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学成先生最新出版著作《禅说庄子》系列共16本,以通俗的语言,对《庄子》中的26篇,通过逐句分析的方式进行解析,结合佛教禅宗思想分析庄禅之间的内在关系,并结合现实人生,突出每篇文字的现实警讯与指导意义,为浮躁迷失的现代人指出另一条安身立命的途径。文字浅白易懂,说理深刻。 ”
以下内容为节选,学习更多请购买正版书籍
第七讲 八德、六合、天府、葆光
夫道未始有封,言未始有常,为是而有畛(zhěn)也,请言其畛:有左,有右,有伦,有义,有分,有辩,有竞,有争,此之谓八德。六合之外,圣人存而不论;六合之内,圣人论而不议。春秋经世先王之志,圣人议而不辩。故分也者,有不分也;辩也者,有不辩也。曰:何也?圣人怀之,众人辩之以相示也。故曰辩也者有不见也。夫大道不称,大辩不言,大仁不仁,大廉不嗛(qiān),大勇不忮(zhì)。道昭而不道,言辩而不及,仁常而不周,廉清而不信,勇忮而不成。五者园而几向方矣。故知止其所不知,至矣。孰知不言之辩,不道之道?若有能知,此之谓天府。注焉而不满,酌焉而不竭,而不知其所由来,此之谓葆光。
道就是道,哪有差别
上一讲谈到对道的认知形态,既然是“既已为一矣”,还需要说吗?既然已经把道说出来了,你能不继续把它说下去吗?所以“一与言为二,二与一为三。自此以往,巧历不能得”,先就谈到了思想认识和客观存在的这种关系,也就是我们精神世界和大道的关系,下面继续谈这一层关系。
人,是有社会意义的,不论儒释道哪一家,在精神上总想对大道有一个认识。儒家希望达到对大道的认识,道家也要达到对大道的认识,佛教也要达到对大道的认识,现在的自然科学也想达到对大道的认识。但这个道,到底是什么?
“夫道未始有封,言未始有常”,这非常重要。大道是什么?宗教有宗教的说法,哲学有哲学的说法,文学有文学的说法,政治有政治的说法,科学有科学的说法,但这些说法,都是在人类社会产生以后,人的精神世界在面对大道的时候才产生的。没有人类社会的时候呢?还有没有对大道进行审视的时候呢?所以“夫道未始有封”。一万年以前,十万年以前,一百万年以前,一亿万年以前,盘古开天地以前,道是什么?西方上帝创造世界以前的道是什么?威音王以前的道是什么?什么都没有。
当我们的精神还没有涉及对大道的认识的时候,大家想一想,道是什么?禅宗就喜欢在这里玩:一念未生时,是什么?不思善不思恶,哪个是你的本来面目?经常玩这个。自己意识的阀门还没有打开的时候,你是什么?道又是什么?这个话,原来庄子早就有了。庄子说“道未始有封”。“封”,封疆,条条块块,把它规范下来,封你什么官,封你什么职位,你就被规定下来了。地球通过经纬线,把地球的区域也分割下来了;通过太阳系、银河系,把宇宙也分“封”下来了。封疆划地,行政区域也规划出来了。搞文学的是文学,搞科学的是科学,搞政治的是政治,把学科也分割出来。学校有小学、中学、大学,学校也分割出来。所以,这个“封”,实际上是对大道的割裂。
“道未始有封”,本来它是混沌的,不可知、不可说的。你说它存在它就存在,你说它不存在它就不存在。你说它存在它又不存在,你说它不存在又存在,你怎么说?怎么说这个“封”都是人为的,就是人给予它的一个认定,所以“道未始有封”。
“言未始有常”,为什么?当爹当娘的都知道,自己的小孩生下来的时候,不知道什么叫语言,没有什么语言。当人类社会处于婴儿状态的时候,还没有语言,语言有语言的起源。用进化论的观点来说,是从猿到人的过程之中,在群体之中,通过声音交流,若干代人习惯以后,才形成了语言。有了语言之后,人类才从自然状态进入到了社会状态。这个语言到底以什么为标准?包括现在的一些网络语言,我也看不清楚,也不懂,尤其是“90后”的小孩子的语言,特别是他们的网络语言,不玩电脑的老人们的确不懂。
昨天和朋友聊天,得悉广东省就有几十种方言,住在山南的听不懂山北人的话,河东的听不懂河西的话。以什么为标准?拿中国来说,广东话我们听不懂,闽南话我们听不懂,老广东也听不懂普通话。什么是语言的标准?汉语都是这样,还有英语、德语、法语、俄语,非洲部落里的语言,东南亚丛林里面的语言,谁听得懂?最初有什么标准?对道而言“未始有封”,对语言而言是“未始有常”,这个就是根据“一与言为二,二与一为三。自此以往,巧历不能得”,推到“道未始有封,言未始有常”。
