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道 - 基督教北京守望教会

是谁被钉十字架——2021年11月7日主日讲章/曾淼传道


Listen Later

https://t5.shwchurch.org/wp-content/uploads/2021/11/b16af0baf1776560b40352854251b6a3.mp3


亲爱的弟兄姐妹:主日平安!

如果有人问你,是谁被钉十字架?你肯定会不假思索地回答:是耶稣啊!同时在心里嘀咕:这还用问么。是的,耶稣被钉十字架,对基督徒来说,已经成了一个既定事实,一个系统默认,一个理所当然。久而久之,这个事件起初带给我们的震撼慢慢消磨下去,慢慢褪色、淡化,就像面对生命中的很多事情和经历一样,我们变得越来越麻木。更何况,十字架是我们的肉体本能地、下意识地要逃避的对象。我们并不像我们想的那样愿意来到十字架前,尤其是当你经历过一点点之后。然而,大部分时候,当我们看到或听到“十字架”时,我们是什么感受、会有什么反应?我们觉得挺亲切,对不对?尤其是在我们这个国家。但如果我们只是感到亲切的话,说明有些感受需要我们重新去唤醒。所以,今天当我们再次来到耶稣被钉十字架这个场景中的时候,我要呼吁大家试着放下自己以为的熟悉、跟我们以为的习以为常拉开一点距离,竖起耳朵来听一听路加是怎么向我们讲述耶稣在地上生命的尾声的。跟其他三卷福音书不同,路加所记叙的耶稣被钉十字架,延续了耶稣对人的怜悯、向父神信靠的祷告,以及对罪人的拯救。“父啊,赦免他们!因为他们所作的,他们不晓得。”(路23:34)即惟独出自路加所记的这一段。透过路加的视角我们知道,耶稣直到地上生命终结的那一刻,都没有停下他怜悯人和拯救人的服侍,也没有中止他将自己生命气息交在父神手中的信靠。十字架抛给我们一个问题:耶稣是为谁被钉的呢?我要像他一样、将自己的生命交在上帝手中、为他人而摆上吗?

有一位宣教学的老师讲什么是文化。他说文化隐藏起来的部分,比显现出来的部分更多。比方说,我们看一张水族鱼缸里的图片,我们会看到里面五彩斑斓的热带鱼,也会看到里面的珊瑚、水草,但我们其实看不到水。再比如,我们戴上眼镜来看世界,看到的都是外面的事物,却会忽略掉镜片。而事实上,水是鱼所赖以生存的环境,镜片也是我们看待事物的媒介。对于耶稣被钉十字架的那个时代来说,“水”是什么?“镜片”又是什么呢?

那就是十字架的耻辱和痛苦。

钉十字架是罗马帝国最残酷的极刑,用以处决叛国的罪犯。上刑前,罪犯要先受鞭刑,而严酷的鞭刑本身甚至都是有可能致命的。对犹太人来说,“挂在木头上”意味着被上帝咒诅(申命记21:23)。要是有人犯了死罪,这个人宁可选择被石头打死,也不愿意被挂在木头上。因此,在当时的社会文化中,不管是对罗马人还是对犹太人来说,钉十字架都意味着对一个人所能施行的最暴烈的刑罚、最极致的羞辱,最彻底的隔绝。而耶稣做了什么呢?耶稣医病、赶鬼、向穷人传福音,使瞎眼的得看见、瘸腿的能行走……耶稣到底做了什么,最后让人这样联手送到了髑髅地、钉在了十字架上?犹大出卖他、彼得不认他;大祭司审讯他、百姓宁可释放一个杀人罪犯也要把耶稣钉死;彼拉多甩锅从众,一锤定音。耶稣的受审、判决、行刑,都是在大庭广众、众目睽睽之下;尤其是当他与十字架被放在一起,这幅画面就揭示出了比前面说的文化更为隐藏不露的人的内心—在那一刻,人们与耶稣的关系是怎样的呢?人们要耶稣死。为什么?因为我的主权被你冒犯了,我的秩序被你打乱了,我的伤疤被你揭开了。你让我觉得我是瞎眼的、我是瘸腿的、我是贫穷的、我是软弱的;我想要掩盖这一切的复兴之梦被你打破,想要稍微保全颜面、留存尊严的武力被你卸去,想要借以控制和奴役别人的道德遮羞布被你撕掉……既然如此,你去死吧!而且要受尽一切痛苦和羞辱、死在十字架上。

