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学成先生最新出版著作《禅说庄子》系列共16本,以通俗的语言,对《庄子》中的26篇,通过逐句分析的方式进行解析,结合佛教禅宗思想分析庄禅之间的内在关系,并结合现实人生,突出每篇文字的现实警讯与指导意义,为浮躁迷失的现代人指出另一条安身立命的途径。文字浅白易懂,说理深刻。 ”
以下内容为节选,学习更多请购买正版书籍
道的最高境界
“古之人,其知有所至矣。”古代人的智慧非常了不得,达到了极高极高的境界。为什么庄子要赞叹古人而不赞叹今人?因为古人无从考证,而今人则是非多多。“恶乎至?”古人的智慧达到了什么样的境界呢?
“有以为未始有物者,至矣,尽矣,不可以加矣。”“未始有物”,就是万法皆空。庄子说的也是,古代的人,在民智未开的时候,哪有我们现在社会这样的善恶是非?没有我们现在声光电气一系列的社会文明,也没有现在的精神文明、物质文明。“有以为未始有物者”,没有认识,没有那些什么主观客观存在的精神世界,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仅限于感官,没有什么理性的发展。这样的境界,“至矣,尽矣,不可以加矣”。反过来说,学道的人到了最高境界,到了无分别境界的时候,也是为了使自己达到“未始有物者”。元代诗人萨都剌词中所描写的,“石头城上,望天低吴楚,眼空无物”,这就是古人登高望远的境界。我们怎样使自己高明起来,在道行上立得最远最高,把目标立在妙高峰顶上?
“未始有物”,因在这里,果也在这里,所以是“至矣,尽矣”,达到了极高极高的境界,古之人就是这样的。
“其次以为有物矣,而未始有封也。其次以为有封焉,而未始有是非也。是非之彰也,道之所以亏也。道之所以亏,爱之所以成。果且有成与亏乎哉?果且无成与亏乎哉?”人类社会的认识是怎样来的?学哲学的都知道,我们的认识是怎么起源的,经历了什么过程。用黑格尔的话来说,逻辑的程序首先就是“未始有物”,其次“以为有物矣”,我们认识的展开,先得是一念不生,处于无的状态。然后通过眼耳鼻舌身感觉到一个“有物矣”。一个人从三公里以外的远处走过来,大家看不见。走到一公里的时候,看见一个人了,“有物矣”。走到只有几十米外,有是非判断了,来人是男的不是女的。再走近点,看清楚了。
人的念头就是这样。看见一个杯子,啊,是茶杯。没有看见的时候,是“无”,后来看见了,是一个不锈钢的保温杯,不是瓷杯,不是玻璃杯。这个就是“是非”,就是一个清晰化、准确化的判断。最初没有判断,然后到有判断,再到有更清晰的判断。我们要看到,这是一个思维的过程,也是一个文明的过程,同时也是堕落的过程,这是双向的。一方面认识从无到有,从粗到细,是一个次第,逐渐圆满。另一方面也是一个从纯自然这个干干净净的地带,堕落到是非分别的过程。亚当夏娃在伊甸园里原本没有堕落,受蛇教唆吃了禁果后开了智慧,有了是非判断,人也就堕落了。对道来说也是这样,你毕竟失去本朴了。道的最高境界就要返本归朴,本来“未始有物者”是本朴的,后来逐步进化,进化的时候就有是非,有是非人就堕落了。这个是非,一方面让我们有了文明,有了科技进步,另一方面也让我们有了烦恼,有了罪恶。
“其次以为有物矣,而未始有封也”,“封”,就是事物间的区别、界限。“其次以为有封焉,而未始有是非也”,万物都是有差别性的,茶有红茶、绿茶、普洱茶,什么茶都有。吃饭也是大米小麦、蔬菜、鸡鸭鱼肉,这个是差别。而“未始有是非也”,是非是什么?今天这桌饭不好吃,没有那天的好吃。大家都是人,都是朋友,这位朋友多厉害,现在开奔驰车,可那位还在乘公交车,是非就来了。
