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道 - 基督教北京守望教会

神的国拿什么来比较呢?——2021年1月17日主日讲章/小白牧师


Listen Later



路加福音 13:18-21

13:18 耶稣说:“ 神的国好像什么?我拿什么来比较呢?

13:19 好像一粒芥菜种,有人拿去种在园子里,长大成树,天上的飞鸟宿在它的枝上。”

13:20 又说:“我拿什么来比 神的国呢?

13:21 好比面酵,有妇人拿来藏在三斗面里,直等全团都发起来。”
弟兄姊妹,主日平安!
今天要分享的经文是“路加福音”13章的18-21节,内容是两个有关神之国的比喻——就是大家非常熟悉的“芥菜种”和“面酵”的比喻。
“马太福音”包括这两个同样的比喻,“马可福音”只包括芥菜种那一个。从三卷对观福音书将比喻所安放的位置,可以看出强调的重点各有不同:马太是将这两个比喻放在有关天国一系列的比喻之中,重点在于通过这些比喻形容天国在地上成长与拓展可见的结果;马可尽管也将其放在一系列比喻之中,但却意在强调主耶稣是伟大的“拉比”,正使用比喻教导门徒和众人,揭示神国的奥秘;而路加是将这两个比喻单列,放在强调与悔改以及神的国受抵挡相关的上下文中,又有何深意呢?回答这个问题的关键,单看你如何理解或解释这两个比喻了。
纵观历代有关这两个比喻的解释,主要分为两派,可以形象地称之为“正解”和“反解”。简单地说,正解认为这两个比喻都是用于说明神的国——教会正是其在世界的彰显——在地上的成长与拓展,恰似“于无声处听惊雷”。赞同这一解释的人比较多;反解则与之正相反,认为这两个比喻真正要说明的恰恰不是神国正常的成长与拓展,反而是要揭示伴随着神国拓展的那些虚假与有害的增长,意在事先预言并提醒门徒,防备法利赛人的酵。持这一观点的占少数,“生命更新解经系列”的作者威尔斯比(Wiersbe)牧师就是这样解释这两个比喻的。
就这两个比喻本身而言,正、反解双方都认为其重点在于强调似乎看不见的起始与明显看得见的结果之间巨大的对比与反差,芥菜种的比喻侧重外在有形的层面,面酵则侧重内在无形的层面,干过农活和做过面食的人都能心领神会。芥菜种大概是主耶稣时代巴勒斯坦地区最小的种子,但从其所长出来的成熟芥菜却能高达3米左右,宛如一颗茂盛的大树,甚至能为飞鸟提供栖息之地;面酵的威力同样惊人,只要很少的一点(多了可就麻烦了),就足以发起好大的一团面。只要时间、温度适宜,就在不知不觉之间,“死面”就变成发面,可蒸可烤了。主耶稣确实是教导的大师,很善于从这些日常生活的场景取材,去揭示神国那不易说清楚的的奥秘。
按照公认的解经原则,这两种解释都合乎圣经,都有圣经根据,放在当前的上下文中也都说得通。因此,在以下的分享中,我将分别就双方各自的要点与应用作出说明,而不是仅仅解释我比较赞同的一方。我想这样处理,有助于我们学习如何解经,如何从不同的传统和人物汲取属灵的养分,从而开阔我们的视野,建立健全更为成熟的生命。我自己是比较赞同正解的,但我先从反解开始。
反解:防备法利赛人的酵
反解乍一看不是那么自然,稍微有点绕。但若下些功夫深入研经与思考,就能发现其实并不难理解,也很有道理。
解释圣经的重要原则之一就是“以经解经”,即在解释当下的经文时,应当参考其他清楚、明确的经文。既然主耶稣没有解释这两个比喻,我们在解释时就应当参考其他的经文,据此作出合宜的解释,以保持与整本圣经的一致。这是敬虔、智慧、有效并安全的做法,为正统人士所公认与接受。反解正是依从这一进路来解释这两个比喻的。
圣经中一般以面酵代表腐败与邪恶(可能与发酵过程产生的酸腐有关吧)。神带领以色列人出埃及,建立祭司的国度时设立的第一个节日正是“除酵节”(紧随在逾越节之后),节日期间要除掉旧酵,吃七天无酵饼。主耶稣警戒门徒:“你们要谨慎,防备法利赛人的酵和希律的酵”(可 8:15),用酵指代法利赛人的教训。使徒保罗写信给哥林多教会:“所以,我们守这节不可用旧酵,也不可用恶毒、邪恶的酵,只用诚实真正的无酵饼。”(林前 5:8)为保持与其他经文的一致,将这里面酵的比喻解释为神国的成长就是不合宜的。面酵应该代表着与教会拓展同时展开的不可避免的腐败因素,如假师傅、假教义等等。既然地上的教会难以避免麦子与稗子的混杂,以面酵喻稗子更为恰当。因此,面酵的比喻就不应该解释为教会正常的成长,反而代表着教会内虚假、有害的“增长”。
同样,在撒种与地土比喻的解释中——这是主亲自解释过的比喻,因此就是明白并解释其他比喻的钥匙——飞鸟代表撒旦,来“把撒在人心里的道夺了去。”(可 4:15)而在为尼布甲尼撒王解梦时,但以理说“这渐长又坚固的树就是你”(但 4:22),可见大树有可能代表世上邪恶的国家或君王。因此,芥菜种的比喻同样不宜解释为神国有益的成长,反而解释为有害的增长更为可取。