带着这样一种对当时那看不见、摸不着、文字里也没有写下来、但是却弥漫在空气中的文化和心情的想象,我们一起来听路加对这一段的描述和记载。他所着重刻画的,是不同人群以不同的心态,面对耶稣钉十字架所作出的反应,以及耶稣对他们的回应。

一、他拣选

古利奈人西门,是被罗马兵丁现场抓过来当壮丁的。古利奈位于北非,希腊时代曾是一个繁荣的城邦。主前74年成为罗马帝国治下的行省,当地有哲学院,被誉为“非洲的雅典”。两约期间开始有大量的犹太人移居古利奈,直到使徒时代仍有上万名犹太人在那里居住。使徒行传第六章讲司提反被按立为执事以后,向说希腊话的散居犹太人证道,就有古利奈等地会堂的人起来跟他辩论(徒6:9),可见那里传统犹太人的势力。因此,这一位古利奈人西门,很有可能是一个敬畏神的虔诚人,照着摩西的律法,从家乡上来耶路撒冷朝见神、守除酵节(又名逾越节)。还记得吗,耶稣出生后,约瑟和马利亚照着律法的一切规矩给他行割礼;满了洁净的日子,又带着他上耶路撒冷去、把他献与主。结果他们到了圣殿,正遇见素常盼望弥赛亚的西面和亚拿。当时西面和亚拿已经年纪老迈,却因亲眼得见那救赎盼望的临在而满心欢喜。转眼三十多年过去,在耶稣肉身生命的最后一天,恰逢逾越节节期,古利奈人西门大老远地从乡下来到耶路撒冷,在犹太人过节期的气氛中准备守节。或许只是在附近听到声音而凑到跟前看热闹,或许是看到兵丁在鞭打戏弄一个人而不明所以、前去探个究竟,又或许只是纯粹与羁押刑犯的队伍擦肩而过,怎料就被兵丁一眼瞄到他年轻力壮,一把抓过来,把十字架往他背上一放。怎么这么倒霉!这么晦气!本来是要干干净净上圣殿去朝见神、守节期的,谁知道怎么就被强行扭转了方向,背起了罗马兵丁连碰都不愿意碰的刑具十字架,跟在血次呼啦的耶稣身后,向着充满死亡气息的髑髅地走去。再一次,人生干干净净、利利索索、体体面面的计划被打乱、命运被牵连,突如其来地跌入人生谷底。你能说十字架不讨厌、不丧气、不让人想要躲得远远的?然而,就是在这人生谷底和突变中,上帝定意让他遇见他所盼望的弥赛亚—只不过跟他想象的样子全不相干,而是遍体鳞伤、血肉模糊,如同将宰的羔羊。

耶稣在世行走的最后这段路上,有一些人与他同行。不管是出于什么动机、扮演什么角色,他们的内心依然在被耶稣的生命撞击,直到心门被彻底撞开。他们不禁会问:耶稣到底是谁?他为什么会被钉十字架?就在这样的发问中,他们的生命不知不觉被改变。古利奈人西门,即是其中一个。在马可对这一段的叙述中,他特别强调,古利奈人西门“就是亚历山大和鲁孚的父亲”(可15:21)。很多人推断,这里提到的亚历山大和鲁孚,都是早期教会所熟知的信徒。使徒行传里提到,最早向希腊人传福音的,是塞浦路斯和古利奈人(徒11:20);保罗在罗马书最后的问安中也写道:“又问在主蒙拣选的鲁孚和他母亲安,他的母亲就是我的母亲”(罗16:13)。虽然我们无法确定前者中古利奈人与西门的关系;但是我愿意相信后者的鲁孚,他的父亲就是古利奈人西门。