基督教的《圣经·创世记》里说,上帝用六天时间创造了宇宙万物和人类的始祖亚当、夏娃。这一对人类的始祖在伊甸园里本来生活得好好的,后来他们听了魔鬼撒旦的话,吃了智慧之果,于是产生了善恶、是非、美丑之心。上帝一生气,就把他们驱逐出伊甸园,这才有了人类和社会的繁衍。
我们看这个《圣经·创世记》,它就是从“未始有封”到了后面的“是非之彰也,道之所以亏也”。庄子就用这几句话,把《圣经》的第一章“创世记”说完了。
我们每一个人也是这个样子的。实际上,我们每天都有这个感觉。早晨醒来的时候,不知道自己睡在张家床上,还是李家床上,门朝哪里开都还不知道,迷迷糊糊的,只知道自己醒了。这个念头还没有动,但心里已经有个明明白白的感觉。有的人警醒一些,马上就进入了是非状态,知道自己今天要做些什么,但有些人要很缓慢才能够回过神来。
人从婴儿到成人也有这么一个过程。刚生下来的婴儿,浑浑噩噩的没有什么,慢慢地就进入了“其次以为有封焉,而未始有是非也”,然后就开始有是非了。
经典是座大富矿
“是非之彰也,道之所以亏也”,大道本来是平等的,对张三也好,对李四也好,作为自然生命就是生老病死,这个是没有亏的。作为社会生命,荣辱是非、贵贱穷达来了,是非就来了。这个是非,对我们的自然生命就是一种累赘,所以社会性越强,是非心就越强,对我们的自然生命就是一种摧残,是一种无形的摧残。通过这样的语言,大家要去感受体会一下。《齐物论》我反反复复讲了三四遍,每次讲都有一些新鲜的东西。为什么会有新鲜的东西?过一段时间去看,还能给人有启发,就是我所讲的,也未必能穷尽它的内蕴,它蕴含了很多丰富的东西,希望大家认真去看。
现在大家的思想也很紧迫,知识爆炸时代的东西太多。现在为什么要恢复读经典?经典的东西是富矿,它不会把我们指引到一个说不清楚的地带。古人的经典经过了几千年的传播,价值没有受到损害,没有贬值,反而在增值。我们立足于经典,就不会花时间看那些不相干的书。特别是庄子的书,像《齐物论》这样的文章,大家一定要自己花时间,多去体会,找到自己的感觉。
“是非之彰也,道之所以亏也”,作为我们人而言,只要是非心一起来,我们的心灵就处于一种不健康的状态了。如果我们没有是非心,我们的心就很舒坦。庄子在其他文章里面说:“忘足,履之适也;忘要,带之适也;知忘是非,心之适也。”不随时把注意力放在脚上,鞋子肯定合脚;心不留意在腰上,证明腰带很合适。古人穿内衣,就是一根腰带系住,如果腰带松了,内衣落下来,就太不雅了。没有是非,你的心就处于很舒适的状态。心里面为什么会不舒适?你为什么睡不着觉?为什么神经衰弱?为什么有心理障碍?都是心不适,都是是非引起的。“是非之彰也,道之所以亏也”,我们要顺眼、顺耳、顺心,来养我们的道气,这是非常舒服的。
“道之所以亏,爱之所以成”,道为什么会亏?是因为爱。什么叫爱?《信心铭》里面说:“至道无难,唯嫌拣择。但莫憎爱,洞然明白。”爱,就有取舍;爱,就有偏执。有偏执、有取舍,道自然就亏了。如果在知见上、在精神上有所偏执,道肯定就有亏失。
尽管如此,“果且有成与亏乎哉?果且无成与亏乎哉?”用前面的话来说,“凡物无成与毁,复通为一。唯达者知通为一……”在这个前提下,有成与亏吗?在这个前提下,无成与亏吗?庄子的话说得很活,总是留下一个模糊地带让大家去用功,让大家去感受。有成与亏吗?无成与亏吗?你自己落在哪个地方?我们的立场在什么地方?我们的境界达到什么地带?自己要去做相应的审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