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道 - 基督教北京守望教会

“我何必再仰望耶和华呢?”——2019年6月16日主日讲章/晓峰 牧师


Listen Later


经文:王下六24-七20节

前言

弟兄姊妹主日平安,今天分享的经文是列王记下六章24节到七章20节的经文。我要先解释一下今天分享经文的章节安排,原本上上周的主日证道经文应当是六章七章两章的内容,但实际分享的经文只是六章1-23节,略过了六章24节到七章20节的经文。所以,我们今天特意将六章24节到七章20节没有讲的这一段经文给补上,下周继续正常分享八章16-24节的经文。下面我们先来一起祷告。

六章七章的经文主要记载了北国以色列与亚兰之间的两次战争,两次战争都是由亚兰人主动来进攻以色列,第一次战争因为神藉着以利沙对北国的提醒,使得亚兰人多次的埋伏失败,以至于亚兰王竟然想要捉拿以利沙来解决这个问题,没想到却被以利沙将亚兰的军队带领到撒玛利亚城里,招待他们吃喝后释放他们,以此解除了第一次亚兰入侵的危机。这部分内容就是上上周袁灵牧师已经分享过的六章1-23节经文所记载的。

今天我们分享六章24节到七章20节的经文,记载了又一次亚兰人入侵以色列的战争事件。虽然说这两次亚兰人的入侵是战争,其实我们从经文的记载并没有看到战争场面的描述,经文重点记录了在这两次亚兰入侵过程中先知以利沙和以色列在其中的作为。

与第一次入侵不同的是,这次亚兰人直接上来就围困了北国的首都撒玛利亚。虽然没有战争场面的描写,但是从经文我们可以知道,这次围城所造成的灾祸极其惨烈。

下面我们就来看这次的亚兰入侵事件我们需要学习的的属灵教导是什么:

这是上帝对堕落子民的刑罚

距离第一次亚兰军队入侵失败之后不久(据说是两年左右),亚兰人再次入侵。给人的感觉,亚兰人简直是坏透了,三番五次的侵略别人,好像以色列人是一个无辜的受害方似的。更何况,前不久以色列人刚刚恩待了被俘的亚兰军人,不但没有杀死他们,好吃好喝地招待之后,还送他们平平安安地回去。六章23节也说“从此,亚兰军不再犯以色列境了”。可是为何紧接着六章24节经文却说“此后,亚兰王便哈达聚集他的全军,上来围困撒玛利亚”?这两节经文形成了一个明显的对比张力。其实,这个张力主要表明的不是亚兰人的侵略成性,反复无常,而是在说明以色列人的堕落状况。

六章所记载的第一次亚兰入侵,实际上是以利沙以一己之力阻挡了整个亚兰大军,上帝藉着以利沙一人就瓦解了外邦攻击,化解了以色列的危机。在这种情况下,以色列王无论多么不敬虔,不敬畏耶和华神,也要在以利沙面前表达一定程度的尊重,从六章21节王对以利沙说“我父啊,我可以击杀他们吗”就可以看出来,王称呼先知为“我父啊”,而且在面对亚兰士兵时没有自行其是,还愿意征求一下先知的意见,并且在听到先知说“不可击杀他们…使他们吃喝,回到他们的主人那里”(王下六22)时,以色列王选择了听从。从某个角度讲,这时的以色列王稍稍显露了一点对上帝的敬畏和顺服。因为以利沙所给的处理亚兰士兵的说法并不合常理,不但不杀,也不将他们当做奴隶,不要求赎金,还给吃给喝,还给放回去,这岂不是放虎归山吗?下次,这些人又来攻击以色列人怎么办?难道不应该威慑他们一下吗?难道这不是显得以色列过于软弱了吗?其实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是否听从神的话,以色列王既然选择顺服了上帝的命令,所以上帝给他的恩典就是“从此,亚兰军不再犯以色列境了”。