二、他预言

跟随耶稣一同前往刑场的还有许多百姓,其中有好些妇女,为耶稣号啕痛哭。这些妇女不是仪式化地哭丧,而是发自内心地同情耶稣。她们都是谁呢?从其他福音书中这段上下文的对照,我相信其中有耶稣的母亲马利亚,有抹大拉的马利亚,以及那些从耶稣的话语或大能的拯救举动中蒙过爱和怜悯的。她们品尝过主恩的滋味,不忍见主遭受此种痛苦和凌辱。耶稣听到这些妇女们为他号啕痛哭,内心有受到安慰吗?他转身对她们说:“耶路撒冷的女子,不要为我哭,当为自己和自己的儿女哭。”(路23:28) 耶稣视这些能够对他的苦痛感同身受的女性为耶路撒冷的代表,再次向她们宣告耶路撒冷的噩耗——“因为日子要到,人必说:‘不生育的和未曾怀胎的,未曾乳养婴孩的,有福了!’ 那时,人要向大山说:‘倒在我们身上!’ 向小山说:‘遮盖我们!’ 这些事既行在有汁水的树上,那枯干的树将来怎么样呢?”(29-31) 路加是一位历史学家,惟独他记载了这段耶稣在上十字架前最后一次关于耶路撒冷被毁的预言。耶稣曾不止一次为耶路撒冷哀哭。他哀哭并不是因为他受到了冷落,而是因为无论他多么想保护耶路撒冷城的百姓、好像母鸡把小鸡聚集在翅膀底下,可他们却不愿意。(路13:34) 因为他们不知道分辨这时候(路12:56),也不知道现在正是他们蒙眷顾的时候(路19:44),他们却将上帝所差来的安慰者、救赎主亲手送上十字架,就像他们历世历代杀害了一个又一个先知那样。此刻,虽然耶稣马上要被钉上十架,但是犯罪的不是我、是你们!有祸的也不是我、是你们!耶路撒冷的女子,不要为我哭,要为你们自己和你们的儿女哭!等那急难、凌辱、烈怒的日子临到,人巴不得自己没有生在这个世上、没有生儿育女过!

主后70年,耶路撒冷被毁。从主后66年圣殿里面发生暴动、耶路撒冷的叛乱者向罗马帝国公开宣战,到70年,尼禄皇帝的继任者维斯帕先之子提多将军发动围城战,耶路撒冷历经水粮断绝、饥荒、传染病的肆虐,沦为人间地狱。据犹太战俘历史学家约瑟夫记载,罗马军队破城而入时,杀死了因献祭、逃难而涌住在城中的110万人,俘虏了近10万人。圣殿被完全破坏和焚毁,只剩西墙,也就是后来的“哭墙”;耶路撒冷—这以色列上千年来敬拜上帝的宗教和政治中心竟然沦为“荒场”,正如耶稣所预言的(路13:35)。

