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学成先生最新出版著作《禅说庄子》系列共16本,以通俗的语言,对《庄子》中的26篇,通过逐句分析的方式进行解析,结合佛教禅宗思想分析庄禅之间的内在关系,并结合现实人生,突出每篇文字的现实警讯与指导意义,为浮躁迷失的现代人指出另一条安身立命的途径。文字浅白易懂,说理深刻。 ”
以下内容为节选,学习更多请购买正版书籍
当你仰望星空
我晚上没事就喜欢到屋顶上去看星星。看星星的时候,就能感到与整个宇宙的精神沟通,就可以享受到那种恬惔寂漠的感觉。面对星空的时候,就没有人世间的这些是非,没有功名富贵,这是一种享受。能够直接接触星空,那种喜悦,那种宁静,那种平和,在人世间观山望景的旅游中,是达不到这样境界的。
我建议朋友们买一个望远镜,好像也不贵吧?立山兄给我送来的这架天文望远镜,好像是四五千块吧?在网上搜得到,150毫米的那种,蛮不错,非常舒服。
这两天看木星,木星又达到十年以来最亮的时候,它身边的四颗伽利略卫星围着转,每天方位都不一样,看着就很舒服。你看这两天的月亮,特别是前几天上弦月的时候,那个环形山好美。一看见就有读《庄子》的感觉——恬惔寂漠!它是永恒的宁静。有山但没有水,没有生命,没有众生。那里山的一侧是光明,另一侧是黑暗,看的时候只有一种感觉,就是永恒与宁静。
这种沟通,可以给我们的身心带来极大的慰藉,而平常我们起心动念,就不容易进入这种状态。在天气晴朗的夜晚,找一个没有光污染的地方,自己架一台天文望远镜,来感受感受,那个心境的确会很不一样。
庄子在后边还讲到很多让我们的心放下的故事,比如蜗牛角上竞雄雌,世界竟有如许大?蜗牛角,就是地球上人类社会的一个缩影。大国之间,你争我斗,实际上就像蜗牛头上的那两个触角,左边触角上的那个国家叫左触氏,右边触角上的那个国家叫右蛮氏,两国打了几年的仗,伏尸百万,血流千里。实际上,只是争蜗牛角那么大一个空间。人类社会就是这样可怜啊。当你仰望星空的时候,就会觉得地球太渺小了,人太渺小了,有了这种感觉,很多事情你就放得下了。
“恬惔寂漠”只是一种心境,还是要落实到“虚无无为”上。怎样使我们的心“虚”?怎样使我们的精神进入“无”?怎样使我们达到无为的境界?
“虚无无为”,对应的是前面所说的“刻意尚行”。刻意是有为,尚行是有为。要把我们眼耳鼻舌身的这些触角收拾起来,既不看外,也不看内,内外俱泯,能所俱泯。在这样的情况下,就达到了无为的状态。这个无为,是不是死人一个呢?也不是。只有达到最高的智慧,你才能无为而无不为。这个无为而无不为,用《易经》的话来说,就是“易无思也,无为也,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他就有这样的功力、这样的本钱啊。并不是说恬惔寂漠、虚无无为,我们就百不思、百不想。不是。他就是达到无为这个境界以后,才能有无不为的基础。这个不是随便吹的,所以庄子才马上接着说:“此天地之平而道德之质也。”
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天地之平,天地本来就是这样的,天地本身就是恬惔寂漠、虚无无为的。我们在天地之中生活,天地并没有向我们收税,也没有命令我们干这样、干那样。天地没有来指挥我们嘛,日月运行,昼夜交替,一寒一暑,四时运化,都是自然而然的。该下雨就下雨,该出太阳就出太阳。你说老天他是有为还是无为呢?当然是无为的,没有一个有意志的天地,没有一个神一样的天地存在的。