紧接着,“此后,亚兰王便哈达聚集他的全军,上来围困撒玛利亚”,从不再犯境,到又上来围困,这种令人不解的转折,表明的不是上帝在处理亚兰人的问题上做错了,好像以德报怨不但没有感化他们,还给后面再次侵略埋下了祸根。表明的是以色列王从对上帝稍微的一点敬畏中再次坠落到肆意犯罪的状态。面对第一次亚兰入侵,看到以利沙的力挽狂澜,以色列王暂时表达了对先知的听从,此后就又故态重现,继续犯罪。就是说,以色列王并未因上帝藉着先知所行的神迹而悔改,他不明白神藉着先知出手保护以色列不受亚兰入侵,目的不是单单要拯救以色列人脱离亚兰的攻击,而是要让以色列人从罪中悔改,仰望依靠耶和华神。六章21-23这三节经文所表达的“求问-话语-顺服-赐恩”的模式,才是上帝藉着先知所行的神迹来教导以色列君王的功课。显然,以色列王除了第一次亚兰入侵之外,并未继续如此行,危机解除之后,依然故我,该犯罪还犯罪,从不再来求问先知。这一点从本段经文中,面对围城危机时,以色列王的表现就可以知道。

亚兰人第二次入侵围困撒玛利亚城,给以色列人带来的最直接的灾祸就是饥荒,城里的粮食断绝。一舍客勒银子相当于一个普通工人一月的工资,可以买到两升鸽子粪(原文是四分之一升),有解释说这是指一种难以下咽的植物,俗称鸽子粪;约七年的工资总和可以买一个驴头,驴本身属于不洁净的动物,是不可以吃的,驴头也没有多少可以吃的肉,但这种情况下却成为极为贵重的食品,相当于今天花40万买一个驴头。其实,这里的两个价格说明,一方面表示城里基本已经没有了食物,花钱都买不到,能花钱买到的都是平时不能当食物的东西,虽然还有交易,但这种畸形的交易并非正常的商业行为,而是对于以色列的控告。另一方面是为后面粮食价格的暴跌埋下伏笔。

甚至,撒玛利亚城开始出现人吃人的惨剧,以色列人为了活下去,突破了人性的基本底线。最先被当成食物的就是最弱小的对象,就是孩童,人性里面仅存的一点良知使得他们还不能自己亲手把自己的孩子给煮了吃,所以就用一种掩耳盗铃的交换的方式来吃自己的孩子。这一幕人间惨剧,正应验了当年摩西在《申命记》中的预言“你若不听从耶和华你神的话,不谨守遵行他的一切诫命律例,就是我今日所吩咐你的,这以下的咒诅都必追随你,临到你身上,… …,你在仇敌围困窘迫之中,必吃你本身所生的,就是耶和华你神所赐给你的儿女之肉。”(申二十八15,53)。

以色列王的堕落灵性

虚假的敬虔

面对如此惨剧,以色列王的反应给人感觉似乎合理又敬虔,第一,当一个饥饿的妇人向他求帮助的时候,他用看似非常属灵的话来回答这个妇人,“耶和华不帮助你,我从何处帮助你?”,这话看似没问题,谁都知道唯有上帝才是我们的帮助,正如诗篇所说“我要向山举目,我的帮助从何而来,我的帮助从造天地的耶和华而来”(诗篇一二一1-2)。实则这话暗藏祸心。这无疑于是在说,你今天所遭遇的是出于耶和华神,与我无关,别找我。这都怨神。而且,披着属灵外衣的推托之词,令人格外心寒。