的确,主耶稣在相关的启示中曾明确预言天国将是麦子与稗子一起生长,又好像“聚拢了各样水族”(太13)。因此,伴随着神国的成长与拓展,不但会有各种假教会、假教义和假师傅,而且连基督都有假冒的。可见按此解释这两个比喻,是合乎圣经一贯教导的。
解经的另一个重要原则是不能脱离经文的上下文随意解释,天马行空,而应当与上文下理相符合。把反解放在路加当前的上下文中,其强调的重点很容易看得出来:尽管神的国已随着主耶稣的降临而来到,但却必定会受到了以法利赛人为代表的犹太人的抵挡,他们企图把这“新酒装在旧皮袋里”。同样,在未来向外邦拓展的过程中,神国同样会受到各样的干扰、抵挡或压制,不仅有从外面来的,而且也有从教会内部来的。因此,这两个比喻意在事先提醒门徒谨守、警醒,随时防备法利赛人的酵。
教会历史很不幸地上演了这一幕幕。教会初创,就经历了亚拿尼亚和撒非喇的假冒为善;福音首次越过犹太进入撒玛利亚,就有西门企图以金钱购买圣灵的恩赐;使徒约翰晚年,又提到尼哥拉一党人的教训;到了中世纪,天主教会已经长成一颗腐败的大树,以致不得不以宗教改革的惨烈方式回归正路;今日的教会看起来似乎遍及世界各地,但教义混乱、世俗化无处不在、见证与影响力式微却是不争的事实。与全世界快速增长的人口相比,教会怕是在萎缩,而没有实质性的增长。撒旦决不会停止阻挠、破坏与干扰神国拓展的进程,尤其是从教会内部发起的攻击。反解正催促我们:教会亟需警醒与悔改,亟需奋起捍卫真道,亟需恢复圣洁的生命与见证——这是我们当下紧迫的使命!当然,我们也大可不必灰心,因为“洪水泛滥之时,耶和华坐着为王;耶和华坐着为王,直到永远。”(诗 29:10)主一定会洁净并复兴他的教会的,神国的拓展无人——不论来自教会内外——能拦阻!
正解:于无声处听惊雷
正解理解起来比较自然顺畅,这本身就是解经的重要原则之一。毕竟“从前所写的圣经都是为教训我们写的”(罗 15:4),按着自然的、常规性的思路去阅读、理解并应用经文,是自然而然、合情合理的。否则,不仅不易理解,而且很容易造成过度解释。
比喻的重点在于以简单、清晰的事务,来说明复杂、模糊的事务。因此,解释比喻重在把握整体与重点,而不应当太过关注细节。既然这两个比喻的重点都在于强烈的对比,在于隐密处不可见的工作,那么直接解释为神国的成长与拓展就是与多数人直观的理解相符合的。
考察“路加福音”的这段经文,这样的解释也比较直观,清晰明了:神的国已随耶稣基督的降临而来到,尽管犹太人拒绝、不肯悔改而进入,法利赛人固守自己的义,但神的国却不受拦阻,已经悄然开始。芥菜种已经撒下了,面酵已经放进去了,结果就不是任何人可以拦阻的了。尽管当时的人看不出来,也想不到,但今天谁不知道历史由此揭开的那崭新的一页呢!
就是深入细节,圣经也有不同的记载。比如,酵尽管常代表腐败与邪恶,但也不是绝对的,初熟节(即五旬节)就“要从你们的住处取出细面伊法十分之二,加酵,烤成两个摇祭的饼,当作初熟之物献给耶和华。”(利 23:17)可见,有酵饼也是可以用于献祭的;再比如,神使用乌鸦(不洁净的鸟类)每天叼饼和肉去供应先知以利亚,主耶稣也说过神看顾天上的飞鸟。不仅如此,在这个比喻中,将飞鸟解释为万国、万族、万民都将有人进入神的国也是很恰当的;在以西结先知的异象中,香柏树则预表将来的弥赛亚(结17);直到今日,仍有教会在圣餐时使用有酵而不是无酵饼等等。因此,在解释这两个比喻时,重点应当放在芥菜种虽小,但却能长成参天大树;以及面酵虽少,作用的过程又不可见,但却能导致大量的面粉发酵(三斗面的饼差不多可供百人食用),而不必深究于树、鸟和酵代表什么的细节。
这样的解释也与神国成长与拓展的实际相符合。神的国一开始的确不起眼,主耶稣同时见弃于犹太和外邦两个群体,被钉十字架;彼得、约翰被认为是无知的小民;保罗在人看来是癫狂的(说白了就是疯子);教会看起来不过是边缘群体的乌合之众而已。有谁看的上这微不足道的芥菜种呢?又有谁看得出这面酵的威力呢?但主的话岂能落空?两千年历史展开的却完全是另外一幅景象:教会今天确实已长成为参天大树,拓展至地极,从没听说过主耶稣之名的国家和地区已经很少;尽管遭遇外在的逼迫与内在的搅扰,教会却始终巍然屹立,傲视世上的列国、万族与自高自大的狂人;真道从未泯灭,反而遍地传扬——正应了当年主耶稣的应许:“我要把我的教会建造在这磐石上;阴间的权柄不能胜过他。”(太 16:18)
我们教会的经历不就是这样吗?从清华西门的一个家庭查经小组开始,到一个团契和十多个团契,直到现在比较完整的守望教会。不足三十年的时间,风风雨...
...more
View all episodesView all episodes
Download on the App Store

讲道 - 基督教北京守望教会By 基督教北京守望教会牧师、长老、传道

  • 5
  • 5
  • 5
  • 5
  • 5

5

11 ratin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