是罗马太残暴了吗?是撒旦太邪恶了吗?耶稣在这里引用的经文出自先知何西阿之口——“伯亚文的邱坛,就是以色列取罪的地方,必被毁灭,荆棘和蒺藜必长在他们的祭坛上。他们必对大山说:’遮盖我们!对小山说:’倒在我们身上! ”(何10:8) 伯亚文意为“罪恶之家”,是意为“上帝的殿”的伯特利的贬称。摩西律法要求设立中央圣所,可以色列人却在伯特利设立邱坛、混同异教敬拜上帝,先知就警戒他们这是“以色列取罪的地方,必被毁灭”。而当灾祸从天而降时,以色列人恨不得藏身于大山、小山之下,以求脱离痛苦。可见,在先知的传统中,上帝是第一因,列邦的民是第二因。以色列如果不听先知的警戒,就会遭到别国的攻打。如今,他们不仅不听耶稣的话,反而再一次上演杀害先知。接着耶稣又说:“这些事既行在有汁水的树上,那枯干的树将来怎么样呢?” 谁是“汁水的树”?谁又是“枯干的树”呢?旧约中常用树来比喻上帝的百姓,“汁水的树”就好比那栽在溪水旁、按时候结果子的义人,是指耶稣;而“枯干的树”就像那被风吹散的糠秕,指如今拒绝了耶稣的犹太人。耶稣在说,如果上帝对他无罪的爱子尚且不怜惜,那么当他藉着罗马帝国将他的忿怒倾倒在一个离弃他、有罪的民族身上时,那将会有多么可怕呢!即便在肉身的生命即将终结之时,即便被如此弃绝及迫害,耶稣依然顾念着本族同胞的命运。后来相信耶稣的一些犹太人,就跑到了耶路撒冷附近山上的一座城,叫培拉,而幸免于难。

从主后70年圣殿被毁,到1967年6月现代以色列人通过战争重新得回圣殿西墙(哭墙),犹太人在风雨飘摇中度过了1900年,甚至就在上个世纪还刚刚经历了“浩劫”(Shoah,指犹太大屠杀),死了600万人。我不是反犹主义者,我同情犹太人多舛的命运,我去过纽约的大屠杀纪念馆、去过华盛顿的大屠杀纪念馆;我在神学院所写的最后一篇论文,试图回答为什么犹太大屠杀会起源于号称有着80%基督徒的纳粹德国。甚至,我也像那些跟随耶稣的妇女一样,为犹太人哭。但这一刻,我突然明白了,作为上帝选民之犹太人的命运,实在是在给每个时代的人敲着警钟。申命记中这样写道:“这书上所写的一切话,是叫你敬畏耶和华你上帝可荣可畏的名”(申28:58),“你若不听从耶和华你神的话,不谨守遵行他的一切诫命律例……先前耶和华怎样喜悦善待你们,使你们众多,也要照样喜悦毁灭你们,使你们灭亡,并且你们从所要进去得的地上必被拔除。耶和华必使你们分散在万民中,从地这边到地那边,你必在那里侍奉你和你列祖素不认识木头石头的神。在那些国中,你必不得安逸,也不得落脚之地,耶和华却使你在那里心中跳动,眼目失明,精神消耗。你的性命必悬悬无定,你昼夜恐惧,自料性命难保。”(申28:15、63-66) 也许,在历次劫难中,犹太人会问:“上帝在哪?” 人们期待上帝出手“伸张正义”,就像主后70年在圣殿里誓死抵挡罗马军兵的犹太人所抱持的信念一样:他们相信耶和华会站在他们一边帮助他们。事实上,在每一次的劫难中,耶稣为着他的同胞哀哭,就像当日他为耶路撒冷哀哭一样;而对于那些为劫难而哭的人,耶稣也许会说,不要为他们哭,要为自己和自己的儿女哭。这些事既行在有汁水的树上,那枯干的树将来怎么样呢?