当王听到城里竟然已经出现易子而食的惨剧时,他撕裂自己的衣服。可能这让在场目睹的百姓心里很是被感动,王如此在意如此被触动。而且在听到这个惨剧之前,王就已经在耶和华面前披麻蒙灰了,因他外衣里面穿着麻衣。王心里一直记挂着百姓的疾苦,若非今天这个妇人的控诉,王将外衣撕裂,我们还不知道呢。这一个举动或许能化解一些民众因为城被围造成的饥饿死亡而有的怨气。以色列王的内心的确是被触动了,只是所触动的不是忧伤痛悔,而是怒气与怨恨。// 我们并不能说以色列王这是在表演,很可能他听到百姓饿到要吃自己的孩子这样的惨剧时,他内心的痛苦和愤怒是真实,甚至,他里面所穿的麻衣也不是为了有机会撕裂外衣露出麻衣让人看见而准备的,他可能也真的为了这城能蒙拯救而在上帝面前以身穿麻衣的方式来谦卑恳求。但他身穿麻衣的举动并非是真悔改的表现,最多这是一位王在国家面临灭顶之灾时的基本责任,他的麻衣更多是一种想要以此来换取上帝出手拯救的宗教手段:上帝不是喜欢悔改吗,我就穿件麻衣给你看,或许上帝就出手拯救了呢。但上帝所要的悔改,不是身披麻衣,而是心灵痛悔,如诗人所说“神所要的祭,就是忧伤的灵。神阿,忧伤痛悔的心,你必不轻看”(诗五十一17)。

不止如此,王在撕裂衣服之后,还怒发冲冠、义愤填膺地宣告需要为撒玛利亚城里灾祸负责的不是别人,而是耶和华的先知以利沙,并发誓要杀掉以利沙为百姓出这口气。这一幕令人想起,当年亚哈就是这么来看以利亚的,因为以色列人犯罪,所以以利亚就宣告上帝的审判“这几年我若不祷告,必不降露,不下雨”(王上十七1),这大旱持续了三年之久,撒玛利亚有大饥荒,连牲畜都要灭绝了,因此,亚哈在见到以利亚的时候竟然恶人先告状地说“使以色列遭灾的就是你吗?”(王上十八17),以利亚毫不犹豫地告诉亚哈“使以色列遭灾的不是我,乃是你和你父家,因为你们离弃耶和华的诫命,去随从巴力”(王上十八18)。// 这就像一个人因为抢劫而被关在监里,这人认为自己之所以失去自由是因为宣判的法官,而非是因为自己犯罪,所以他恨法官而且想报复法官。

以利沙对以色列王的回应

以色列王在百姓面前的这番说辞作为,以利沙并未看见,此时他正在家里坐着,有以色列的长老陪同。但耶和华的灵感动以利沙,让他知道以色列王的所言所行,并有所回应“你们看这凶手之子”,也就是说,对于以色列王当众宣告的以利沙要为撒玛利亚城负责的话,以利沙根本就不予接受,作为上帝所差派的先知,祂并不被王的权势所恐吓,也不被王扭曲的思路所影响,以利沙清楚地宣告以色列王才是这场灾祸的真正凶手,城外的亚兰人不是,以利沙不是,以色列王才是。亚兰人只是上帝手中管教自己子民的杖,以利沙是上帝差派来帮助自己子民的先知,以色列王本应当是治理上帝子民的王,但是他却照着异教和世界的方式带领以色列百姓犯罪,以色列王和百姓才需要为这次的灾祸来负责任。

以色列王定罪上帝的宣告

以色列王在宣布要杀以利沙之后,真的就派人去以利沙的住处。没有想到的是,以利沙没有以大无畏的勇气来直面王的军兵,反而让以色列的长老把门关上,不允许人进来。以利沙根本就不准备见以色列王。

以色列王就对着关闭的门“审判”了耶和华神“这灾祸是从耶和华那里来的”。// 其实,王看到先知连见都不见自己时,应当悔悟,应当说,这灾祸是因我而有,求耶和华不要丢弃我。

这是一个以自我为中心的罪人骄傲、狂妄到了走火入魔的地步的表现,以色列王忘恩负义,恩将仇报,颠倒黑白,倒打一耙的如此理直气壮,令人不可思议。以色列王不但不认为撒玛利亚所发生的围城灾祸与自己有关,而且还定罪上帝要为这灾祸负责。

