行功夫的人说的,把他们的境界夺了,是要他们更进一步。只有把这点已有的境夺掉,修禅的人才算进门了。有人学问很好,一肚子佛禅道理,到禅师那儿,他对你断喝一声,或说声不是,把你平日的参学都否定了,让你独自纳闷,就是夺境不夺人。大颠禅师几次对待韩愈,就有这个味道。
“那什么是人境两俱夺呢?”克符问。
临济说:“并汾绝信,独处一方。”
并州和汾州隔绝,谁也不知道谁的情况,各自独处一方,既无境,也无人。据禅宗古德说,这种办法是不宜使用的,既无人也无境的禅境是无法提举他人的。真这样法堂前就草深三尺了。有位居士曾用这方法度化过人,一脚把人踢昏,醒来以后,人境俱新,换了一个人,这正是禅门常说的大死过的人才真懂佛法发意思。
克符最后问临济:“什么是人境俱不夺呢?”
临济答:“王登宝殿,野老歌讴。”达到这种“俱不夺”的程度,人是常人,真俗不二,一点境界也没有,这是大彻大悟的境界,是佛的境界,一切众生本来是佛,一切现成。
从方法上说,临济在黄檗禅堂上睡觉,老师来了也不起来,自顾睡去,黄檗敲打禅板,这就是人境两不夺的法子。
所谓“灯录”,乃是“传灯录”的简称。这是记载禅宗历代法师传法机缘的典籍.灯能照暗,禅宗代代相授,以法传人,用续接灯火来比喻代代以心传心的传承形式。
“灯录”是禅宗创造的一种史论并重的文体,它以本宗的前后师承关系为经,以历代祖师阐述的思想为纬,发端于唐代的禅宗史书:灯录文字语言透彻洒脱、新鲜活泼、简要精练,公案语录、问答对语趣味盎然、脱落世俗,所以深为僧俗所喜读——作为一种精神享受。
是法平等,无有高下。
——与百万人一起学习佛陀的智慧和慈悲。
主播:史壮宁,山西卫视主持人,文史专栏作者,研读佛学二十余年,素食,持戒。

0 Listeners

1 Listeners

1 Listeners

0 Listeners

0 Listeners

0 Listeners

4 Listeners

18 Listeners

1 Listeners

3 Listeners

2 Listeners

0 Listeners

0 Listeners
0 Listeners

1 Listeners

1 Listeners
2 Listeners

0 Listeners

0 Listeners

295 Listeners

0 Listen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