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朋友,大家好!
假设我们今天在硅谷:如何捕捉AI革命的未来赢家基因。
我们站在全球科技创新的心脏——硅谷。这里聚集了最前沿的技术、最疯狂的创意、最聪明的头脑。但我想问大家一个问题:我们究竟为何而来?
是为了膜拜谷歌、苹果的总部大楼?是为了听一场AI大模型的发布会?还是为了寻找那些尚未被媒体曝光的神秘初创公司?
不,这些都不是终极答案。
我们真正要寻找的,是未来赢家的“思想基因”——那些能够重构社会规则、定义下一个时代的颠覆性模式。
一、警惕“瓦特陷阱”:AI革命的胜负手不在技术,而在系统性重构
让我们从历史说起。
工业革命中,詹姆斯·瓦特改良了蒸汽机,但他的贡献止步于技术替代——用蒸汽动力取代水力。真正推动社会变革的,是理查德·阿克莱特。他通过工厂体系、流水线分工和规模化生产,彻底重构了纺织业,创造了“工业品”这一全新经济范式。
今天的AI革命,正面临同样的分水岭。
在纽约的一场AI Agent研讨会上,华人和印度开发者占据80%的席位,女性参与者也大幅增加。但令人遗憾的是,讨论仍停留在“工具优化”层面:如何让Agent处理更多任务?如何降低模型推理成本?如何提升准确率?
——这像极了瓦特时代的工程师们争论“如何让蒸汽机少耗煤”,却未曾想过“如何用蒸汽机重塑整个制造业”。
这就是“瓦特陷阱”:
关注技术细节,忽视模式颠覆;
追求局部效率,丢失全局视野;
沉迷短期落地,无视生态重构。
而真正的赢家,一定是阿克莱特式的体系革新者——他们用AI重组业务流程、重塑产业分工、创造新经济物种。
二、硅谷的真相:未来赢家尚未浮出水面
在座的各位可能想问:那些颠覆性创新藏在哪里?
我的答案是:它们不在科技巨头的实验室,也不在融资数亿美元的独角兽公司,而是藏在两类地方:
1. 尚未融资的“车库团队”:
比如用AI重构法律服务的三人团队,他们不开发合同审核工具,而是将法律流程拆解为500个标准化模块,由AI Agent自动组装成定制化解决方案,让中小企业法律成本下降90%。
2. 跨领域创业者的头脑中:
有一位前服装设计师,她正在用生成式AI+3D打印技术,将服装设计、生产、零售压缩为“72小时闭环”,试图终结快时尚行业的库存顽疾。
这些创新有一个共同点:它们不追求“替代人类”,而是重新定义“工作流”——就像阿克莱特不是让纺织工更快纺纱,而是用机器重新组织生产。
三、破解密码:用历史之眼透视未来
让我们想象一下,大家现在正处于计算机历史博物馆。
在那里大家思考三个问题:
1. 为何IBM大型机统治了30年,却被个人电脑颠覆?
答案不是技术更先进,而是PC创造了“人人可编程”的生态。
2. 为何网景浏览器昙花一现,而谷歌却能长盛不衰?
网景停留在“工具”,谷歌却用搜索重构了信息分发、广告、甚至社会认知方式。
3. 为何iPhone的成功不在于触屏技术,而在于App Store?
它让手机从通讯设备变成了“数字生活操作系统”。
历史的启示很明确:每次技术革命中,真正的赢家都是“生态建筑师”,而非“零件优化者”。
四、我们的行动指南:成为AI时代的“模式猎人”
最后,我想分享三点方法论:
1. 关注“不可见层”:
不要被炫酷的AI演示迷惑,要追问:这项技术是否改变了产业链的权力结构?是否创造了新价值的分配方式?
2. 寻找“非共识连接”:
一家硅谷初创公司将AI与农业保险结合,通过卫星图像+气候模型+农户行为数据,动态定价保单——这背后是“数据资本化”的新范式。
3. 践行“反共识投资”:
当所有人追捧大模型时,有人已开始布局“AI+极端小众场景”:比如用微型模型+传感器网络,实时监测森林火灾风险,商业模式不是卖设备,而是向政府出售“未燃保险”。
最后我想说,我们要成为定义规则的人
朋友们,我们正站在一个历史性时刻:
AI技术已进入“工具成熟期”,但范式革命才刚刚开始;
未来十年的赢家,今天可能还在车库里写代码,或者在咖啡馆画商业模式草图;
而我们这代人的使命,不是追赶技术热点,而是成为规则的定义者。
正如计算机先驱艾伦·凯所说:“预测未来的最好方式,就是发明它。”
大家醒醒,哈哈哈,我们此刻在中国。让我们去寻找那些尚未被命名的未来。
好的,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