三、他代求

这时,“又有两个犯人,和耶稣一同带来处死。”(23:32) 到了髑髅地,他们就在那里被钉在十字架上。那两个犯人,一个在耶稣左边,一个在耶稣右边。正是在被钉的那一刻,耶稣说:“父啊,赦免他们!因为他们所作的,他们不晓得。”(23:34) 这人是谁?为什么他在冤屈受刑时,竟然会为迫害他的人代求?之前,当耶稣和门徒们经过撒马利亚的村庄要往耶路撒冷去,那里的人不接待他们,雅各和约翰怎么说?“主啊,你要我们吩咐火从天上降下来烧灭他们,像以利亚所作的吗?” 耶稣转身责备他们,说:“你们的心如何,你们并不知道。人子来不是要灭人的性命,是要救人的性命。”(路9:54-56) 如果那时候门徒因为撒马利亚人不接待耶稣,而想到要从天上降火烧灭他们,那此刻若看到耶稣被钉,他们会想要如何祷告呢?但即便是在被钉,耶稣依然没有停止怜悯世人,因为一切的作恶,乃是因着人不认识上帝、不接受耶稣。可是,上帝若不怜悯、若不赦罪,谁能得救呢?上帝诚然怜悯了,祂将耶稣差来世上,叫人回转,离开罪恶,甚至在他被钉的那一刻还为钉他的人代求,就全然将上帝的恩典和怜悯彰显无虞。

然而周遭的人竟无动于衷。兵丁拈阄分耶稣的衣服,百姓站着围观,官府嗤笑他。鲁迅曾写中国人围观死刑的麻木,其实古今中外皆如此。嗜血的罗马兵丁,麻木无知的百姓,傲慢的犹太当权者。日后,彼得对犹太人讲说:“你们弃绝了那圣洁公义者,反求着释放一个凶手给你们。你们杀了那生命的主”(徒3:14),呼吁他们为此悔改。而此刻,他们哪知什么圣洁、公义。犹太当权者看到耶稣已经被钉在了十字架上,似乎松了口气,相互开着玩笑说:“他若是基督,上帝所拣选的,可以救自己吧!”(23:35) 罗马兵丁看到耶稣十字架上用希腊、拉丁、希伯来三种语言写着的“这是犹太人的王”,不禁觉得十分搞笑,就拿酒醋给耶稣喝,想要延长他受苦的时间,说:“你若是犹太人的王,可以救自己吧!”(23:37) 同钉十字架的两个犯人中也有一个跟着起哄,讥诮耶稣说:“你不是基督吗?可以救自己和我们吧!”(23:39) 不管是犹太当权者、罗马兵丁,还是罪犯,都无一例外地嘲讽耶稣:你不是基督吗?你不是王吗?你怎么不救自己啊?这像不像另一位曾经说过的:“你若是上帝的儿子,可以吩咐这块石头变成食物;你若是上帝的儿子,可以从这里跳下去,因为经上记着说:’主要为你吩咐他的使者保护你。他们要用手托着你,免得你的脚碰在石头上。’(路4:3、9-10) 不得不说,罪限制了罪人的想象力。当人与生命之主隔绝,在谎言的诱惑之下,人们对最大的那一位的全部想象,就仅限于“可以救自己”这几个字,哪知他是“为我们的过犯受害,为我们的罪孽压伤。因他受的刑罚,我们得平安;因他受的鞭伤,我们得医治。”(以赛亚书53:5) 耶稣不仅为罪人代求,更是将自己的生命全然交在上帝手中,因为耶和华“定意将他压伤,使他受痛苦;耶和华以他为赎罪祭”(赛53:10),为的是代替罪人在上帝面前承受所要付的一切代价,满足上帝的圣洁和公义。

