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ign up to save your podcasts
Or
火后一茎茅
有位庵主老和尚患病不安,每见了僧人都要喊:“相救!相救!”僧人们也曾留下些语句,但却没解除过庵主生死之际的迷惑。
洞山禅师知道了这件事,就去访这位喊“相救”的庵主。
见了面,庵主和以前见僧一样喊“相救”。
洞山就问他:“什么相救?”
喊“相救”。是“他求”,把希望寄托在别人身上的表现,禅宗认为佛不替人生死,生死大事,只是个人的事,需要自己去掌握。
庵主从这简短的反问中受到了启悟,便问:“莫不是药山的孙子,云岩的嫡子吗?”
洞山说:“不敢。”
庵主双手合什说:“方家相送吧!”言罢生化了。
洞山禅师身边的僧人就问:“亡僧迁化后向什么处去呢?”
“以后一茎茅。”洞山回答。
尸体火化后,生命一次性地消失了,但在火化之地,不久就会生出新的生命,一茎茅草,茁壮生长,茅草死去,又会生出别的。天地间有形的生灵,就这样一次次地、此消彼长地嬗代着,随缘更化着。世界就是这样一个方生方死的生命场。当我们拘执于个体的生命时,这里就有生死的差异,当我们把生命纵身大化之中时,还有这差异吗?
亡僧向什么处去?他无所去、无所来,来去都是形式,内容却从未改变,这就是坚实的生命,明于此就是充实自任的生命观。
有次夜参,禅堂未点灯,有位僧人黑暗中出来问话,洞山禅师并没有回答他。僧退后,洞山便令侍者点灯,然后召问话的僧人出来。僧人走近前,洞山说:“拿三两粉来给这个上座。”
僧受了“钝置”,拂袖而退。从此省悟玄旨,便尽舍衣物给寺里,供设斋用。三年后,僧向师父告辞,洞山对僧说:“好自为之!”
当时雪峰在一旁侍立,问洞山:“这僧辞去,几时再来呢?”
“他只知一去,不解再来了。”洞山答道。
“一去”不“再来”,既是洞山对僧修证的肯定,认为他已摆脱生死轮回;又是在否定他真正理解了禅宗之禅的真髓。
果然僧辞别洞山,回到僧堂,就在高挂的衣钵下坐化了。
雪峰知道此事,就上报了洞山禅师。洞山听罢,说道:“虽然有这样自断生命的功夫,与老僧的三世轮回相比,还差些呢!”
在洞山看来,僧修取了摆脱生死轮回的功夫,就去了断生命,未尝不是一种自了汉的小乘精神。而禅宗修证的全面含义,绝不仅仅是以“不再来”对待生活,准确地说,禅宗一切修证的目标是在握有生死的自决权力后,返回生活,禅的生命取向在现世。在“三世”轮回中摆脱轮回,才是禅宗所修证的最终目的。
所谓“灯录”,乃是“传灯录”的简称。这是记载禅宗历代法师传法机缘的典籍.灯能照暗,禅宗代代相授,以法传人,用续接灯火来比喻代代以心传心的传承形式。
“灯录”是禅宗创造的一种史论并重的文体,它以本宗的前后师承关系为经,以历代祖师阐述的思想为纬,发端于唐代的禅宗史书:灯录文字语言透彻洒脱、新鲜活泼、简要精练,公案语录、问答对语趣味盎然、脱落世俗,所以深为僧俗所喜读——作为一种精神享受。
是法平等,无有高下。
—— 与百万人一起学习佛陀的智慧和慈悲。
主播:史壮宁,山西卫视主持人,文史专栏作者,研读佛学二十余年,素食,持戒。
3
22 ratings
火后一茎茅
有位庵主老和尚患病不安,每见了僧人都要喊:“相救!相救!”僧人们也曾留下些语句,但却没解除过庵主生死之际的迷惑。
洞山禅师知道了这件事,就去访这位喊“相救”的庵主。
见了面,庵主和以前见僧一样喊“相救”。
洞山就问他:“什么相救?”
喊“相救”。是“他求”,把希望寄托在别人身上的表现,禅宗认为佛不替人生死,生死大事,只是个人的事,需要自己去掌握。
庵主从这简短的反问中受到了启悟,便问:“莫不是药山的孙子,云岩的嫡子吗?”
洞山说:“不敢。”
庵主双手合什说:“方家相送吧!”言罢生化了。
洞山禅师身边的僧人就问:“亡僧迁化后向什么处去呢?”
“以后一茎茅。”洞山回答。
尸体火化后,生命一次性地消失了,但在火化之地,不久就会生出新的生命,一茎茅草,茁壮生长,茅草死去,又会生出别的。天地间有形的生灵,就这样一次次地、此消彼长地嬗代着,随缘更化着。世界就是这样一个方生方死的生命场。当我们拘执于个体的生命时,这里就有生死的差异,当我们把生命纵身大化之中时,还有这差异吗?
亡僧向什么处去?他无所去、无所来,来去都是形式,内容却从未改变,这就是坚实的生命,明于此就是充实自任的生命观。
有次夜参,禅堂未点灯,有位僧人黑暗中出来问话,洞山禅师并没有回答他。僧退后,洞山便令侍者点灯,然后召问话的僧人出来。僧人走近前,洞山说:“拿三两粉来给这个上座。”
僧受了“钝置”,拂袖而退。从此省悟玄旨,便尽舍衣物给寺里,供设斋用。三年后,僧向师父告辞,洞山对僧说:“好自为之!”
当时雪峰在一旁侍立,问洞山:“这僧辞去,几时再来呢?”
“他只知一去,不解再来了。”洞山答道。
“一去”不“再来”,既是洞山对僧修证的肯定,认为他已摆脱生死轮回;又是在否定他真正理解了禅宗之禅的真髓。
果然僧辞别洞山,回到僧堂,就在高挂的衣钵下坐化了。
雪峰知道此事,就上报了洞山禅师。洞山听罢,说道:“虽然有这样自断生命的功夫,与老僧的三世轮回相比,还差些呢!”
在洞山看来,僧修取了摆脱生死轮回的功夫,就去了断生命,未尝不是一种自了汉的小乘精神。而禅宗修证的全面含义,绝不仅仅是以“不再来”对待生活,准确地说,禅宗一切修证的目标是在握有生死的自决权力后,返回生活,禅的生命取向在现世。在“三世”轮回中摆脱轮回,才是禅宗所修证的最终目的。
所谓“灯录”,乃是“传灯录”的简称。这是记载禅宗历代法师传法机缘的典籍.灯能照暗,禅宗代代相授,以法传人,用续接灯火来比喻代代以心传心的传承形式。
“灯录”是禅宗创造的一种史论并重的文体,它以本宗的前后师承关系为经,以历代祖师阐述的思想为纬,发端于唐代的禅宗史书:灯录文字语言透彻洒脱、新鲜活泼、简要精练,公案语录、问答对语趣味盎然、脱落世俗,所以深为僧俗所喜读——作为一种精神享受。
是法平等,无有高下。
—— 与百万人一起学习佛陀的智慧和慈悲。
主播:史壮宁,山西卫视主持人,文史专栏作者,研读佛学二十余年,素食,持戒。
3 Listeners
4 Listeners
1 Listeners
1 Listeners
2 Listeners
0 Listeners
0 Listeners
0 Listeners
0 Listeners
0 Listeners
1 Listeners
0 Listeners
1 Listeners
0 Listeners
0 Listeners
0 Listeners
17 Listeners
0 Listeners
0 Listeners
2 Listen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