这个就是我们道德内修的落脚之处,所以说叫“道德之质”。如果我们回归自然性,回归这种师法自然的生活态度,放下社会性的种种诱惑,放下社会性的种种污染,就进入了“道德之质”,就如《中庸》所说的“赞天地之化育”,就达到了“天地之平”。
圣人都是穷光蛋
“故曰,圣人休休焉则平易矣。”休是什么呢?休就是放下,就是休息。休矣!休矣啊!把这些放下,放下了则“平易”,就回归于平淡,回归于简易,不给自己制造麻烦。
人类社会的麻烦,都是人心制造出来的。我心里没有那么多麻烦,我的生活就没有那么多麻烦,我的人事关系也就没有那么多麻烦。“圣人休休焉则平易矣”,一定要养到这个境界,这也是一个必修的过程。很多人在社会上争斗,你叫他放下,他会很不习惯,会很执著。
刚才军凯就说,历史上的圣人,怎么就没有一个是“富”的呢?好像圣人都是穷光蛋。孔夫子是穷光蛋,释迦牟尼是要饭的,耶稣是木匠的儿子,的确是这个样。真正的圣人,他是不当官的。当官的要治理天下,没有财富不行,要养那么多官吏,养那么多士兵,你还得要钱。整个社会的运作,它也需要资本的运作,没有资本社会就没法运作,所以要治理国家就不能排斥这个。但是,圣人更看重的是人心的教化,他不可能把落脚点放在经济上。如果孔夫子是经济学大师,那就好玩了,那就好笑了。如果老佛爷成了亿万富翁,成了股神,也就麻烦了!因为人类需要灵魂的导师,来教化众生。教化众生的前提,就是不能沾权,也不能沾钱。你有所得就会有所失。你沾钱了,沾权了,人们就有理由怀疑,你讲这些仁义道德,是不是骗大家的供养啊?是不是为了巩固自己的权力和统治啊?那就不行了。
圣者必须处在绝对无权、无势、无钱的这么一种状态下,他的教化才能成功。所以,只要有那些功名富贵搅和在里边,他的教化就会因此而十分麻烦,这也就是圣人都是穷光蛋的原因。“圣人休休焉则平易矣”,既然是平,而且又易,他就没有搞特殊化,也没有什么独特的东西表现出来,看起来都是平平淡淡的。所以,在中国,和尚自称“贫僧”,道士自称“贫道”,老子、庄子都是穷人,没有钱。颜子、曾子、子思、孟子好像也没有钱,只有子贡有钱,因为他本来就是大商人。
你看庄子前面说:“不刻意而高,无仁义而修,无功名而治,无江海而闲,不道引而寿”,他就不在这些地方表现自己。但又“无不忘也,无不有也”。无为而无不为的境界,就从这里透露出来了。
圣人境界就是在“平易”之中透露出来,并不是轰轰烈烈的。轰轰烈烈的往往就有高潮、低潮。股市的这个马鞍线,你高了上去,高到顶了就要落下来。兴奋的人,兴奋过了,就有一种孤独寂寞的感觉。如果你没有亢奋,也不兴奋,就不会有很失落的那种寂寞,就能使自己保持平常心。这就是中道而行。这个也不用守,自然而然,我行的就是中道,拉屎撒尿都是行中道,举手投足都是行中道。这样下来,你自然而然就进入一种平易恬惔的状态。
“平易则恬惔矣”,要有平常心。自己的生活也好,行为也好,思想也好,要放平淡一点。禅宗为什么了不起?南北朝到隋唐的佛教,你看经上讲,佛一说法,眉间放光,普照大千世界。佛祖的舌头拂面啦,舌头都可以把大千世界覆盖了。天龙护法,帝释天王都在前面给他扫地。还有诸天雨花,好不得了。这番景象,大家都看成一个习惯了。如果一个修行人,你说已经破参了、开悟了,但没有这些放光动地的本事,谁会理你?然而,禅宗就是要破除这些,不讲这些。我就是扫地的,我就是要饭的,我就是平平常常的一个和尚,没有那么多神奇异样的东西,就是要回归于平常。
禅宗兴起以后,那种神话色彩很浓的佛教,也就归于平常了。我们看禅宗历代祖师,谁在鼓吹神通?谁在鼓吹怪异?没有。大家都在平常中过日子,平常中过日子,就是最好的禅。所以马祖说:“著衣吃饭,长养圣胎,任运过时,更有何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