但从一个罪人堕落的理性角度来看,似乎这么想才是合乎逻辑的,是有道理的,如果一个人有能力阻止悲剧发生却置之不理,难道这个人不该为此负责任吗?不该受谴责吗?以色列王这样向神发怒岂不正合乎理吗?问题恰恰就在于耶和华是神,是自有永有的上帝,不是一个被造的人。

以色列王对于上帝的“定罪”,“这灾祸是从耶和华那里来的”,从某个角度来说是没有问题的,的确,神可以不让这灾祸发生,神有拦阻的能力,神却不拦阻,的确可以说这灾祸是从耶和华那里来的,更何况这是上帝有意让亚兰作为管教以色列的杖来围城的,只是“神必不作恶,全能者也不偏离公平”(伯三十四12)。

但以色列王这么说是带着愤怒和指责,他不是带着敬畏和顺服来陈述上帝具有审判和刑罚罪恶的权柄。以色列王其实是在说,耶和华降祸是不好的,是不对的,是上帝做错了,神不应该降祸。所以,问题首先就在于,神可以降灾祸给人吗?当然可以。从创造的角度,神造了人,神拥有对人的一切主权,祂是人类的主宰,是人的王;又因为人的被造有特殊恩典,是照着神的形象样式造的,因此人被赋予了自由,具有道德责任;表现在神为人设立行为规范,与人立约,守约蒙福,违约咒诅。因此,神不但是创造之主,又是审判之主,人若违背神的话,神就会来审判和刑罚人的罪。神的刑罚当然对人来说就是灾祸了,但这不是神做错什么了,而是出于神的公义,罪恶必须被审判和刑罚。

另一个问题就是,以色列王怎么敢如此指责神呢?他的勇气(或者说他的愚昧和狂妄)来自哪里呢?来自人的罪。罪人最大的问题就是,不要神作我的神,我的王,不认神是我的创造主我的审判官,我们单方面解除了我们与神的正确关系。人自视颇高,自我为王,在某个领域或某种程度上,人自封自己为王,其实就是在某个层面上看自己为至高者,以自己为判定一切的标准和尺度,我觉得好的就是好,我觉得坏的就是坏,我认为是对的,就是对的,凡是反对我的就都是错的。以色列王之所以敢于指责神,首先在于,他把自己看为与神同等了,他具有评断上帝的资格和地位。第二,他对自己是自我评判,不是从上帝的标准来评判,以此,他虽然不敢说自己无罪,但也不觉得自己犯了多大的罪,就不觉得自己需要深层的悔改,也不认为自己的罪该受这么严重的惩罚。而且,即使是自己犯罪了,别人也有责任,上帝也有责任。总之,他觉得不公平。第三,一个自我为王的人,就会自认为自己天然拥有了很多权利,比如获得别人的效忠(表现为夸奖、关心、帮助等),支配资源(健康的身体、高薪的工作、才能、优美安全的环境等)。这种自我认知使得他若拥有什么不会感恩,但若想拥有的却没有,就会不满,就会发怒,就会仇恨,就会觉得别人亏欠了我,上帝也亏欠了我。

这是人罪的本质,人要自己作王,不要神作我们的王,我们要自行决定对错,自我决断。但人的诡诈在于,人在面对上帝的时候,不敢如此直白的、公开地宣称,因为人不管多么自我中心,也知道自己其实是很卑微的,神有人所不具有的超然的能力,这样,一方面惧怕神用这能力刑罚自己,另一方面想要利用神的能力来为己所用。所以,罪人需要有所遮掩,把自己里面与神同等的自我高举要披上一层看似敬虔的伪装外衣,这就是外在可见的宗教礼仪。就像以色列王里面穿一层麻衣就以为自己对得起上帝了,就有了可以要求神为自己做些事情的资格了,就可以指责神了。这不能欺骗到神,实际上这人可悲的自欺。但这种自欺在今天屡见不鲜。