四、他拯救

耶稣求父赦罪的代祷震动了另一个罪犯的心。他责备讥诮耶稣的那个人,说:“你既是一样受刑的,还不怕上帝吗?我们是应该的,因我们所受的与我们所作的相称,但这个人没有作过一件不好的事。”(23:41) 那个讥诮耶稣的罪犯,跟其他嘲笑耶稣的人不同的地方在于,他作为罪有应得的死刑犯,在受刑的这一刻依然毫无敬畏、毫无悔意、毫无羞耻。而责备他的这个罪犯,却在听到耶稣的代求之后,良心苏醒,能分好歹、知是非,承认自己是罪有应得,也看出耶稣没有作过一件不好的事。换句话说,他认出了耶稣是那圣洁公义者。也就在这一刻,他突然醒悟过来—既然耶稣这位圣洁公义者在今世遭此不公不义,那他一定是那位来拯救世人的弥赛亚,将来以上帝的荣耀、权能降临。于是他向耶稣发出了恳求:“耶稣啊,你得国降临的时候,求你记念我!”(23:43) 如果说古利奈人西门是在背十字架的时候遇见了为他受鞭伤的耶稣,这个人则是在被钉十字架的时候,遇见了为他被钉十字架、同时又为他求父赦罪的耶稣。就在这一刻,他认识到了上帝的怜悯、赦罪、公义、圣洁;就从生命快要结束的这一刻起,他开始盼望上帝的国。就像诗篇中所说的:“他的救恩诚然与敬畏他的人相近,叫荣耀住在我们的地上。慈爱和诚实彼此相遇;公义和平安彼此相亲。”(诗85:9-10) 上帝所有的一切属性,在被钉十字架的耶稣身上,都和谐并存着。没想到,耶稣回答他说:“我实在告诉你:今日你要同我在乐园里了。”(23:43)

我想,这个罪犯可能是很多人羡慕的对象。因为他这一生放浪不羁爱自由了,到了到了临门一脚就直接进了天堂。我们为什么会羡慕他呢?因为我们的肉体向往罪中之乐,厌烦过这偶尔为义受苦、时常为罪受苦的生活。但,如果我们今生尚且躲避上帝的圣洁、公义,我们又怎么知道我们的灵魂真正渴想的地方是那圣洁、公义之上帝居所,而不是我们所以为的随心所欲的地方呢?这个罪犯并没有说:“耶稣啊,我信你,求你让我得永生!” 也没有说:“耶稣啊,你原谅我吧,以后我再也不犯罪啦!” 他可能并不完全明白耶稣在拯救全人类,但当他面对耶稣在十字架上的生命,突然认清了自己,也认识了上帝,同时摆脱了世上情欲的虚幻。这个罪犯,就好像那个在圣殿里祷告的税吏一般,说:“上帝啊,开恩可怜我,我这个罪人!”(路18:13) 看到他这样的心灵,耶稣给他的回应是:今天——当你穿越了死亡之门,你就得以进入上帝的居所,在永恒的家中得享与上帝的亲密团契了!

耶稣是谁?为什么血肉模糊地被钉在十字架上的他,能说出这话?因为他是上帝所立的弥赛亚,来“报告上帝悦纳人的禧年”(路4:19),又“为他们施行救赎”(路1:68);他是上帝独生的爱子,有圣灵降临在他身上,又有声音从天上说:“你是我的爱子,我喜悦你!”(路3:22) 又说:“这是我的儿子,我所拣选的,你们要听他。”(路9:35) 他也是须宰的逾越羊羔,牺牲自己代替罪人接受刑罚。耶稣被钉十字架,是人类历史上至暗至荣的时刻。用杨腓力的话说,当人类共谋将上帝的儿子处以极刑,上帝的儿子却选择了软弱之道。“十字架重新显明出,上帝是一位愿意为了爱而舍弃权力的上帝。权力,不论如何出于好意,都会带来受苦。爱,作为脆弱者,却能将其吸收消解。在加略山上十字架的交汇处,上帝为了拯救世人,而离弃了这一个。”(《耶稣真貌》第十章结尾)

The post 是谁被钉十字架——2021年11月7日主日讲章/曾淼传道 appeared first on 基督教北京守望教会.

...more
View all episodesView all episodes
Download on the App Store

讲道 - 基督教北京守望教会By 基督教北京守望教会牧师、长老、传道

  • 5
  • 5
  • 5
  • 5
  • 5

5

11 ratings


More shows like 讲道 - 基督教北京守望教会

View all
WSJ What’s News by The Wall Street Journal

WSJ What’s News

4,358 Listeners

不明白播客 by 袁莉和她的朋友们

不明白播客

1,117 Listeners

Sally Shi 寂静的声音 by Sally Shi

Sally Shi 寂静的声音

14 Listen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