“为是而有畛也”,正是因为这个,才有种种的差别性。对大道的认识,不同角度的人,不同修为的人,不同区域的人,不同民族的人,不同文化传统的人,看法都是有差别的。但对道而言,它本身没有差别,道就是道,哪有差别,一点差别都没有。吃东西也是一样,四川人喜欢咸的,广州人一看,哎呀放那么多盐干吗?好难吃啊。四川人吃广东人的菜觉得太清淡,味都没有。到底什么是正味?说不清楚的。
“为是”,是,就是前面说的这一切:“既已为一矣,且得有言乎?既已谓之一矣,且得无言乎?”到“道未始有封,言未始有常”,说了这么多,就因为这一切,所以“而有畛也”,于是乎就形成了差别性。万物都有差别性,有动物、有植物,有生命的、没有生命的,有吃素的、有吃荤的,有当领导的、有被领导的,有穷的、有富的,总之是有差别。
人性展开的八个因素
“请言其畛”,有什么差别呢?请介绍一下。
“有左,有右,有伦,有义,有分,有辩,有竞,有争,此之谓八德。”作为社会化了的人类,我们在认识事物的时候,肯定是有左有右,有上有下,有东有西,这一系列的东西,我们都要分清楚,这个是肯定的。“有伦,有义”,伦是伦序,就是人伦尊卑、老幼男女。既然有尊卑、老幼、男女,那就各有各的责任,责任就是“义”。老的就是老的,小的就是小的,男的就是男的,女的就是女的,男女老幼,尊卑上下都有差别,各有各的职责。古人说,男主外女主内,君主上臣主下,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各人住在自己的本分上,尽到自己的责任,才是“有伦,有义”。
下面说“有分,有辩”,在这里“辩”通辨。什么叫“分”“辨”?“分”,分析;“辨”,辨别。我们都要对事物进行分析辨别,为什么要分析辨别?人的思想就是一把解剖刀,可以对任何事物进行解剖。可以解剖地球,地表是什么,地下是什么,为什么有火山爆发,为什么会地震,要解剖。一粒种子为什么要生根发芽开花结果?要解剖种子里面的细胞,要解剖分子、原子。对宇宙要解剖,对思想也要解剖,对任何现象都想解剖。在解剖里面,还要去辨别,你说是他说非,你说非他说是,于是因辨别而产生辩论,不外乎就是这样的。在辩论的时候,“有竞,有争”,这就一层层地升级了,本来思想辩论就是分辨,是我们很自然的一种精神判断功能。这个是男的,那个是女的,这个是老的,那个是小的;这个可以吃,那个不可以吃;这个事可以干,那个事不可以干。对于正常人来说,一旦他自然的精神功能带有分歧,特别是情绪化以后,就“有竞,有争”了。哎呀!我要当老大,我的才是正确的,你是错误的,我的观点才对,你的绝对不对,就“有竞,有争”了。
本来“左右”是一个纯空间的现象,“伦义”也是社会里面的自然现象,“分辨”也是我们精神功能正常的现象。从纯粹的空间到人类社会,到精神作用乃至于情绪的作用,竞和争,就已经进入情绪化了。庄子在这里面讲的“八德”,是把人从自然性到社会性,到精神性,然后到人的这么一种情绪化的、烦恼性的东西概括在这里。实际上,我们每个人的精神里面都含有这“八德”,不是德行的德,而是八种因素。
这八种因素,刚生下来的小孩子是没有的,他是纯自然的,天地不分,男女不分,逐渐认识自己的父母,慢慢地有空间的感觉了,有家里和家外的区别,有父母和外人的区别,这就是“有左,有右”的感觉。慢慢地智慧打开,“有伦,有义”了,知道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之类的,就开始分别了。对外面的人就不那么亲近,有的好一点,有的就差一点,或者见了外人就害怕,小孩子的分和辨就开始了。到了“有竞,有争”的时候,用现代话来说,就已经受污染了。
我们每一个人都有竞争的劲头在里面。有的人干起工作来,劲头很强,你都能干凭什么我不能干?一定要干得比你还好,有竞争的动力在里面。有的老师也是,一发现还有讲课比自己好的,就反省自己:为什么我讲得不好,差距在哪里,然后就学、学、学,每天勤奋地去看书,去听别人讲课,总结别人的优点,提升自己,就成了优秀老师,这个也是有竞争的东西在里面。竞争就是个人的欲望,上进心。这个欲望,我们怎么把控?是良性的是恶性的?这里都不去管它。人性就是从这八个方面展开的。
佛教对分别心也是呵斥的,有分别思维就悟不了道,要把分别思维息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