那就是以敬虔的外貌来取代敬虔的实意(提后三5),表面上是敬拜神,实则是利用神。在一些人看来,上帝如同是我们的一个商业伙伴,所谓信耶稣就是与耶稣一起成立了一个救恩公司,只要我愿意合伙加入这个公司,上帝就要先给我一张天国的门票做保底。然后,这个公司的经营分工也由我说了算,我自任总经理,我高举上帝作董事长,既然我高举了你坐了高位,那么我要求上帝授权我全权独立经营,上帝只要负责提供给我需要的各样资源和支持就好了(我会以祷告的方式来提供清单,为了表示关系密切我会随时提供,上帝为了表示支持我也需要及时照着清单提来回应我),并且,我作为公司的高级雇员,董事长有责任提供给我们在地上有一个安全、舒适的生活保障,若生病上帝负责来直接医治(最好不生病),在我身边的人上帝负责训练他们对我有格外的忍耐、宽容、赞许、顺服,最好是我想什么都不用我说,上帝就感动他们照着我的想法行事,若有我觉得得罪我的人我不喜欢的人上帝负责收拾他们。这样你要名,我要利。而且,我在这公司是一个非全职的参与,每天我只负责读经一刻钟,每周晚上参加一次与其他合作伙伴的属灵会议,偶尔参加一次公司的培训活动,再把上帝发给我的工资里的十分之一拿出来放在公司账上,其余的时间我干什么上帝就不要过问了。毕竟我是在一个充满了艰难的世界里生活,我愿意与你合作,每天每周都有投入就已经非常不容易了。

我们与神的关系,就这样从自我出发与神单方面立了一个完全有利于自己的约,而非是从神领受的约。我们从自我的臆想来处理我与神的关系,把虚空的幻想当成真实,一旦上帝没有照着我们所设定的期望和方式去作事,我们立刻就埋怨神。甚至用神自己的话来控告神,你不是说爱我吗?你就是这样爱我的?不照着我所期望的对待我就不是爱我,你不爱我就是你的错。// 当然,神是独行奇事的神,祂也从未被谁辖制过,也从来不照着我们所以为的方式来行事。

以色列王离弃上帝的宣告

因此,在以色列王对这次围城灾难的解读中,第一罪魁祸首是上帝和先知,第二罪魁祸首是亚兰人。在他看来,若亚兰人不侵略,自然就没有这样的灾祸发生了,亚兰人当然可恨;但更可恨的是上帝,因为上帝有统管万有的能力,上帝可以让亚兰不来,即使亚兰人来了,上帝有能力令其退兵,最不济,上帝允许亚兰人围城了,上帝还能解决城里吃饭的问题,(从这一点上来说,以色列王还算是对上帝有一点点信心,至少他还相信上帝的存在,他还相信耶和华有胜过外邦的能力,有解决我们匮乏的能力)。但上帝却不帮助我们,眼睁睁看着自己的子民被围困,忍饥挨饿,甚至到了吃孩子的地步都不出手,上帝太狠心了,太冷酷无情了,上帝这样观望太不对了。上帝太对不起我们,太亏欠我们了,有这样当上帝的吗?耶和华不配作我们的神,所以他不但定罪神,而且还离弃神,宣告说“我何必再仰望耶和华呢?”。// 约伯的妻子在约伯和家庭遭遇患难的时候就曾说过类似的话“你弃掉神死了吧”(约二9)

以色列王说的这句话相当于今日基督徒也可能会说的一句话“我不信了”。但问题是,他何曾仰望过耶和华呢?当然,对于以色列王来说,他自以为自己一直仰望着耶和华,比如他用耶和华的名来回答百姓,比如他身穿麻衣表示他的刻苦己心。真正对耶和华的仰望不是这样的。

