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1大地震,位處震央的南投,從一切百廢待舉,到各方資源挹注,力拼置之死地而後生,只是當支持團體逐漸功成身退,也讓南投出現許多新生的據點、社區出現青黃不接的窘境;卻也有如 南投縣埔里鎮桃米生態社區般的幸運,從一個沒沒無聞的小社區,到現在是所有要從事社區營造的個人或團體都必須要觀摩的社區。
而讓它再次閃耀在世人面前,縱然有許多人的努力,但也因為有「 #新故鄉文教基金會 」從中穿針引線、勇敢做夢,從社區營造的基礎型,擴大至今,堪稱「蝴蝶造鎮計劃」
新故鄉文教基金會近年出版兩本專書:《從不知量力的心出發- 埔里Butterfly交響樂團 的故事》、《夢蝶、蝶夢-埔里蝴蝶價值的轉譯與運用》,更將這10多年來的一步一腳印完整呈現
這次訪問到的就是基金會的董事長~~ #廖嘉展 ,我們會聊聊~
再現埔里蝴蝶王國」計劃並非空穴來風,根基是來自桃米社區的重建,進而成就桃米生態村的願景,921之後,有許多個人或團體投入支持重建的行列,但重建的層次和關鍵很多,軟硬體皆有,也必須生理和心理兼顧,當時的觀察是什麼?又為何會定調桃米往生態發展走去?
從桃米生態村,到埔里蝴蝶王國,都緊扣「生態」命題,目標明確但有許多枝微末節環環相扣,需花費很多精力統整釐清,以一個地方性的文教基金會,即便有政府補助或民間團體的贊助,想必都是沉重的負擔,勇敢做夢並逐一落實的動力是什麼?
社區的經營,就是培養在地這群人對土地的熱愛,也為臺灣下一個世代培養人才的開始,「人才培育」的部份,除了鼓勵在地居民參與導覽解說,也以蝴蝶為名,創立了「埔里butterfly交響樂團」和「 #蛹之聲 」看似與生態環境無法連結,用意如何?其中的成果及挑戰又有哪些?
早年開始有社區營造議題時,大多比較從文史面推廣著手,近年逐漸越來越多與「生態」結合命題,這樣的轉化關鍵是什麼?生態議題在社區的推展能不能一體適用? 該如何取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