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罗门必接续我作王”
经文:王上一1-53节;
前言:
从本主日起,我们开始分享旧约列王纪。通常列王纪被称为历史书(并不分上下卷,原本是一卷),主要记载的是从大卫晚年直到被掳这一段时期的一些事件,如果从所罗门登基开始算起,到约雅斤获释结束,这一段历史约有四百年(主前970-561年)。列王纪内容上可以分为三个部分,所罗门作王时期(主前970-930),南北国分裂时期(主前930-722),仅存南国犹大时期(主前722-586/561);所对应的主要人物为所罗门、以利亚以利沙和亚哈、希西家和约西亚等。但列王纪与其说是历史书,不如说是注释书;从史料选择和文学手法,列王纪的作者藉着特定事件的记叙,来诠释他所理解的王国历史。因此,其实这是一卷历史评论书,藉历史来表达神学,传递信仰。(所以有的学者将列王纪算入前先知书)。// 犹太人传统认为列王纪的作者为耶利米,因为从写作风格上这两卷书有很多类似之处,尤其是列王纪下最后一章的三节经文与耶利米书最后一章的三节经文几乎一模一样。
所以,列王纪中对于南北两国君王的评价不是从其文功武略等政治、军事、经济成就来入手,而是以他们是否“行耶和华眼中看为正的事”来评论。甚至也不是其道德水平,主要是其属灵抉择,一个王的好坏就看这王是否敬畏神,是否带领百姓来敬拜和信靠耶和华。所以,在整卷列王纪中一直有两个参考的王的标本,一个是正面典范大卫,一个是负面典范耶罗波安。
因此,列王纪虽然名称让人知道主要是对君王事迹的记载,其实列王纪中还有与君王相对的另一面神的仆人的线索,就是先知。准确地说,列王纪记录了列王与先知。先知代表上帝话语、律法和心意的宣告,君王代表以色列对上帝的回应。// 列王纪中先知所说的话都应验了,君王大都失败了。
因此,列王纪的主要内容就是在说明,为何以色列从大卫王朝的巅峰,只持续了所罗门一代就分裂了,为何分裂后的北国很快就灭亡了,为何南国不久也被掳亡国了。这可以用所罗门王在圣殿建造完毕后行奉献礼的祷告中所说的一句话来说明:“你的民若得罪你(世上没有不犯罪的人),你向他们发怒,将他们交给仇敌掳到仇敌之地,或远或近”(王上八46)。// 甚至,可以把士师记、撒母耳记、列王纪放在一起对照来看,士师记的记载的是“那时以色列中没有王,各人任意而行”(士二十一25),撒母耳记是“他们不是厌弃你,乃是厌弃我,不要我作他们的王”(撒上八7),列王纪的主题是“以色列中有王,也难逃灭亡的命运,因为人性是失败的”。
相应地,列王纪的核心神学主题为“耶和华神是历史的主宰,兴亡胜败只在乎耶和华”,用《但以理书》的一节经文来表达“他改变时候、日期、废王、立王,将智慧赐与智慧人,将知识赐与聪明人”(但二21)。
列王纪1-11章主要记录的是统一王国时期所罗门王的事迹,第一章主要记载了所罗门是怎样登基为王的。
一、年迈的大卫
1.“大卫王年纪老迈”
虽然列王纪一开始的记载似乎还停留在大卫王朝,实则是以大卫身体状况的描述为所罗门的继位拉开了序幕。
此时大卫可能已经年近七十,腿脚无力。大卫是一名战士,从他杀死巨人歌利亚开始,到当年以色列人欢呼着“扫罗杀死千千,大卫杀死万万”(撒上十八7),都表明了大卫一生戎马倥偬,武功赫赫。但凡有血气的尽都如草,草必枯干,花必凋残(赛四十6-7)。如今,英雄迟暮,当年驰骋战场英姿雄发的勇士,现在躺卧在床上,垂垂老矣。
故此,“大卫王年纪老迈”这个开头短语重点不在大卫身上,主要不是在描述大卫的身体状况,而是在说明一个时代即将结束,另一个时代即将开始。也同时暗示了大卫在世的时日无多,此时他的生命状态已经到了无法正常来执掌王权,带领国民的程度,甚至,这里暗示了大卫此时应当赶快安排好新王即位的事情,否则会出大问题。
2.“书念的童女亚比煞”
而接下来的记载,更令人有点不理解,为何接下来开始记载大卫因老迈,腿脚发冷,臣仆为王找一个美貌童女的事呢?按说应当记载大卫召集众位大臣祭司商议王位继承的事情,但作者却记载了一件好像和王位更迭不可同日而语、微不足道的小事。