用在今天,当有人因为各样原因宣告不信的时候,要反思的不是为何不信了,而是你何曾信过呢?你所以为的信或许不是上帝所要的信,而是你自以为的那种交换式的利用式的相信呢?我们有时候以为我只要自称是基督徒,有读经,祷告,灵修,聚会,奉献,事奉,有经常禁食,唱诗,传福音,自己心里有对基督的钦佩、仰慕,有对圣经话语的赞许、欣赏,这就是信耶稣了。信耶稣不但表示你知道上帝的性情和作为,你明白上帝所说的话语,而且你乐意决定照着上帝的意思来活着。凡事照上帝的旨意去行,这就是信祂了。

我们对于信心的理解有时候会有两重误区,第一,认为信心就是一些宗教仪式,第二认为信心是功德。我只要有这些信仰符号化的行为,就是信了。我只要信了,我就有了要求神为我做一些事的权柄。表面上我们是藉着祷告的方式来祈求,其实我们很多时候的祷告是命令上帝,是要求上帝你必须照着我所告诉你的话来作事,并以我所满意的方式,让我得在满意的时间内看见,如若不然,我就不信你了。好像我信耶稣是给了上帝多大的面子似的。好像我不信了是上帝巨大的损失似的,上帝的荣耀减少了。好像上帝离了我就不够崇高似的。

总结

以色列王在这次事件中表现出来的最大问题就是,不要耶和华作王,自我为王。表现为第一,藐视上帝,及上帝所赐的恩典,反而将上帝所赐的恩典看为是放纵自我的机会,第一次蒙恩后不去反思和自我更新,在第二次围城危机发生时,以利沙就在城里和他一同被围,他随时可以去求问,他却不去。先知还在就表示上帝依然是可寻求的,上帝依然给他预备了恩典的机会。可是,以色列王不但看不到这是上帝所预备的恩典和拯救所在,反而想要杀先知。第二,不思悔改,他不觉的自己有罪,至少不认为自己有多大的罪,因此不知道这灾祸是上帝对他和百姓罪的刑罚,因此也不觉得自己需要为这灾祸来承担责任和认罪。第三,自高自大,竟然怪罪、迁怒先知和上帝,将今日撒玛利亚的灾难归咎于上帝。第四,离弃上帝,这是对上帝的恨恶。就因为上帝没有臣服在自己的权下,没有照着自己的心意去行事,没有听从自己,没有顺服自己,就恨神。第五,懦弱无为,在比亚兰人还要强大的至高者面前大胆、放肆、狂妄,面对亚兰人他却龟缩着一点不敢动弹,只因为至高者有更多的忍耐和怜悯。。人性的丑恶显露无疑。罪人最擅长的是伤害那真爱你的,忍耐你的。所以,亚兰人攻击他,他攻击上帝。他不敢去把怒火发泄到亚兰人身上,却把怒气发泄到上帝身上。如果他此时真的采取一些行动,比如,或者出城迎战,战死沙场,或者为了百姓的缘故出城投降,还算是一个君王尽到了基本的责任。他什么都不做,也不求问先知,也不解决城里的问题,任由人吃人的惨剧发生。发生了惨剧之后,又说属灵的话,又撕裂衣服,又定罪先知,迁怒神。

以色列人的罪

来控告邻舍的妇人

我们需要留意,来求以色列王的这位妇人一开始被以色列王误解是要求食物,于是王就推脱说饥荒是因为神不帮助造成的(其实饥荒是神的刑罚,谈不上神帮不帮助的问题),实际上,这位妇人不是来求食物的,而是来求王审断案件的。在这位妇人看来,我是否有吃的这事我自己解决,不求王,也不求神,实在不行我有儿子可以吃。但与邻居约好的易子而食,邻居竟然违约,这是不能忍受的,这事得求王来解决。如果说易子而食已经是人间惨剧了,那么这位妇人来投诉邻居反悔不吃自己的孩子就更令人发指。圣经没有记载他们是否为饥饿的问题向神求问,可能他们也祷告了,显然即使祷告了上帝也没有垂听,他们内心对上帝可能与以色列王一样,耶和华不帮助我,我都祈求了这么多次了,而且所求的也不过分,不过是能活命有吃的,神竟然都不垂听,那“我何必再仰望耶和华呢?”。既然神不伸手,那么我就自己解决问题,在这些人看来,能找到吃的活下去,就是人生的第一件头等大事,为此付出什么代价做什么事都可以,他们并不觉得“人活着不是单靠食物,乃是靠耶和华口里所出的一切话”(申八3),因此他们与以色列王一样也不思悔改,不来思想为何会遭遇这些灾难,该怎样来面对这灾祸。其实,如果他们知道这是上帝对于他们犯罪的刑罚,他们真悔改的标志就是接受这一切,不强求神一定要赐食物,凡是认罪悔改后看到上帝没有赐下食物而对神失望并心怀不满的,这悔改的祷告都是虚假的,都是对上帝的欺骗和利用,是以认罪悔改的祷告和披麻蒙灰当做是换取食物的手段。真悔改应当说“愿耶和华的旨意成就,若神愿意再次怜悯我们,我就感恩;若神定意要让我们饿死,这本是我们犯罪应当受的刑罚,我们就以这种方式离世”。但他们竟然选择吃掉自己的孩子。在邻舍因为人性的一点复苏不舍吃掉自己儿子而反悔之后,这妇人竟然要求王来主持所谓的公道,这就显出了此时北国以色列的底层普通民众的属灵状况到了何等可悲的境地。

无论如何都不信的军长

另一个表明北国以色列从王到百姓整体都已经堕落的证据,就是一个听到先知预言而不信的军长。这个军长代表一个中间阶层,这些人虽然不能与王一样不愁吃喝,但也还不到像那位妇人一样吃自己的孩子的地步,这个军长可能是勉强还能果腹但不能享受像平日那样富裕舒适的生活了,所以他的心里对耶和华神也同样充满了愤怒和不信。以色列王在面对危机的时候不知道去求问先知,反而要杀先知,并且埋怨神,离弃神。以色列的底层同样不依靠神,竟然以吃掉自己所生的来求存活。以色列的中层在听到先知的话语的时候,同样报以讥诮和极度藐视,甚至直接提到神的名号来表达自己的不信“即便耶和华使天开了窗户,也不能有这事”(王下七2)。这个人的信心退化到根本就不信耶和华神有解决饥荒问题的能力。// 对于信的人来说,上帝的话语是恩典,是赐福,但是对于不信的人来说,听到上帝的话语激发的是对上帝的厌烦和藐视。

“你必亲眼看见,却不得吃”

这就是上帝的审判,让这人看见神的话是真实的,却不能享受上帝话语的真实。这句预言显出上帝对于不信的愤怒。这让我们想起第一代出埃及的以色列人,他们虽然离开了埃及,看见了迦南地,他们派的十二个探子通过探查,承认这地真的是流着奶与蜜之地,还抬回一挂葡萄作为证据(民十三27),但是因为他们不信,他们就不能进去。最终,这个军长真的看到了粮食价格的暴跌,但他却被汹涌的人群践踏而死。// 无论是粮食价格的暴跌,还是军长的死,这两件事从人的角度来看,都不算为超自然的神迹,只有亚兰人因为仓皇逃窜算为超然神迹。这两件事都看似是一个自然的事件,神对世界的掌管并非只有神迹奇事的方式,其实,以自然的方式来掌管和引导世界才是上帝主要的方式。

上帝格外的恩典

“长老也与他同坐”