// 其实对于此时的以色列来说,谁会成为继大卫之后的王,并非是一个需要在大卫现有的几个儿子之间衡量选择的问题,谁应当来继承大卫的王位是人所共知的。因为,当年拔示巴生下所罗门的时候,耶和华也喜爱这个孩子,而且还“藉先知拿单赐他一个名字,叫耶底底亚,因为耶和华爱他”(撒下十二24-25),耶底底亚的意思就是神所爱的,就已经说明了神对大卫之后君王的拣选。《历代志》也记载耶和华神曾明确告诉大卫将来继承他王位的是所罗门,这旨意大卫曾对所罗门说过:“我儿啊,我心里本想为耶和华我神的名建造殿宇,只是耶和华的话临到我说,你流了多人的血,打了多次大仗,你不可为我的名建造殿宇,因为你在我眼前使多人的血流在地上。你要生一个儿子,他必作太平的人。我必使他安静,不被四围的仇敌扰乱。他的名要叫所罗门(即太平之意)。他在位的日子,我必使以色列人平安康泰。他必为我的名建造殿宇。他要作我的子。我要作他的父。他作以色列王。我必坚定他的国位,直到永远”(代上二十二5-9),而且这不是只有大卫和所罗门知道而是在众人面前宣布过的:“大卫招聚以色列各支派的首领和轮班服事王的军长,与千夫长,百夫长,掌管王和王子产业牲畜的,并太监,以及大能的勇士,都到耶路撒冷来。大卫王就站起来,说,我的弟兄,我的百姓啊,你们当听我言,… …,耶和华赐我许多儿子,在我儿子中拣选所罗门坐耶和华的国位,治理以色列人”(代上二十八1,2,5)。从本章后面17节中拔示巴跟大卫说“我主啊,你曾向婢女指着耶和华你的神起誓说‘你儿子所罗门必接续我作王,坐在我的位上’”(王上一17)就可以知道,其实大卫早就已经宣告过所罗门就是王位继承人。以色列上下所有人都知道耶和华选中了所罗门。所以,大卫需要真正解决的问题不是人选问题,而是典礼和仪式的确认和交接问题。但大卫此时却在犹豫,在拖延,不做当做的事。
这种记叙手法所产生的读者心理落差感,就隐晦地表达了作者对于大卫这种做法的不认同和责备。本应将安排继位作为头等大事来办的以色列的王,却将这重大的事情放在一边不管,反而为自己再纳新妃。
因此,列王纪的作者在开头的四节经文中,传递了三个方面的信息,第一,以色列新王继位的时候了,第二现任君王却没有安排好这事,第三,大卫的失职将会产生严重后果。对亚比煞这个名字的记叙就为大卫的四儿子被杀埋下了伏笔。
// (可以说,列王纪一开始就有一种不祥的预示,当年因大卫抢占拔示巴谋杀乌利亚,神曾派先知拿单为此责备大卫,大卫自定己罪,他必偿还四倍(撒下十二6),从拔示巴所生头胎儿子夭折,到大儿子暗嫩被三儿子押沙龙杀死,押沙龙叛乱被约押杀死,到本卷书亚多尼雅因索要亚比煞而被所罗门杀死(王上二13-25),这咒诅真实地应验了)。
二、自尊的亚多尼雅
1.“哈吉的儿子亚多尼雅”
亚多尼雅在大卫诸子中排行第四,“长子暗嫩是耶斯列人亚希暖所生,次子基利押是做过迦密人拿八的妻亚比该所生的;三子押沙龙是基述王达买的女儿玛迦所生的”(撒下三2-3)。暗嫩、押沙龙已死,押沙龙在当时敢于篡位谋反从侧面说明了此时作为次子的基利押可能已经不在人世了,否则照着次序也轮不到押沙龙;到此时,大卫家若按照长幼次序来看,亚多尼雅就成了第一顺位继承人。
2.“亚多尼雅自尊,我必作王”
大卫此时的状况,以色列上下都在关注,何时举行典礼新王继位呢?作为第一顺位王子的亚多尼雅自然也为此“昼思夜想”。或许他从父亲的不作为中看到了一丝原本不敢想的可能性。他内在的私欲在膨胀,疯长。他开始觉得凭什么王位就是所罗门的呢?就凭着他出生的时候藉着先知所说的“耶和华喜爱他”(撒下十二24)?他觉得从出生背景,继位次序,相貌,能力,等各个方面都应该是他,而非是那个父亲抢来的妃嫔所生,排行第十的“小孩子”所罗门。他想争一争!自尊这个词是高抬自己过于所应得的意思,在这里带着一种讽刺的意味,神没有感动他,他也没有寻求神,他出于自我的私意和贪心,想要“逆天改命”。// 本质上,这是对上帝的不满和反叛。
但他不确定父亲的想法是什么,就先用出行仪式来试探一下大卫,“为自己预备车辆,马兵,又派五十人在他前头奔走”,这架势和排场可能是照着王储的规格安排的。日光之下并无新事,当年大卫的三子押沙龙叛乱之前的做派又一次上演了,“押沙龙为自己预备马车,又派五十人在他前头奔走”(撒下十五1)。// 或许亚多尼雅一方面是试探一下大卫对此的反应,另一方面也是对朝中其他官员释放了一个信号:我要逐鹿迦南了,你们赶紧站队。
3.“他父亲素来没有使他忧闷”
如果大卫对于当年押沙龙的叛乱还有印象的话,此时他就应当已经感受到了某种历史重演的悲哀意味了,他应当立即警惕,制止,责备,可是他却对此毫无反应。经文说“他父亲素来没有使他忧闷”,就是说大卫是因为溺爱这个儿子,虽觉不妥,却不舍得责备、管教。
这不单因为大卫年纪老迈,力不从心,而是他在对待子女管束方面一贯如此,是非不分,公私混淆。几十年前大卫在处理大儿子暗嫩强奸女儿他玛一事中毫无作为,导致三儿子弑兄,后来在三子押沙龙叛乱被杀后,却在众位浴血奋战的将士面前以父亲的身份为自己的儿子哀哭“我儿我儿押沙龙啊,我恨不得替你死”(撒下十八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