在以色列王去寻索先知性命之前,城里有见识的民间的长老已经来到了以利沙这里,虽然经文没有提到这些民间的长老来找以利沙做什么,但从下面先知开始宣告明日围城的危机就会解除就可以知道,这些长老应该是来恳求以利沙求告耶和华施恩帮助这个城市的。

“你们要听耶和华的话”

虽然以色列王颠倒黑白,迁怒先知,甚至带着怒气要来杀以利沙,虽然很多百姓也不信,但是神还是出于自己的大怜悯施恩给撒玛利亚,拯救以色列脱离饥荒的灾难。

与第一次类似,这一次撒玛利亚被围困的危机解除依然是上帝神迹式的能力运用。而且,这次都不通过以利沙,上帝直接就让亚兰人退兵逃跑,连粮食都不带走。

“明日约到这时候…”

以利沙预言说,一日之间食品的价格就会跌倒正常的水平,一舍客勒银子可以买一亚细亚面,亚细亚是一个体积单位,一亚细亚约相当于今天七升。相当于正常情况下一个月的工资可以买来支撑一星期的食物,虽然还是很贵,但相对于前一天的断绝,这已经是神迹了。以利沙的这个预言对人理性的挑战之处不是物价的暴跌,而是在一日之内就会跌倒这个水平。那个军长之所以打死都不能信,也主要是在人的理性看来,如果说一日之内亚兰人退兵,人们觉得还有可能,但一日之内就要解决城里粮食饥荒的问题,这不可能。但在神凡事都能,神的做法不一定是理性不能理解的从天上直接降下吗哪,神也可以是以理性可以理解的方式来施行拯救,只是人的理性可以理解,却不能想到。

藉着四个大麻风病人施恩给以色列人

更令人想不到的是,神竟然是藉着四个麻风病人来成为撒玛利亚的拯救。大麻风在当时的以色列被看为不洁,他们必须离群索居,不能和其他人接触,是被排斥和抛弃的一个群体。他们为了活下去,想要去投降亚兰人(其实,以色列王也可以率领臣民投降),没想到看到的却是空无一人的大营,里面各样物资都在。他们吃了喝了,觉得不去告诉撒玛利亚城里的人自己良心不安,于是就去报告给以色列王。这四个大麻风是被撒玛利亚城里的人所排斥的,不能在城里享受庇护和接纳的,但正是他们却成为城里正常人的拯救。

藉着王的仆人帮助王

听到这四个大麻风病人的报告之后,以色列王的反应是这是敌人的诡计,还是一个臣仆给了一个正常的建议,不管信不信,先去看看总行吧。本章到这里其实是一个一系列的对比,民间的长老都知道来求问先知,以色列王却要杀先知;四个长大麻风的人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还想着以投降的方式来求活命,以色列王却连派人关注围城的亚兰人都不做;在听到亚兰人逃走的消息后,连派人去核实去查看都不去。神透过一些不那么为人所知,甚至是被人轻视排斥的人来施行拯救。

“你们不要倚靠君王,不要倚靠世人。他一点不能帮助。他的气一断,就归回尘土。他所打算的,当日就消灭了。以雅各的神为帮助,仰望耶和华他神的,这人便为有福。耶和华造天,地,海,和其中的万物。他守诚实,直到永远。他为受屈的伸冤,赐食物与饥饿的。耶和华释放被囚的。”(诗一四六3-7)

回应诗歌:脱离捆绑(32)

基督教北京守望教会.

...more
View all episodesView all episodes
Download on the App Store

讲道 - 基督教北京守望教会By 基督教北京守望教会牧师、长老、传道

  • 5
  • 5
  • 5
  • 5
  • 5

5

11 ratings


More shows like 讲道 - 基督教北京守望教会

View all
WSJ What’s News by The Wall Street Journal

WSJ What’s News

4,356 Listeners

不明白播客 by 袁莉和她的朋友们

不明白播客

1,116 Listeners

Sally Shi 寂静的声音 by Sally Shi

Sally Shi 寂静的声音

14 Listeners